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护理干预

李红妍

关键词:心肌梗死, 早期心力衰竭, 护理干预, 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护理干预的效果,以便为以后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经治疗护理后,对护理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90%;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说明对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明显,能够提高救护质量,降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心血管病42例诊断与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心血管病42例诊断与治疗,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从2013年12月至2015年01月期间来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小儿心血管病患者中随机抽取4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42例小儿心血管病采用针对性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情况。结果42例小儿心血管患者中,显效共13例,所占比例为30.95%;有效共28例,所占比例为66.67%,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均明显高于治疗无效率(P﹤0.05);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心血管患儿采取及时的诊断,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生存治疗,促进患儿病情康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病房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病房护理情况,旨在通过常规手术病房护理的内容更新,找出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提升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成功率和有效率。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实施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30例,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手术护理,观察组患者30例,主要在对照组常规病房护理基础上进行病房护理的内容更新,观察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病房护理之后,在病房护理有效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者后期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在患者临床护理满意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实施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患者来说,只有不断进行常规手术病房护理的内容更新和有效护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手术安全性,促进患者后期病情恢复,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大范围内应用和推广。

    作者:李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进行治疗。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呼吸频率、PaO2、尿量及肺动脉压力等指标水平,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有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马臣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

    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时间段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34例。结果在经过护理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都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其中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67.64%,观察组为100%。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方面的效果也比对照组更佳。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患者在经过心血管内科治疗和护理后,我们通过数据得出结论,患者通过整体护理能有效的改善焦虑、抑郁,同时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性显著,具有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王培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早期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我院自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共收治82例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状况。结果研究组经早期康复训练后,其生活质量各维度分值及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玉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肾上腺髓质素、C-反应蛋白变化探讨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及心衰过程中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及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的作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08月~2013年08月期间我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58例,包括单纯性高血压28例与高血压合并心衰30例,并选取同期来我院行正常体检的健康人3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浓度、ADM浓度的不同。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心衰组ADM、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及合并心衰组中NYHA、高血压分级ADM及hsCRP浓度结果表明,随心功能、高血压等级升高,ADM及hsCRP浓度均升高。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及诊断中,ADM及hsCRP可作为两个重要的观察指标。

    作者:周蔓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观察护理效果。方法随机筛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4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依据不同的护理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整体护理,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不同方法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2%,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1.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予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整体护理的临床护理方法,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作者:高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动态心电图中心室长间歇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中心室长间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78例动态心电图中心室长间歇(长间歇﹥2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冠心病3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心悸待查2例,晕厥6例,心律失常8例,心肌病5例,糖尿病3例,脑血管病、风湿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心肌炎、房间隔缺损、甲状腺功能亢进、脑外伤各1例。78例患者动态心电图中心室长间歇的心电图诊断结果:窦性停搏28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5例,二度窦房阻滞1例,房性早搏未下传14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6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9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交界性逸搏(逸搏心律)5例,室性逸搏(逸搏心律)1例,早搏的超长代偿间歇7例。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其独具的优势对心室长间歇及早做出正确的心电图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作者:廖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急性脑中风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及效果

    目的:分析急性脑中风患者中医护理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急性脑中风患者80例,患者采取中医护理措施,分析护理效果。结果24例患者能够恢复部分工作,31例患者生活能够自理,10例患者肢体活动基本恢复,7例患者恢复手功能,8例患者能够行走。结论在急性脑中风患者中采取中医护理方法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具有使用价值。

    作者:李学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环磷腺苷葡胺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和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4%)明显高于对照组(77.8%),患者治疗后的LVEF、CO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环磷腺苷葡胺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促进心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柳美玲;李学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取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分为2组,每组31例,对照组单纯采取硝苯地平控释片处理,而研究组采取缬沙坦与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治疗。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效果与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皆有明显改善(P﹤0.05),但研究组改善更明显(P﹤0.05);研究组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而对照组则发生8例,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血压水平,值得借鉴。

    作者:徐国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脑血栓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讨论并分析关于脑血栓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及实际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血栓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其护理内容及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经过治疗及有针对性的护理过后,死亡患者1例(1.67%),生活不能自理患者10例(16.67%),生活基本实现自理的患者49例(81.67%)。结论在脑血栓伴糖尿病患者中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值得借鉴。

    作者:宋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方法抽选2011年3月-2014年4月,我社区接收高血压患者100例,按先后顺序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基础治疗,实验组在该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好转率(96.0%)、血压指标和对照组(80.0%)相比,差异性鲜明(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实施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临床依从性,提高治愈率,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作者:姜春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79例

    目的:探究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对治疗高血压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79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实验组通过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通过单一采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3个月后统计患者的恢复状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实验组的总有效效率为9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比单一采用氨氯地平治疗更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高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整体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整体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我院选取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慢病档案库中进行管理的100例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软件把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5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整体护理干预,比较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经过护理后的舒张压为(90.23±10.31)mmHg,收缩压为(138.64±15.41) mmHg,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可使患者血压得到良好控制,将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提高,在临床中运用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建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将7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阿托伐他汀)和对照组(血脂康),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各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2.89±0.25)mg/L,较对照组的(4.34±0.76)mg/L低,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能明显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身体状况,且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高,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海丽比努尔·库尔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应用。方法选自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我科住院患者中慢性心衰并发低钠血症患者70例,对慢性心衰并发低钠血症原因进行分析,积极采取综合治疗,针对其并发症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文70例患者中,显效45例,占总数的64.29%;好转22例,占总数的31.43%;无效一共有3例,占总数的4.28%,临床总体有效率为95.71%。结论对老年人慢性心衰合并低钠血症采取综合治疗,初期对钠盐不用过分限制,应用利尿剂,适当补钾及补镁,同时联合糖皮质激素以及强心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措施,大部分低钠血症都可以获得良好的纠正,使患者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作者:刘新文;郎维敏;陈志坚;贺晓燕;刘金秀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目的:对临床上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进行探讨分析,从而提升临床疗效,减少患者死亡人数,提高治愈率。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心律失常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采用胺碘酮治疗:另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4月采用常规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7.14%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明显,能显著降低患者心律,改善患者病情,不良反应少,能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状况,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周永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慢性心衰死亡与低蛋白血症和贫血之间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低蛋白血症和贫血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近期死亡风险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5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CHF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分为两组:存活组(51例)和死亡组(31例)。同时选取同期入院的非CHF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治疗期间死亡与存活的患者Hb和ALB水平及不同心衰基础疾病患者Hb和ALB水平的差异。结果死亡组Hb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和对照组(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AL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死亡组ALB水平与存活组相比更低(P﹤0.05)。存活组及死亡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存活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无论哪种基础疾病均可见存活组Hb和ALB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 Hb和ALB检测可作为临床判断CHF的预后指标,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价格便宜等优点,可作为慢心衰患者的预后初步预测指标。

    作者:谢琼;罗健康;傅泽丰;刘中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对高血压病患者并发脑卒中的影响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对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影响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社区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用药及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管理,即患者到社区检查后,给予用药、饮食、健康教育等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结果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率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脑卒中2次以上发生率比较,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社区高血压管理,给予患者提供一套科学、合理且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案,可明显降低患者血压,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正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