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稳心颗粒和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可行性

李芝应

关键词:冠心病, 心律失常, 稳心颗粒, 胺碘酮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稳心颗粒和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可行性.方法 以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为例,随机把50例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的25例患者只服用胺碘酮,观察组的25例患者服用稳心颗粒和胺碘酮,经过3周的治疗,对比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的7例,有效的5例,总有效率为48%.观察组疗效显著的有13例,有效的有7例,总有效率为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和胺碘酮在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中效果显著,可行性很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16层螺旋CT成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分析16层的螺旋CT显示成像用于诊治心血管类疾病的能力.方法 通23例病人均有窦性心律病,将每分钟心率在60次以下的分为一组,称为A组,将每分钟心率在60次到99次的分为一组,称为B组,将每分钟心率在100次以上的分为一组,称为C组.将造影剂注入到肘前静脉中,让病人吸气,在平静、并且屏气的状态下,行扫描.扫描技术:心电门控.之后,把扫描所得图像进行整理,将之送到工作站对图像进行重建,重建内容:密度大时的投影、二维曲面、容积再现.结果 在A组、B组、C组中,冠状动脉之中的主干的影像显示与后降支的影像体现、左边前降支的影像显示并无显著区别,(P>0.05).冠状动脉左边的主干的影像体现基本不受心脏跳动的抑制,左边的前降支也是如此,因此两者影像的体现率均为100%.左旋支的影像体现以及右边的冠状动脉的影像体现、第一对角支的影像体现均受心脏跳动的抑制,差异较显著,(P<0.05).结论 用16层的螺旋CT显示成像来检测心血管类疾病,可以使冠状动脉的影像得以准确的显示,是预测心血管类疾病的生成的不具有创伤性、侵袭性的、伤害性的检测方法.心率在某种程度上对冠状动脉在心血管中的分支的显影具有影响性.

    作者:李光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硝酸脂类药物对老年单纯收缩性高血压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对老年单纯收缩性高血压患者实施硝酸脂类药物的具体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治疗的60例老年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硝苯地平缓释片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硝酸脂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血压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8周后的收缩压、脉压减小幅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硝酸脂类药物,能够降低老年单纯收缩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控制脉压,治疗应用效果显著,直接提高老年患者健康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高咏梅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观察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祛痰平喘、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纳洛酮和醒脑静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纳洛酮与醒脑静联合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情况,具有理想的临床疗效.

    作者:丁静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晚期肺心病患者严重心衰的治疗体会

    目的 对晚期肺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对70名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对所选的70名晚期肺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后,其症状都有明显得到缓解,其中有35名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而且没有出现并发症.结论 晚期肺心病患者对感染予以积极控制,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对二氧化碳滞留与缺氧的情况予以及时纠正,这样能有效控制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

    作者:缪春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和心血管病的预防

    目的 心血管疾病,简称CVD,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类型,其特点为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且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临床难以进行快速的控制病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心血管疾病绝对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家族疾病史以及种族等;相对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肥胖、血脂稠、载脂蛋白升高、糖尿病、吸烟、高盐饮食、脂肪或胆固醇摄入量过多、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缺乏社会关系等.不论是否属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均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如宣传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指导其实施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必要的身体运动、积极改善身体原发疾病程度、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等,从而使人们保持身心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若患者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原发疾病,或其体重偏高、具有吸烟行为等,则应作为重点干预对象,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如定期测量血压、血脂,使用药物或非药物手段降低其血脂、血压水平,指导患者进行适当减轻体重以及尽早戒烟等,从而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

    作者:罗彩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200例心律失常患者,把全部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ECG),检查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患者的不同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出室性早搏141例,房性早搏162例,室早二、三联律73例,窦性停搏3例;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出室性早搏91例,房性早搏99例,室早二、三联律12例,窦性停搏0例,明显低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二者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能够精确检测出患者的感知失常、心律失常等现象,发现常规心电图检查过程中不易发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修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NT-proBNP检测对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的评估

    目的 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变化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方法 回顾分析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在入院当天、治疗72小时和出院时检测血NT-proBNP,观察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中4例死亡,76例经过治疗出院.所有患者的NT-proBNP的增高与心功能分级的增高成正比,Ⅳ级组的NT-proBNP值显著高于Ⅱ级组、Ⅲ级组的检测值(P<0.05);治疗后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出院随访6个月,发生心脏事件者入院时血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脏事件者(P<0.05).结论 NT-proBNP的浓度的变化能预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血NT-proBNP浓度增高,提示近期预后差.

    作者:李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糖尿病健康教育图教育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护行为的影响

    目的 健康教育图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后患者自护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248位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都采用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对患者于健康教育前后行为变化进行观察分析.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图对患者进行教育.对照组患者采用座谈会、健康讲座等形式,了解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态度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糖尿病患者饮食状况、对于疾病了解程度、自我管理、血糖监测等方面进行指导.本文就常规教育和针对性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图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患者在教育前后自我血糖监测得分,对健康教育方式的满意程度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于健康教育后,90.3%(112/124)的患者行为习惯发生了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总体的饮食得分上,两组患者教育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后得分上升幅度较大.结论 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的改变其行为,帮助其更健康的生活.

    作者:李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血脂异常与高血压在冠心病形成中的协同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血脂异常与高血压在冠心病形成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选取自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调查的血脂异常(高血压)患者中的150例,分为观察组(血脂异常并高血压患者)和对照组A(血脂异常患者)、对照组B(高血压患者),均及时进行降脂(降压)处理,并均随访5年,对比随访后1、3、5年三组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几率.结果 经5年随访显示,观察组冠心病总发生率为14.0%,对照组A组为6.0%,对照组B为8.0%;观察组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几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 血脂异常和高血压通过相互协同,明显增加发生冠心病的几率;应及早采用降脂和降压联合方式治疗,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

    作者:陈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对两种麻醉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对两种麻醉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老年高血压手术的患者84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在麻醉前血压和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插管时、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min血压和心率明显比对照组稳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高血压手术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对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影响较小,患者苏醒质量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兴忠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42例

    目的 探究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自身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2组,即老年组与中青年组,42例老年患者及40例中青年患者,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诱因、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转归.结果 与中青年组相比,老年组以呕血、黑便为主要临床特征;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主要为消化道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以及癌症.结论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有自身特点,临床医师应对症治疗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从志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探讨住院老年患者口服用药不安全的因素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分析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口服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护理对策,以避免发生服药意外.方法 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患者在口服用药中出现的20例不安全事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住院老年患者口服用药不安全的原因与护士对老年住院患者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老年病人自身因素问题、护士工作落实不到位影响老年病人服药有关.结论 加强护士对口服用药知识的培训、做好老年患者及家属、陪护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口服用药的安全管理意识、加强对老年病房的管理力度,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年病人住院期间服药的安全性.

    作者:黄炎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目的 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于2008年09月~2012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HF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在强心、利尿、扩管剂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另外有50例CHF患者作为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0%,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心衰缓解、心肌缺血改善及射血分数提高等方面均更优,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发生.结论 对于CHF患者,采用芪苈强心胶囊配合中药治疗可取的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戴吉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卡托普利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卡托普利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5月间入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1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在相同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服用硝苯地平,研究组加服卡托普利,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压下降效果更好,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3%,对照组为79.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以皮疹、瘙痒、面色潮红等为主.结论 卡托普利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应用前景好.

    作者:杨成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大骨瓣减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

    目的 分析大骨瓣减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 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选取我院40例采用大骨瓣减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患者中,死亡7例(17.5%),33例患者存活;术后没有患者出现颅内再出血情况;随访时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良好率为84.85%.结论 利用大骨瓣减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俞红林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探析

    目的 分析临床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呼吸内科治疗出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急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等,给予持续吸氧治疗联合多种药物治疗有效63例.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氧疗效果显著.

    作者:罗正琪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心血管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分析

    目的 探讨我院心血管系统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原因、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发表的关于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资料及相关文献报道,对筛选的112例心血管药物ADR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年龄≥60岁老年患者是心血管ADR发生的主要人群,占65.2%.在112例心血管系统ADR涉及药品种类中,降压药18种48例,占总数的42.9%,其次为周围血管扩张药3种25例,占总数22.3%.依据不良反应报告及临床表现归类,112例ADR中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损害38例(33.9%),其次是神经系统损害23例(20.5%)和消化系统损害17例(15.2%).112例心血管ADR报告药剂相关分析上,系口服制剂表现82例(73.2%),注射剂27例(24.1%).而在合并用药与ADR关系上,合用两种药物的病例24例,合用3种药物病例40例,合用4种药物病例33例,5种及以上合用15例.结论 老年患者由于罹患心血管疾病比例高,致临床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ADR发生率高,因此老年患者应成为心血管系统药物ADR监测的重点人群.从防治角度出发要加强对临床心血管系统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同时强化对医务人员、药剂师及患者本人ADR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多管齐下减少和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作者:杨文锋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限制性输液在感染中毒性休克麻醉中应用分析

    目的 对限制性输液在感染中毒性休克麻醉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回选取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诊断为肠梗阻、腹腔脏器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等合并中毒性休克需要手术治疗患者72例,其中42例为男性,30例为女性,年龄为41-77岁,平均(58.2±6.8)岁.上述患者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8例,对照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补液复苏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限制性输液治疗.结果 观察组术后氧合状况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输液量及出血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血压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出现ARDS和MODS的概率、病死率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有效改善休克期机体内各脏器的灌注状况,有效提升组织的氧供,降低患者的出血量,避免血液被过度的稀释从而导致凝血功能受到影响,降低酸中毒的发生概率及后期并发症的出现概率,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提升治疗效率.

    作者:方晓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联合利用氨氯地平和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将在我院就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氢氯噻嗪、硝酸异山梨酯和尼群地平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与卡托普利进行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压状况、心绞痛改善状况、心电图以及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舒张压与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的降低(P<0.05);试验组患者的降压有效率、冠心病治疗率与心电图的改善率为93.33%、91.11%、71、11%,显著的优于对照组的75.55%、73.33%、53.33%(P<0.05).结论 联合利用氨氯地平和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有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上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姜彪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螺旋CT检出冠状动脉钙化在心脏病中的意义

    目的 分析探讨螺旋CT检出冠状动脉钙化在心脏病中的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0-2012年期间收治的90例心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结果,30例患者经过螺旋CT冠状造影诊断为轻度狭窄或正常,采用经皮采用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正常或轻度狭窄36例,54例为中、重度狭窄.结论 采用螺旋CT对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也有一定的估测意义,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胡俊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