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孟世敏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绞痛, 心肌梗死, 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常规的心梗护理,分析所有患者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 结果 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22.5%,观察组发生率为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并心肌梗死发生相关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基于睡眠时发生心绞痛并心肌梗死与精神高度紧张、早期强行活动、出院后未继续服药产生的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了解之后采取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在临床上此种护理办法值得推广.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共计76例.将上述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对比各自疗效情况. 结果 治疗组中显著例数21例,好转例数13例,无效1例,有效率97.4%;对照组中显著例数9例,好转例数14例,无效12例,有效率68.4%. 比较发现治疗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结论 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是一种有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药物使用方案. 该方法治疗效果显著,临床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值得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作者:张爱琼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0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54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和实验组(54例,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9.62%进行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选择和应用推广.

    作者:王伟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试论中医药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目的 分析中医药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方法防治,观察组44例,采用中医药方法防治,比较两组防治方法的效果,分析中医药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防治作用. 结果 经过3周的防治,观察组患者防治有效率为88.6%,满意率90.9%,对照组患者防治的有效率为75.0%,满意率72.7%,观察组防治方法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医药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作者:张玉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体会,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日期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两组患者均接受利尿、强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采用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B型尿钠肽三项指标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10%(35/38),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1.58%(31/38),但组建差异不显著(P<0.05). 观察组的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B型尿钠肽三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三项指标在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在利尿、强心等常规治疗上应用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可以提高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玄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干预对高血压和脑卒中预防效果评价

    目的 分析干预性护理措施在预防高血压、 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我院于2011年2月-2015年2月接收未脑卒中病史患者100例作为调查成员,入院后随机分成两组行不同护理措施,即:常规组行基础护理措施,干预组行干预性护理措施,于预后评定脑卒中病发情况. 结果 干预组患者预后、高血压、脑卒中发生率少于常规组,两者之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 临床针对性干预护理措施作用突出,可降低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率,提高疾病知识了解度,值得借鉴.

    作者:李树芬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高血压心律失常及心电图应用临床探讨

    目的 分析研究高血压心律失常的心电图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高血压心律失常病人一共有105例,对105例病人采取心电图检测,同时对病人心电图检测结果给予分析研究.结果 在105例病人当中,左心室增厚一共有75例,占总体的71.42%;没有出现左心室增厚一共有30例,占总体的28.57%;另外,在75例左心室肥大的病人当中,房性早搏一共有12例,占总体的16%;室性早搏一共有29例,占总体的38.67%;在30例非左心室肥大病人当中,房性早搏一共有5例,占总体的16.67%;室性早搏一共有6例,占总体的20%. 结论 高血压心律失常大部分是因为左心室肥厚所致,极易造成病人出现心律失常,所以,应该对高血压心律失常给予及时诊断、及时治疗,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对病人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作者:曹斌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小儿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探讨

    心力衰竭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发病原因是由于心脏疾病导致心排血量降低,而静脉压力显著上升,进而造成全身性病理生理反应及其他症状. 心力衰竭是儿童常见急重症之一,处理不及时很可能对患儿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小儿由于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其生理构造与成年人有着较大的区别,且发病的原因和机制也与成人不同,先天性心脏病造成的心力衰竭占75%以上.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小儿心理衰竭病理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明显进步,本文对小儿心理衰竭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玉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目的 分析和探讨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在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 随机抽选2013年4月~2015年4月以来,我院妇科收治的92例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 将她们依照数字表法平均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6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围术期综合护理进行临床手术干预,对比、分析和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情况和护理效果. 结果 统计学比较显示,观察组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93.48%)、患者满意度(95.65%)以及生命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8.26%、82.61%),各项比较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对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其治疗效果好,控压显著,患者满意度高,生命质量高,是一种有效、理想的临床手术护理方法.

    作者:许凤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心血管疾病急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治疗对策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 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心血管急诊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人,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比较中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数据具有临床可比性,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和路路通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临床效果. 结果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35例患者中27例显效,6例患者有效,总有效率为94.28%,对照组35例患者中19例患者显效,8例患者有效,总有效率为77.14%,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显示P<0.05,显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 心血管疾病发病急,病情严重,联合应用中药注射剂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朱登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和研究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以及临床护理的方法和干预效果. 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6月以来,在心内科进行临床诊治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88例. 根据抽签法将他们平均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4例). 对他们诱发心绞痛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进行临床干预,对比、分析和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 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心绞痛相关因素基本相同,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30.68%为精神高度紧张,21.59%为未按时服药,18.18%为早期强行活动,12.50%为睡眠时心绞痛,11.36%为治疗配合度差,5.68%为护理人员因素. 经过护理干预,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95.45%)、临床总有效率(93.18%)以及护理总满意度(95.4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0.45%,75.0%, 79.55%),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结果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诱发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绞痛的主要因素为精神高度紧张以及未按时服药. 经过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好,临床治疗效果高,因此,是一种有效、科学、理想的临床护理方法.

    作者:李红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 调查对象从我院2012年3月-2015年5月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抽选,共120例,将其分成不同疗法组,即:西医组行基础西医疗法,中西医组于上述基础上行中医疗法,评定预后效果. 结果 中西医组患者预后疾病缓解率96.7%高于西医组83.3%,存在临床差异(P<0.05).结论 临床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中西医结合疗法作用突出,可改善疾病症状,提高整体效果,值得借鉴.

    作者:曹荣锋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后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早期在我科行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治疗,术后给予常规护理的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该组患者设为参照组. 纳入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我科行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治疗的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术后护理干预.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护理满意度为100%,与参照组患者的33.33%和66.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随访两组患者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GQOLI-74问卷(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为(69.3±4.8)分,高于参照组患者的(56.3±5.1)分(t=8.301;P<0.05). 结论 对行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治疗的患者实施术后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术患者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吕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常规的心梗护理,分析所有患者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 结果 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22.5%,观察组发生率为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并心肌梗死发生相关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基于睡眠时发生心绞痛并心肌梗死与精神高度紧张、早期强行活动、出院后未继续服药产生的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了解之后采取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心绞痛并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在临床上此种护理办法值得推广.

    作者:孟世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浅析如何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 方法 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现阶段影响我国心血管疾病护理水平的相关因素,并制定干预对策解决. 结果 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等临床特点,影响我国心血管疾病护理水平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因素和护理管理因素. 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医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结论 明确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加强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切实落实护理管理,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护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作者:吴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分析

    目的 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 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期间,随机抽取了10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将这些参与研究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之上进行综合治疗. 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要好,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在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动脉硬化指数方面较对照组要少,差异显著(P<0.05). 结论 针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综合有效的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润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64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 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比较两组置入动脉鞘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置入支架数、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采用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效果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相当,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德晓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轻-中度心衰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估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轻-中度心衰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关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轻-中度心衰患者临床疗效的文献资料,采用RevMan5.3统计软件对已经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 截止2015年7月,上述数据库中共计入选50篇文献报道,经RevMan5.3统计软件Meta分析后发现,轻-中度心衰患者通过采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 心衰再次入住医院率(OR=0.65,95%CI:0.55~0.78,P<0.05)、 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SWD=-12.25mL/m2,95%CI:-20.90~-3.50,P<0.05)、 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SWD=-18.95mL/m2,95%CI:-17.70~-0.15,P<0.05)、左室质量指数(SWD=10.90g/m2,95%CI:-15.50~-6.50,P<0.05)、左室射血分数增加(SWD=4.75%,95%CI:2.45~6.70,P<0.01). 而在安全性方面, 用药之后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并未明显增加, 男性乳房发育(OR:=1.45,95%CI:0.75~2.85,P=0.35)、高钾血症(OR:=1.55,95%CI:0.88~2.35,P=0.24).结论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能够显著提高轻-中度心衰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各项观察指标,并且副作用或不良反应风险并未明显增加,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陈运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循证护理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 研究循证护理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内科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模式. 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循证护理模式有利于促进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救治率,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值得在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胡朝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高血压关系的新研究进展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以睡眠期间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或者低通气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为特点.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OSAS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并且发现OSAS患者常常并发高血压甚至是难治性高血压. 本文将OSAS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与治疗措施作一综述.

    作者:谢晟;邓燕;潘月影;王志华;任洁;刘辉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老年男性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老年男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对阿司匹林抵抗以及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需要进行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300例,年龄在60-9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76.53±7.65)岁. 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低剂量组(100ml/日)和阿司匹林高剂量组(300ml/日). 所有的研究对象在入院后均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凝血五项等检查,并详细了解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史情况,并详细记录所有的数据. 所有的患者在进行各自所需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阿司匹林药物的治疗, 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时间均大于一个月,对其进行随访,对比分析这两组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的结果显示,无论剂量多少均可能导致TBX2和血小板聚集率的降低,但,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比较发现,低剂量组占40%,高剂量组占30.3%.在UAP和AP中阿司匹林抵抗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P<0.05).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对阿司匹林抵抗的老年男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生临床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作者:冯国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