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红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3年5月-2012年12月收治并确诊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共7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有关的临床特点,同时讨论治疗方法。结果发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临床症状,占比为89.33%。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有近80%的患者有赘生物。血培养细菌阳性患者有52例,占比为69.33%。本组患者共有41人发生血管并发症。其中:肠系膜动脉栓塞21例,脑栓塞15例,脾栓塞3例,其他并发症2例。治愈出院68例,出院患者无晚期死亡;院内死亡3例,放弃治疗4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目前虽然尚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但是通过观察患者发热情况,心动图检查情况和血培养情况,可以较为及时的发现感染性心内膜炎,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发琼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术后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及ADL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ADL评分60分以上的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约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显著低于对照组(35%),P约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有效减少患者创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于亮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患有心血管疾病并且伴有焦虑抑郁现象的病人的临床特征以及诊治方法。方法2011年07月14日到2013年06月29日,我院有心血管疾病者67例,都伴有焦虑、抑郁、无兴致等情绪问题。为了突出心血管疾病并且伴有焦虑抑郁现象的人员的临床特征,又选取了67例只有焦虑抑郁现象但没有心血管病的人员进行评测。称67例有焦虑抑郁现象的心血管病者为病症组,称67例有焦虑抑郁现象但没有心血管病的人员为情绪组。通过心理测试表对病症组的人员予以测试,并对情绪组的67例人员予以测试,之后,对比病症组和情绪组测试结果,并通过赛乐特治疗。结果通过测试,情绪组和疾病组的分量表数值都较高,显然两组人员抑郁焦虑的现象很明显,通过赛乐特治疗,情绪组和病症组的抑郁度、焦虑度都明显下降。结论有焦虑抑郁现象的心血管病者和只有焦虑抑郁现象的人员的情绪表现无明显不同,赛乐特能使抑郁焦虑的情况得到改善。
作者:杨明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联合氟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贝那普利+氟伐他汀,共39例)和对照组(长效钙拮抗剂,共39例),治疗随访12月。结果治疗观察6个月及12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3%v s 81.7%及87.4%v s 74.6%,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氟伐他汀可有效减少高血压病患者的心房颤动。
作者:薛龙;易勇;何利群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分析体外心肺复苏技术救治成人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0例心搏骤停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年心搏骤停患者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其次为外伤,分别占总发病人数的40%和25%;ROSC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为50%,而脑复苏成功则具有较低的成功率,仅为10%;成功组患者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时间均明显比失败组短,肾上腺素用量明显比失败组多,二者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但是在心肺复苏持续时间、除颤次数方面,二者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体外心肺复苏技术救治心搏骤停患者时尽可能短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及较多的肾上腺素用量能够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杜传琼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深入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进行急诊急救护理后对其病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到2013年5月来我院进行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1例,对这些患者进行了急救护理措施,包括:吸氧、药物护理、体征检查以及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经过了急救护理的31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其中26例恢复良好,5例患者恢复效果较差,其中3例出现了并发症现象。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及时而又有效的急救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转归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对减少患者的恢复时间,减低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恢复率有着明显的帮助,是值得在临床实践急救中推广的好方法。
作者:王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调查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农民群众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当地制定高血压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人一卡直接询问的方式,对花桥镇居民高血压认知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该地区群众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高血压患者较非患者认知情况好,但生活习惯、行为改变不明显。结论应采取建立高血压病防治网、定期进行广泛普查、加强预防宣传教育和制定预防方案等对策,提高农民群众对高血压的认识,掌握自我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行为,以降低高血压发病率,优化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冯亚岚;梁君;金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在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治疗两周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显效54例,有效38例,无效死亡16例,总有效率为85%。结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通过积极合理治疗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作者:白波然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对老年患者冠心病的相关临床特点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74例老年患者在入院后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衰、心前区不适、心前区疼痛等;出现并发症有心肌梗塞、心绞痛、糖尿病、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在经过医院诊治后治愈出院的有68例,死亡病例有6例,治愈好转率为91.89%,其中有2例因心肌梗死严重死亡,有2例因严重心脏衰竭死亡,有1例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有1例因脑血管意外死亡。结论老年人的冠心病在临床上表现并不明显,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加上易并发多种合并症,因而其预后也较差。医院应提高老年冠心病的确诊率,减少误诊、漏诊出现,尽早为患者进行治疗。
作者:杨惠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发生原因,制定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科收治的256例高热惊厥患儿临床资料,分析高热惊厥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年龄0-5岁、有感染、抵抗力低下、降温不及时、散热不良、体液缺乏时高热惊厥患儿占到全部高热惊厥患儿的82.81%、98.44%、60.16%、63.28%、56.64%、54.69%,是引起高热惊厥发生的主要原因(P<0.05)。结论高热惊厥为儿科常见疾病,低年龄、有感染、抵抗力低下、降温不及时、散热不良、体液缺乏是引起高热惊厥的主要原因,应针对高热惊厥相关原因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以降低高热惊厥的发生。
作者:施桂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高血压属于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传统单用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后出现了药物联用治疗,使得血压控制达标率有所升高,并且通过干预升压机制,也使得靶器官保护作用更加良好。为了探究高血压病的治疗进展,本文主要就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该病的进展展开了分析与研究,先从其单用展开了分析,进而对其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本次论述对相关治疗有所帮助。
作者:余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对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效果和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塞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患者,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甲组患者40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乙组患者40例,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乙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住院治疗时间显著优越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因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发生。结论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同时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增加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安全性较高,适宜临床上广泛应用和开展。
作者:吕翠玲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究心衰患者诊断及治疗中血浆脑钠素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3月~2012年12月接待的79例心衰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接待的39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皆利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来对他们的血浆脑钠素水平进行检测,并且利用多普勒超声心电动仪对心衰患者在心室舒张末期的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进行测量,同时采用NYHA(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对心功能加以分级。对两组诊断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及对比。结果研究组在血浆脑钠素浓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血浆脑钠素浓度在心功能分级上,玉~域级、芋级、郁级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血浆脑钠素的水平与LVEDD、LVEF、LVESD的值有着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对于心衰患者的诊断而言,血浆脑钠素在其中的意义十分重大,尤其是其可以灵敏的反映心室功能的相关指标,同时这些指标也能很好的指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杨远清;速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80例,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与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儿科护理,循证护理组给予循证护理,比啰较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憋喘缓解时间、肺部音消失时间以及护理前后心功能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结果啰循证护理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憋喘缓解时间、肺部音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心功能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心功能评分及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护理前改善(P<0.05),循证护理组护理后心功能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循证护理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明显提高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临床治疗疗效,改善心功能。
作者:杨道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62例患者,其中102例为男性,160例为女性。年龄为219-83岁,平均年龄为(46.9依8.2)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为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56例为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具有其特殊的、差异化的临床特征,应当对其临床特征加以认识及把握,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适的治法,以提升临床疗效。
作者:朱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梅陇社区内残疾人血脂现状及血脂异常情况,以指导社区内残疾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方法应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梅陇社区内的710名残疾人空腹血脂,血脂指标包括TC、TG、HDL、LDL,并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血脂水平差异及血脂异常患病率的差异。结果710人中总异常率高达到63.24%,检出TC升高者占47.46%(337/710),TG升高者占37.46%(266/710)。结论梅陇社区内残疾人中血脂异常率较高,且男性血脂异常有年轻化的趋势;女性血脂水平和异常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加大对残疾人群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他们对血脂异常的认识,促使血脂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势在必行。
作者:冯洋;徐上放;鲁静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12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干预组在给予临床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产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护理后血压、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干预组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率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5),且产妇护理后血压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5),下降至正常范围内,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剖宫产率,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产后出血率,同时使产妇血压平稳降至正常水平,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谢重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地佐辛在对全身麻醉的气管插管相关应激反应进行抑制存在的可行性,并评价其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了上腹部施行全身麻醉相关手术且ASA分级为1到2级的患者共60例,并随机分成地佐辛组(共30例)以及芬太尼组(共30例),然后对两组抑制患者气管插管相关应激反应的对应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实时观察和记录。结果在地佐辛组中,其心血管方面所具有的稳定性要比芬太尼组强,而在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以及皮质醇相关升高程度方面也比芬太尼组要低,这两组对气管插管中的应激反应进行制止时,其效果方面存在的差异都有着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地佐辛来对全身麻醉气管中的插管应激反应进行抑制的话,其效果相对满意并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
作者:方砚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对急性脑出血治疗时用亚低温的效果。方法64例脑出血病人,入院就诊时间为2012年8月-2013年5月,年龄在61岁-76岁,平均年龄68.57依4.39岁。随机将诊查出的64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脑出血研究组和脑出血观察组。两组病人的诊治都是以常规的基本药物为基础。对脑出血研究组以常规的基本药物治疗时,再辅助亚降温治疗。对脑出血观察组以常规的基本药物治疗。观察脑出血研究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治疗3周后与5周后的疗效。结果在脑出血研究组中,康复人数、效果明显人数、有进步的人数、没有起色的人数与概率、病症加重的人数、死亡的人数分别是:15、10、4、3、0、0,对应概率:46.87%、31.25%、12.50%、9.376%、0.00%、0.00%。在脑出血观察组中,康复人数、效果明显人数、有进步的人数、没有起色的人数与概率、病症加重的人数、死亡的人数分别是:7、8、6、6、2、3,对应概率:21.88%、25.00%、18.75%、18.75%、6.250%、9.376%。结论对急性的脑出血患者用亚低温治疗,能有效减少耗氧量、保护脑组织、防止并发症(如:肺部感染)、使康复人数、效果明显人数、有进步的人数都明显增加,能减少致残率及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金秉祥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对门诊患者动态血压监前的护理干预。方法选择门诊行动态血压监测患者共1120例,对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1120例患者顺利完成动态血压监测,对临床高血压、低血压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价值。结论加强门诊行动态血压监测患者的检查前护理干预,对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张丽红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