费必超
目的 观察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以及有效的护理方法. 方法 选择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的痉挛性偏瘫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顺序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用艾灸治疗. 使用Ashworth评估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利用Barthel评估其生活能力. 结果 实验组的Ashworth和Barthel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艾灸治疗能有效的缓解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痉挛症状,配合有效的护理能有效改善预后.
作者:张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以来我院收治的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药物对患者实施介入治疗,观察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和血溶情况.结果 20例患者均一次导入溶栓导管成功,成功率为100.00%;12例患者血栓完全溶解,6例患者血栓基本溶解,2例患者血栓部分溶解;溶栓后患者后患、健侧大腿和小腿周径差明显小于溶栓前,静脉通畅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利用药物介入方式对患者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性强,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莫桂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不稳定型心绞痛运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360例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80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的同时每天给予10mg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观察组的180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的同时每天给予20mg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血脂变化以及心电图变化. 结果 通过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有效率可达到93.3%, 而对照组为8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得出有效率达到91.1%,对照组为8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脂水平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下降的更为显著,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运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转变心电图状态及血脂水平,是临床首选的治疗药物.
作者:李健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总结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的经验,提高患者相关知识. 方法 对我院124例住院高血压患者开展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从该病发病危险因素、运动、饮食、用药、心理等方面进行教育,并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或讲座与大家交流,以求达到提高认识率、控制率和治疗率,真正起到预防和防治并发症发生,减少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 在出院前,给患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疾病认识和掌握情况. 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加深,并发症发病率明显减少. 结论 指导和督促对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让患者提高和学会自我保健、自我检查意识,有利于保持血压稳定,从而提高了临床的治疗率,复发率降低.
作者:韦慧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定位诊断中的临床用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检查重点放在左右冠状动脉主干. 结果 50例川畸病患儿,其中,冠状动脉病变患儿18例,冠状动脉扩张10例,冠状动脉瘤例7,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1岁组与>1岁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时间、扩张程度、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程与恢复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定位诊断中,超声心动图诊断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作者:彭安湘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HTN)合并冠心病(CH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5年6月接受治疗的6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 随机分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 对照组患者应用硝苯地平单药治疗,观察组应用吲达帕胺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7%(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略低于对照组10.0%(P>0.05).结论 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相比单独用药,疗效更高,安全性好.
作者:陈新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卒中引起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3年7月-2015年7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高血压脑卒中引起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纳入30例. 对照组采取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进行治疗. 结果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均显示具有明显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卒中引起偏瘫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ACS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 对照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 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治疗. 结果 两组均未发生重度出血,观察组出血率为8.9%(4/45),对照组出血率为13.3%(6/4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7%(3/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4%(11/45)(P<0.05). 结论 替格瑞洛治疗ACS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蔡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以及处理对策和效果. 方法 将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肺部感染47例. 回顾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方法,分析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 对痰液标本进行培养,分析病原菌种类,观察患者的预后效果. 结果 年龄>60岁、住院时间>2周、侵入性操作、有抽烟史、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原菌以真菌为主(25.5%),其次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7.0%)、大肠埃希菌(17.0%)、金黄色葡萄球菌(10.6%)、肺炎克雷伯菌(8.5%)、粪肠球菌(8.5%). 患者经对症治疗处理后,45例感染得到控制(95.7%),2例感染加重死亡(4.3%).结论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治疗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较多.实施针对性的对策和护理措施,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吴燕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在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的应用效果. 方法 主要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个组,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临床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胺碘酮急诊治疗. 结果 经过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在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者心率和心电图监测指标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患者后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对于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应用胺碘酮药物进行治疗十分有效,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率等相关指标,还可以在降低患者后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基础上促进患者病情痊愈.
作者:陈永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 方法 收集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 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三组, 分别是A组、B组、C组,均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比与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患者的死亡率是5%,B组患者的死亡率是20%,C组患者的死亡率是45%,C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B组与A组,差异性显著(P<0.05).C组患者的24h、30d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是45%、55%、60%,A组分别是25%、5%、15%,B组分别是25%、25%、35%,C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性显著(P<0.0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诊治极为重要,尤其是正后壁、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主要是因为出现这种临床症状患者的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及时给予有效处理,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李艳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提高经股血管入路心导管介入手术健康教育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手术相关不良事件,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满意度. 方法 将2015年1~6月入住我院心内科,经股血管入路行心导管介入手术的患者124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临床路径法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 结果 实验组健康教育后各项评价指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对经股血管入路心导管介入手术患者应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宣教,可减少下肢血管手术相关并发症,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和护理工作满意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值得推广.
作者:时秀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 我院选取了2013年7月-2015年7月来急诊治疗的1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研究按照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 对照组常规急诊护理干预,观察组综合急诊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抢救情况. 结果 观察组病情评估时间为(0.74±0.24) min,对照组为(2.97±0.63)min;观察组急诊停留时间为(8.96±2.19)min,对照组为(22.62±5.64)min;观察组抢救时间为(60.28±7.44)min,对照组为(38.11±6.64).与对照组对比,各指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可把抢救有效率显著增加,对患者预后有良好效果.
作者:刘玉香;谭燕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调查情况及护理干预效果,为促进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痊愈提供重要依据.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0例,随机分成两个组,每组患者55例,这110例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情况都经过了专业量表评估,对照组患者在出院之后没有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出院后接受了临床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进行长时间的后期病情随访,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再住院情况和护理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患者之间,自我护理能力存在差异性,患者出院且护理干预之后,患者再住院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自我护理行为赞同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对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他们的自我护理能力相对来说比较低,这会对患者后期痊愈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要想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促进患者病情痊愈、降低患者后期再住院发生率,就必须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相对来说,护理干预效果比较显著.
作者:熊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采用复方罗布麻片与胺碘酮联合的手段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2年2月到2015年2月我院治疗的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对照组为采用胺碘酮单一治疗方式治疗,观察者为采用复方罗布麻片与胺碘酮联合的治疗方式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结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采用复方罗布麻片与胺碘酮联合的治疗方式治疗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疗效明显,用药安全,在缓解病情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率,值得推广及应用.
作者:陈克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影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的因素,探究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临床资料与同时期的健康孕妇进行对比,找出影响该疾病的主要因素;将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降压、解痉、镇静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妊娠高血压史、患者的肥胖和产检情况;观察组治疗总体有效的为58例(96.7%),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体有效的52例(86.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降压、解痉、镇静等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超声心动图和胸部HRCT诊断肺高压. 方法 心超估测肺动脉收缩压(SPAP)>36mmHg的124例患者,测量胸部HRCT下MAPD及肺段动脉与伴随支气管横径比值(ABR),测量肺动脉与同层面升主动脉直径比(rPA)评估他们相关性. 结果 15.7%的SPAP36-50mmHg组同时符合MAPD≥29mm且伴有3个或以上ABR≥1,而SPAP>50mmHg组为92.6%.SPAP>50mmHg组rPA显著较高.对SPAP及MAPD进行排除年龄影响因素的偏相关分析,r=0.486,P<0.001.讨论 本研究可看出,SPAP>50mmHg与MAPD≥29mm且有3个或以上ABR大于1,符合率明显提高. SPAP与MAPD存在低度正相关性. 所以对于无进行右心导管检查的医院,推荐SPAP>50mmHg,考虑存在肺动脉高压,联合胸部HRCT证据,以降低假阳性率.
作者:黄浩;陈湘平;郭永明;刘歆;李程锦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BNP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00例,所选的这100例病例中心房颤动病人有45例,非心房颤动的病人有55例,正常对照组病例有20例.所选的这些病例全部都接受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将患者的静脉血液留置出来以供检验,采用免疫荧光快速测定方法测定血液血清中的BNP水平. 结果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BNP水平,我们能够看到: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患者的血清BNP水平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并且心房颤动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P<0.05),血浆BNP水平越高,患者并发心房颤动概率越大. 结论 血清BNP水平与心房颤动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心房颤动会引起血清中BNP水平的升高, BNP水平升高,并发心房颤动概率增大,因此血清BNP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并发心房颤动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是一种值得使用与推广的预测方法.
作者:袁诚;江玮;汪丽莎;许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肺心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1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法.结果 13例患者中痊愈49例(43.4%),明显好转54例(47.8%),无改善6例(5.3%),死亡5例(4.4%).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热、咳嗽、咳白粘痰、肺部啰音、浮肿,在发病后常合并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损害,死亡原因主要为多脏器功能衰竭,肺性脑病,严重不能控制感染,呼吸衰竭. 结论 老年慢性肺心病是慢性病理过程,在发病后常合并其他脏器功能改变,在治疗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的发展.
作者:段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对责任包干制在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以2011年8月-2014年8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接收的90例心心衰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心衰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责任包干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出院半年内对患者进行家访,比较两组患者再入院率.结果 观察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回访结果显示观察组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责任包干制在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可有效改善心衰患者护理质量,提升心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再入院率.
作者:辛易勋;罗爱林;罗祺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