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琼;罗健康;傅泽丰;刘中祥
目的:分析和研究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2月中轻度高血压患者108例,将其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54例与对照组54例,对照组采用替米沙坦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疗效相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应用于中轻度高血压患者治疗中,控压效果较明显,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程度较轻微,安全性较高,对延缓患者病情发展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许多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究血液净化治疗顽固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随机在我院收治的患有顽固性心衰的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观察组的30例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的30例患者采用单一常规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生化指标、治疗转归情况以及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患有顽固性心衰的患者施以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行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卓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2013年5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3.34%,其中包括25例满意、17例一般满意、3例不满意,对照组总满意度为64.44%,其中包括满意15例、一般满意14例、不满意16例,两组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护理工作中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艳红;刘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情况。结果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为心悸、头晕、胸闷、胸痛以及晕厥等,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室性早搏情况与左室射血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缓解患者的室性早搏情况与左室射血情况,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韶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血液学检查在现阶段临床检验工作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在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观察当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质量上的控制管理主要是为了使血液检验处在良好的控制管理状态,保证检验结果可以达到较好的准确度,从而获得更为可信的诊断依据。临床上的血细胞形态学包括骨髓与外周血细胞形态两个组成部分,其检验质量水平的高低,是血液病检查诊断的关键。本文就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开展详细论述。
作者:池善春;江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究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效果,以便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获得性肺炎患者60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在老年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效果明显,能够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加快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春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及心衰过程中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及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的作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08月~2013年08月期间我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58例,包括单纯性高血压28例与高血压合并心衰30例,并选取同期来我院行正常体检的健康人3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浓度、ADM浓度的不同。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心衰组ADM、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及合并心衰组中NYHA、高血压分级ADM及hsCRP浓度结果表明,随心功能、高血压等级升高,ADM及hsCRP浓度均升高。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及诊断中,ADM及hsCRP可作为两个重要的观察指标。
作者:周蔓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抽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并观察两组的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新功能变化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明显,其中左室舒张末内径为(43.25±9.24)mm,左心射血分数变化在(48.33±11.55)%,B型尿钠为(600±115)pg/mL,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比较,观察组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心功能,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何成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研究拜新同联合拉贝洛尔治疗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88例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拜新同联合氢氯噻嗪作为临床治疗用药,观察组患者采取拜新同联合拉贝洛尔作为临床治疗用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以及血压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97.7%)明显高于对照组(86.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拜新同联合拉贝洛尔治疗早期妊娠合并高血压具有更高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但降压效果显著而且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较小,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故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胡树群;张海艳;李晓红;栾继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讨论并分析关于脑血栓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及实际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血栓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其护理内容及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经过治疗及有针对性的护理过后,死亡患者1例(1.67%),生活不能自理患者10例(16.67%),生活基本实现自理的患者49例(81.67%)。结论在脑血栓伴糖尿病患者中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值得借鉴。
作者:宋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对临床上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进行探讨分析,从而提升临床疗效,减少患者死亡人数,提高治愈率。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心律失常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采用胺碘酮治疗:另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4月采用常规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7.14%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明显,能显著降低患者心律,改善患者病情,不良反应少,能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状况,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周永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对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影响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社区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用药及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管理,即患者到社区检查后,给予用药、饮食、健康教育等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结果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率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脑卒中2次以上发生率比较,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社区高血压管理,给予患者提供一套科学、合理且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案,可明显降低患者血压,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正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社区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我社区于2011年9月-2014年10月接收高血压患者35例(医治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同时将所抽选35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治疗,比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医治组患者治疗好转率(94.3%)、不良反应总率(11.4%)和对照组(好转率77.1%、不良反应率34.3%)相比,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借助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患者,安全、可靠,可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使用。
作者:蒋学仓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对行介入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干预效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入我院心内科行经皮介入治疗患者共86例,该研究取得我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及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5),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程序,观察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程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介入方式、手术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穿刺阶段、术中和术后24h的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介入手术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提高介入手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欧仁琪咪克;李艳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诊治的105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其有无高血压将其分为两组,对其危险因素、预后效果以及脑梗死类型进行单变量以及多变量分析。结果高血压脑梗死比非高血压脑梗死多,性别比较来说,男性高于女性。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后循环脑梗死出现率明显比非高血压组高,然而非高血压组的高龄、糖尿病、心肺管疾病等明显比高血压组高,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脑梗死主要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尤其是对男性来说,然而糖尿病、高龄、心血管疾病是非高血压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不管哪种患者导致脑梗死多见的类型即为后循环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
作者:孙桂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究慢性心衰护理中舒适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采用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30例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的30例患者加行舒适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相关指标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在接受舒适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不断提升,这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推荐临床大量应用和推广。
作者:魏淑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护理干预的效果,以便为以后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经治疗护理后,对护理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90%;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说明对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明显,能够提高救护质量,降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李红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β2-微球蛋白(β2M)对周围动脉疾病的(PAD)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本文共收集:PDA [踝臂指数(ABI〈0.9)]患者63例,PDA组与ABI正常,无PDA临床表现的正常组73例,分别检测β2M,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DA组β2M及hsCRP值显著差高于对照组(P﹤0.05),但PDA组β2M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PDA组患者β2M值升高,是PDA的相关因素,此一研究结果认为β2M值升高亦为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助于PDA的早期诊断。
作者:余泽洪;李华;陈林祥;李瑞庆;钱艳红;王晓霞;叶伟云;冼伟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对比卵圆孔未闭在隐源性脑卒中(crytogenic ischemic stroke,CS)患者和正常人群中发生率,探讨卵圆孔未闭与隐源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83例中青年CS患者和5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子的分析,以及经食道及右心声学造影检查是否存在PFO,对比两组间PFO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CS组和对照组的PFO发生率分别45.78%(38/83)和12%(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CS组PFO的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PFO在中青年CS的发病中有较重要的作用,其直径较大时更易发生CS,因此PFO检测有利于中青年CS患者的进一步治疗。
作者:梅勇;周程;王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质量管理体系(PDCA)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本社区2014年4月-2015年4月救治的高血压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纳入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患者在高血压基础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采用PDCA法进行监测、管理,对照组采用医院常规管理、监测。连续干预4M后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临床疗效及患者死亡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三项指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用PDCA法使社区高血压患者监测管理模式系统化、程序化、目标化及整体化,大大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与自觉性,并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使社区医学管理工作的基础性、连续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作者:宫桂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