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池善春;江峰

关键词:血细胞, 形态学检验, 质量控制
摘要:从专业化角度出发,血液学检查在现阶段临床检验工作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在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观察当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质量上的控制管理主要是为了使血液检验处在良好的控制管理状态,保证检验结果可以达到较好的准确度,从而获得更为可信的诊断依据。临床上的血细胞形态学包括骨髓与外周血细胞形态两个组成部分,其检验质量水平的高低,是血液病检查诊断的关键。本文就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开展详细论述。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妇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与预防(附28例报道)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DVT的诊治、预防及高危因素。方法分析我院妇科术后28例DVT患者的预防、发病原因、诊断与治疗。结果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为手术范围大、时间长及患者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辅助检查以彩色多普勒显象为佳,治疗上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尿激酶溶栓,可取得良好效果。结论对妇科术后,应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防止致命性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后遗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王亮;蔡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衰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衰的临床分析。方法我院2014年1月-2014年7月接收的30例老年CDPD合并心衰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得到确诊。结果所有COPD合并心衰患者的肺部均伴有干或湿啰音,均伴有呼吸困难。本研究中的总治愈率高达90%。结论当COPD患者存在呼吸困难且病情加重、并且伴有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作时,需仔细鉴别患者左心衰的临床病征及其表现,以此保证临床诊断的正确性,为及时地开展有效的临床治疗提供条件。

    作者:张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情况。结果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为心悸、头晕、胸闷、胸痛以及晕厥等,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室性早搏情况与左室射血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缓解患者的室性早搏情况与左室射血情况,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韶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环磷腺苷葡胺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和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4%)明显高于对照组(77.8%),患者治疗后的LVEF、CO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环磷腺苷葡胺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促进心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柳美玲;李学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对高血压病患者并发脑卒中的影响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对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影响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社区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用药及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管理,即患者到社区检查后,给予用药、饮食、健康教育等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结果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率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脑卒中2次以上发生率比较,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社区高血压管理,给予患者提供一套科学、合理且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案,可明显降低患者血压,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正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慢性心衰死亡与低蛋白血症和贫血之间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低蛋白血症和贫血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近期死亡风险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5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CHF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分为两组:存活组(51例)和死亡组(31例)。同时选取同期入院的非CHF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治疗期间死亡与存活的患者Hb和ALB水平及不同心衰基础疾病患者Hb和ALB水平的差异。结果死亡组Hb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和对照组(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AL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死亡组ALB水平与存活组相比更低(P﹤0.05)。存活组及死亡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存活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无论哪种基础疾病均可见存活组Hb和ALB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 Hb和ALB检测可作为临床判断CHF的预后指标,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价格便宜等优点,可作为慢心衰患者的预后初步预测指标。

    作者:谢琼;罗健康;傅泽丰;刘中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及其特点分析

    目的:对应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和该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冠心病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采用20mg/d的剂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40mg/d的剂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冠心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人数与对照组基本相同,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肌肉疼痛、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等。结论应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实施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但无论高剂量还是低剂量给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均有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临床上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丁晓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早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时机选择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早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时机选择。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收接近死亡患有急性左心衰竭的病人一共有6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采取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试验组对病人采取早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结果试验组0.5小时以内缓解人数要比对照组多(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0.5-1小时缓解人数以及病死率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的RR(呼吸频率)、HR(心率)全部随着治疗时间增加而明显降低,动脉血氧分压[P(O2)]、平均动脉压(MAP)全部随着时间增加而明显增加;0.5小时、1小时的时候,试验组呼吸频率明显要比对照组低,0.5小时的时候试验组动脉血氧分压以及平均动脉压明显要比对照组高;0.5小时、3小时的时候,心率明显要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采取无创机械通气治疗0.5小时症状没有缓解的时候应该尽快改为有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江华;陈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宫颈妊娠患者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对宫颈妊娠患者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科在2011年1月-2014年5月治疗的20例宫颈妊娠患者,使用介入治疗,并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已痊愈,且无严重并发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均保留子宫,满足患者生育的需求,患者的血、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子宫颈均恢复正常。结论宫颈妊娠患者在治疗时,做好术后的护理与病情观察,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术后期恢复专业知识水平,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晓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病房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病房护理情况,旨在通过常规手术病房护理的内容更新,找出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提升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成功率和有效率。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实施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30例,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手术护理,观察组患者30例,主要在对照组常规病房护理基础上进行病房护理的内容更新,观察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病房护理之后,在病房护理有效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者后期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在患者临床护理满意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实施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患者来说,只有不断进行常规手术病房护理的内容更新和有效护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手术安全性,促进患者后期病情恢复,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大范围内应用和推广。

    作者:李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椎动脉闭塞的图像分析和诊断价值探究

    目的:分析椎动脉闭塞的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总结此方法对椎动脉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11月确诊椎动脉闭塞患者32例,行超声诊断检查,并与CT血管造影对比,分析超声图像特点及诊断准确率。结果32例为椎动脉闭塞患者,30例为经超声诊断为椎动脉闭塞,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3.75%,患侧多在右边,椎动脉管壁为平行线状高回声,管腔内回声低,无搏动。结论超声方法诊断结果可靠,且属于无创检查,可作为椎动脉闭塞诊断首选方法。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聚集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入我院治疗冠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t检验对采集到的病例进行各种冠心病危险因素和积分的相关性分析,之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来进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分析,得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对得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及结论在病变不同的各组间,随单个危险因素病例百分率的增加,冠状动脉造影的病变程度加重。

    作者:罗君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进行治疗。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呼吸频率、PaO2、尿量及肺动脉压力等指标水平,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有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马臣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浅谈慢性心衰规范化治疗的价值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的规范化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倍他乐克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利尿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心律、平均室早搏以及平均房早搏都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每搏量、平均心脏指数以及平均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心衰患者实施倍他乐克规范化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平均心律、平均室早搏以及平均房早搏,提升平均每搏量、平均心脏指数以及平均射血分数,提高治疗有效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戴龙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持续血液净化治疗顽固性心衰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血液净化治疗顽固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随机在我院收治的患有顽固性心衰的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观察组的30例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的30例患者采用单一常规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生化指标、治疗转归情况以及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患有顽固性心衰的患者施以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行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卓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观察护理效果。方法随机筛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4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依据不同的护理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整体护理,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不同方法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2%,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1.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予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整体护理的临床护理方法,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作者:高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慢性心衰护理中舒适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慢性心衰护理中舒适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采用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30例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的30例患者加行舒适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相关指标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在接受舒适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不断提升,这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推荐临床大量应用和推广。

    作者:魏淑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内镜在诊断消化道憩室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消化道憩室采取内镜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4年1月在我院通过内镜诊断的患有上消化道憩室的病人290例,对其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归性分析。结果在290例病人当中,一共有300处憩室病灶,其中包括有食管憩室75例,占总体的25%;胃部憩室21例,占总体的7%;结直肠憩室有103例,占总体的34.3%;小肠憩室有101例,占总体的33.6%。结论上消化道憩室临床症状不明显,通过内镜进行检查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使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同时对伴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应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作者:汪东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

    目的:探析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总恢复率80%,对照组是75%,无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20%)的致残率略高于对照组(10%),而对照组患者(22.5%)的致死率略高于观察组(7.5%),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在短时间内降低患者颅内压,清除患者血肿,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致死率,临床疗效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

    作者:郑本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质量管理体系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探讨质量管理体系(PDCA)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本社区2014年4月-2015年4月救治的高血压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纳入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患者在高血压基础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采用PDCA法进行监测、管理,对照组采用医院常规管理、监测。连续干预4M后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临床疗效及患者死亡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三项指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用PDCA法使社区高血压患者监测管理模式系统化、程序化、目标化及整体化,大大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与自觉性,并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使社区医学管理工作的基础性、连续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作者:宫桂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