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园园
目的 对患有慢性肺心病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 对我院2011年2月到2012年7月收治的慢性肺心病并发冠心病的4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6例患者中在经过我院治疗后,病情好转后出院的有39例,病情未有好转而自动出院的有5例,死亡病例2例,死亡原因为患者出现严重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结论 慢性肺心病并发冠心病的患者易出现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等症状,在为其进行治疗原发疾病时要加强对心力衰竭的治疗.
作者:杜雪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方法 我均为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内科收治,随机分组就单纯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和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观察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心肌梗死后并发心绞痛率、心肌再梗率、临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再通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LVEF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未使出血风险增加,并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艳飞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200例心律失常患者,把全部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ECG),检查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患者的不同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出室性早搏141例,房性早搏162例,室早二、三联律73例,窦性停搏3例;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出室性早搏91例,房性早搏99例,室早二、三联律12例,窦性停搏0例,明显低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二者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能够精确检测出患者的感知失常、心律失常等现象,发现常规心电图检查过程中不易发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修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变化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方法 回顾分析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在入院当天、治疗72小时和出院时检测血NT-proBNP,观察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中4例死亡,76例经过治疗出院.所有患者的NT-proBNP的增高与心功能分级的增高成正比,Ⅳ级组的NT-proBNP值显著高于Ⅱ级组、Ⅲ级组的检测值(P<0.05);治疗后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出院随访6个月,发生心脏事件者入院时血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脏事件者(P<0.05).结论 NT-proBNP的浓度的变化能预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血NT-proBNP浓度增高,提示近期预后差.
作者:李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卡托普利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5月间入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1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在相同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服用硝苯地平,研究组加服卡托普利,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压下降效果更好,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3%,对照组为79.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以皮疹、瘙痒、面色潮红等为主.结论 卡托普利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应用前景好.
作者:杨成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临床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呼吸内科治疗出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急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等,给予持续吸氧治疗联合多种药物治疗有效63例.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氧疗效果显著.
作者:罗正琪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稳心颗粒和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可行性.方法 以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为例,随机把50例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的25例患者只服用胺碘酮,观察组的25例患者服用稳心颗粒和胺碘酮,经过3周的治疗,对比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的7例,有效的5例,总有效率为48%.观察组疗效显著的有13例,有效的有7例,总有效率为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和胺碘酮在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中效果显著,可行性很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芝应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对羊水过多导致产后出血孕妇的急救护理工作以及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进行入院治疗的由于羊水过多导致产后出血的孕妇8名,进行全面的回顾性分析,并对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记录.结果 对这8例由于羊水过多导致产后出血的孕妇进行及时的急救护理工作,出现了5名存活,另外3例出现死亡,死亡率达到了37.5%,而对存活下来的5例胎儿进行了新生儿Appar评分[1],这5名胎儿中Appar评分在1分到7分之间的为1名,而在8分至10分之间的胎儿为4例,所以终胎儿的良好生存率情况达到了80%.结论 由于孕妇出现羊水过多导致产后出血的情况存在着相对复杂的情况,所以为了保证胎儿以及母体的生命健康安全,在进行急救护理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多种技术与方法相互配和[2],来终达到良好生存率的效果.
作者:锡德英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对消化内科常见的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方法 对医院于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175例消化内科患者的用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并记录常见的8种不合理用药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减少消化内科不合理用药问题的发生.结果 经统计后发现,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消化内科有271例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2008年有67例不合理用药问题发生,2009年有57例发生,2010年有63例发生,2011年有53例发生,2012年有31例发生;我院消化内科用药不合理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四方面:药物使用量大(38.0%),其次为重复用药(28.4%)、联合用药不合理(19.6%)、药物连用致毒副作用(12.9%).结论 在消化内科的诊治活动中,合理用药是有效地保障治疗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采用多种措施来提高用药合理性十分重要.
作者:毛成燕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我院心血管系统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原因、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发表的关于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资料及相关文献报道,对筛选的112例心血管药物ADR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年龄≥60岁老年患者是心血管ADR发生的主要人群,占65.2%.在112例心血管系统ADR涉及药品种类中,降压药18种48例,占总数的42.9%,其次为周围血管扩张药3种25例,占总数22.3%.依据不良反应报告及临床表现归类,112例ADR中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损害38例(33.9%),其次是神经系统损害23例(20.5%)和消化系统损害17例(15.2%).112例心血管ADR报告药剂相关分析上,系口服制剂表现82例(73.2%),注射剂27例(24.1%).而在合并用药与ADR关系上,合用两种药物的病例24例,合用3种药物病例40例,合用4种药物病例33例,5种及以上合用15例.结论 老年患者由于罹患心血管疾病比例高,致临床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ADR发生率高,因此老年患者应成为心血管系统药物ADR监测的重点人群.从防治角度出发要加强对临床心血管系统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同时强化对医务人员、药剂师及患者本人ADR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多管齐下减少和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作者:杨文锋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大骨瓣减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 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选取我院40例采用大骨瓣减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患者中,死亡7例(17.5%),33例患者存活;术后没有患者出现颅内再出血情况;随访时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良好率为84.85%.结论 利用大骨瓣减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俞红林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的应用效果,以为妇产科临床护理方式选择提供参照.方法 将280例妇产科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后的产后基本情况、产后母婴知识测评合格情况,以及患者住院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在产后基本情况方面,观察组出现乳房肿胀硬结率为5.0%,尿潴留率为2.5%,产后早期泌乳率为85.0%;对照出现乳房肿胀硬结率34.2%,尿潴留率12.5%,产后早期泌乳率为75.0%.另外,在产妇保健知识、育儿知识以及母乳喂养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上,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更短,所用医疗费用相对更少,对护理满意度更高.整体比较,观察组具优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中应用,整体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方美芬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对晚期肺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对70名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对所选的70名晚期肺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后,其症状都有明显得到缓解,其中有35名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而且没有出现并发症.结论 晚期肺心病患者对感染予以积极控制,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对二氧化碳滞留与缺氧的情况予以及时纠正,这样能有效控制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
作者:缪春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方法 对我院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2例神经内科跌倒高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 72例神经内科跌倒高危患者中有13例发生跌倒,跌倒的发生率为18.06%.结论 神经内科患者的跌倒相关因素包括年龄、认知能力及疾病等方面,提前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以有效降低神经内科患者的跌倒发生率.
作者:冯云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对两种麻醉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老年高血压手术的患者84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在麻醉前血压和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插管时、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min血压和心率明显比对照组稳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高血压手术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对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影响较小,患者苏醒质量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兴忠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健康教育图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后患者自护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248位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都采用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对患者于健康教育前后行为变化进行观察分析.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图对患者进行教育.对照组患者采用座谈会、健康讲座等形式,了解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态度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糖尿病患者饮食状况、对于疾病了解程度、自我管理、血糖监测等方面进行指导.本文就常规教育和针对性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图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患者在教育前后自我血糖监测得分,对健康教育方式的满意程度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于健康教育后,90.3%(112/124)的患者行为习惯发生了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总体的饮食得分上,两组患者教育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后得分上升幅度较大.结论 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的改变其行为,帮助其更健康的生活.
作者:李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于2008年09月~2012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HF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在强心、利尿、扩管剂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另外有50例CHF患者作为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0%,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心衰缓解、心肌缺血改善及射血分数提高等方面均更优,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发生.结论 对于CHF患者,采用芪苈强心胶囊配合中药治疗可取的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戴吉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基本情况和治疗情况.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UA和NSTEMI患者90例,均进行超声心动图、运动心电图、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并根据结果进行临床病情危险性分级,并采用药物和介入方式治疗,对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情况(包括心绞痛改善情况;血小板聚集率和aPTT、cTnT的变化情况以及复发和死亡率).结果 介入组在心绞痛改善、血小板聚集率和aPTT、cTnT的变化上效果均更明显,且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更低,分别为7.7%和5.8%,药物治疗组发生率分别为15.8%和10.5%.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后应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病情危险程度分级,并采用合理的治疗方式,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作者:白园园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对心血管急症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研究,为心血管急症的临床防治提供正确合理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的1月到2013年的1月收治的心血管急症患者50例,其中,急性左心室衰竭患者1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例;急性左心室衰竭患者主要采用硝普钠及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分别联合瑞舒伐他汀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对不同病症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临床预防措施.结果 急性左心室衰竭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8%,死亡率6.2%;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后冠脉再通率84.6%,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冠脉再通率81.0%;以上两种病症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血hs-CRP水平均出现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对心血管急症应注意加强日常预防,一旦发生后要根据不同的病症类型,及时进行救治,以降低临床死亡率.
作者:莫增茂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联合利用氨氯地平和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将在我院就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氢氯噻嗪、硝酸异山梨酯和尼群地平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与卡托普利进行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压状况、心绞痛改善状况、心电图以及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舒张压与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的降低(P<0.05);试验组患者的降压有效率、冠心病治疗率与心电图的改善率为93.33%、91.11%、71、11%,显著的优于对照组的75.55%、73.33%、53.33%(P<0.05).结论 联合利用氨氯地平和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有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上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姜彪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