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超;蔡立民;邓怀东;廖国强;肖署阳
目的 研究60岁以上男性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旁路移植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对20例60岁以上男性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监测.结果 术后2~6小时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VI)明显降低(P<0.05),肺循环指数(PVRI)、体循环指数(SVRI)明显升高(P<0.05);24~48小时后心功能明显改善,CI、左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明显增高(P<0.05).结论 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旁路移植术后早期CI明显下降,术后24小时内应有效降低体循环阻力,以降低左心室后负荷并以此增强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心排出量
作者:彭勇;邵冲;单月宏;谢永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二镜联合治疗胆石症的治疗效果,减少开腹手术和提高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7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7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为9-18 d.在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手术中,无1例中转开腹手术,无术后出血,胆漏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在十二指肠镜下行肝外胆管结石手术中,所有病例均获得成功.术后发生胆管炎6例及急性胰腺炎5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时经B超,CT或鼻胆引流造影显示无结石残留.结论 二镜联合治疗胆石症具创伤小、结石除净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该方法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安全有效.
作者:张彤;温学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坦索罗辛在输尿管下段结石辅助排石的疗效.方法 6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30例,结石直径0.4-1.0 cm.对照组给予氟罗沙星(0.2 g2次/d)及尿石通(4g3次/d)治疗;坦索罗辛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坦索罗辛((0.4 mg,1次/d).所有患者观察2周.结果 对照组排石率为40%(12/30),坦索罗辛组为排石率83%(25/30),两组比较排石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排石时间于对照组、坦索罗辛组分别为10.20±2.13 d、5.52±1.87 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周内再次发生肾绞痛而需镇痛治疗者分别为8例(27%)、和2例(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2周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无因不能耐受而退出者.结论 坦索罗辛在输尿管下段结石辅助排石方面安全性高,并能明显提高排石率.
作者:胡红星;马胜利;杨柳平;胡建波;周一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3例患者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其中单骨髋70例,双髋3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与治疗前后1周,1月,3月,6月,Hams评分,观察功能恢复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1个月能获得满意的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10天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较术后1周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的患者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能获行良好的短期疗效,未见重大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作者:危勇;林传松;杨爱勇;关钦强;饶明亮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525例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5例消化系统肿瘤组织中EGFR的表达,分析EGFR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原发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临床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525例消化系统肿瘤组织中,EGFR阳性率为17.1%,其中男性EGFR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的(P=0.014);EGFR表达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33),其中低分化的EGFR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的(P=0.035);EGFR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15);EGFR表达与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原发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临床TNM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 EGFR表达和消化系统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
作者:范苗静;曾韵洁;韩静静;李海刚;沈溪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及腹腔镜器械设备的不断发展进步,腹腔镜胰体尾切除在临床上的应用也逐渐增多.1996年Cuschieri等实施首例腹腔镜胰体尾部切除以来,国内外报道均显示腹腔镜胰体尾切除具有技术操作性强和安全性高等优点,作者谈谈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手术中的有关热点问题的认识.
作者:简志祥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预防性应用头抱曲松钠治疗外伤性脑脊液漏、防治并发感染的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月~2009年2月期间137例外伤性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头抱曲松钠治疗,这些患者分为头孢曲松钠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 预防性使用头孢曲松钠组患者70例,脑膜炎发生3例;患者住院时间9~35天,平均13.2天.对照组66例,7例患者发生脑膜炎.住院时间12~43天,平均16.3天.结论 治疗外伤性脑脊液漏中应用头抱曲松钠防治继发性脑膜炎,对于降低脑膜炎发生率、促进漏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能够改善疗效,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吴海兴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合并术中脾脏微波消融术治疗肝癌伴有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患者接受开腹切除肝癌同时行脾脏微波消融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患者的肝功能、血小板及白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5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术后的主要副反应为轻至中度发热、腹痛及少量腹水,术后第9天患者血小板由术前(52.8±13.4)×109/L升至(122.8±519.4)×109/L,白细胞由术前的(3.64±0.61)×109/L升至(6.14±1.87)×109/L,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患者的肝功能出现一过性损害,至第10天左右恢复至术前水平,而脾功能亢进消失.随访半年,血小板、白细胞值维持在(101.6±23.3)×109/L及(4.44±0.78)×109/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切除合并术中脾脏微波消融术疗效确切,是治疗肝癌伴有脾功能亢进患者的有效方法.
作者:蒋贻洲;郑云;刘英俊;元云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X线、MRI在儿童骺软骨骨折影像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并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和治疗的儿童骺软骨骨折82例,年龄范围1~15岁,平均年龄8.5岁,男性52例,女性30例,全部82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16例行MRI检查.所有病例由2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按Salter-Harris分型进行影像诊断和分型.结果 本组82例骺软骨损伤,按Salter-Harris分型:Ⅰ型10例(12.2%);Ⅱ型48例(58.6%);Ⅲ型12例(14.6%);Ⅳ型11例(13.4%);Ⅴ型1例(1.21%).结论 X线平片是儿童N软骨骨折的首选方法,MRI对软骨创伤显示佳,成为除X线平片外首选的补充检查手段.
作者:曾万文;竹晓雷;孙木水;孔繁杰;夏建章;钟浩鹏;杨德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升主动脉置换的手术配合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升主动脉瘤手术病人的手术配合要点:术前访视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手术物品、药物的准备齐全;术中巡回护士熟悉手术步骤,为患者摆放舒适、恰当体位,密切监护生命体征,采取有效的辅助降温、脑保护措施;术中器械护士合理的站立位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配合.结果 术中无死亡病例,1例术后呈深昏迷状态,经治疗后无效,自动出院.发生手术并发症1例,右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不完全栓塞(家属因经济原因拒绝取栓术).结论 加强升主动脉置换的手术配合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
作者:黄敏仪;李凤卿;陈尔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管道的设计与外科患者管道安全护理中应用.方法 对2010年3月~2011年1月综合外科外科收治的患者500例,全部采用管道警示标识管理措施.结果 设计合理、使用便捷的管道标识可以降低管道护理事故发生率,确保护理安全.结论 这种管道标识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陈冬梅;罗淑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椎间植骨融合器(cage)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总结2004年3月~2008年6月收治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31例,行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作滑脱复位后加单侧cage椎间融合固定.随访观察固定节段有无位移,滑脱有无复发.结果 随访24~72个月、平均36个月,椎间高度维持良好,固定节段无移位,滑脱无复发.结论 椎间植骨融合器(cage)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可减少术后断钉和复发的问题,是治疗腰椎滑脱症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单侧cage即可以达到稳定椎间的作用.
作者:黄东永;吴利民;曾思平;陈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筋膜扩张器联合简易针形电极内切开治疗尿道狭窄的技术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7月至2010年6月应用筋膜扩张器,必要时联用简易针形电极内切开治疗38例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一次性手术成功,无严重出血、尿瘘、尿失禁等并发症发生.3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年,35例患者排尿均通畅,一例行耻骨上膀胱造瘘.结论 筋膜扩张器联合简易针形电极内切开治疗非长段尿道狭窄技术可行,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李四化;范翰共;林悦悦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年12月-2010年1月,对215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肌腱移植重建(包括单束和双束).比较患者术前、术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稳定性改变.结果 本组215例中210例获得随访,1例患者在术后6周出现膝关节内感染,予行关节镜下清理、抗感染等处理后治愈.术前和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15例患者物理检查均表现为膝关节不稳,术后所有患膝不稳定表现消失.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肌腱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疗效可靠,依据病人实际情况个性化合理选择单双束重建.
作者:谭志超;蔡立民;邓怀东;廖国强;肖署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术式之一.手术除了要切除巨脾,还要离断上部分胃、贲门及食管周围的穿支静脉,游离贲门以上的食管6~8 cm.由于止血效果肯定、手术相对简单、易在基层推广等优点,目前仍是我国外科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王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1、探讨PET/CT在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良病史鉴别诊断方面的价值.2、PET/CT对胰腺癌可行性切除评估中的价值.3、PET/CT在发现淋巴结转移,神经束膜侵犯和远处转移方面的价值.方法 本文对37例经B超、CT、内镜等检查发现胰头占位但未能明确肿块性质的患者进行PET/CT扫描.收集病灶的大小、部位,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状况,神经束膜侵犯情况,病变与邻近组织器官的解剖学关系以及是否出现远处转移病灶等情况;测量肿瘤大小及面积,病灶的18 FSG早期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结果 24例术前考虑胰腺癌患者早期SUVmax平均值为6.38±3.84;肿瘤的大小平均3.40 cm×2.64 cm,假阳性4例;慢性胰腺炎7例早期SUVmax平均值为3.30±2.27;肿瘤的大小平均3.7 cm×2.5 cm.2例壶腹部癌患者SUVmax分别是5.4和4.2,肿瘤大小分别是:4.2 cm×3.8 cm和2.7 cm×1.9 cm;2例胰腺粘液性囊腺瘤,SUVmax分别是:0.6和0.8,肿瘤大小分别是:3.8 cm×2.5 cm和5.4 cm×2.7 cm,1例胰腺实性一假乳头状瘤,SUVmax值为6.9,肿瘤大小为6.6×4.7 cm,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其SUVmax为6.9,肿瘤大小1.7 cm×1.4 cm.以早期SUVmax等于3.0作为胰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阈值,PET/CT诊断胰腺癌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1%(27/31例)、83.3%(5/6例)、86.5%(32/37).PET/CT发现5例胰腺癌存在远处转移而无法施行手术治疗.结论 PET/CT显像诊断胰腺癌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较高,在胰头癌和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中具有显著意义,并在术前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起到指导性意义.
作者:王开琼;侯宝华;区金锐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综合治疗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3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9例早期炎性肠梗阻经胃肠减压、生长抑素、糖皮质激素和肠外营养等综合措施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2.1±8.4 d;4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结论 非手术综合治疗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温学文;张彤;罗劲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近十余年来,腹腔镜肝切除已取得很大进步,肝切除的范围已由肝脏边缘、浅表病变的局部切除扩大到解剖性半肝乃至尾状叶的切除.据新报道[1],全球范围内腹腔镜肝切除已逾3000例.
作者:甄作均;王峰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及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0年10月接受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术前经超声心电图检查证实心内赘生物形成者15例.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及赘生物,并纠治瓣膜病变和心脏畸形,术前术后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例(6.7%),术后随访时间3~48月,随访14例(93.3%),均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Ⅰ级12例,Ⅱ级2例.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恢复瓣膜功能以及围手术期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率的生要措施.
作者:藏蔚;邵冲;谢永明;朱家麟;彭勇;戴春雷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腔探查术在急诊腹部外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我科自2005年8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62例经腹腔镜探查的腹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62例腹部外伤患者均于腹腔镜下作出正确诊断,诊断准确率100%.其中34例于镜下完成手术,12例未作特殊处理,16例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40-180 min,平均100 min,住院时间3-24 d,平均9d.所有患者均全部治愈.结论 腹腔镜探查术应用于急诊腹部外伤具有创伤小、诊断准确率高、恢复快等优点;集诊断和治疗一体,可有效地降低阴性剖腹探查率,提高治愈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徐刚潮;雷亚丽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