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输尿管软镜联合微创经皮肾镜治疗鹿角形肾结石(附26例报告)

陈南辉;陈智林;黄志成;彭栋

关键词:输尿管软镜, 经皮肾取石, 肾结石, 鹿角形
摘要:目的 报告输尿管软镜联合微创经皮肾镜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疗效和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鹿角形肾结石患者26例,术前常规检查双肾多排CT平扫加增强扫描,三维重建.行输尿管软镜联合微创经皮肾镜治疗.统计手术时间,结石残余率.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输尿管穿孔、气胸、肠道损伤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KUB示一期手术结石取净率为81%(21/26),手术时间60~150 min,平均95±13 min.7例结石残余,术后第5~7天行二期手术,结石取净率为92.3%(24/26),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45±11 min.2例结石残留患者行术后1月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后完全排出.术后住院5~12 d,平均6.5 d.结论 输尿管软镜联合微创经皮肾镜治疗复杂肾结石安全、有效.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前后前列腺癌患者自然杀伤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通过自然杀伤T细胞(NKT)评价经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ELRP)的免疫调节效果.方法 收集35例前列腺癌患者,以35例名健康对照组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NKT及其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含量.前列腺癌患者接受ELRP术后2周再次检测上述指标观察其变化.结果 前列腺癌患者NKT百分含量、IFN-γ及IL-4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5.92±1.47、4.23±1.90及2.15±1.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3±4.16、8.94±2.76及5.86±1.97 (P<0.05);前列腺癌患者术后三者分别回升为9.13±2.69、6.19 ±2.03及3.37±1.28,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以IFN-γ的平均荧光强度改变较IL-4明显.结论 NKT及其细胞因子数量下降是前列腺癌患者的一个重要免疫学特征,ELRP术可改善前列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作者:蔡海鹏;李清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腹膜后人路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附51例报告

    目的 探讨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51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资料,观察手术时间、并发症、结石残留及恢复情况.结果 49例(96.1%)患者(96.1%)顺利完成手术并取出结石,2例患者因结石上移入肾改行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病例的平均手术时间75分钟(55~125分钟);术中平均出血30 mL(10~50 mL),输尿管结石清除率达100%.3例(5.9%)患者术后出现漏尿,2例(3.9%)患者随访期间出现输尿管狭窄,需行内切开术并内置双J管引流.结论 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具有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的特点,是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和/或输尿管镜碎石治疗失败的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有效方法,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刘建平;王永忠;梁胜军;高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腹腔镜联合肾镜液电碎石仪在基层医院胆道结石手术的运用

    目的 探讨与研究基层医院在胆道结石手术中运用腹腔镜联合肾镜液电碎石仪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53例,均采用腹腔镜联合肾镜探查液电碎石仪治疗术式,通过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术后胆道出血、术后胆道结石残余、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中35例采用液电碎石,每例碎石次数约3~10次,每次持续放电约2~3秒,其中2例较大者反复击打约15次.术中胆道出血者3例,没有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以及胆管穿透或胆管壁撕裂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1±2.6天,无腹腔感染病例.所有患者均得到术后半年随访,2例发现术后结石残余,经消化内镜取石.未发现胆总管狭窄病例.结论 腹腔镜联合肾镜液电碎石仪治疗胆道结石,在基层医院中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作者:黄进团;林旭辉;曾玉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肛瘘MRI术前诊断价值与术中结果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术前磁共振(MRI)检查对肛瘘的定位、分型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50例肛瘘患者行MRI检查,根据MRI所见,定位瘘道位置,依据窦道与肛门内外括约肌关系进行分型,并与术中所见结果相对照.结果 手术证实50例患者中,30例为单纯性肛瘘,20例为复杂性肛瘘.括约肌间型20例,经括约肌型12例,括约肌上型6例,括约肌外型3例,表浅型9例.原发性瘘管72个,内口78个,外口77个,肛周脓肿17个.MRI诊断原发瘘管、内口、肛周脓肿的灵敏度分别为93.1%、96.2%、100%,特异度分别为91.5%、97.5%、91.3%.结论 MRI可准确地判断肛瘘的分型、瘘管数量、走行、支管、内口的位置及有无肛周脓肿形成,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指导信息.

    作者:余太慧;杨绮华;吕泽坚;陈晓东;程子亮;毛家骥;梁碧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软骨损伤及滑膜组织疾病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是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之一,滑膜间充质干细胞(SMSCs)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家族的新成员,由于其具有突出的增殖特性和强大的成软骨分化能力等优点,SMSCs被视为治疗骨关节系统疾病颇有希望的种子细胞,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SMSCs的分离纯化、基本特性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阐明SMSCs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作者:黄生辉;黄建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近端胃癌根治术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癌根治术对进展期近端胃癌(肿瘤直径>3 cm)患者术后并发症、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近端胃癌患者85例,其中全胃切除术40例,近端胃癌根治术45例,调查术后营养状况、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术后胆囊结石发生率、5年生存率和术后生活质量.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前营养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全胃切除组和近端胃癌根治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和46个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52.5%(21/40)和55.6%(25/45),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全胃切除组和近端胃癌根治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25.0%(10/40)和8.9%(4/4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全胃切除组和近端胃癌根治组患者术后5年累计胆囊结石发生率分别为27.5%(11/40)和8.9%(4/4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近端胃癌根治组术后血红蛋白、白蛋白、维生素B12和铁蛋白均显著高于全胃切除组,有统计学差异(142.2±10.6 vs.128.4±11.4; 41.3±5.8vs.35.9±3.8;271.5±39.7 vs.184.5±24.6; 220.2±59.7 vs.170.2±27.6;P<0.05).近端胃癌根治组患者术后饮食情况和劳动情况均优于全胃切除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近端胃癌根治术不影响进展期近端胃癌(肿瘤直径>3 cm)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降低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和胆囊结石发生率,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作者:黄建强;李小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显露喉返神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预防其损伤的对策

    目的 探讨常规显露喉返神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以及预防其损伤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近5年来336例在初次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显露喉返神经将其分为显露喉返神经组205例和未显露喉返神经组131例.根据喉返神经损伤的判断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喉返神经损伤情况.结果 显露喉返神经组205例中有2例(0.98%)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1个月未经特殊处理后声音恢复,无永久性损伤病例.未显露喉返神经组131例中有6例(4.58%)出现喉返神经损伤,其中4例为暂时性损伤,2例为永久性损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甲状腺手术中规范化显露并保护喉返神经可有效预防与减少喉返神经的损伤.

    作者:陈明;吴志扬;卢德光;曾锦涛;陈向清;李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基于医院病案资料的死亡病例分析(2003~2011年)

    目的 通过对医院住院病人死亡病例的年龄、性别、死亡疾病等因素的统计分析,掌握各年龄段的死因构成及各系统的疾病死亡的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医院病案资料中的死亡病例4068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ICD-10疾病分类原则对所有死亡病例进行分类编码,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 2003~2011年医院所有死亡病例4068人,死亡人数男女比例为1.67:1.50~岁组和60~岁组所占的比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40~岁组所占的比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是主要死因,呼吸系统疾病成为第三大死因,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导致的死亡明显下降.结论 肿瘤、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等是需要重点防治的疾病,同时,需要重点关注40~岁组和男性人群的身心健康以减少死亡.

    作者:杨雅平;熊莺;顾然;邓贺然;苏逢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内镜颈清术与传统颈清术治疗cN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比较

    目的 研究胸前及耳后颈部联合切口(改良双平行切口)无注气内镜辅助下行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清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45例经胸前内镜治疗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其中11例Ⅵ区淋巴结病理阳性者,行内镜辅助下经改良双平行小切口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内镜组).就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Ⅱ~Ⅳ区淋巴数量以及阳性率、手术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分析.并与同期11例传统颈清术治疗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传统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内镜组手术时间为218.16±31.54 min,与传统组202.35±28.81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7,P=0.233);内镜组手术出血量(52.42±13.25 mL),与传统组(64.27±15.57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2,P=0.068);清扫Ⅱ~Ⅳ区淋巴数量,内镜组(15.37±4.61枚)与传统组(16.19±5.23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0,P=0.700);清扫Ⅱ~Ⅳ区淋巴结阳性数量,内镜组(2.82±0.34枚)与传统组(3.15±0.46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3,P=0.070).术后内镜组发生暂时性声嘶1例,暂时性手足麻木两组各1例,传统组出现淋巴漏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00,P=0.367).结论 采用该手术入路在内镜辅助下行cN0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清扫术是可行和安全有效的.

    作者:洪云;黄晓明;冯鉴伦;曹海玲;曹余彦;黎颂铭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乙状结肠代阴道术在先天性阴道闭锁中的经验

    目的 探讨乙状结肠代阴道手术要点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年间28例乙状结肠代阴道的手术方法及结果,对腹腔镜辅助手术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 2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移植肠段顺行植入会阴有10例,倒转植入18例;移植肠段12~15 cm,平均13.2±1.5 cm.并发症发生率在可接受范围.随访1年,所有代阴道粘膜红润,20例有性生活者感觉满意.结论 乙状结肠代阴道手术是一个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先天性阴道闭锁的方法,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代阴道术应为此类手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作者:吴伍林;吴德庆;李勇;林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经耳后内镜辅助下茎突截短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总结经耳后内镜辅助下茎突截短术的临床应用经验和有助于定位茎突的解剖标志.方法 对2012年1月~2013年8月本院符合茎突综合征诊断标准的10例患者进行经耳后内镜辅助下茎突截短术.结果 经耳后内镜辅助下茎突截短术的重要的解剖标志包括腮腺后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和二腹肌后腹,所有患者均通过依次显露上述标志后成功定行茎突并截短,切口长度2.1±0.5 cm,手术时间54.5±11.7 min,截除茎突长度:左侧2.8±0.8 cm,右侧2.6±0.7cm.10例患者中7例术后主诉症状完全缓解,2例症状好转,1例无明显缓解;随访12.1±4.5月症状无复发,1例术后出现耳周麻木感,3个月后消失,无患者出现面瘫.结论 经耳后内镜辅助下茎突截短术疗效肯定,微创美观.在手术过程中显露腮腺后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和二腹肌后腹等解剖标志,可有效地定位茎突,提高手术质量,适合广大基层医院.

    作者:郑云开;赵仕懂;钟朝官;范敏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胰腺横断伤14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胰腺横断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1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4例胰腺横断伤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患者14例,术后死亡3例,其余11例治愈出院.术后并发胰瘘及不同程度腹腔感染6例,腹腔出血2例,3例并发假性胰腺囊肿,其中2例经非手术治疗后消失,1例6个月后行囊肿空肠内引流术治愈.结论 胰腺横断伤术前诊断困难,手术探查仍是当前主要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应根据胰腺的横断部位、损伤程度、有无合并伤而决定.有效、充分腹腔引流及综合处理合并伤可提高胰腺横断伤的治愈率、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作者:官伟军;侯远发;宋耀明;王洪健;梁家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上颌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搭桥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探讨上颌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第二段近端之间进行血管搭桥的可行性.方法 解剖观察10具尸头标本(20侧)的颞浅动脉、上颌动脉及颞深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叉部、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外、颈内动脉起始部,分别测量其外径,颈外、颈内动脉起始部及上颌动脉至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移植血管的走行距离.多普勒超声检查10例健康成人(20侧)的上颌动脉、颈总、颈外、颈内动脉及颞浅动脉主干、额支、顶支的内径和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尸头解剖上颌动脉外径为(2.60±0.20) mm,大于颞浅动脉分叉部外径(1.70±0.30) m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动脉至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移植血管的行程为(61.70±1.50) mm,而颈外、颈内动脉至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移植血管的行程分别为(162.40±2.60) mm、(171.00±2.70) mm.超声多普勒检查上颌动脉第二段血流量为(62.70±13.30) mL/min,而颞浅动脉额支、顶支血流量仅(15.90±3.70) mL/min、(17.70±4.10) mL/min,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上颌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第二段近端进行血管搭桥是切实可行的,具有血流量大、移植血管短、路径直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颅内外血管搭桥方法.

    作者:马琳;张祥茂;黄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及治疗疗效.方法 选择云峰医院2009年~2012年诊治的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18例,病变部位包括T12-L1:3例,L1:2例,L2-3:4例,L3-4:4例,L3-5:2例,L5-S1:2例,L4-S1:1例.18例患者中,保守治疗5例,使用多西四环素、利福平、链霉素联合用药;手术治疗13例,采取腰椎前路或后路病灶清除、髂骨取骨内固定.术后随访2年.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保守治疗5例中有2例在剧烈劳动后会出现轻微下腰痛;手术患者植骨均融合,其中前路手术组有1例患者偶有午后低热、乏力;后路手术组中有1例患者残留轻微下腰痛伴有不同程度下肢不适.结论 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通过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单纯药物和药物联合手术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徐云峰;秦石磊;王伟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MYL9在间质中的表达下调与前列腺癌患者的不良临床预后

    目的 研究MYL9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80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前列腺癌及61例癌旁良性前列腺组织中的MYL9的表达水平,并与前列腺癌(PCa)患者的临床特征相比较.结果 在良性和前列腺癌组织中,MYL9均主要在前列腺间质而不是在前列腺上皮细胞表达,前列腺癌样本中的MYL9表达水平相对于良性前列腺组织显著下调(PCa=3.21 ±1.46 vs.Benign=4.63±0.97,P<0.001)并伴有肿瘤间质容积的明显减少.MYL9的下调表达与前列腺癌的Gleason评分(P<0.001)明显相关.结论 表明MYL9表达下调越明显,则前列腺癌患者临床预后越差.该研究为MYL9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下调表达可作为预测人类前列腺癌患者的不良临床预后的指标提供了证据.

    作者:徐文锋;余定宇;张友強;陈雁如;黄亚强;陈佳鸿;何慧婵;钟惟德;江福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手术室见习期护士锐器伤原冈及预防

    目的 分析和总结手术室见习期护士锐器伤的原因及制定相应措施.方法 对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的20名见习期护士进行锐器伤的登记.结果 20名见习期护士发生锐器伤共10例,其中针刺伤7例,占70%,双手回套针帽2例,占20%,锐器箱处理1例,占10%.结论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遵守标准的操作规范,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可减少锐器伤对护士的伤害.

    作者:胡开萍;李小娟;胡结敏;李光霞;罗祥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根本原冈分析法在控制骨科手术部位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方法 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方法对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关措施,对比处理前后的干预效果.结果 调查阶段共进行骨科手术578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3例,感染率2.2%.干预阶段共进行骨科手术375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例,感染率0.5%.结论 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干预可有效降低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作者:梁敏;沙柳娟;沈玉崇;梁红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胃癌患者CD4+CD29+T细胞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D4+CD29+辅助性T细胞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Ⅰ~Ⅳ期胃癌患者共64例、慢性胃炎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各6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9+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及白介素4(IL-4)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三组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癌胚抗原(CEA)的含量;分析以上六者的相关性.结果 胃癌患者CD4+CD29+T细胞及IL-4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胃炎及健康对照组(P<0.05),而IFN-γ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但慢性胃炎与健康对照组上述三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Ⅰ~Ⅳ期胃癌患者CD4+CD29+T细胞及IL-4呈递增趋势,而IFN-γ呈递减趋势,均表现为Ⅲ与Ⅰ期之间、Ⅳ与Ⅲ期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胃癌患者ICAM-1、TGF-β1及CEA显著高于慢性胃炎及健康对照组(P<0.05),但慢性胃炎与健康对照组上述三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CD4+CD29+T细胞及IL-4两者与ICAM-1、TGF-β1及CEA三者当中任意一者均呈正相关性,而IFN-γ与ICAM-1、TGF-β1及CEA三者当中任意一者均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CD4+CD29+T细胞及IL-4表达增加、IFN-γ表达减少是胃癌患者的一个重要免疫学特征,在早晚期胃癌呈显著差异性表达,且三者与胃癌的血管表达相关因子密切相关.

    作者:吴安任;梁忠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疗效对比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及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各6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两种手术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失血量、术后使用镇痛药例数、切口美观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失血量、术后使用镇痛药例数、切口美观等均优于开腹手术组;术后并发症腹腔镜组的切口感染、腹腔残余脓肿、肠粘连等发生率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与开腹手术比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切口美观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练镇飑;陈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输尿管软镜联合微创经皮肾镜治疗鹿角形肾结石(附26例报告)

    目的 报告输尿管软镜联合微创经皮肾镜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疗效和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鹿角形肾结石患者26例,术前常规检查双肾多排CT平扫加增强扫描,三维重建.行输尿管软镜联合微创经皮肾镜治疗.统计手术时间,结石残余率.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输尿管穿孔、气胸、肠道损伤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KUB示一期手术结石取净率为81%(21/26),手术时间60~150 min,平均95±13 min.7例结石残余,术后第5~7天行二期手术,结石取净率为92.3%(24/26),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45±11 min.2例结石残留患者行术后1月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后完全排出.术后住院5~12 d,平均6.5 d.结论 输尿管软镜联合微创经皮肾镜治疗复杂肾结石安全、有效.

    作者:陈南辉;陈智林;黄志成;彭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