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砚伟
目的:探讨患有心血管疾病并且伴有焦虑抑郁现象的病人的临床特征以及诊治方法。方法2011年07月14日到2013年06月29日,我院有心血管疾病者67例,都伴有焦虑、抑郁、无兴致等情绪问题。为了突出心血管疾病并且伴有焦虑抑郁现象的人员的临床特征,又选取了67例只有焦虑抑郁现象但没有心血管病的人员进行评测。称67例有焦虑抑郁现象的心血管病者为病症组,称67例有焦虑抑郁现象但没有心血管病的人员为情绪组。通过心理测试表对病症组的人员予以测试,并对情绪组的67例人员予以测试,之后,对比病症组和情绪组测试结果,并通过赛乐特治疗。结果通过测试,情绪组和疾病组的分量表数值都较高,显然两组人员抑郁焦虑的现象很明显,通过赛乐特治疗,情绪组和病症组的抑郁度、焦虑度都明显下降。结论有焦虑抑郁现象的心血管病者和只有焦虑抑郁现象的人员的情绪表现无明显不同,赛乐特能使抑郁焦虑的情况得到改善。
作者:杨明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对老年患者冠心病的相关临床特点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74例老年患者在入院后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衰、心前区不适、心前区疼痛等;出现并发症有心肌梗塞、心绞痛、糖尿病、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在经过医院诊治后治愈出院的有68例,死亡病例有6例,治愈好转率为91.89%,其中有2例因心肌梗死严重死亡,有2例因严重心脏衰竭死亡,有1例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有1例因脑血管意外死亡。结论老年人的冠心病在临床上表现并不明显,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加上易并发多种合并症,因而其预后也较差。医院应提高老年冠心病的确诊率,减少误诊、漏诊出现,尽早为患者进行治疗。
作者:杨惠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分析视可尼喉镜气管插管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期间,于我院行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气管插管方式,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普通喉镜进行气管插管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视可尼可视喉镜行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心血管系统的是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平均动脉压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的完成气管插管,插管即刻,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观察组患者的插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且插管后观察组患者中无明显不适症状发生,对照组患者中出现4例门牙出血和20例咽喉不适症状。结论视可尼喉镜气管插管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指标影响较小,能够保证患者治疗期间的血压正常,且临床不适症状少,对患者的损伤较小,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光寒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接受检查的8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究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结果患者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会增加发生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溃疡等的发病几率。幽门螺杆菌会增加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危险性,且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协同致病的作用。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幽门螺杆菌具有协同致病的作用,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服用该种药物的几率增加,应加强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药物的警惕性,给予足够的临床重视。
作者:杨理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调查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农民群众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当地制定高血压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人一卡直接询问的方式,对花桥镇居民高血压认知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该地区群众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高血压患者较非患者认知情况好,但生活习惯、行为改变不明显。结论应采取建立高血压病防治网、定期进行广泛普查、加强预防宣传教育和制定预防方案等对策,提高农民群众对高血压的认识,掌握自我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行为,以降低高血压发病率,优化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冯亚岚;梁君;金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62例患者,其中102例为男性,160例为女性。年龄为219-83岁,平均年龄为(46.9依8.2)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为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56例为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患者具有其特殊的、差异化的临床特征,应当对其临床特征加以认识及把握,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适的治法,以提升临床疗效。
作者:朱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与分析。方法将150例患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75例患者采用西医中常规性抗心力衰竭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75例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基础上结合中医进行配合治疗。两组均将6d分为1个疗程,并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通过10个疗程的系统治疗,研究组75例患者显效25例,好转4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75例患者显效16例,有效33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65%。对两组患者之间的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结论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应用价值更高。
作者:毕振全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心肌病和心力衰竭是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的疾病,对心肌病和心力衰竭的有效诊治一直是医学界相关领域内研究的重点。本文阐述了心肌病和心力衰竭的病因研究及分类;综述了心肌病和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改善心功能,目前,在改善心功能方面,基因疗法和细胞疗法是主要研究方向。
作者:唐永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3年5月-2012年12月收治并确诊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共7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有关的临床特点,同时讨论治疗方法。结果发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临床症状,占比为89.33%。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有近80%的患者有赘生物。血培养细菌阳性患者有52例,占比为69.33%。本组患者共有41人发生血管并发症。其中:肠系膜动脉栓塞21例,脑栓塞15例,脾栓塞3例,其他并发症2例。治愈出院68例,出院患者无晚期死亡;院内死亡3例,放弃治疗4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目前虽然尚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但是通过观察患者发热情况,心动图检查情况和血培养情况,可以较为及时的发现感染性心内膜炎,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发琼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灌流抢救重度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中毒患者中随机选择78例,在洗胃、灌肠、吸氧、补液、利尿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液灌流后观察临床症状、生化指标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率。结果经积极治疗73例患者抢救成功,5例患者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3.2%;抢救成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生化指标较血液灌注有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重度急性中毒的患者行血液灌流抢救,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换患者生命质量。
作者:黄京东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住院的107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其中56例使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的作为治疗组,51例常规治疗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心脏梗死血管的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治疗组血管再通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而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瑞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梗塞血管再通率和降低病人死亡率,是值得广大基层医生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许中超 刊期: 2013年第08期
高血压属于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传统单用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后出现了药物联用治疗,使得血压控制达标率有所升高,并且通过干预升压机制,也使得靶器官保护作用更加良好。为了探究高血压病的治疗进展,本文主要就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该病的进展展开了分析与研究,先从其单用展开了分析,进而对其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本次论述对相关治疗有所帮助。
作者:余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对急性脑出血治疗时用亚低温的效果。方法64例脑出血病人,入院就诊时间为2012年8月-2013年5月,年龄在61岁-76岁,平均年龄68.57依4.39岁。随机将诊查出的64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脑出血研究组和脑出血观察组。两组病人的诊治都是以常规的基本药物为基础。对脑出血研究组以常规的基本药物治疗时,再辅助亚降温治疗。对脑出血观察组以常规的基本药物治疗。观察脑出血研究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治疗3周后与5周后的疗效。结果在脑出血研究组中,康复人数、效果明显人数、有进步的人数、没有起色的人数与概率、病症加重的人数、死亡的人数分别是:15、10、4、3、0、0,对应概率:46.87%、31.25%、12.50%、9.376%、0.00%、0.00%。在脑出血观察组中,康复人数、效果明显人数、有进步的人数、没有起色的人数与概率、病症加重的人数、死亡的人数分别是:7、8、6、6、2、3,对应概率:21.88%、25.00%、18.75%、18.75%、6.250%、9.376%。结论对急性的脑出血患者用亚低温治疗,能有效减少耗氧量、保护脑组织、防止并发症(如:肺部感染)、使康复人数、效果明显人数、有进步的人数都明显增加,能减少致残率及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金秉祥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根据50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将患有下壁心肌梗死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并有右室梗死的2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中出现了17例血压低、15例心律失常、5例休克,在对照组25例患者中有10例出现了血压低、8例出现了心律失常,0例休克,两组统计比较显示,临床症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约0.05)。结论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压低、心律失常、以及休克。
作者:黄修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探讨舒适护理在CCU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在CCU进行治疗并给予舒适护理的1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舒适护理后患者的总满意度达91.1%,且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的发生率由舒适护理前的87.6%降到之后的32.8%。结论舒适护理对改善CCU内患者的临床预后有重要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并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作者:赵国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新活素治疗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新活素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豫明显高于对照组68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LVEF变化情况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实施新活素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庞君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分析体外心肺复苏技术救治成人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0例心搏骤停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年心搏骤停患者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其次为外伤,分别占总发病人数的40%和25%;ROSC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为50%,而脑复苏成功则具有较低的成功率,仅为10%;成功组患者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时间均明显比失败组短,肾上腺素用量明显比失败组多,二者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但是在心肺复苏持续时间、除颤次数方面,二者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体外心肺复苏技术救治心搏骤停患者时尽可能短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及较多的肾上腺素用量能够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杜传琼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NAHC个体化治疗方案在高血压方面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采用NAHC对2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接受该治疗方法2周后,进行随访跟踪观察,主要的观察项目有心率、显效率以及舒张、收缩压与有无不良反应,并进行24小时的血压监测。结果24小时内,男性舒张压为(78.4依8.44) mmHg,女性舒张压为(78.2依7.97)mmHg;男性收缩压为(126.8依9.22)mmHg,女性收缩压为(126.7依9.07)mmHg。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脉搏无波动变化。结论采用多种小剂量降压药物的联合治疗在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效果上有着显著疗效。
作者:何松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对门诊患者动态血压监前的护理干预。方法选择门诊行动态血压监测患者共1120例,对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1120例患者顺利完成动态血压监测,对临床高血压、低血压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价值。结论加强门诊行动态血压监测患者的检查前护理干预,对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张丽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发生原因,制定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科收治的256例高热惊厥患儿临床资料,分析高热惊厥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年龄0-5岁、有感染、抵抗力低下、降温不及时、散热不良、体液缺乏时高热惊厥患儿占到全部高热惊厥患儿的82.81%、98.44%、60.16%、63.28%、56.64%、54.69%,是引起高热惊厥发生的主要原因(P<0.05)。结论高热惊厥为儿科常见疾病,低年龄、有感染、抵抗力低下、降温不及时、散热不良、体液缺乏是引起高热惊厥的主要原因,应针对高热惊厥相关原因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以降低高热惊厥的发生。
作者:施桂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