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马德龙病的麻醉处理与文献分析

曾剑锋;陈世彪;李礼

关键词:马德龙病, 麻醉
摘要:马德龙病是一种罕见的脂肪代谢异常的疾病,目前为有效的治疗是手术切除.由于马德龙病主要造成气管压迫,术后易复发,其麻醉有其特殊性.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德龙病的麻醉处理的相关研究较少,尚无统一的专家共识.现将我院诊治的一例马德龙病的麻醉处理报告如下并做文献分析.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ICU脓毒血症患者接受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中抗凝剂使用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护理

    目的 探讨ICU脓毒血症患者接受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中枸橼酸钠体外局部抗凝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护理重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符合本研究76例行CRRT治疗的ICU脓毒血症患者,40例患者采用枸橼酸钠抗凝(RCA),36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天凝血功能、血气、生化、出血及滤器使用等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尿素氮(BUN)、肌酐(Cr)、乳酸(Lac)均明显降低(P<0.05),代谢性酸中毒纠正,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RCA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总数(PLT)无明显变化,而低分子肝素组PT、APTT明显延长,PLT数量减少,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RCA组出血发生率明显减少,且滤器使用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枸橼酸钠体外局部抗凝连续肾脏替代治疗ICU脓毒血症对患者凝血功能无影响,同时能减少血小板的消耗、降低出血发生率、延长滤器使用寿命.

    作者:林玉珍;林银花;张丽珊;罗玉珍;高明珠;汪海芹;李润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单切口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随着外科技术不断微创化,单切口腹腔镜手术(single 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SILS)是多孔腹腔镜进一步发展的结果.SILS用于治疗良恶性结直肠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证实,具有潜在提高美容效果,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优势,但其缺点在于对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在本综述中,笔者通过回顾既往研究来评价SILS在结直肠手术中的优势和缺陷及其应用前景.

    作者:谭力;陈伟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新探

    目的 对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 将2013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骨科收治的214例KOA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106例)和治疗组(108例),对照组行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6、12个月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临床有效率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Lysholm评分之间均无明显差异,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术后3、6、12个月Lysholm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3、6、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0.56%、87.04%、82.4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92%、72.64%、68.87%(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KOA可以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近期疗效有一定优势,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郑柏生;李锋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超微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体会

    目的 研究并探讨超微经皮肾镜取石术(micro-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及体会.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上尿路结石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用micro-PCNL作为观察组(n=50),采用常规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作为对照组(n=50),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一期碎石清除率、住院时间、VAS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均成功完成,观察组的一期碎石清除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VAS疼痛评分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对照组有5例并发症发生,包括3例尿血,2例感染,均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采用micro-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可有效清除结石、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黄建团;黄建谋;林耀彬;欧永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腹腔镜下全胃切除与开腹全胃切除分别联合D2淋巴结清扫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与开腹全胃切除术分别联合D2淋巴结清扫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28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联合D2淋巴结清扫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联合D2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行开腹全胃切除术联合D2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01),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4),两组术中淋巴结检出数目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肿瘤近远端切缘长度、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89%,低于对照组的18.42%(P<0.05).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86±1.61年,两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3.035(95%CI:2.683~3.386)年,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2.856 (95%CI:2.669~3.044)年,两组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下全胃切除联合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相比开腹全胃切除联合D2淋巴结清扫术而言,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预后较好等优点,且术后远期生存率较高.

    作者:李铮宇;黄俊;黄俊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水溶性造影剂在粘连性小肠梗阻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水溶性造影剂(泛影葡胺)在粘连性小肠梗阻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明确诊断为小肠梗阻的患者,不合并肠穿孔、腹膜炎及绞窄性肠梗阻等需要急诊手术的情况.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入组的57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灌肠、静脉补液等;治疗组除常规保守治疗方法外,患者口服或均经胃肠减压管注入76%泛影葡胺60~100 mL并夹管1小时,观察两组非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小肠梗阻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应用泛影葡胺的治疗组非手术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3% VS 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手术治疗有效的两组患者中,治疗组患者在肠鸣音恢复时间9.56±3.47 h VS 19.67±3.90 h)、肛门排气时间(11.24±3.15 h VS 22.6±4.14 h)、每日胃肠减压量(179.20±-68.79 mL VS 323.33±91.31 mL)、住院时间(5.0±1.83 d VS 8.20±2.15 d)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各指标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泛影葡胺治疗小肠梗阻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亮;刘梅宝;曾德强;何盛泉;张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平均动脉压及脉压差在断腕再植术后血管危象早期评估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平均动脉压及脉压差在断腕再植术后血管危象早期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8月~2015年11月,我院因腕部离断而接受断腕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8例患者,以ICU生命体征稳定的10例患者作为对照,进行持续直接肱动脉测压,记录发生血管危象前2h、1h、0.5 h的平均动脉压及脉压差.所有患者发生血管危象的诊断均经DSA证实.结果 8例患者发生的血管危象均得到及时处理,术后全部成活.记录的2h、1h、0.5 h的平均动脉压及脉压差(mmHg)分别为70.13±4.86、46.88±4.84;62.00±4.48、51.88±4.27;66.25±1.51、66.13±1.16.对照组的平均动脉压及脉压差分别为72.5±3.3、46.4±2.8,仅在0.5 h记录的脉压差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脉压差可能作为断腕再植术后早期血管危象发生的预测因子,但本研究样本量存在客观不足,而且在设计方案及测定方法上需要作进一步改进.

    作者:李鹏;谭卓;温丽娥;欧治平;曾志超;刘海棠;谢沛军;黄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腹腔镜经左肝断面胆管行硬质胆道镜探查胆总管取石的研究

    目的 对比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后经左肝断面胆管行硬质胆道镜胆总管探查与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在治疗胆总管合并左肝外叶胆管结石的疗效,探讨前者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2011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59例行胆总管结石合并左肝外叶胆管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32)采用经肝断面行硬质胆道镜探查胆总管取石;对照组(n=27)采用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及T管引流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结石取出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WBC、CRP、肝功能Child-Pugh评分、ICG R15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结石取出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第1、5天WBC、CRP、肝功能Child-Pugh评分、ICG R15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后经左肝断面胆管行硬质胆道镜探查胆总管取石在治疗胆总管合并左肝外叶胆管结石,在临床上是可行、安全有效的,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罗晓峰;王振龙;何涛;邓国荣;蔡奇;余勇;陈博艺;王和鑫;李称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人FoxA1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目的 构建叉头盒蛋白A1(Forkhead-boxA1,FoxA1)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为探究其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设计基因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出FoxA1的cDNA序列,然后将其克隆至PCDH-CMV-MCS-EF1a-GFP-puro慢病毒表达载体上,经PCR、双酶切反应及DNA测序鉴定,将阳性重组FoxA1表达载体、pCMV-VSV-G和pCMV-dR8.91包装质粒共转染到HEK-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收集病毒浓缩液,然后再感染293T细胞,通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来计算病毒滴度,后用病毒转染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FFs),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FoxA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FoxA1经PCR扩增、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并得到滴度为1×108 TU/mL的病毒液,病毒感染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后表达显著增强.结论 成功构建了人FoxA1重组慢病毒载体,并可在HFFs内高效表达,为后续FoxA1的功能和机理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蒋雯丽;邓小耿;伍耀豪;曾乐祥;邱荣林;邓洁敏;周嘉嘉;张杰;陈子月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一期强化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一期3个及以上致痛椎的强化术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一期3个及以上致痛椎的强化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6例,分析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程度.结果 一次手术完成3个椎体强化17例,4个椎体强化8例,5个椎体强化1例.术前VAS评分平均为8.48±1.36,术后2天平均为3.08±1.24;术后3个月平均为1.96±1.17,末次随访平均为1.65±1.25,疼痛缓解明显.术后出现骨水泥少许向椎体前方外溢者7个,进入周围静脉丛者1个,但均无异常临床表现.结论 3个及以上椎体一次性椎体强化术临床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在充分评估患者可以耐受的基础上可考虑施行.

    作者:萧伟凯;任辉;李召广;梁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对接台手术术前禁饮食的调查研究及护理对策

    目的 调查骨科接台手术术前禁饮食的情况,提出相关护理对策.方法 2013年2月到2015年8月选择在我院进行骨科接台手术患者90例,自行设计骨科接台手术患者术前禁饮食现状调查表,包括宣教术前禁饮食时间、实际术前禁饮食时间、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禁饮食延长原因、不适反应等,同时提出了相关护理对策.结果 90例患者的实际禁饮食时间为16.34±2.45 h,所有患者都延长了禁饮食时间,原因为1)手术接台时间不确定,开出的医嘱未考虑个体差异;2)对术前禁饮食时间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自主提前禁饮食,甚至认为更长的禁食时间有利于手术及患者术后恢复.90例患者中发生不适反应18例,发生率为20.0%,其中饥饿12例,心烦8例.结论 当前骨科接台手术术前禁饮食时间都比较长,导致不适反应比较多,多是由于自我禁饮食所造成的,在临床上要加强宣教,提倡人性化医疗服务,确保禁饮食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作者:邹艳贤;谢红艳;廖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关节部位常见疾病,该病与肩周炎等疾病病因不同、临床症状相近,治疗方式和愈后差异较大,临床上常易混淆.Neer于1972年通过尸体研究,并首次提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概念,将其从肩周炎疾病中独立出来.Neer将该病按病理学分为三期,Ⅰ期Ⅱ期大多采用保守治疗,如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部封闭等大多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对于Ⅲ期或Ⅰ期Ⅱ期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多采用手术治疗,随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方式由之前neer提出的肩峰成形术渐渐被关节镜下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所取代.

    作者:郑磊;黄德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同体积的亚甲蓝检测Ⅰ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体积的亚甲蓝注射液染色示踪法在Ⅰ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76例Ⅰ期乳腺癌病人,分低剂量组(0.2 mL),中剂量组(2 mL),高剂量组(4 mL)3组,使用1%亚甲蓝注射液为示踪剂,行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结果 76例患者,成功施行75例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检出率为98.7%,准确率为100%,阴性率为0.低剂量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另两组存在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剂量0.2 mL亚甲蓝示踪法在Ⅰ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准确性高,并发症少.

    作者:王宏;陈伟荣;林滔;李柳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染料木黄酮诱导前列腺癌DU-145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 探讨染料木黄酮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在Caspase抑制剂Z-VAD存在或不存在的情况下,以染料木黄酮作用于前列腺癌DU-145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PI染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JC-1染色法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m),比色检测试剂盒测定caspase-8活性.结果 染料木黄酮能明显降低前列腺癌DU-145细胞的存活率、诱导癌细胞凋亡、降低△ψm及提高caspase-8活性(全部P<0.05).Z-VAD能够逆转Gen抗前列腺癌的效应.结论 染料木黄酮使细胞阻滞于G0和G1,分别通过凋亡信号通路的外源性和内源性途径,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

    作者:萧聪勤;胡建波;周一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改良式造口腹带应用于肠造口手术患者效果观察

    目的 研究改良式造口腹带在肠造口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70例行长期或临时肠造口手术病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采用改良式造口腹带,后者采用传统多头腹带,分别比较两种腹带在伤口固定效果、护士造口护理操作耗时、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伤口固定效果无显著差别、护士造口护理操作时间缩短、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式造口腹带制作简单、不影响伤口固定效果,可以减少护士工作时间,便于临床观察,提高医务人员、患者、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严娟;庹青华;陈园园;冯洁;李伟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槲皮素及其7-OH衍生物对膀胱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 通过细胞试验及裸鼠移植瘤实验,研究槲皮素及其7-OH衍生物对人膀胱癌BIU-8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体外实验:培养BIU-87细胞,分别加入槲皮素(QUE)及槲皮素单硫酸酯钠盐(SQMS),MTT实验测定并计算生长抑制率及半数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体内实验:观察不同剂量SQNS及槲皮素对BIU-87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瘤体组织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Ki-67,CyclingB1,CyclingD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槲皮素及SQMS体外均能抑制BIU-87细胞的增殖,相同浓度两药物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槲皮素使BIU-87细胞周期明显阻滞于G2/M期,而SQMS则主要阻滞于G0/G1期.在体内实验中,中等剂量的SQMS组抑瘤率与槲皮素组相近(P>0.05),CyclingD1表达比槲皮素组下调更明显(P<0.01),而槲皮素组CyclingB1表达比中剂量SQMS组下调更明显(P<0.05).两组Ki-67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槲皮素及其衍生物SQMS对膀胱癌细胞BIU-87有抑制增殖作用;中剂量的SQMS对成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与槲皮素作用相近;槲皮素对人膀胱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CyclingB1的表达,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而SQMS则可能是通过下调CyclingD1的表达,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

    作者:陈松宁;吴肖萍;陈景林;柳建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Ki67、PgR在ER阳性且HER-2阴性乳腺癌Luminal分型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Ki67、PgR在Luminal型乳腺癌分型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06~2012年入院治疗的ER阳性且HER-2阴性浸润性乳腺癌病人,收集病人的基本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以无病生存时间为研究终点,采用Kaplan-Meier检验和Cox回归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共964例浸润性乳腺癌入组.K-M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Ki67 14%具有统计学意义,而PgR 20%仅在早期生存分析时具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Ki67是无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而PgR却没有统计学意义.Ki67低表达且PgR低表达的亚组较Ki67高表达且PgR高表达的亚组有着不一致的生存结果.结论 在ER阳性且HER-2阴性乳腺癌Luminal分型中,不能将PgR和Ki67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Ki67低表达且PgR低表达的乳腺癌,需要结合其它临床病理资料或多基因分析.

    作者:胡越;贾卫娟;谭翠;顾然;杨雅平;刘凤桃;苏逢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与锁定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与锁定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吞咽困难发生率、疗效和内固定松动率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4年49例于我院行前路手术的单节段颈椎病病例,A组23例采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B组26例采用锁定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13~39个月,平均23.5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吞咽困难发生率、疗效和内固定松动率,吞咽困难发生率、疗效和内固定松动率分别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JOA评分和X线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病例均一次性完成手术,无患者失访.A组病例手术时间为58±23 min,术中出血量为53±25 mL,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17.39%、4.34%、0、0和0,JOA评分由术前的9.18±3.06分上升至术后12个月的15.78±3.21分,改善率为57.15%±29.67%,至末次随访无内固定松动发生.B组病例手术时间为74±28 min,术中出血量为57±19 mL,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46.15%、30.76%、23.08%、0和0,JOA评分由术前的9.03±3.14分上升至术后12个月的15.34±3.09分,改善率为58.74%±31.53%,至末次随访无内固定松动发生.两组对比手术时间和6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与锁定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均可固定牢靠,两者治疗颈椎病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在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吞咽困难发生率上更具优势.

    作者:黄宏伟;吴夏筠;李长虎;陈钢;黄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颅内相似部位的血管周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I影像特点对照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相似部位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I特征,以提高鉴别诊断水平,降低误诊率.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至201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周细胞瘤4例与相似部位的脑膜瘤5例,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左额区血管周细胞瘤1例,脑膜瘤2例;左枕区、左中颅窝底及幕下后颅窝血管周细胞瘤及脑膜瘤均各1例.影像表现分叶征9例(血管周细胞瘤4例;脑膜瘤5例),坏死囊变8例(血管周细胞瘤4例;脑膜瘤4例),血管流空效应4例(血管周细胞瘤4例),瘤周水肿7例(血管周细胞瘤3例;脑膜瘤4例),骨质变化4例(血管周细胞瘤2例,其中1例颅骨转移,1例为邻近骨质破坏;脑膜瘤2例,其中1例骨质硬化,1例骨质破坏),脑膜尾征5例(血管周细胞瘤1例;脑膜瘤4例).与脑膜瘤相比,血管周细胞瘤的分叶征、瘤周水肿程度及肿瘤内坏死囊变较脑膜瘤更加明显,另外血管周细胞瘤实质部分TIWI信号稍高,可见丰富肿瘤血管,少见脑膜尾征.结论 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I鉴别诊断因素中,肿瘤可见丰富血管影,分叶征程度、瘤内坏死囊变较脑膜瘤明显,颅骨转移等征象,对提高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陈晓东;管修汉;罗泽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规则肝切除术和规则肝切除术在肝癌手术切除中的比较

    目的 探究不规则肝切除术和规则肝切除术在巨大肝癌手术切除中的临床应用及比较.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4年6月罗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手术患者,对已实施的不规则性肝切除术与规则性肝切除术两组病例进行比较.包括两组手术的围手术期各个指标及术中、术后各个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规则肝切除组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浆、输红细胞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地高于不规则肝切除组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能完整切除的大直径显著小于不规则肝切除(P<0.05);二者在死亡率的比较上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规则肝切除相较,不规则肝切除在腹部手术史引起严重腹腔内组织粘连、肝功能分级较差、肿瘤数目较多及小肝癌中均体现了明显的优势.而对于肿瘤体积较大的肝癌患者,规则肝切除则更为有效.

    作者:卢天有;罗海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