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亚岚;梁君;金波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3年5月-2012年12月收治并确诊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共7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有关的临床特点,同时讨论治疗方法。结果发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临床症状,占比为89.33%。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有近80%的患者有赘生物。血培养细菌阳性患者有52例,占比为69.33%。本组患者共有41人发生血管并发症。其中:肠系膜动脉栓塞21例,脑栓塞15例,脾栓塞3例,其他并发症2例。治愈出院68例,出院患者无晚期死亡;院内死亡3例,放弃治疗4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目前虽然尚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但是通过观察患者发热情况,心动图检查情况和血培养情况,可以较为及时的发现感染性心内膜炎,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发琼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加强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学习及考核,提高其急救能力。方法根据心血管内科疾病特点、工作性质、工作的基本要求及护士应具备的素质,采取相应的培训措施。结果通过加强培训,反复观摩实践,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急救能力。结论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学习、基本功训练,是提高其急救能力有效途径。
作者:李芳;肖颖洁;陈彦;尹娟泽;杨润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与分析。方法将150例患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75例患者采用西医中常规性抗心力衰竭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75例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基础上结合中医进行配合治疗。两组均将6d分为1个疗程,并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通过10个疗程的系统治疗,研究组75例患者显效25例,好转4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75例患者显效16例,有效33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65%。对两组患者之间的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结论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应用价值更高。
作者:毕振全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对门诊患者动态血压监前的护理干预。方法选择门诊行动态血压监测患者共1120例,对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1120例患者顺利完成动态血压监测,对临床高血压、低血压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价值。结论加强门诊行动态血压监测患者的检查前护理干预,对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张丽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患有心血管疾病并且伴有焦虑抑郁现象的病人的临床特征以及诊治方法。方法2011年07月14日到2013年06月29日,我院有心血管疾病者67例,都伴有焦虑、抑郁、无兴致等情绪问题。为了突出心血管疾病并且伴有焦虑抑郁现象的人员的临床特征,又选取了67例只有焦虑抑郁现象但没有心血管病的人员进行评测。称67例有焦虑抑郁现象的心血管病者为病症组,称67例有焦虑抑郁现象但没有心血管病的人员为情绪组。通过心理测试表对病症组的人员予以测试,并对情绪组的67例人员予以测试,之后,对比病症组和情绪组测试结果,并通过赛乐特治疗。结果通过测试,情绪组和疾病组的分量表数值都较高,显然两组人员抑郁焦虑的现象很明显,通过赛乐特治疗,情绪组和病症组的抑郁度、焦虑度都明显下降。结论有焦虑抑郁现象的心血管病者和只有焦虑抑郁现象的人员的情绪表现无明显不同,赛乐特能使抑郁焦虑的情况得到改善。
作者:杨明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住院的107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其中56例使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的作为治疗组,51例常规治疗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心脏梗死血管的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治疗组血管再通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而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瑞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梗塞血管再通率和降低病人死亡率,是值得广大基层医生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许中超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根据50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将患有下壁心肌梗死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并有右室梗死的2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中出现了17例血压低、15例心律失常、5例休克,在对照组25例患者中有10例出现了血压低、8例出现了心律失常,0例休克,两组统计比较显示,临床症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约0.05)。结论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压低、心律失常、以及休克。
作者:黄修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地佐辛在对全身麻醉的气管插管相关应激反应进行抑制存在的可行性,并评价其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了上腹部施行全身麻醉相关手术且ASA分级为1到2级的患者共60例,并随机分成地佐辛组(共30例)以及芬太尼组(共30例),然后对两组抑制患者气管插管相关应激反应的对应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实时观察和记录。结果在地佐辛组中,其心血管方面所具有的稳定性要比芬太尼组强,而在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以及皮质醇相关升高程度方面也比芬太尼组要低,这两组对气管插管中的应激反应进行制止时,其效果方面存在的差异都有着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地佐辛来对全身麻醉气管中的插管应激反应进行抑制的话,其效果相对满意并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
作者:方砚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灌流抢救重度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中毒患者中随机选择78例,在洗胃、灌肠、吸氧、补液、利尿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液灌流后观察临床症状、生化指标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率。结果经积极治疗73例患者抢救成功,5例患者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3.2%;抢救成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生化指标较血液灌注有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重度急性中毒的患者行血液灌流抢救,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换患者生命质量。
作者:黄京东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探讨舒适护理在CCU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在CCU进行治疗并给予舒适护理的1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舒适护理后患者的总满意度达91.1%,且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的发生率由舒适护理前的87.6%降到之后的32.8%。结论舒适护理对改善CCU内患者的临床预后有重要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并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作者:赵国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62例患者,其中102例为男性,160例为女性。年龄为219-83岁,平均年龄为(46.9依8.2)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为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56例为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具有其特殊的、差异化的临床特征,应当对其临床特征加以认识及把握,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适的治法,以提升临床疗效。
作者:朱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心肌病和心力衰竭是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的疾病,对心肌病和心力衰竭的有效诊治一直是医学界相关领域内研究的重点。本文阐述了心肌病和心力衰竭的病因研究及分类;综述了心肌病和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改善心功能,目前,在改善心功能方面,基因疗法和细胞疗法是主要研究方向。
作者:唐永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对急性脑出血治疗时用亚低温的效果。方法64例脑出血病人,入院就诊时间为2012年8月-2013年5月,年龄在61岁-76岁,平均年龄68.57依4.39岁。随机将诊查出的64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脑出血研究组和脑出血观察组。两组病人的诊治都是以常规的基本药物为基础。对脑出血研究组以常规的基本药物治疗时,再辅助亚降温治疗。对脑出血观察组以常规的基本药物治疗。观察脑出血研究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治疗3周后与5周后的疗效。结果在脑出血研究组中,康复人数、效果明显人数、有进步的人数、没有起色的人数与概率、病症加重的人数、死亡的人数分别是:15、10、4、3、0、0,对应概率:46.87%、31.25%、12.50%、9.376%、0.00%、0.00%。在脑出血观察组中,康复人数、效果明显人数、有进步的人数、没有起色的人数与概率、病症加重的人数、死亡的人数分别是:7、8、6、6、2、3,对应概率:21.88%、25.00%、18.75%、18.75%、6.250%、9.376%。结论对急性的脑出血患者用亚低温治疗,能有效减少耗氧量、保护脑组织、防止并发症(如:肺部感染)、使康复人数、效果明显人数、有进步的人数都明显增加,能减少致残率及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金秉祥 刊期: 2013年第08期
高血压属于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传统单用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后出现了药物联用治疗,使得血压控制达标率有所升高,并且通过干预升压机制,也使得靶器官保护作用更加良好。为了探究高血压病的治疗进展,本文主要就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该病的进展展开了分析与研究,先从其单用展开了分析,进而对其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本次论述对相关治疗有所帮助。
作者:余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入院患者的近期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5月心内科80例受试者,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2个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年龄<60岁)40例,老年组(年龄≥60岁)40例。观察两组患者其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危险因素与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组患者患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比例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在高血压、高血脂肾功能不全及吸烟史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患者因劳累或情绪激动发生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6例,对照组患者14例;老年组患者急性脑血管病4例,对照组患者1例;老年组患者无诱因或睡眠中发生心梗27例,对照组患者14例。两组患者比较老年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未见明显诱因(P<0.05)。结论老年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预后差,因此,在各年龄段患者中,控制血脂、血压对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预防仍是非常要的意义。
作者:李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新活素治疗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新活素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豫明显高于对照组68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LVEF变化情况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实施新活素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庞君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在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治疗两周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显效54例,有效38例,无效死亡16例,总有效率为85%。结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通过积极合理治疗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作者:白波然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80例,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与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儿科护理,循证护理组给予循证护理,比啰较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憋喘缓解时间、肺部音消失时间以及护理前后心功能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结果啰循证护理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憋喘缓解时间、肺部音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心功能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心功能评分及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护理前改善(P<0.05),循证护理组护理后心功能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循证护理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明显提高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临床治疗疗效,改善心功能。
作者:杨道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深入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进行急诊急救护理后对其病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到2013年5月来我院进行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1例,对这些患者进行了急救护理措施,包括:吸氧、药物护理、体征检查以及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经过了急救护理的31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其中26例恢复良好,5例患者恢复效果较差,其中3例出现了并发症现象。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及时而又有效的急救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转归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对减少患者的恢复时间,减低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恢复率有着明显的帮助,是值得在临床实践急救中推广的好方法。
作者:王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梅陇社区内残疾人血脂现状及血脂异常情况,以指导社区内残疾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方法应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梅陇社区内的710名残疾人空腹血脂,血脂指标包括TC、TG、HDL、LDL,并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血脂水平差异及血脂异常患病率的差异。结果710人中总异常率高达到63.24%,检出TC升高者占47.46%(337/710),TG升高者占37.46%(266/710)。结论梅陇社区内残疾人中血脂异常率较高,且男性血脂异常有年轻化的趋势;女性血脂水平和异常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加大对残疾人群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他们对血脂异常的认识,促使血脂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势在必行。
作者:冯洋;徐上放;鲁静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