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的防治和治疗效果

覃红芸

关键词:社区护理干预, 高血压, 效果
摘要:目的:对应用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高血压疾病的社区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3例。采用常规社区慢性病护理干预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压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疾病社区护理干预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高血压疾病社区干预方案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干预期间出现高血压疾病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长期日常血压监测及日常行为干预对高血压控制的影响

    目的:通过分析日常血压监测数据,探讨日常血压测量和日常行为干预对个体高血压控制的效果。方法利用腕式电子血压计,采用日常血压测量的监测方式,采集2014年3月30日至2016年5月4日的日常血压数据,并得到非睡眠时间段以及不同季节的家庭血压监测数据。结果测试期间,测试者HBPM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为129/86mmHg,诊室测量血压比日常测量血压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升高4/5mmHg。非睡眠时间段内的日常血压监测结果,可以近似代替ABPM非睡眠时间段内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测试者日常血压随季节的变化情况。结论坚持长期日常血压监测和日常行为干预,能够调动测试者的参与积极性,达到积极的血压控制效果。

    作者:徐静波;陈永波;陈林海;张海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脑动脉瘤栓塞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10年3月-2015年8月收治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椎穿刺治疗,观察组给予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恢复良好率较之对照组明显较高,致残、致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好。

    作者:简崇东;唐雄林;袁胜山;蒙兰青;黄建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探讨影响心血管内科护理带教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目的:探讨影响心血管内科护理带教的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心内科50名实习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影响心内科带教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结果心血管内科护士的临床带教水平及护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结论针对影响心内科带教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有利于提高护士带教水平及护士生的综合素质,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

    作者:纪美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确诊的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氯吡格雷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低危险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高危险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66.7%,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缺血总时间、次数以及总负荷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不良反应,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缓解了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曾贤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探析

    目的: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探析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从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实施骨科无菌手术的患者中抽取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8例,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参照组48例,采用常规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比较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96例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16例,占16.7%。研究组患者护理后发生手术切口3例,参照组13例,研究组明显低于参照组,明显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在骨科无菌手术中,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主要有手术时间、手术地点、手术部位、手术类型及参观人员等,而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方式,能够减少患者切口发生感染的几率。

    作者:邱淑华;罗琼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究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治疗的急性心绞痛患者18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例。其中实验组给予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比并判定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18例患者的临床随访,实验组显效率为77.78%,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显效率为44.44%,总有效率为77.78%,而且实验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总而言之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氯吡格雷治疗可明显提高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急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建议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邓锦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双倍剂量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双倍剂量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90例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5例)及对照组(n=45)。观察组予双倍剂量厄贝沙坦300mg/d,对照组予常规剂量厄贝沙坦150mg/d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血压、尿蛋白定量、肝功能、尿酸、血肌酐及电解质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血压达标率为62.22%,明显高于对照组17.78%(P<0.05);24h尿蛋白下降幅度(1.51±0.13)g/24h,明显大于对照组(0.04±0.01)g/24h(P<0.05)。两组均未出现转氨酶异常、尿酸增高、血肌酐升高、高钾血症等不良反应。结论双倍剂量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老年患者安全有效,能有效控制血压,显著减轻尿蛋白,在降压的同时保护肾脏。

    作者:周婵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及预测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风险及临床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98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病人病史及用药方案,给予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测量并记录患者桡动脉直径、解剖是否异常;对桡动脉痉挛发生度多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96例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出现了桡动脉痉挛;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桡动脉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女性、年龄、吸烟、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桡动脉鞘置入时前臂疼痛、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比值、导管交换次数。结论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引发桡动脉痉挛的因素较多,女性、低龄、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和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比值低等,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焦红萍;白美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强化气道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呼吸系统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索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强化气道护理,观察对呼吸系统功能及并发症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48例,以随机分配法则为主要依据对其分组,对照组24例给予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24例实施强化气道护理。结果观察组的呼吸系统功能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住院费用情况优于对照组,并且死亡人数少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强化气道护理能有效改善呼吸系统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海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24例骨科患者,经随机抽签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接受预见性护理指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指引,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16%、5.22%;61.29%、16.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护理中,实行预见性护理指引,能够缩短患者实际住院的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且安全、可靠,不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情况,值得临床方面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杨瑞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急性脑梗死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评价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形成早期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4-2015年收治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108例,依据所采取的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将本组病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脑梗死临床常规护理,在观察组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为期3个月护理,将观察组与对照组入院前与出院后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作以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96.3%明显高于对照组72.3%,组间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为(89.7±7.44)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80.4±8.3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5.2±8.86)分、(54.9±7.83)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干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是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的理想护理方法。

    作者:陈福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实施床旁心脏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观察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应用床旁心脏超声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诊治的1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63例为房间隔缺损(ASD),24例为室间隔缺损(VSD),13例为动脉导管未闭(PAD)。术前通过床旁心脏超声对缺损部位、范围以及程度进行检查,手术过程运用超声心动图实施监测,封堵术成功后立即观察分流是否消失;术后1个月进行超声复查。结果通过分析,本文所选的100例患者中,97例封堵成功,3例存在残余分流。VSD残余分流2例,PDA残余分流1例。ASD患者实施封堵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OD)及肺动脉内径(PAD)均比术前小,手术前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前后左心室内径(LVD)、主动脉内径(AOD)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SD和PDA患者实施封堵操作后AOD即LVD均明显比术前小,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手术前后RVEOD、PAD、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实施床旁心脏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显著,术后随访能够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白雪萍;刘达怡;黄志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前瞻性护理管理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管理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8名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90个护理物品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分析、对比前瞻性护理管理实施前、后的效果与服务满意度。结果前瞻性护理管理后,消毒供应室90个护理物品灭菌、包装、洗涤、发放合格率分别为97.78%、96.67%、97.78%、100.00%,均显著高于实施前瞻性护理管理前(91.11%、88.89.56%、86.56%、93.3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前瞻性护理管理后,消毒供应室8名护理员工的服务满意度达到了100.00%,显著高于实施前瞻性护理管理前的62.5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瞻性护理管理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服务满意度大幅提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穆子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连续性护理干预对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连续性护理干预对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术后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作用。方法选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本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48例患者,行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入组24例,对照组患者在院期间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连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健康相关行为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术后各项健康相关行为及总评分比较均无太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出院6个月后实验组各项健康相关行为及总评分均较对照组优,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实施连续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术后健康相关行为,建议使用。

    作者:金海蓉;夏二丽;施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的防治和治疗效果

    目的:对应用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高血压疾病的社区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3例。采用常规社区慢性病护理干预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压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疾病社区护理干预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高血压疾病社区干预方案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干预期间出现高血压疾病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覃红芸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X线平片与CT对HIV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探讨X线平片与CT用于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60例在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HIV肺部感染患者资料,对肺部真菌感染进行分组诊断,对照组(X线平片检查)、观察组(CT检查);结合诊断结果,对比2组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阳性率,对真菌感染者提出科学的治疗方案。结果本次6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真菌培养100%阳性,2组诊断结果中,观察组43例阳性,阳性率71.7%,对照组6例阳性,阳性率10%;CT检查明显优越X线平片检查。从真菌分布来看,本次检出60珠真菌,白色假丝酵母菌42例,占70%,热带假丝酵母菌10例、光滑假丝酵母菌6例、毛霉菌属1例、曲霉菌属1例。结论 CT检查用于HIV肺部真菌感染诊断效果更高,为感染症状治疗提供了临床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作者:陆舜钦;管竹春;金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目的:分析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探讨有效干预对策。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8例妇科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取尿液前,采用清水擦拭外阴部位,待排除前段尿液后,应用无菌容器,收集中段尿液进行相关检测。观察组患者取尿液前,则采用0.02%的呋喃西林溶液,擦洗外阴部位,并于患者阴道口置入棉球,待患者排除前段尿液后,应用无菌容器,收集中段尿液进行相关检测。结果观察组白细胞检出3(5.56%)例,红细胞检出17(31.48%)例,蛋白质检出0(0.00%)例,上皮细胞检出0(0.00%)例。对照组白细胞检出25(46.30%)例,红细胞检出47(87.04%)例,蛋白质检出11(20.37%)例,上皮细胞检出4(7.41%)例。经过比较,两组患者尿液样本中白细胞、红细胞,蛋白质及上皮细胞等检出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阴道分泌物可对尿常规检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并导致假阳性率升高,因此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重视,严格规范的采集尿液样本,避免影响因素干扰,以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沈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心房起搏比率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起搏器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

    目的:探究心房起搏比率(AP%)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起搏器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间我院因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同时术前无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73例。在患者术后的1、3、6、12个月时分别进行随访,对患者的AP%、心室起搏比率(VP%)、心房高频事件(AHRE)的发作日期及时长等进行收集。心房颤动定义为起搏器记录到AHRE>5min。结果三组患者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方面的差异不明显(P>0.05),心房颤动对比结果差异明显(P<0.05),同时发现AP≥60%、高血压、左心房增大是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与患者起搏器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有所关联,AP%≥60%、高血压及左心房增大为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金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循证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接收治疗的200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循征护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影响。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活力、情感、心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朱晓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及时行气管切开在颅脑外伤合并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及时行气管切开在颅脑外伤合并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3例颅脑外伤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及时的气管切开术,观察术后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没功能缺损评分。结果23例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4%;2例死亡,死亡率为8.70%。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7.5±6.1)分和(21.9±5.2)分。结论颅脑外伤合并脑出血患者治疗中及时行气管切开术,有利于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的救治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作者:吴志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