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丽
目的 研究在普外科生产实习中腹腔镜技术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普外科生产实习60名学生的实习资料,所有学生在普外科实习期间,均参与常见病传统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在手术结束后,采用考核专业知识、问卷调查效果的方式,对学生的生产实习效果做出评估,判断腹腔镜技术在普外科生产实习中的价值. 结果 学生在腹腔镜技术的实习中,理论知识、学习兴趣、教学模式满意度高于在传统手术的学习,而操作能力及参与度均低于在传统手术的学习,比较两种学习方式,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普外科生产实习中,腹腔镜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形象的图像信息,帮助学生增加解剖学及手术步骤的理解,但学生的手术参与感不强、缺乏动手操作能力,需要加以改进.
作者:马明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益气活血法对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100例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治疗组64例、对照组36例,两组病例基础并均采用西医进行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益气活血法中医药剂,每天1剂分两次服用.对照组病例则加用维生素B和B肌肉注射,每天1次持续两周.结果 治疗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和症状均优于对照组,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用益气活血法治疗病毒性神经病变,不但能够使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还能够使得神经传导速度得到提升.
作者:白发臣;刘尧斌;张明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心力衰竭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发病原因是由于心脏疾病导致心排血量降低,而静脉压力显著上升,进而造成全身性病理生理反应及其他症状. 心力衰竭是儿童常见急重症之一,处理不及时很可能对患儿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小儿由于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其生理构造与成年人有着较大的区别,且发病的原因和机制也与成人不同,先天性心脏病造成的心力衰竭占75%以上.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小儿心理衰竭病理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明显进步,本文对小儿心理衰竭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玉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循证护理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内科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模式. 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循证护理模式有利于促进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救治率,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值得在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胡朝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共计76例.将上述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对比各自疗效情况. 结果 治疗组中显著例数21例,好转例数13例,无效1例,有效率97.4%;对照组中显著例数9例,好转例数14例,无效12例,有效率68.4%. 比较发现治疗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结论 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是一种有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药物使用方案. 该方法治疗效果显著,临床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值得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作者:张爱琼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2014年4月-2015年4期间于我院治疗骨质疏松骨的患者及正常患者各60例,骨质疏松患者为实验组,正常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空腹采血处理、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测定,观察比较两组患者BGP(骨钙素)、B-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CTX(Ⅰ型胶原C端肽)、BMD(骨密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BGP(骨钙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B-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CTX(Ⅰ型胶原C端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BMD(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BMD(骨密度)与B-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成负相关,对照组患者BMD(骨密度)与CTX(Ⅰ型胶原C端肽)成负相关,其余部分比较均无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代谢生化指标结合BMD(骨密度)测定可以全面的对骨转换率进行合理评价,有利于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虽然其骨代谢生化指标具有重叠性,无法精细化的的对骨质疏松症进行诊断与分型,但可以提高治疗结果观察的准确性,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杨鸿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常规护理措施和综合护理措施在对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间合并心衰的预防效果,探讨综合护理在预防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间合并心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肾内科进行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100例,采取简单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透析期间的心衰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透析期间的心衰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临床中,对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间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不仅能有效降低心衰的发生率,保障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杨丽;周解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在心血管疾病检验中,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产生的影响. 方法 统计本院在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进行血液检验的心血管患者共178例,同期平均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9例. 对照组采用晨起空腹、午饭后,以及午饭两小时后,这几种时间段进行血液采集,对血液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不同时间采集血液对血液检测的影响. 干预组采用不同的采血方式进行血液检查,分别为静脉血液采、集动脉血液采集和末梢循环血液采集. 结果 对照组中,不同的采血时间,其显示的红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数量不同,且晨起空腹检验比午饭后,午饭两小时检验各指标有着明显的减少. 干预组,动静脉血液采集相比末梢循环血液采集,其红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降低,但血红蛋白数量无较大变化,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心血管疾病检验中,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都将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故在血液采集中,统一采血时间和采血方式,以便于降低差异性.
作者:刘晓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血清cTnI和NT-proBNP联合检测对稳定性慢性心衰病人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某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80例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组, 另选同期1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血清cTnI和NT-proBNP水平差异. 结果 研究组患者cTnI (5.50±2.55)μg/L、NT-proBNP (965.50± 220.35)ng/L,而同期对照组数值分别为(0.42±0.21)μg/L、(125.50±48.75)ng/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TnI和NT-proBNP检测能够准确诊断和预测稳定性慢性心衰症状严重程度, 值得在临床之中加以推广使用.
作者:彭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和研究血清胆红素与尿酸对冠心病患者的检验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冠心病患者62例,将其做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62例,将其做为对照组,两组受检人员均行血清胆红素与尿酸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 两组受检人员血清胆红素、血尿酸检测值相比较:观察组患者血尿酸检测值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检测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清胆红素、尿酸水平值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临床可通过动态监测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尿酸水平值变化情况,依此选择合理干预措施才可阻止病情进展,对改善患者预后及促进患者病情转归均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综合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缺血以及调脂等. 观察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实际发作次数以及心绞痛发作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治疗,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心绞痛实际发作次数以及心绞痛实际发作的持续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国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研究血液检验在小儿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0年8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收的贫血的患儿一共有200例,当中缺铁性贫血的患儿一共有116例(试验1组),地中海贫血的患儿一共有84例(试验2组),对两组患儿的血细胞水平给予检测,对其血液检验在小儿贫血诊断的效果给予分析研究. 结果 两组患儿的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和MCV(平均红细胞体积)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与RDW(平均红细胞分布宽度)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当中可以采取RDW以及MCHC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晓凤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 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比较两组置入动脉鞘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置入支架数、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采用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效果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相当,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德晓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对舒张期心力衰竭和收缩期心力衰竭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的120例心力衰竭患者,其中舒张期心力衰竭(DHF)患者和收缩期心力衰竭(SHF)患者各60例,然后使用飞利浦7500型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对终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舒张期心力衰竭组的心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房内径以及左心室EF均明显高于收缩期心力衰竭组,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低于收缩期心力衰竭组. 舒张期心力衰竭组的空腹胰岛素高于收缩期心力衰竭组, 舒张期心力衰竭组的肿瘤坏死因子2α和白介素6低于收缩期心力衰竭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舒张期心力衰竭患者比收缩期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病情也相对比较严重,因此在临床中应当加强诊断和治疗,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作者:张正凡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对比喉罩置入与气管插管对高血压病人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方法 以2013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接诊的80例高血压择期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采用气管插管,观察组40例采用喉罩置入. 结果 两组对比插管即刻、插管1min、3min时MAP值差异显著,与插管前相比,对照组插管即刻及插管后1min时MAP及HR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相较于气管插管,喉罩置入对高血压手术病人的心血管反应影响较小,可在高血压患者手术中优先选择.
作者:沈文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使用脑钠肽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每组各占6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脑钠肽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黄芪甲苷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治疗方法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产生的效果. 结果 心血管疾病患者经过不同方法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治疗满意率、病情改善情况、再次住院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给予脑钠肽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提高临床满意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作者:王宏军;徐东;马司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以睡眠期间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或者低通气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为特点.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OSAS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并且发现OSAS患者常常并发高血压甚至是难治性高血压. 本文将OSAS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与治疗措施作一综述.
作者:谢晟;邓燕;潘月影;王志华;任洁;刘辉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将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接受治疗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镇痛、吸氧、抗心律失常个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研究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一共有60例,根据临床就诊时间分为4组,其中包括A组(0<VT≤2h)、B组(2h<VT≤4h)、C组(4h<VT≤6h)、D组(VT在6h以上),对四组的心电监测结果给予对比分析. 结果 在本文60例病人当中,心电图检查结果呈现阳性一共有16例,占总体的26.67%,其中包括有Q波改变一共有2例,占总体的3.3%;R波改变一共有3例,占总体的5%;ST段改变一共有5例,占总体的8.3%;T波改变一共有6例,占总体的10%;四组病人的心电图阳性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心电图阳性率要比C组和D组高(P<0.0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间的心电图会发生明显改变,同时大部分出现在发病以后的2-4小时当中,主要为T波改变,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陈艳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体会,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日期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两组患者均接受利尿、强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采用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B型尿钠肽三项指标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10%(35/38),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1.58%(31/38),但组建差异不显著(P<0.05). 观察组的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B型尿钠肽三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三项指标在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在利尿、强心等常规治疗上应用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可以提高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玄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