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凤
目的 对比喉罩置入与气管插管对高血压病人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方法 以2013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接诊的80例高血压择期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采用气管插管,观察组40例采用喉罩置入. 结果 两组对比插管即刻、插管1min、3min时MAP值差异显著,与插管前相比,对照组插管即刻及插管后1min时MAP及HR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相较于气管插管,喉罩置入对高血压手术病人的心血管反应影响较小,可在高血压患者手术中优先选择.
作者:沈文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的风险因素与对策,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对比风险事件不同的发生率,分析其风险因素,并进行对策研究. 结果 护理人员因素所导致的护理风险事件60例(54.16%);因用药不合理所致的护理风险事件20例(16.66%);因设备因素导致的护理风险事件15例(12.50%);患者与家属因素20例(16.66%). 结论 通过分析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因素,需要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徐佳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血清cTnI和NT-proBNP联合检测对稳定性慢性心衰病人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某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80例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组, 另选同期1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血清cTnI和NT-proBNP水平差异. 结果 研究组患者cTnI (5.50±2.55)μg/L、NT-proBNP (965.50± 220.35)ng/L,而同期对照组数值分别为(0.42±0.21)μg/L、(125.50±48.75)ng/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TnI和NT-proBNP检测能够准确诊断和预测稳定性慢性心衰症状严重程度, 值得在临床之中加以推广使用.
作者:彭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常规的心梗护理,分析所有患者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 结果 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22.5%,观察组发生率为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并心肌梗死发生相关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基于睡眠时发生心绞痛并心肌梗死与精神高度紧张、早期强行活动、出院后未继续服药产生的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了解之后采取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在临床上此种护理办法值得推广.
作者:孟世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0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54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和实验组(54例,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9.62%进行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选择和应用推广.
作者:王伟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中医辩证施护方法的应用效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有效护理提供重要依据. 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0例,随机均匀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传统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主要进行中医辩证护理,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有效情况. 结果 经过观察比较,在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患者后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患者血压改善情况和日常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中医辨证护理方法应用效果比较显著,比传统护理方法应用效果好,可以在改善患者血压和患者日常生活状态的基础上促进患者病情痊愈.
作者:张丽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探讨普外科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 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10月之间收治的88例普外科老年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参比组各44例. 参比组患者应用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则采取全过程的围手术期护理. 对两组的临床护理成效进行分析. 结果 通过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参比组,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参比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术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手术中重视对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后做好并发症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普外科老年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罗冬雪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益气活血法对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100例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治疗组64例、对照组36例,两组病例基础并均采用西医进行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益气活血法中医药剂,每天1剂分两次服用.对照组病例则加用维生素B和B肌肉注射,每天1次持续两周.结果 治疗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和症状均优于对照组,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用益气活血法治疗病毒性神经病变,不但能够使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还能够使得神经传导速度得到提升.
作者:白发臣;刘尧斌;张明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研究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一共有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采取20mg的辛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对病人采取40mg的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对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给予对比分析. 结果 临床治疗以后,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临床治疗之前,两组病人的血脂水平情况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以后,观察组病人的TC、TG以及LDL-C水平明显要比对照组低,HDL-C水平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临床治疗以后,两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采取辛伐他汀使用剂量在每天40mg的时候,治疗效果明显,并且不良反应较低,使患者用药安全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段丽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在普外科生产实习中腹腔镜技术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普外科生产实习60名学生的实习资料,所有学生在普外科实习期间,均参与常见病传统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在手术结束后,采用考核专业知识、问卷调查效果的方式,对学生的生产实习效果做出评估,判断腹腔镜技术在普外科生产实习中的价值. 结果 学生在腹腔镜技术的实习中,理论知识、学习兴趣、教学模式满意度高于在传统手术的学习,而操作能力及参与度均低于在传统手术的学习,比较两种学习方式,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普外科生产实习中,腹腔镜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形象的图像信息,帮助学生增加解剖学及手术步骤的理解,但学生的手术参与感不强、缺乏动手操作能力,需要加以改进.
作者:马明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在心血管外科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护理疗效,总结护理体会. 方法 选取我院心血管外科治疗的患者84例,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2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选用人性化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 结果 通过对心血管外科患者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成效,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也显著下降,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心血管外科的病症护理治疗中,采用人性化护理,具有明显的护理干预效果,经过人性化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对心血管疾病治疗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人性化护理干预具有积极的护理治疗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春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将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接受治疗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镇痛、吸氧、抗心律失常个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早期在我科行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治疗,术后给予常规护理的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该组患者设为参照组. 纳入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我科行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治疗的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术后护理干预.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护理满意度为100%,与参照组患者的33.33%和66.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随访两组患者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GQOLI-74问卷(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为(69.3±4.8)分,高于参照组患者的(56.3±5.1)分(t=8.301;P<0.05). 结论 对行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治疗的患者实施术后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术患者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吕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综合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缺血以及调脂等. 观察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实际发作次数以及心绞痛发作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治疗,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心绞痛实际发作次数以及心绞痛实际发作的持续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国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 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比较两组置入动脉鞘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置入支架数、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采用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效果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相当,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德晓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冠心病在临床上称之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血管腔狭窄、阻塞等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心脏病. 冠心病易引起动脉腔狭窄,导致血流供应不足,因此易引发心绞痛、中风等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冠心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等进行探讨,分析其中医防治策略.
作者:韩莉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2014年4月-2015年4期间于我院治疗骨质疏松骨的患者及正常患者各60例,骨质疏松患者为实验组,正常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空腹采血处理、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测定,观察比较两组患者BGP(骨钙素)、B-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CTX(Ⅰ型胶原C端肽)、BMD(骨密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BGP(骨钙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B-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CTX(Ⅰ型胶原C端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BMD(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BMD(骨密度)与B-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成负相关,对照组患者BMD(骨密度)与CTX(Ⅰ型胶原C端肽)成负相关,其余部分比较均无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代谢生化指标结合BMD(骨密度)测定可以全面的对骨转换率进行合理评价,有利于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虽然其骨代谢生化指标具有重叠性,无法精细化的的对骨质疏松症进行诊断与分型,但可以提高治疗结果观察的准确性,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杨鸿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轻-中度心衰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关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轻-中度心衰患者临床疗效的文献资料,采用RevMan5.3统计软件对已经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 截止2015年7月,上述数据库中共计入选50篇文献报道,经RevMan5.3统计软件Meta分析后发现,轻-中度心衰患者通过采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 心衰再次入住医院率(OR=0.65,95%CI:0.55~0.78,P<0.05)、 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SWD=-12.25mL/m2,95%CI:-20.90~-3.50,P<0.05)、 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SWD=-18.95mL/m2,95%CI:-17.70~-0.15,P<0.05)、左室质量指数(SWD=10.90g/m2,95%CI:-15.50~-6.50,P<0.05)、左室射血分数增加(SWD=4.75%,95%CI:2.45~6.70,P<0.01). 而在安全性方面, 用药之后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并未明显增加, 男性乳房发育(OR:=1.45,95%CI:0.75~2.85,P=0.35)、高钾血症(OR:=1.55,95%CI:0.88~2.35,P=0.24).结论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能够显著提高轻-中度心衰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各项观察指标,并且副作用或不良反应风险并未明显增加,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陈运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和研究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以及临床护理的方法和干预效果. 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6月以来,在心内科进行临床诊治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88例. 根据抽签法将他们平均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4例). 对他们诱发心绞痛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进行临床干预,对比、分析和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 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心绞痛相关因素基本相同,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30.68%为精神高度紧张,21.59%为未按时服药,18.18%为早期强行活动,12.50%为睡眠时心绞痛,11.36%为治疗配合度差,5.68%为护理人员因素. 经过护理干预,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95.45%)、临床总有效率(93.18%)以及护理总满意度(95.4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0.45%,75.0%, 79.55%),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结果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诱发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绞痛的主要因素为精神高度紧张以及未按时服药. 经过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好,临床治疗效果高,因此,是一种有效、科学、理想的临床护理方法.
作者:李红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老年男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对阿司匹林抵抗以及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需要进行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300例,年龄在60-9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76.53±7.65)岁. 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低剂量组(100ml/日)和阿司匹林高剂量组(300ml/日). 所有的研究对象在入院后均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凝血五项等检查,并详细了解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史情况,并详细记录所有的数据. 所有的患者在进行各自所需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阿司匹林药物的治疗, 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时间均大于一个月,对其进行随访,对比分析这两组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的结果显示,无论剂量多少均可能导致TBX2和血小板聚集率的降低,但,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比较发现,低剂量组占40%,高剂量组占30.3%.在UAP和AP中阿司匹林抵抗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P<0.05).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对阿司匹林抵抗的老年男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生临床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作者:冯国明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