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年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近期预后探析

杨红斌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预后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入院患者的近期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住院诊治的80例AMI老年患者,依据发病年龄不同分为老年组40例,对照组40例.结果 老年组患者患糖尿病及脑卒中的比例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在高血压、高血脂肾功能不全及吸烟史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患者因劳累或情绪激动发生AMI 6例,对照组患者14例;老年组患者呼吸道感染3例,对照组未发生;老年组患者急性脑血管病4例,对照组患者1例;老年组患者无诱因或睡眠中27例,对这组患者14例.两组患者比较老年AMI未见明显诱因(P<0.05).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差.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精神性狼疮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比较

    目的 总结两种疾病(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患者的临床分析.方法 按照疾病种类的不同将我院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其临床表现、实验检查结果、预后状态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NS、SLE合并患者的总体预后效果不佳,长期使用药物加注了不良反应,所以脑脊液检查、排除尤为必要.

    作者:陈天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心房颤动患者转复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以下称房颤)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1].房颤大的危害是容易形成血栓及左心功能不全,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2].故对房颤的治疗研究已经成为心血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传统的治疗房颤的方法是把药物及电复律不能转复窦性心律的患者,给予积极控制心室率及预防栓塞形成的治疗上.然而经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房颤的持续存在仍是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故房颤的预防和积极转复窦性心律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作者:史东东;马小川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 分析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160例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性的必要处理,对比两组术前术后心血管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在心率、心电图情况(ST-T)及血压情况上,观察组术前术后变化不明显,稳定情况更佳(P<0.05);观察组总体满意率为96.3%,对照组为81.2%;观察组总体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 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利于稳定患者心血管情况,并改善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绍坤;潘丽芬;李建丽;鄢丽珍;张丽芬;潘泽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治疗陈旧性肛裂临床处理体会

    目的 对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治疗陈旧性肛裂临床处理体会进行总结.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采取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治疗陈旧性肛裂的患者病历资料64例,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对临床处理体会予以总结.结果在这64例患者中均治愈出院,平均疗程12天,且无后遗症及并发症,64例全部治愈无复发.结论采用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治疗陈旧性肛裂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武双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阑尾手术的技巧运用和临床观察分析

    阑尾炎是腹部外科的常见疾病,易于诊治且手术技术要求较小,但若手术过程处理不当,常出现切口感染的并发症,如阑尾炎并化脓性输卵管炎、阑尾周围脓肿、阑尾炎并肠系膜淋巴结炎、阑尾穿孔并发腹膜炎.因此,处理好阑尾炎诊治,取得让人满意效果,仍面临重要挑战.本文就阑尾手术中常见难点与技巧做临床性分析.

    作者:何绍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儿科病房常见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为了缓解当下儿科病房常见的护理纠纷,本文主要从原因分析、对策处理以及强化管理三个方面针对儿科病房常见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进行了简单分析与探讨.

    作者:张莹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11年7月-2012年4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其中46例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介入治疗组),5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介入治疗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97.83%,明显高于溶栓组患者的69.2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再梗死率、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溶栓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降低再梗死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凌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匹伐他汀降脂疗效与副作用——他汀类作用不都一样

    动脉粥样硬化(athen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与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等血脂紊乱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stations)药物,能纠正血脂紊乱,从而延缓AS进展及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匹伐他汀(pitavastations)是新的他汀类药物,用于原发性高脂血症与混合型高脂血症的治疗,能降低血浆总胆固醇(TC),降低LDL-C,甘油三脂(TG)及升高HDL-C,与其他他汀类药物在血小板、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与内皮细胞均存在多向性作用.但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有不同特征,对混合型高脂血症,特别是对伴糖尿病的高脂血症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林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对左室肥厚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对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0例,使用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出研究对象24小时血压,计算24小时收缩压变异(24h BPVs)、24小时舒张压变异(24h BPVd),以此将研究对象分组,并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le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posteriorwall thickness,PwT)和室间隔厚度(Inter 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T)等,计算出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以此评价左室肥厚程度.用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对左室肥厚影响.结果 (1)在不同血压变异性分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压变异性越大的组别,其LVMI值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收缩压变异性分组中各组的LVMI比较,其差异性较舒张压变异性分组的显著(P<0.01).(2)在所有受试者中,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24 h BPVs、24h BPVd均与LVMI呈正相关.结论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随着BPV的增大,左室肥厚程度增加.2、BPV的大小对评估高血压性心脏损害程度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段学葵;贾农;孙文敏;罗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类风湿关节炎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近几年来,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数量明显上升,主要致病因素为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能够引起一系列新陈代谢的紊乱,从而破坏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导致了代谢综合征,免疫紊乱,炎性反应,内皮功能紊乱,氧化应激损伤等一系列情况的发生,这些因素同样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因素.

    作者:孔垂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依那普利联合乐卡地平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伤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依那普利和乐卡地平联合使用对高血压早期肾损伤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期间57例高血压肾损伤病人进行随访,并回顾分析这些患者的相关病情、用药情况,用卡方分析各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 单用依拉普利、单用乐卡地平的有效率分别为:54.5%,52.9%,,依那普利联合乐卡地平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7.8%,依那普利联合乐卡地平组相比于两种药物单独治疗组的有效率要高,并且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结论 依那普利联合乐卡地平相比于单用依拉普利或乐卡地平更能有效地对高血压早期肾损伤患者进行治疗

    作者:李红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不同年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近期预后探析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入院患者的近期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住院诊治的80例AMI老年患者,依据发病年龄不同分为老年组40例,对照组40例.结果 老年组患者患糖尿病及脑卒中的比例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在高血压、高血脂肾功能不全及吸烟史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患者因劳累或情绪激动发生AMI 6例,对照组患者14例;老年组患者呼吸道感染3例,对照组未发生;老年组患者急性脑血管病4例,对照组患者1例;老年组患者无诱因或睡眠中27例,对这组患者14例.两组患者比较老年AMI未见明显诱因(P<0.05).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差.

    作者:杨红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围生儿不良结局的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围生儿不良结局的潜在风险因素.方法 将本院住院分娩的48例ICP患者按围生儿结局分成两组,选择出现围生儿不良结局为A组20例,B组为无不良结局28例.观察两组患者初次诊断为ICP的时间、检测血生化指标(TBA、ALT、AST)的轻重分度及瘙痒程度.结果 发现围生儿不良结局的ICP患者TBA值比结局良好者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发型与晚发型围生儿相比不良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发型ICP及重度ICP不良围生儿结局的潜在风险因素明显增高.

    作者:欧阳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小儿穿孔性阑尾炎致病菌特点及抗生素的选用

    通过总结2005年至2012年我院收治的小儿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对小儿穿孔性阑尾炎致病菌特点进行讨论,并总结抗生素治疗的临床经验,以完善对小儿穿孔性阑尾炎的全面认识.

    作者:熊良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针对心血管病人跌倒病例的护理风险管理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心血管住院病人跌倒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市工人医院心内科住院病人8611例,其中实验组3509例,建立风险管理流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跌倒风险管理,包括跌倒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策略实施和效果评价.对照组5102例,仅按常规护理预防跌倒.结果 对照组发生跌倒人数16例,跌倒发生率为3.11%‰,实验组发生跌倒人数4例,跌倒发生率1.14%‰,其中对照组因疾病跌倒13例,疾病因素跌倒发生率81.25%;实验组疾病因素跌倒1例,疾病因素跌倒发生率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4.821,P=0.028).结论 预防跌倒风险管理流程可有效降低住院病人的跌倒风险.

    作者:陈砚;杨玖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3例原发性急性大网膜扭转治疗体会

    目的 分析治疗原发性急性大网膜扭转的治疗方法及诊断方式,以便提高该病的治愈率.方法 在本院诊治3例原发性急性大网膜炎患者及时行常规治疗和对症治疗,以患者右上腹的直肌作为手术的切口行腹腔内探查.探查中发现右侧部分的大网膜发生顺时针旋转,部分肿块出现不同程度的淤血和坏死,并对坏死的肿块进行切除.结果 经过治疗,3例患者均病愈出院,住院时间分别为12天、15天及20天,治疗后均没有再次出现类似的腹痛症状,B超复查的结果显示患者的脾脏、胆、胰脏及肝功能没有出现异常状况,腹部也没有出现任何异常的包块.结论 原发性急性大网膜扭转容易被误诊,应熟悉此病的发病机理.

    作者:张炳良;刘锐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老年人情绪因素诱发心绞痛的心理护理分析

    目的 通过探讨老年人情绪因素诱发心绞痛的心理护理,提高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160例我院2010年-2012年间收治的老年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分析,抽取80例作为心理护理组,80例作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情绪变化、态度变化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患者治愈率高达98%以上,有利于患者康复,而且可以预防疾病的再次复发.结论 老年人情绪因素诱发心绞痛的心理护理,对治疗老年人心绞痛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和效用.

    作者:胡家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治疗中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CI治疗,治疗组则给予抽吸导管+PCI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栓积分和血流分级评分进行评估,同时观察术后患者ST段的回落情况、并发症及不良心脏事件等.结果 治疗组血栓抽吸术后ST段回落>70%的患者比例显著多于对照组,TS则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抽吸部位远端血流TIMI分级平均值较对照组有所好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无血栓抽吸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效果较为有效.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血栓者进行治疗,为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血栓抽吸,其可促使PCI治疗成功率的显著提高,对心肌再灌注的改善和无复流等并发症的减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预后改善效果突出,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吕绍昆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心血管病人的安全护理

    目的 对心血管疾病内科护理中的潜在不安全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方法 对8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护理情况详细分析,总结归纳护理工作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结果 总结并归纳了心血管内科护理遇到的主要不安全因素并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措施.结论:可通过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规范化管理护理文书和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来方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杨玖春;陈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影响

    目的 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的干预效果,及为其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期间所接受的护理干预措施不同,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43例,在常规治疗的接触上加强综合临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的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均发生明显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改善患者的血压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晓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