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二甲双胍对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TNF-α水平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谢楠

关键词:冠心病, 二甲双胍, 血清hs-CRP, TNF-α, HRV
摘要: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以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常规组,每组各33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主要应用二甲双胍;另外选取32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血清hs-CRP、TNF-α水平以及HRV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常规组的血清hs-CRP、TNF-α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清hs-CRP、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治疗冠心病患者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应用二甲双胍,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hs-CRP与TNF-α水平,并显著改善HRV。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目的:对临床上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进行探讨分析,从而提升临床疗效,减少患者死亡人数,提高治愈率。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心律失常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采用胺碘酮治疗:另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4月采用常规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7.14%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明显,能显著降低患者心律,改善患者病情,不良反应少,能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状况,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周永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

    目的:探析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总恢复率80%,对照组是75%,无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20%)的致残率略高于对照组(10%),而对照组患者(22.5%)的致死率略高于观察组(7.5%),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在短时间内降低患者颅内压,清除患者血肿,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致死率,临床疗效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

    作者:郑本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栓心脉宁治疗心绞痛临床价值评述

    目的:评述血栓心脉宁治疗心绞痛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18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实验组(60例)与对照组(58例),其中对照组中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式,即采用抗心绞痛、抗心肌缺血以及抗血小板等药物;实验组中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增加血栓心脉宁,并且4片/1d,3次/1d。两组心绞痛患者均治疗10周。并对两组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心绞痛患者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7%(58例),其中显效患者36例,有效患者22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6%(45例),其中显效患者29例,有效患者16例,两组心绞痛患者的治疗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中增加血栓心脉宁能够有效的治疗心绞痛患者,并且治疗效果比常规治疗要好。

    作者:梁玉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1月到2014年12月中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为5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西药进行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实施中医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发生并发症人数。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6%,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仅有74%,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有4例发生过敏反应、出血等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人数为5例,两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王淼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宫颈妊娠患者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对宫颈妊娠患者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科在2011年1月-2014年5月治疗的20例宫颈妊娠患者,使用介入治疗,并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已痊愈,且无严重并发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均保留子宫,满足患者生育的需求,患者的血、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子宫颈均恢复正常。结论宫颈妊娠患者在治疗时,做好术后的护理与病情观察,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术后期恢复专业知识水平,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晓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社区优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疗效探析

    目的:探讨社区优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我院选取了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来治疗的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软件把3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15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血压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血压改善情况不明显,观察组按时服药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优质护理可以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帮助患者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可临床推广。

    作者:张琼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及其特点分析

    目的:对应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和该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冠心病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采用20mg/d的剂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40mg/d的剂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冠心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人数与对照组基本相同,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肌肉疼痛、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等。结论应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实施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但无论高剂量还是低剂量给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均有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临床上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丁晓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胺碘酮治疗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对乌头碱中毒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72例乌头碱中毒所致室性心律患者,分为观察组(胺碘酮治疗)与对照组(利多卡因治疗),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相关治疗指标等。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起效时间、心率失常消失时间、低血压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对乌头碱中毒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率失常,且起效较快,疗效好,值得推广。

    作者:李明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躁动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行全麻腹部手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根据全麻苏醒躁动行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照组42例,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的血压、心率、躁动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全麻苏醒期血压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全麻苏醒躁动发生率为11.9%,对照组患者全麻苏醒躁动发生率为31.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部手术患者行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能够减少患者全麻苏醒躁动的发生率,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降低术后意外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吕晓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79例

    目的:探究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对治疗高血压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79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实验组通过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通过单一采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3个月后统计患者的恢复状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实验组的总有效效率为9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比单一采用氨氯地平治疗更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高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替米沙坦与氨氯地平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替米沙坦和氨氯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收集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62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治疗组在氨氯地平的基础上给予替米沙坦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SBP、D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FPG、P2hPG、HbA1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TG、TC、HDL-C、U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替米沙坦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冯翠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椎动脉闭塞的图像分析和诊断价值探究

    目的:分析椎动脉闭塞的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总结此方法对椎动脉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11月确诊椎动脉闭塞患者32例,行超声诊断检查,并与CT血管造影对比,分析超声图像特点及诊断准确率。结果32例为椎动脉闭塞患者,30例为经超声诊断为椎动脉闭塞,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3.75%,患侧多在右边,椎动脉管壁为平行线状高回声,管腔内回声低,无搏动。结论超声方法诊断结果可靠,且属于无创检查,可作为椎动脉闭塞诊断首选方法。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聚集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入我院治疗冠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t检验对采集到的病例进行各种冠心病危险因素和积分的相关性分析,之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来进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分析,得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对得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及结论在病变不同的各组间,随单个危险因素病例百分率的增加,冠状动脉造影的病变程度加重。

    作者:罗君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诊治分析

    目的:研究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诊治的105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其有无高血压将其分为两组,对其危险因素、预后效果以及脑梗死类型进行单变量以及多变量分析。结果高血压脑梗死比非高血压脑梗死多,性别比较来说,男性高于女性。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后循环脑梗死出现率明显比非高血压组高,然而非高血压组的高龄、糖尿病、心肺管疾病等明显比高血压组高,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脑梗死主要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尤其是对男性来说,然而糖尿病、高龄、心血管疾病是非高血压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不管哪种患者导致脑梗死多见的类型即为后循环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

    作者:孙桂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浅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社区高血压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社区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我社区于2011年9月-2014年10月接收高血压患者35例(医治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同时将所抽选35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治疗,比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医治组患者治疗好转率(94.3%)、不良反应总率(11.4%)和对照组(好转率77.1%、不良反应率34.3%)相比,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借助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患者,安全、可靠,可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使用。

    作者:蒋学仓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分析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术期对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应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不同,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39例,稳定型心绞痛(SA)31例,两组患者均在PCI围术期中口服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判断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应。结果 UA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明显较SA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CI围术期中,SA患者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应明显较UA患者高。

    作者:许璨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内镜在诊断消化道憩室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消化道憩室采取内镜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4年1月在我院通过内镜诊断的患有上消化道憩室的病人290例,对其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归性分析。结果在290例病人当中,一共有300处憩室病灶,其中包括有食管憩室75例,占总体的25%;胃部憩室21例,占总体的7%;结直肠憩室有103例,占总体的34.3%;小肠憩室有101例,占总体的33.6%。结论上消化道憩室临床症状不明显,通过内镜进行检查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使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同时对伴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应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作者:汪东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方法抽选2011年3月-2014年4月,我社区接收高血压患者100例,按先后顺序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基础治疗,实验组在该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好转率(96.0%)、血压指标和对照组(80.0%)相比,差异性鲜明(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实施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临床依从性,提高治愈率,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作者:姜春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栓通注射液辅治心绞痛型冠心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辅治心绞痛型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0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西医形式常规型疗法开展治疗工作,实验组的患者在西医形式常规型疗法的基础上,采用血栓通注射液开展辅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通过心电图检测,对照组患者的心电图有效率低于实验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心绞痛型冠心病的患者,在西医形式常规型疗法的基础上,采用血栓通注射液开展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出现情况较少,值得在临床治疗当中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翁建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脑血栓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讨论并分析关于脑血栓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及实际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血栓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其护理内容及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经过治疗及有针对性的护理过后,死亡患者1例(1.67%),生活不能自理患者10例(16.67%),生活基本实现自理的患者49例(81.67%)。结论在脑血栓伴糖尿病患者中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值得借鉴。

    作者:宋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