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病进展分析

余建国

关键词:高血压,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单用, 联用, 进展
摘要:高血压属于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传统单用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后出现了药物联用治疗,使得血压控制达标率有所升高,并且通过干预升压机制,也使得靶器官保护作用更加良好。为了探究高血压病的治疗进展,本文主要就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该病的进展展开了分析与研究,先从其单用展开了分析,进而对其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本次论述对相关治疗有所帮助。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心肺复苏技术救治成人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体会

    目的:分析体外心肺复苏技术救治成人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0例心搏骤停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年心搏骤停患者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其次为外伤,分别占总发病人数的40%和25%;ROSC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为50%,而脑复苏成功则具有较低的成功率,仅为10%;成功组患者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时间均明显比失败组短,肾上腺素用量明显比失败组多,二者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但是在心肺复苏持续时间、除颤次数方面,二者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体外心肺复苏技术救治心搏骤停患者时尽可能短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及较多的肾上腺素用量能够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杜传琼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对急性脑出血治疗时用亚低温的效果。方法64例脑出血病人,入院就诊时间为2012年8月-2013年5月,年龄在61岁-76岁,平均年龄68.57依4.39岁。随机将诊查出的64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脑出血研究组和脑出血观察组。两组病人的诊治都是以常规的基本药物为基础。对脑出血研究组以常规的基本药物治疗时,再辅助亚降温治疗。对脑出血观察组以常规的基本药物治疗。观察脑出血研究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治疗3周后与5周后的疗效。结果在脑出血研究组中,康复人数、效果明显人数、有进步的人数、没有起色的人数与概率、病症加重的人数、死亡的人数分别是:15、10、4、3、0、0,对应概率:46.87%、31.25%、12.50%、9.376%、0.00%、0.00%。在脑出血观察组中,康复人数、效果明显人数、有进步的人数、没有起色的人数与概率、病症加重的人数、死亡的人数分别是:7、8、6、6、2、3,对应概率:21.88%、25.00%、18.75%、18.75%、6.250%、9.376%。结论对急性的脑出血患者用亚低温治疗,能有效减少耗氧量、保护脑组织、防止并发症(如:肺部感染)、使康复人数、效果明显人数、有进步的人数都明显增加,能减少致残率及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金秉祥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在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治疗两周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显效54例,有效38例,无效死亡16例,总有效率为85%。结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通过积极合理治疗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作者:白波然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75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3年5月-2012年12月收治并确诊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共7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有关的临床特点,同时讨论治疗方法。结果发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临床症状,占比为89.33%。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有近80%的患者有赘生物。血培养细菌阳性患者有52例,占比为69.33%。本组患者共有41人发生血管并发症。其中:肠系膜动脉栓塞21例,脑栓塞15例,脾栓塞3例,其他并发症2例。治愈出院68例,出院患者无晚期死亡;院内死亡3例,放弃治疗4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目前虽然尚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但是通过观察患者发热情况,心动图检查情况和血培养情况,可以较为及时的发现感染性心内膜炎,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发琼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基层医院应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住院的107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其中56例使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的作为治疗组,51例常规治疗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心脏梗死血管的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治疗组血管再通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而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瑞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梗塞血管再通率和降低病人死亡率,是值得广大基层医生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许中超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血塞通分散片治疗中老年心肌缺血29例

    目的:探讨在诊治中老年心肌缺血的病人中用血塞通分散片的效果。方法2012年7月22日到2013年6月22日,我院有心肌缺血的中老年患者58例。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龄:45岁到66岁。平均:52.17依5.44岁。部分中老年者除心肌缺血外仍有其它疾病:高血压、心肌梗塞、糖尿病、高血脂、心律失常。随机将58例中老年心肌缺血者分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的29例中老年心肌缺血者通过丹参片治疗。治疗组的29例中老年心肌缺血者通过血塞通分散片治疗。后,对比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比对照组的疗效好, P约0.0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诊治中老年心肌缺血的病人中用血塞通分散片,疗效好,能使心肌缺血的中老年患者的病症得到可靠、有效的医治。

    作者:朱红涛;薛凤玉;张秋云;梅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62例患者,其中102例为男性,160例为女性。年龄为219-83岁,平均年龄为(46.9依8.2)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为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56例为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具有其特殊的、差异化的临床特征,应当对其临床特征加以认识及把握,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适的治法,以提升临床疗效。

    作者:朱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采用循证护理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80例,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与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儿科护理,循证护理组给予循证护理,比啰较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憋喘缓解时间、肺部音消失时间以及护理前后心功能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结果啰循证护理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憋喘缓解时间、肺部音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心功能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心功能评分及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护理前改善(P<0.05),循证护理组护理后心功能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循证护理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明显提高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临床治疗疗效,改善心功能。

    作者:杨道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临床探析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入院患者的近期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5月心内科80例受试者,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2个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年龄<60岁)40例,老年组(年龄≥60岁)40例。观察两组患者其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危险因素与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组患者患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比例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在高血压、高血脂肾功能不全及吸烟史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患者因劳累或情绪激动发生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6例,对照组患者14例;老年组患者急性脑血管病4例,对照组患者1例;老年组患者无诱因或睡眠中发生心梗27例,对照组患者14例。两组患者比较老年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未见明显诱因(P<0.05)。结论老年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预后差,因此,在各年龄段患者中,控制血脂、血压对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预防仍是非常要的意义。

    作者:李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贝那普利联合氟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联合氟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贝那普利+氟伐他汀,共39例)和对照组(长效钙拮抗剂,共39例),治疗随访12月。结果治疗观察6个月及12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3%v s 81.7%及87.4%v s 74.6%,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氟伐他汀可有效减少高血压病患者的心房颤动。

    作者:薛龙;易勇;何利群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活血化瘀药干预糖尿病心血管风险因素的系统评价

    目的:探讨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因素干预效果。方法研究组糖尿病患者进行活血化瘀药物干预前后,以及对照组健康人群均进行血糖含量检测。将研究组干预前后体内血脂代谢情况均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糖尿病患者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干预前,其体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健康人群显著减少,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总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研究组干预后体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较干预前显著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总胆固醇含量较干预前显著减少,且P<0.05,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糖尿病患者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干预后体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总胆固醇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糖尿病患者具体临床表现进行正确的中医分型,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活血化瘀给药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体内血脂代谢情况,预防心血管并发症发生。

    作者:辛春;全洁丽;朱磊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广安花桥居民高血压认知情况及对策分析

    目的:调查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农民群众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当地制定高血压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人一卡直接询问的方式,对花桥镇居民高血压认知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该地区群众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高血压患者较非患者认知情况好,但生活习惯、行为改变不明显。结论应采取建立高血压病防治网、定期进行广泛普查、加强预防宣传教育和制定预防方案等对策,提高农民群众对高血压的认识,掌握自我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行为,以降低高血压发病率,优化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冯亚岚;梁君;金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急救能力培养与提高

    目的:加强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学习及考核,提高其急救能力。方法根据心血管内科疾病特点、工作性质、工作的基本要求及护士应具备的素质,采取相应的培训措施。结果通过加强培训,反复观摩实践,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急救能力。结论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学习、基本功训练,是提高其急救能力有效途径。

    作者:李芳;肖颖洁;陈彦;尹娟泽;杨润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NAHC个体化治疗高血压方案血压监测情况探析

    目的:观察NAHC个体化治疗方案在高血压方面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采用NAHC对2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接受该治疗方法2周后,进行随访跟踪观察,主要的观察项目有心率、显效率以及舒张、收缩压与有无不良反应,并进行24小时的血压监测。结果24小时内,男性舒张压为(78.4依8.44) mmHg,女性舒张压为(78.2依7.97)mmHg;男性收缩压为(126.8依9.22)mmHg,女性收缩压为(126.7依9.07)mmHg。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脉搏无波动变化。结论采用多种小剂量降压药物的联合治疗在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效果上有着显著疗效。

    作者:何松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40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术后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及ADL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ADL评分60分以上的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约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显著低于对照组(35%),P约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有效减少患者创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于亮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护理探析

    目的:深入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进行急诊急救护理后对其病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到2013年5月来我院进行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1例,对这些患者进行了急救护理措施,包括:吸氧、药物护理、体征检查以及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经过了急救护理的31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其中26例恢复良好,5例患者恢复效果较差,其中3例出现了并发症现象。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及时而又有效的急救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转归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对减少患者的恢复时间,减低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恢复率有着明显的帮助,是值得在临床实践急救中推广的好方法。

    作者:王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病进展分析

    高血压属于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传统单用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后出现了药物联用治疗,使得血压控制达标率有所升高,并且通过干预升压机制,也使得靶器官保护作用更加良好。为了探究高血压病的治疗进展,本文主要就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该病的进展展开了分析与研究,先从其单用展开了分析,进而对其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本次论述对相关治疗有所帮助。

    作者:余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与分析。方法将150例患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75例患者采用西医中常规性抗心力衰竭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75例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基础上结合中医进行配合治疗。两组均将6d分为1个疗程,并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通过10个疗程的系统治疗,研究组75例患者显效25例,好转4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75例患者显效16例,有效33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65%。对两组患者之间的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结论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应用价值更高。

    作者:毕振全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临床护理干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的产后出血的影响观察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12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干预组在给予临床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产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护理后血压、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干预组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率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5),且产妇护理后血压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5),下降至正常范围内,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剖宫产率,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产后出血率,同时使产妇血压平稳降至正常水平,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谢重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高热惊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发生原因,制定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科收治的256例高热惊厥患儿临床资料,分析高热惊厥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年龄0-5岁、有感染、抵抗力低下、降温不及时、散热不良、体液缺乏时高热惊厥患儿占到全部高热惊厥患儿的82.81%、98.44%、60.16%、63.28%、56.64%、54.69%,是引起高热惊厥发生的主要原因(P<0.05)。结论高热惊厥为儿科常见疾病,低年龄、有感染、抵抗力低下、降温不及时、散热不良、体液缺乏是引起高热惊厥的主要原因,应针对高热惊厥相关原因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以降低高热惊厥的发生。

    作者:施桂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