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如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及临床治疗效率。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56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采用抗感染、祛痰、镇咳、解痉、平喘和气雾疗法治疗,并采取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呼吸肌锻炼和饮食护理等,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对其治疗及护理效果进行评判。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有30.3%啰的患者咳嗽、咳痰及肺部音较前明显减轻,但仍未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有2例患者治疗后无效。结论综合药物治疗和护理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及速度,值得临床参考和使用。
作者:黄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分别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实施干预,两组中各4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14年7月到2016年2月间所接收;干预结束后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95.0%的用药依从性为观察组患者,67.5%的用药依从性为对照组患者,比较发现观察组依从性比对照组高;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差于,干预后对照组78.155.28(分)不及观察组93.646.24(分)观察组仍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同,本次研究中综合护理对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能够进行较好的提高,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因而推荐临床多进行使用。
作者:郑丽如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本文主要是对健康教育在老年脑血管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到2016年5月收治的58例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将这5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29例,对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再进行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与对比。结果经过不同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参照组, P<0.05。结论对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进行健康教育指导,能够极大的改善患者的护理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对医院护理的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上升,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值得在今后的相关临床中加以大力推广与应用。
作者:吴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系统性护理干预在CPAP辅助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我科接受CPAP辅助治疗的85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系统干预组和一般组,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一般组患儿呼吸内科常规护理,给予干预组患儿系统性护理干预。结果经观察发现系统干预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开始缓解时间均较一般组患儿早,P<0.05,CPAP辅助治疗时间较一般组患儿短,P<0.05。两组患儿护理前的动脉血气指标状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系统干预组患儿的动脉血气状况优于一般组患儿,P<0.05。结论分析系统性护理干预在CPAP辅助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改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儿病程。
作者:何冬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46例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用药效果,并评价其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的疗效显著,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且用药安全,值得推荐。
作者:胡美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管理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8名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90个护理物品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分析、对比前瞻性护理管理实施前、后的效果与服务满意度。结果前瞻性护理管理后,消毒供应室90个护理物品灭菌、包装、洗涤、发放合格率分别为97.78%、96.67%、97.78%、100.00%,均显著高于实施前瞻性护理管理前(91.11%、88.89.56%、86.56%、93.3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前瞻性护理管理后,消毒供应室8名护理员工的服务满意度达到了100.00%,显著高于实施前瞻性护理管理前的62.5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瞻性护理管理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服务满意度大幅提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穆子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风险及临床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98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病人病史及用药方案,给予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测量并记录患者桡动脉直径、解剖是否异常;对桡动脉痉挛发生度多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96例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出现了桡动脉痉挛;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桡动脉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女性、年龄、吸烟、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桡动脉鞘置入时前臂疼痛、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比值、导管交换次数。结论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引发桡动脉痉挛的因素较多,女性、低龄、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和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比值低等,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焦红萍;白美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的入院编号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常规组入院后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护理组进行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护理。结果护理组入院后行溶栓治疗时间、NGF以及NTF急救效率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护理组的护理效果满意度为1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6.92%(P<0.05)。结论急诊护理流程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对其日后身体健康的恢复作出了贡献,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许丽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护理效果。方法于2013年4月-2015年5月我院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中抽选70例,按抽样法分成不同护理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临床基础化的措施,干预组则于对照组上实施健康教育,评定预后的效果。结果干预组的切口疼痛度、并发症率少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区别。结论临床针对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作用突出,可减轻疼痛度,预防并发症,值得借鉴。
作者:张建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舒适护理应用于预防ICU综合征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ICU住院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护理方法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观察组120例、对照组120例,观察组患者予以舒适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ICU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经不同的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患者ICU综合征的发生率为20.8%,而对照组患者综合征的发生率为41.7%,观察组明显要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0.8%显著优于对照组68.3%(P<0.05)。结论在对ICU患者护理的过程中,采取舒适护理的方法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同时还能减少患者ICU综合征的发生,在临床上特别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林海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倍他乐克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关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入院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结合倍他乐克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关表现。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1所示。在超声心动图的LVEF、LVEDD、LVESD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面,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倍他乐克效果比单一的应用常规性治疗有显著改善,且能够保证安全有效。
作者:林美明;卢仁荣;余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心功能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78例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将其依据随机方式划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38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抗冠心病药物予以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慢心律行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胺碘酮口服且实施长期维持治疗。治疗1疗程后(14d),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47%)相比于对照组(65.0%),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hs-CRP和NT-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6min步行距离均显著长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和NT-proBNP水平及6min步行距离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s-CRP和NT-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min步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出现呕吐及恶心等不良反应为6例(15.0%),观察组为2例(5.26%),两组患者停药之后,病情均得到相应缓解,对照组出现3例(7.89%)窦性心动过缓,减少剂量后,心律正常恢复。结论针对老年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对其采用胺碘酮予以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缓解患者体征,不良反应较小,经临床证实,此药半衰期长,用药次数较少,安全有保证,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春茹;吕健;郝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CRP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期间诊断为儿童单纯性肥胖的488例儿童做为研究组对象,以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88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一般临床指标、脂代谢指标、糖代谢指标差异。并对研究组儿童hs-CRP与脂代谢和糖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儿童体重、BMI、ITM数值差距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儿童HOMA-IR、OGTT GLU2h、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儿童LDL、TC、TG、hs-CRP数值比对照组儿童高,HDL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肥胖症儿童血清hs-CRP指标与LDL、TC、TG、HOMA-IR、OGTT、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指标为正相关(P<0.05),与HDL指标呈负相关(P<0.05)。结论与正常儿童相比,单纯性肥胖儿童更易患心血管相关疾病,血液CRP检测可作为单纯性肥胖儿童心血管疾病预测手段。
作者:易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电子病历的质量控制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12月500份采用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的归档的心血管内科护理电子病历作为对照组,2015年1-6月应用微信平台进行质量控制的500份护理电子病历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缺陷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缺陷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有明显的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应用微信平台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电子病历进行质量控制,能有效地提高护理电子病历的质量。
作者:聂立华;张丽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间收治入院的实施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8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原则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54例,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研究组:5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比较两组自我护理能力及相关知识知晓率。结果研究组经过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后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对照组高,同时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中,能显著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值得推广。
作者:杨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QT离散度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QT离散度,并研究观察组室速、室颤、心脏骤停与其他心律失常、无心律失常QT离散度的比较,此外还针对观察组静脉溶检与未溶栓QT离散度进行对比,针对QT离散度不小于100ms与QT离散度小于100ms死亡率对比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入院后QT离散度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静脉溶栓与未溶栓QT离散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QT离散度小于100ms死亡率低于QT离散度大于等于100ms的死亡率,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测量QT离散度,可有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同时,还能为预测室速、室颤、心脏骤停以及其他心律失常症状提供重要的参考。
作者:孙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N端脑钠肽对于心力衰竭诊治具有广泛性价值,对此类疾病的诊断、预后、病况分析、后期治疗及临床看护均起到了很好的导向性作用。因此,研究N端脑钠肽对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诸多意义,也是心内科病理学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了N端脑肽前体的生物学特征,探讨其与心力衰竭的关联性,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指导。
作者:蒙瑜;蒋强;吴兴荣;李静;莫友琼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接收治疗的200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循征护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影响。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活力、情感、心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朱晓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应用床旁心脏超声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诊治的1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63例为房间隔缺损(ASD),24例为室间隔缺损(VSD),13例为动脉导管未闭(PAD)。术前通过床旁心脏超声对缺损部位、范围以及程度进行检查,手术过程运用超声心动图实施监测,封堵术成功后立即观察分流是否消失;术后1个月进行超声复查。结果通过分析,本文所选的100例患者中,97例封堵成功,3例存在残余分流。VSD残余分流2例,PDA残余分流1例。ASD患者实施封堵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OD)及肺动脉内径(PAD)均比术前小,手术前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前后左心室内径(LVD)、主动脉内径(AOD)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SD和PDA患者实施封堵操作后AOD即LVD均明显比术前小,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手术前后RVEOD、PAD、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实施床旁心脏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显著,术后随访能够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白雪萍;刘达怡;黄志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川穹嗪治疗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成功的患者共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内科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川穹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①两组患者新增病变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穹嗪用于治疗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1年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杜国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