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黄河斌

关键词:口腔正畸, 微型种植体支抗, 临床效果, 临床价值, 分析
摘要:目的:针对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选自2014年12月~2015年7月这一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口腔正畸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患者,其中行传统正畸的一组为对照组患者,行微型种植体支抗的一组为观察组,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X线投影测量结果均得到有效的改善,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的治疗中可以作为稳定的骨性正畸支抗,同时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使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有效的降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目的:研究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针药结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自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分组对照的原则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复方磷酰胺片联合尼美舒利分散片口服治疗,研究组的患者则采用中药内服联合针刺拔罐法进行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3.33%、93.4%;而对照组分别为16.67%、80.65%,同时还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瘀血痹阻证以及寒湿痹阻证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表明,给予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针药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并且对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也较为显著。

    作者:董其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方法,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Fugl-Meyer积分和Barthel指数评价我院的康复护理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和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结果66例经治疗及康复护理一个月,治愈3例,治疗显效27例,治疗有效30例,治疗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90.91%。结论早期、及时、分阶段合理的康复护理能帮助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作者:岳元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8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小儿支原体肺炎采取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共同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支原体肺炎的患儿一共有1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对患儿采取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研究组对患儿采取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共同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退热时间、止咳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以后,研究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采取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共同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不良反应较低,使退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一步缩短,进而有效促进病情恢复和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杨友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PDCA循环管理在妊娠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对PDCA循环管理在妊娠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随机抽选我院产科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11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并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予以PDCA循环管理模式下的护理举措,对两组患者所获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并比较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的对比经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达到94.5%,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72.7%,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的对比经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在妊娠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实现了对患者的动态管理,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效果,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的应用意义。

    作者:李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体会

    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随机抽选2013年07月~2015年07月期间,在我院内科进行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将患者根据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即: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辛伐他汀联合环磷腺苷葡胺进行治疗,并统计、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和效果。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V、CO、LVEF指标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6.67%)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6.67%),组间及组内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辛伐他汀联合环磷腺苷葡胺进行临床诊疗,其患者心功能改善良好,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它是一种科学、有效、安全的诊疗方法。

    作者:符坤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心脏病人接受非心脏手术的心血管风险评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以及医学的不断发展,接受非心脏手术的患者不断增加,非心脏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为心血管并发症,是增加病死率的重要原因,于是手术成败有直接的原因。评估、预测心血管风险,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是目前医学重要的问题。本次研究对心脏病人接受非心脏手术的心血管风险作如下评估。

    作者:宋振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胸痛观察与护理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胸痛情况进行观察,并给予相关的护理措施,为后期临床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与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期间我科留观片区收入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而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上增加对患者胸痛相关的护理措施。同时对对患者胸痛情况与病情程度进行观察统计。结果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分析,P<0.05;胸痛程度与病情关系也密切相关,可作为病情诊断指标之一。结论通过相关措施能有效的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减轻患者病痛,值得在后期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作者:卢秀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疗效。方法选取了2014年5月-2015年5月来治疗的12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研究,按照就诊顺序把患者分为综合组(n=63)、传统组(n=63),给予传统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综合组患者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临床疗效。结果综合组患者掌握用药时间、掌握用药方法、饮食合理、了解用药知识、情绪良好、自我监测病情等健康行为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综合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把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运用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可把患者日常健康行为有效改善,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可推广运用。

    作者:李向昀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老年心血管病病人术后恢复的护理管理

    目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术后恢复期护理措施进行总结,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53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术后恢复期护理管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53例患者术后恢复期出现体温偏低、高血压、舌后坠、低血氧几率较大,分别占86.93%,64.71%、41.18%、29.41%,发生低血压与延迟苏醒情况分别占3.27%,采取相应合理措施后患者恢复良好,意识清醒,血压、心率恢复正常,血氧饱和度达标,且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心血管患者术后恢复期容易出现体温偏低、高血压、舌后坠、低血氧、低血压与延迟苏醒等情况,此时护理管理尤为重要,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生命体征,将并发症发生情况控制在低限内,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性。

    作者:仇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36例临床多因素分析

    目的:对3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患者的原因进行临床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10月至2015年8月间收治的3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借助Logistic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到术后再出血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Logistic分析:手术时机的选择、出血位置、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术中是否有彻底止血以及术后血压波动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经Logistic多元素分析,手术时机、术后血压波动以及术中是否彻底止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因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存在诸多,且有些因素在预防方面存在难题,通过分析,可知:通过确定佳的手术时机、术中做好彻底止血以及术后合理控制血压等途径,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再出血风险的发生,对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来治疗的28例心包积液患者实施研究,在CT引导下实施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术后治疗情况、并发症。结果28例心包积液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置管成功率为100%。无心包反应、心律失常、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经引流治疗后病情均得到缓解或者减轻,平均引流量为(1428.28±167.17)ml;平均置管时间为(8.19±1.18)d。1例患者经引流后再次出现胸痛,及时拔管干预后胸痛症状消失。2例患者引流过程中出现引流不畅导管堵塞症状,经生理盐水冲洗后恢复畅通。结论对心包积液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安全有效,并且临床治疗中并发症较少,可推广使用。

    作者:方剑峰;沈华;赵岗;李全康;郭金鸿;黄保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护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目的: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调查对象从我院2011年4月-2015年3月接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抽选,将80例分成两组后行不同护理措施,即:将基础护理措施用于常规组,护理干预措施用于干预组,评定总体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常规组,两者有区别(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组,两者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护理干预措施作用显著,可舒缓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学习。

    作者:朱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探讨

    目的:评估慢性心力衰竭采取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的效果。方法将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以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单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采取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积极治疗,观察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心功能状态,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值得采纳应用。

    作者:孟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硝普钠与多巴胺和呋塞米合用治疗顽固性心衰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硝普钠与多巴胺以及呋塞米联合使用治疗顽固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的100例顽固性心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硝普钠与多巴胺以及呋塞米联合治疗。结果100例患者经密切观察后表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8.00%)低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8.0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硝普钠与多巴胺以及呋塞米联合使用治疗顽固性心衰的效果确切,值得被广泛使用。

    作者:孙红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口腔种植修复与常规修复在牙列缺损治疗中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牙列缺损治疗中,种植修复与常规烤瓷桥修复的治疗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牙列缺损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每组患者28例,参照组采用常规烤瓷桥修复方法,观察组采用种植修复方法,比较两种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有效率96.4%高于参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有效率67.9%,且在咀嚼功能、语言功能、舒适度、固位功能、美观度上的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发生并发症3.6%低于参照组25.0%,与参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列缺损的治疗中,口腔种植修复的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王清联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研究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予以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则予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有效的有46例(93.88%),观察组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有3例(6.12%),对照组中患者治疗有效的有42例(85.71%),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占20.4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付玉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可引发脑卒中、心衰等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随着研究开展,关于房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渐深入,本文结合近年房颤的相关研究,总结心房颤动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研究现状,阐明房颤病因及危险因素、分子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探讨目前临床防治房颤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及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作者:张杰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征、诊治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5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8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研究发现,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病速度快、病情进展快等,表现为意识障碍、颅内高压、偏瘫等。经治疗后8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存活61例,占76.25%,19例患者经抢救后无效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脑疝、器官衰竭等,死亡率为23.75%。结论临床上要按照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具体情况早期诊断及治疗,从而减少因此病导致的死亡率并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孙亚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中的健康教育分析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分组教育,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儿接受专职护理健康干预分析其应用效果,统计患儿、家属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医护服务工作满意程度。结果进行健康干预后,2组患儿、家属对此类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明显提高,观察组了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对医护工作满意度(97.6±6.8)明显高于对照组(81.3±7.3),P<0.05。结论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护理过程中,实施专职全面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加家属及患儿对此类病症的熟知程度,减少患儿负面心理,增加治疗配合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与医院护理质量。

    作者:朱卫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肺部感染诱导心力衰竭的原因与分析

    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在临床中其发病因素多,感染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中,肺部感染作为临床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导因素之一,越来越受到关注及重视,其发生机制值得总结和思考。

    作者:王月月;侯长城;张云洪;张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