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林
目的 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抢救中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3月到2015年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急诊抢救措施,观察组给予优化后的急诊抢救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以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复发患者有2名,复发率为5.0%,对照组有8名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0.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324,P<0.01).结论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和抢救的效果,进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作者:何开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中药调剂治疗对药物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制定中药调剂质量管理措施,应用于2015年7月至12月的中药调剂工作中.纳入2015年1月至6月以及7月至12月期间在我院中药房购买药物治疗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个时间段各70例.将前一时间段纳入的患者设为参照组,将后一时间段纳入的患者设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经调查得出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参照组患者高(94.3%vs 82.9%),P<0.05,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参照组患者低(4.3%vs 15.7%),P<0.05.结论 中药调剂质量可对药物临床疗效产生明显影响,医院中药房应加强对中药调剂质量的管理,以确保患者用药后获得佳疗效.
作者:高婷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我院接诊的脑血管性疾病病人62例,全部病例均接受MRI检查,MRI包括常规的T1WI、T2WI、FLAIR序列,以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对检查结果的差别进行比较.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全部病例的磁共振SWI图像均显示为病灶内存在点状出血低信号,而磁共振常规序列图像有13例未能发现病灶内存在出血情况.脑血管畸形在磁共振SWI图像上,显示为边界清晰的环形低信号,以及呈点片状的低信号;动静脉畸形显示为多个点样或条样的聚集性低信号,为畸形的静脉和病灶内出血,但其对供血动脉的成像欠佳.在磁共振SWI图像上,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的亚急性血肿主要呈现为低信号,中心能看到片状的高信号影,皮质下的微出血灶表现为圆点状的低信号.结论 相比于利用磁共振常规序列检查手段诊断脑血管疾病患者,磁共振SWI检查能够取得更好的诊断效果,显示病灶清晰,检查准确率更高,具有很高的诊断应用价值,是脑血管病变检查的有效途径.
作者:黄绍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肺部感染的有效预防护理方法.方法 将92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和一般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一般组患者实施肺部感染预防护理,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研究组患者实施肺部感染预防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和对我院预防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6.5%,与一般组患者的21.7%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预防护理满意度为91.3%,高于一般组患者的78.3%(P<0.05).实施预防护理前两组患者的GQOLI-74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施预防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GQOLI-74评分较一般组患者高(P<0.05),住院时间为(19.6±0.8)d,短于一般组患者的(24.6±1.1)d(P<0.05).结论 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黄丽娥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急救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在我院治疗48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急救和护理措施进行总结,观察终效果.结果 低血糖反应发生原因包括进食量过少19例,占39.6%;胰岛素注射剂量过大6例,占12.5%;运动量过大10例,占20.8%;口服降糖量不当11例,占22.9%;其他2例,占4.2%.干预后所有患者血糖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低血糖症状消失,血糖浓度达到3.9mmol/L及以上.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与饮食、用药等因素密切相关,以低血糖发生原因为依据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韦嘉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急性脑梗塞是急诊室常见救治病症,基于优质护理服务思想下,脑梗塞诊治必须与其他病症相互鉴别,且重视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急救护理工作.结合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性意义,本文探讨了优质护理在脑梗塞急救处理中的护理方法.
作者:郑慧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对微量泵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及护理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 对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治疗时均采用微量泵.对微量泵的使用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并且对微量泵的使用方法进行总结.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 经过微量泵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48例患者中效果良好的有43例,所有患者的治疗均安全有效的结束.治疗优良率为89.6%,护理满意度为95.8%.结论 通过对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微量泵进行治疗效果十分明显,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安全隐患,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护理人员对于微量泵的认识和了解,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快速发现并且解决问题,可以很好的避免护理出错发生的事故,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推广和研究.
作者:刘明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研究微创手术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抽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患有子宫肌瘤疾病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予以传统手术治疗方式,观察组予以微创手术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2%,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22.22%,并且观察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2%,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意义(x2=8.389,P<0.0S).结论 大多数妇科疾病都能够通过微创手术进行有效的治疗,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惠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辅助曲美他嗪治疗缺血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痛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6.274,P,<0.05),两组超声心动图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排出量(C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辅助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并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显著,心功能恢复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李慧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究住院高血压老干部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收治的住院高血压老干部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老年人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对两组进行测评,记录并分析结果.结果 观察组精神质、内外项、神经质、掩饰量袁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即观察组的人格特征倾向于外向和不稳定型,而对照组的人格特征倾向于内向和稳定型.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阳性项目数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住院高血压老干部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二者密切相关,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健康指导等,可以提高住院高血压老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延缓病情发展.
作者:张建榕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青年人(≤4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4年09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年龄≤4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血清脂蛋白(a)水平将患者分为高脂蛋白(a)组(>200mg/dl)和低脂蛋白(a)组(≤200mg/dl),将两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他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同时对血清脂蛋白(a)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研究共纳入113名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42.0±8.0)岁,其中男性101例(89.4%).与低脂蛋白(a)组相比,高脂蛋白(a)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12.40±7.67)mg/L与(7.19±9.17)mg/L,P<0.01].相关分析显示,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212,P<O.05).结论 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血清脂蛋白(a)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体内的炎症强度.
作者:曹明强;张方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痛急诊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共收录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急诊科收录的50例老年冠心痛患者资料,均为12h内发病患者.入院后及时安排心电图检查与分析,结合临床症状进行急诊,判断冠心痛患者的具体病况.本次对确诊者采用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2种方式,于48h之后回访调查,对比急诊前后患者症状变化差异性(P<0.05).结果 本次50例老年患者以典型胸痛、心前区不适、心悸、乏力、出汗等为主要表现,患者伴有2种以上病症;结合硝酸酯类药物、抗血栓类药物进行治疗,48h后老年患者病况均得到控制,无1例死亡,延长临床治疗周期后病况恢复良好.结论 老年冠心病危险系数高,入院及时安排心电图诊断具有快捷、准确等优势,可指导治疗工作.
作者:夏开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一般组,均给予两组患者心内科一般治疗,一般组患者同时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静脉滴注激酶治疗,在一般组患者的基础上,研究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CK(磷酸肌酸激酶)、CK-MB(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表达水平、LVEF(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存在的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K、CK-MB的表达水平均较一般组患者低(P<0.05),LVEF较一般组患者高(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较一般组患者的75.7高(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两组患者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MACE(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1%,较一般组患者的21.6%低(P<0.05).结论 心内科一般治疗+尿激酶溶栓+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有效方案.
作者:汪惠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佳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32例,给予所有患者机械通气(主要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和药物治疗,详细记录患者入院时和接受药物治疗后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尿量.结果 患者治疗后主要指标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通过机械通气和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能明显控制患者病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高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DSCT和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对比.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临床疑似冠状动脉斑块患者80例,同时对其行DSCT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的结果作为参考标准,比较评价DSCT与CAG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 80例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节段838段,按CAG为标准,587段冠脉正常,251段血管狭窄,而DSCT的结果是正常为603段,血管狭窄为235段.DSCT诊断冠状动脉中血管狭窄敏感性为79.3%,特异性达97.4%,阳性预测值达93.0%,阴性预测值达91.7%,准确性达92.0%.经x2检验,DSCT对于不同程度冠状动脉斑块血管狭窄的评估同CAG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CT用于诊断冠脉小寨有很高准确性,并可将其作无创性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手段,这对冠状动脉斑决的筛选和评估有重要意义.同CAG比较,可考虑选取DSCT为冠心病筛选手段之一.
作者:陈湧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究认知行为干预对离退休老干部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离退休老干部患者90例,随机分为45例观察组和45例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并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并进行认知行为干预,采用焦虑自测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一个月心理状况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焦虑、抑郁得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一个月后焦虑、抑郁得分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离退休老干部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并运用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并进行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改善离退休老干部冠心病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病情发展.
作者:陈少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从医患双方的共同需要,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促进合理用药三个方面分析药学服务开展的价值,并提出提高药师专业水平,完善药学咨询服务,注重合理用药宣传以及全面收集药品信息等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与合理用药的相关建议.
作者:潘年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瑞舒伐他汀钙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1月入住本院心内科的89位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疗程12个月,剂量是10mg/d,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12个月的TC、LDL-C、TG、HDL-C水平及IMT与斑块积分均优于治疗6个月及对照组,治疗6个月的TC、LDL-C、TG、HDL-C水平及IMT与斑块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钙治疗,疗效确切,避免了疾病发展,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叶兴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用于冠心病检查及治疗的效果.方法 收了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考虑诊断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资料,对其临床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术进行诊断,对60例有类似心绞痛的患者进行了检查,以冠脉造影狭窄≥50%为阳性;重点检查考虑冠心病血管狭窄导致临床症状患者,对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指导依据.结果 发现冠脉异常44例,阳性率为73.3%;冠心病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典型劳力性胸闷、胸痛、心前区不适、心悸、乏力、憋气、大汗、紧缩感等,由于合并高血压,常与高血压导致胸闷、心悸、疲劳、乏力等症状相关联,均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进行确诊.本次对60例采用药物治疗方式,于6个月后回访调查,患者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结合诊断结果实施药物治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文宪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在对冠心痛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后出现心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择取我院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进行心脏介入治疗出现心血管迷走反射的2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有24例患者是在拔管是出现迷走反射,2例为其它时间;PCI疗法(冠状动脉介入)11例,冠脉造影为15例,早期心脏介入17例,近期10例,桡动脉穿刺7例,股动脉19例,在对患者进行多巴胺和阿托品的静脉给药以及快速补液后,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结论 冠心病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其出现血管迷走反应主要与其手术时间、手术方法和穿刺的血管有关,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能够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作者:刘少林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