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咏梅
目的 对晚期肺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对70名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对所选的70名晚期肺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后,其症状都有明显得到缓解,其中有35名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而且没有出现并发症.结论 晚期肺心病患者对感染予以积极控制,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对二氧化碳滞留与缺氧的情况予以及时纠正,这样能有效控制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
作者:缪春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变化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方法 回顾分析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在入院当天、治疗72小时和出院时检测血NT-proBNP,观察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中4例死亡,76例经过治疗出院.所有患者的NT-proBNP的增高与心功能分级的增高成正比,Ⅳ级组的NT-proBNP值显著高于Ⅱ级组、Ⅲ级组的检测值(P<0.05);治疗后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出院随访6个月,发生心脏事件者入院时血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脏事件者(P<0.05).结论 NT-proBNP的浓度的变化能预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血NT-proBNP浓度增高,提示近期预后差.
作者:李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5月接受治疗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各15例,治疗组进行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通过不同的护理效果显示,分析临床路径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医院临床路径的实施使医院护理管理系统化,采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减少护理差错,减轻患者负担,增强了医院护理管理者对护理质量管理的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护理管理水平.结论 临床路径对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具有不可泯灭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探讨螺旋CT检出冠状动脉钙化在心脏病中的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0-2012年期间收治的90例心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结果,30例患者经过螺旋CT冠状造影诊断为轻度狭窄或正常,采用经皮采用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正常或轻度狭窄36例,54例为中、重度狭窄.结论 采用螺旋CT对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也有一定的估测意义,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胡俊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的的妇科围手术时应用抗凝药物的方法及其安全性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2013年51例在抗凝治疗时需要进行妇科手术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列为研究组,随机选取51例无抗凝治疗的需要妇科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和手术出血情况.结果 研究组入院时的PT(18.2±3.1),INR(1.6±0.4),对照组入院时的PT(12.4±2.3),INR(1.24±0.2),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手术出血研究组的325±100ml,对照组298±58ml,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围手术期严格按照抗凝药物的半衰期进行停药,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妇科手术是安全的.
作者:刘素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联合利用氨氯地平和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将在我院就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氢氯噻嗪、硝酸异山梨酯和尼群地平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与卡托普利进行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压状况、心绞痛改善状况、心电图以及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舒张压与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的降低(P<0.05);试验组患者的降压有效率、冠心病治疗率与心电图的改善率为93.33%、91.11%、71、11%,显著的优于对照组的75.55%、73.33%、53.33%(P<0.05).结论 联合利用氨氯地平和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有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上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姜彪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心血管疾病,简称CVD,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类型,其特点为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且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临床难以进行快速的控制病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心血管疾病绝对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家族疾病史以及种族等;相对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肥胖、血脂稠、载脂蛋白升高、糖尿病、吸烟、高盐饮食、脂肪或胆固醇摄入量过多、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缺乏社会关系等.不论是否属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均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如宣传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指导其实施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必要的身体运动、积极改善身体原发疾病程度、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等,从而使人们保持身心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若患者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原发疾病,或其体重偏高、具有吸烟行为等,则应作为重点干预对象,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如定期测量血压、血脂,使用药物或非药物手段降低其血脂、血压水平,指导患者进行适当减轻体重以及尽早戒烟等,从而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
作者:罗彩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对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对2011年1月到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急性左心衰竭治疗的54例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并分析其护理治疗效果.结果 54例患者在接受路径护理之后,有50例患者均达到出院标准康复出院,有2例患者因并发严重肺部感染而退出路径,有2例患者因并发急性心肌梗死而退出路径护理,路径护理的有效率达到了92.60%.结论 临床路径护理对于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能够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限制医疗费用的增长,规范诊疗护理手段,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翁明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60%,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各指标之间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T段下移幅度明显较小、缺血性发作持续时间明显较短、缺血性发作总数明显较少,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安全有效,是临床一种极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玉梅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分析高血压合并代谢紊乱症状对患者心肾血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66例高血压患者(其中单纯高血压204例,合并血脂紊乱234例,合并腹型肥胖238例,合并糖尿病270例,合并代谢综合征1120例)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行血管、心脏结构、功能的检查,并采用免疫比浊发分析白蛋白尿情况,评估患者的心肾血管情况.结果 高血压合并腹型肥胖患者的左室质量及指数情况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和合并MS患者中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几率分别为65.7%、58.5%,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且其MAU阳性率情况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9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合并患有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和MS会加重对血管和微血管的损伤,合并腹型肥胖会加重左心室肥厚症状.
作者:杨桂彧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大骨瓣减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 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选取我院40例采用大骨瓣减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患者中,死亡7例(17.5%),33例患者存活;术后没有患者出现颅内再出血情况;随访时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良好率为84.85%.结论 利用大骨瓣减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俞红林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16层的螺旋CT显示成像用于诊治心血管类疾病的能力.方法 通23例病人均有窦性心律病,将每分钟心率在60次以下的分为一组,称为A组,将每分钟心率在60次到99次的分为一组,称为B组,将每分钟心率在100次以上的分为一组,称为C组.将造影剂注入到肘前静脉中,让病人吸气,在平静、并且屏气的状态下,行扫描.扫描技术:心电门控.之后,把扫描所得图像进行整理,将之送到工作站对图像进行重建,重建内容:密度大时的投影、二维曲面、容积再现.结果 在A组、B组、C组中,冠状动脉之中的主干的影像显示与后降支的影像体现、左边前降支的影像显示并无显著区别,(P>0.05).冠状动脉左边的主干的影像体现基本不受心脏跳动的抑制,左边的前降支也是如此,因此两者影像的体现率均为100%.左旋支的影像体现以及右边的冠状动脉的影像体现、第一对角支的影像体现均受心脏跳动的抑制,差异较显著,(P<0.05).结论 用16层的螺旋CT显示成像来检测心血管类疾病,可以使冠状动脉的影像得以准确的显示,是预测心血管类疾病的生成的不具有创伤性、侵袭性的、伤害性的检测方法.心率在某种程度上对冠状动脉在心血管中的分支的显影具有影响性.
作者:李光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卡托普利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5月间入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1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在相同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服用硝苯地平,研究组加服卡托普利,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压下降效果更好,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3%,对照组为79.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以皮疹、瘙痒、面色潮红等为主.结论 卡托普利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应用前景好.
作者:杨成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分析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口服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护理对策,以避免发生服药意外.方法 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患者在口服用药中出现的20例不安全事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住院老年患者口服用药不安全的原因与护士对老年住院患者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老年病人自身因素问题、护士工作落实不到位影响老年病人服药有关.结论 加强护士对口服用药知识的培训、做好老年患者及家属、陪护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口服用药的安全管理意识、加强对老年病房的管理力度,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年病人住院期间服药的安全性.
作者:黄炎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方法 对我院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2例神经内科跌倒高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 72例神经内科跌倒高危患者中有13例发生跌倒,跌倒的发生率为18.06%.结论 神经内科患者的跌倒相关因素包括年龄、认知能力及疾病等方面,提前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以有效降低神经内科患者的跌倒发生率.
作者:冯云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脂比值及单项血脂值对冠心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血脂比值和单项血脂值的不同.结果 观察组TC、TG、LDL、ApoB、TC/HDL、TG/HDL、LDL/HD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DL、ApoA、ApoA/Apo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冠心病患者中血脂比值异常率明显高于单项血脂异常率.结论 血脂比值及单项血脂值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且血脂比值测定明显优于单项血脂指标.
作者:蔡晓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究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自身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2组,即老年组与中青年组,42例老年患者及40例中青年患者,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诱因、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转归.结果 与中青年组相比,老年组以呕血、黑便为主要临床特征;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主要为消化道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以及癌症.结论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有自身特点,临床医师应对症治疗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从志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基本情况和治疗情况.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UA和NSTEMI患者90例,均进行超声心动图、运动心电图、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并根据结果进行临床病情危险性分级,并采用药物和介入方式治疗,对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情况(包括心绞痛改善情况;血小板聚集率和aPTT、cTnT的变化情况以及复发和死亡率).结果 介入组在心绞痛改善、血小板聚集率和aPTT、cTnT的变化上效果均更明显,且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更低,分别为7.7%和5.8%,药物治疗组发生率分别为15.8%和10.5%.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后应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病情危险程度分级,并采用合理的治疗方式,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作者:白园园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并了解使用冰袋冰敷在四肢骨折上早期应用的疗效.方法 把这100例四肢骨折患者按照:入院日单、双号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正常规定处理基础上使用自制冰袋局部冰敷,与之相对的是对照组,采取常规处理法,观察两组病例受伤后24h内疼痛、应用止痛剂情况和24h后出现皮肤皱纹时间和肿胀情况.结果 两组四肢骨折患者疼痛分值、应用止痛剂的患者例数、皮肤出现皱纹时间、高度肿胀数目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冰袋冰敷的相关疗效作用:在四肢骨折早期应用能达到减轻肿胀,减少皮肤水疱出现,而且能够达到止痛、止血作用.
作者:和忠桂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脂异常与高血压在冠心病形成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选取自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调查的血脂异常(高血压)患者中的150例,分为观察组(血脂异常并高血压患者)和对照组A(血脂异常患者)、对照组B(高血压患者),均及时进行降脂(降压)处理,并均随访5年,对比随访后1、3、5年三组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几率.结果 经5年随访显示,观察组冠心病总发生率为14.0%,对照组A组为6.0%,对照组B为8.0%;观察组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几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 血脂异常和高血压通过相互协同,明显增加发生冠心病的几率;应及早采用降脂和降压联合方式治疗,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
作者:陈明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