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的整体化护理分析

孙丽晶

关键词:婴幼儿, 先天性心脏病, 整体化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观察给予围术期整体化护理干预后获得的效果表现.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30例.通过抽签法完成患儿的随机分组.B2组(对照组65例):常规护理;B1组(观察组65例):整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完成手术后在出现肺部并发症概率以及死亡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 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完成临床护理后,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B1组明显低于B2组患儿(P<0.05);在疾病死亡率方面,B1组明显低于B2组患儿(P<0.05).结论 于围术期选择整体化护理的方法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干预,针对患儿有效实施肺部管理,可以成功降低肺部并发症的概率,终显著将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颅外段脑动脉狭窄介入诊断体会

    目的 通过颅外段脑动脉狭窄介入诊断了解患者的血管情况,为介入治疗做好准备. 方法 随机选择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患者采用数字化血管造影技术实施介入诊断,选出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行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 结果 60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诊断,共32例患者符合介入治疗指征(总血管病变35支). 32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通过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 对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DSA介入诊断,为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行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具有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李卫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高血压早期肾损害肾内血流动力学异常临床分析

    目的 对高血压合并早期肾损害患者的肾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状况进行分析. 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 按照既定的标准将其划分无早期肾损害患者100例和早期肾损害患者100例,另外选择100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利用彩超多普勒技术对MRA(主肾动脉)、SRA(叶段动脉)、IRA (叶间动脉)的Vs(收缩期峰速度)、Vd(舒张期末速度)、Vm(平均血流速度)、AT(血流峰速加速时间)、PI(脉冲指数)以及RI(阻力指数)等血流参数进行测定,取两肾的平均值为总结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MRA(主肾动脉)、SRA(叶段动脉)、IRA(叶间动脉)的Vs(收缩期峰速度)、Vd(舒张期末速度)、Vm(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低(P<0.05);PI(脉冲指数)以及RI(阻力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AT(血流峰速加速时间)无明显差距(P>0.05);早期肾损害组和无早期肾损害组的组内比较结果为SRA(叶段动脉)、IRA(叶间动脉)的Vs(收缩期峰速度)、Vd(舒张期末速度)、Vm(平均血流速度)降低,AT(血流峰速加速时间)延长,PI(脉冲指数)以及RI(阻力指数)增高(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早期肾损害阶段肾内血流动力学处于异常状态.

    作者:蓝翔;季乃军;童丽军;陈东海;雷建明;章春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共计76例.将上述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对比各自疗效情况. 结果 治疗组中显著例数21例,好转例数13例,无效1例,有效率97.4%;对照组中显著例数9例,好转例数14例,无效12例,有效率68.4%. 比较发现治疗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结论 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是一种有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药物使用方案. 该方法治疗效果显著,临床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值得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作者:张爱琼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方法 选择自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术后合并切口感染的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治疗的60例阑尾炎术后切口未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体质指数BMI、化脓性穿孔例数、逆行法切除例数、手术时间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t=1.021,P>0.05). 结论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由手术时间、病理类型、肥胖等多种因素引起,必须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加以科学防治,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术后康复.

    作者:肖天卫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体会,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日期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两组患者均接受利尿、强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采用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B型尿钠肽三项指标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10%(35/38),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1.58%(31/38),但组建差异不显著(P<0.05). 观察组的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B型尿钠肽三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三项指标在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在利尿、强心等常规治疗上应用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可以提高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玄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目的 研究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的风险因素与对策,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对比风险事件不同的发生率,分析其风险因素,并进行对策研究. 结果 护理人员因素所导致的护理风险事件60例(54.16%);因用药不合理所致的护理风险事件20例(16.66%);因设备因素导致的护理风险事件15例(12.50%);患者与家属因素20例(16.66%). 结论 通过分析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因素,需要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徐佳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护理干预在慢性乙肝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慢性乙肝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和应用效果,旨在促进慢性乙肝合并糖尿病患者病情痊愈.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护理的慢性乙肝合并糖尿病患者84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仅仅进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主要接受系统化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有效情况. 结果 经过两组临床护理,在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患者肝脏炎症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者临床遵医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上,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 结论 在慢性乙肝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当中,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可以大大提高患者护理有效率,且可以规范患者临床遵医行为,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查中菊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对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

    目的 分析在心血管疾病检验中,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产生的影响. 方法 统计本院在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进行血液检验的心血管患者共178例,同期平均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9例. 对照组采用晨起空腹、午饭后,以及午饭两小时后,这几种时间段进行血液采集,对血液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不同时间采集血液对血液检测的影响. 干预组采用不同的采血方式进行血液检查,分别为静脉血液采、集动脉血液采集和末梢循环血液采集. 结果 对照组中,不同的采血时间,其显示的红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数量不同,且晨起空腹检验比午饭后,午饭两小时检验各指标有着明显的减少. 干预组,动静脉血液采集相比末梢循环血液采集,其红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降低,但血红蛋白数量无较大变化,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心血管疾病检验中,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都将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故在血液采集中,统一采血时间和采血方式,以便于降低差异性.

    作者:刘晓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老年男性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老年男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对阿司匹林抵抗以及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需要进行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300例,年龄在60-9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76.53±7.65)岁. 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低剂量组(100ml/日)和阿司匹林高剂量组(300ml/日). 所有的研究对象在入院后均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凝血五项等检查,并详细了解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史情况,并详细记录所有的数据. 所有的患者在进行各自所需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阿司匹林药物的治疗, 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时间均大于一个月,对其进行随访,对比分析这两组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的结果显示,无论剂量多少均可能导致TBX2和血小板聚集率的降低,但,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比较发现,低剂量组占40%,高剂量组占30.3%.在UAP和AP中阿司匹林抵抗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P<0.05).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对阿司匹林抵抗的老年男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生临床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作者:冯国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cTnI和NT-proBNP联合检测对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的预测研究

    目的 探究血清cTnI和NT-proBNP联合检测对稳定性慢性心衰病人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某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80例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组, 另选同期1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血清cTnI和NT-proBNP水平差异. 结果 研究组患者cTnI (5.50±2.55)μg/L、NT-proBNP (965.50± 220.35)ng/L,而同期对照组数值分别为(0.42±0.21)μg/L、(125.50±48.75)ng/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TnI和NT-proBNP检测能够准确诊断和预测稳定性慢性心衰症状严重程度, 值得在临床之中加以推广使用.

    作者:彭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优质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前提下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 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在疾病程度以及分娩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先兆子痫与子痫发生率,促进患者自然分娩,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淑惠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0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54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和实验组(54例,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9.62%进行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选择和应用推广.

    作者:王伟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和研究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以及临床护理的方法和干预效果. 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6月以来,在心内科进行临床诊治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88例. 根据抽签法将他们平均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4例). 对他们诱发心绞痛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进行临床干预,对比、分析和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 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心绞痛相关因素基本相同,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30.68%为精神高度紧张,21.59%为未按时服药,18.18%为早期强行活动,12.50%为睡眠时心绞痛,11.36%为治疗配合度差,5.68%为护理人员因素. 经过护理干预,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95.45%)、临床总有效率(93.18%)以及护理总满意度(95.4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0.45%,75.0%, 79.55%),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结果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诱发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绞痛的主要因素为精神高度紧张以及未按时服药. 经过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好,临床治疗效果高,因此,是一种有效、科学、理想的临床护理方法.

    作者:李红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益气活血法治疗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 了解益气活血法对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100例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治疗组64例、对照组36例,两组病例基础并均采用西医进行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益气活血法中医药剂,每天1剂分两次服用.对照组病例则加用维生素B和B肌肉注射,每天1次持续两周.结果 治疗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和症状均优于对照组,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用益气活血法治疗病毒性神经病变,不但能够使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还能够使得神经传导速度得到提升.

    作者:白发臣;刘尧斌;张明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高血压关系的新研究进展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以睡眠期间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或者低通气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为特点.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OSAS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并且发现OSAS患者常常并发高血压甚至是难治性高血压. 本文将OSAS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与治疗措施作一综述.

    作者:谢晟;邓燕;潘月影;王志华;任洁;刘辉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观察

    目的 分析研究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一共有60例,根据临床就诊时间分为4组,其中包括A组(0<VT≤2h)、B组(2h<VT≤4h)、C组(4h<VT≤6h)、D组(VT在6h以上),对四组的心电监测结果给予对比分析. 结果 在本文60例病人当中,心电图检查结果呈现阳性一共有16例,占总体的26.67%,其中包括有Q波改变一共有2例,占总体的3.3%;R波改变一共有3例,占总体的5%;ST段改变一共有5例,占总体的8.3%;T波改变一共有6例,占总体的10%;四组病人的心电图阳性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心电图阳性率要比C组和D组高(P<0.0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间的心电图会发生明显改变,同时大部分出现在发病以后的2-4小时当中,主要为T波改变,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陈艳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干预对高血压和脑卒中预防效果评价

    目的 分析干预性护理措施在预防高血压、 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我院于2011年2月-2015年2月接收未脑卒中病史患者100例作为调查成员,入院后随机分成两组行不同护理措施,即:常规组行基础护理措施,干预组行干预性护理措施,于预后评定脑卒中病发情况. 结果 干预组患者预后、高血压、脑卒中发生率少于常规组,两者之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 临床针对性干预护理措施作用突出,可降低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率,提高疾病知识了解度,值得借鉴.

    作者:李树芬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血清胆红素与尿酸对冠心病患者的检验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和研究血清胆红素与尿酸对冠心病患者的检验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冠心病患者62例,将其做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62例,将其做为对照组,两组受检人员均行血清胆红素与尿酸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 两组受检人员血清胆红素、血尿酸检测值相比较:观察组患者血尿酸检测值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检测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清胆红素、尿酸水平值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临床可通过动态监测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尿酸水平值变化情况,依此选择合理干预措施才可阻止病情进展,对改善患者预后及促进患者病情转归均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冠心病的中医防治研究

    冠心病在临床上称之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血管腔狭窄、阻塞等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心脏病. 冠心病易引起动脉腔狭窄,导致血流供应不足,因此易引发心绞痛、中风等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冠心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等进行探讨,分析其中医防治策略.

    作者:韩莉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舒张期心力衰竭和收缩期心力衰竭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 对舒张期心力衰竭和收缩期心力衰竭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的120例心力衰竭患者,其中舒张期心力衰竭(DHF)患者和收缩期心力衰竭(SHF)患者各60例,然后使用飞利浦7500型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对终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舒张期心力衰竭组的心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房内径以及左心室EF均明显高于收缩期心力衰竭组,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低于收缩期心力衰竭组. 舒张期心力衰竭组的空腹胰岛素高于收缩期心力衰竭组, 舒张期心力衰竭组的肿瘤坏死因子2α和白介素6低于收缩期心力衰竭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舒张期心力衰竭患者比收缩期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病情也相对比较严重,因此在临床中应当加强诊断和治疗,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作者:张正凡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