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肠癌根治术骶前静脉大出血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张磊;陈亚进;张红卫;商昌珍;陈积圣

关键词:直肠肿瘤, 骶前静脉, 出血, 止血
摘要: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骶前大出血的原因及纱布填塞压迫法治疗骶前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2006年9月的直肠癌患者术中发生的5例骶前静脉大出血的原因及纱布填塞法压迫止血治疗的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1例因用手指分离至骶尾部时撕破骶前筋膜致骶前静脉破裂出血,2例为未进入正常解剖层次盲目钝性分离骶前筋膜而引起出血,2例因术中骶前静脉出血处理不当致大出血,均使用纱布填塞压迫法后很快止血成功,顺利完成手术.术后72小时去除纱布,无再次继发性出血发生,患者恢复好,随访无不良反应.结论 直肠癌根治术中未能掌握正确的解剖层次或操作方法失当是骶前静脉丛大出血主要原因,纱布填塞压迫止血是处理骶前静脉破裂大出血可靠的方法.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下腹腔内网片置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护理配合

    腹腔镜下腹腔内网片置入术(IPOM)是一种微创、无张力性疝的修补术.总结22例腹腔镜下腔内网片置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手术配合的经验.主要包括熟悉手术步骤,熟练掌握腹腔镜仪器的使用、各种腔镜器械的安装方法及用途.本组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出血量约20 ml,平均住院天数3 d.

    作者:黄泽华;梁思华;赵海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经胸前壁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方法以及可行性.方法 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34例甲状腺疾病行经胸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腔镜下成功完成手术33例,中转开放手术1例.手术时问60~24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10~50 ml.无神经、甲状旁腺损伤及其他并发症发生.31例随访3~15个月,复查B超均未复发.结论 经胸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且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

    作者:冯家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与大肠癌的关系

    胆囊结石是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胆囊切除术一直被视为本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大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在胃癌,食管癌发病率下降的同时,大肠癌的发病率却逐年升高.

    作者:周涛;刘建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胰腺损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附34例分析)

    目的 探讨胰腺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2005年收治的34例胰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Ⅰ级胰腺损伤11例,Ⅱ级12例,Ⅲ级7例,Ⅳ级3例,Ⅴ级1例,其中27例(79.4%)合并其它腹腔脏器损伤,21例(61.8%)合并休克.结果 全部34例均行手术治疗.全组仅12例(35.3%)术前确诊.治愈32例,治愈率94.1%;2例死亡,死亡率5.9%.结论 胰腺损伤早期诊断困难,应高度警惕.对怀疑或诊断为胰腺损伤者,应尽早手术探查,并根据损伤的部位及严重程度,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作者:纪任;倪勇;张敏杰;王成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吉西他滨联合伊立替康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吉西他滨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地位和价值.方法 通过MEDLINE、EMBASE、ASCO论文集等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相关文献.选择治疗组为吉西他滨联合伊立替康化疗,对照组为吉西他滨单药化疗的晚期胰腺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由2位评价者分别按上述检索策略收集资料,按纳入标准入选,主要对总生存率进行Meta分析,其次是客观缓解率和毒副反应.结果 共纳入3个RCT.吉西他滨联合伊立替康化疗与吉西他滨单药化疗比较,前者半年生存率及一年生存率均无差别(P值分别为0.88,0.97),客观缓解率提高9%(P=0.0009);同时WHO 3/4度骨髓毒性(除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外)及非骨髓毒性可能增加:血小板减少症增加2%(P=0.46)、贫血增加1%(P=0.58),恶心/呕吐增加6%(P=0.34)、腹泻增加10%(P=0.10),但均未取得统计学意义.结论 现有证据不推荐吉西他滨联合伊立替康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

    作者:杨琼;江志敏;郭双双;王羽;梁汉霖;谢德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现状

    目前,化疗、放疗是除手术治疗外的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其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组织细胞产生不可避免的严重损害.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和肿瘤分子靶点的确立,肿瘤的靶向治疗已成为可能,并可能成为肿瘤治疗有效的手段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潜能.本文对常用的几种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姚红霞;刘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腺病毒-tk基因同源重组系统构建的研究

    目的 研制能快速高效地构建携带外源目的基因tk的重组腺病毒细菌内同源重组系统.方法 将pBluescriptⅡKDR-tk、ptrack与ptrackCMV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菌后扩增,通过PmeⅠ酶线性化穿梭载体ptrackCMV-tk,然后将线性化的穿梭载体ptrackCMV-tk与pAdeasy-1进行重组构建成重组腺病毒质粒;利用整合入重组病毒质粒中的绿色荧光蛋白分别筛选重组后的腺病毒质粒.结果 PCR和RT-PCR分析外源基因的表达证实tk基因在DNA和mRNA水平上均能有效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GFP阳性细胞数,计算病毒滴度为1.1 × 1011pfu/L.结论 细菌内同源重组系统能快速高效地构建携带外源目的基因tk的重组腺病毒;绿色荧光蛋白方便早期证实腺病毒的产生.

    作者:周军;宋新明;徐鋆耀;王磊;兰平;汪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显微技术附睾管输精管吻合治疗梗阻性无精子症

    目的 探讨附睾管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我科自2001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9例附睾管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行附睾管输精管吻合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术后精液分析可见精子,其中5例精液分析结果正常,2例已生育.手术成功率77.8%.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附睾管输精管吻合术是目前治疗附睾管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烽;魏辉;张晓忠;黄英;刘均墀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中的血液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变化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G)中的血液动力学及氧代谢参数的变化,并分析其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择期行OPCABG手术患者87例.均采用芬太尼、异氟醚、笑气、异丙酚行静吸复合全麻.采用肺动脉漂浮导管和连续心排血量方法测定血液动力学,分别在手术前(T1)、锯胸骨后(T2)、吻合血管桥前(T3)、吻合前降支时(T4)、吻合后降支或右冠状动脉时(T5)、吻合左回旋支或对角支时(T6)、血管吻合完成并恢复心脏自然位置(T7)、闭合胸骨前(T8)及手术结束时(T9)等时间点测定及计算血液动力学参数;分别在上述的T1、T2、T3、吻合开始后1.5 h(T4-8)、及T9的5个时间点检测动脉、混合静脉血气,并进一步计算氧代谢参数包括氧供指数(DO2I)、氧耗指数(VO2I)、氧摄取率(ERO2)等.记录术后拔气管导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结果 与T1相比,T2与T3的HR、CO、CI、PAWP、MPAP、LVWI、RVWI、RVSWI、DO2I、SO2、PO2均显著增加(P<0.05或0.01),而VO2I与ERO2明显降低(P<0.05或0.01),但SI、LVSWI和PVRI无显著性改变(P>0.05).在吻合靶血管过程中(T4、T5、T6),CI、SI、MAP、LVWI、LVSWI、RVWI、RVSWI、DO2I、SO2、PO2、VO2I等不同程度地降低(P<0.05或0.01),而HR、RAP、MPAP、PAWP和ERO2则显著增高(P<0.05或0.01).血管吻合完毕后至术毕(T7、T8、T9)各项参数均逐渐恢复至T1水平或明显改善.术后平均6.5+2.3 h拔除气管导管,ICU停留时间为2.6±1.4 d.结论 在可靠的血液动力学监测和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情况下,OPCABG病人可安全地渡过吻合靶血管时的循环波动期,恢复机体的氧供需平衡.

    作者:柳垂亮;李向宇;李玉娟;钟敏;胡佳心;招伟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小切口交锁髓内钉治疗浮膝损伤

    目的 探讨小切口上下交锁髓内钉治疗浮动膝关节损伤方法.方法 对我科在2000年1月~2005年12月通过同一小切口上下交锁髓内钉治疗浮动膝关节损伤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随诊18月,无主钉弯曲,断裂和锁钉断裂现象,无感染,膝关节活动良好.结论 同一小切口上下交锁髓内钉治疗浮动膝关节损伤,具有创伤小,固定确切,感染率低,骨折愈合率高,膝关节功能良好.

    作者:陈子华;党小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及一期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目的 分析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2002年3月以后的病例中对17例胸腰段、腰椎结核病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钛质钉-板、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本组患者术前均有椎旁或腰大肌脓肿,椎体破坏塌陷,椎管内占位,脊柱畸形,不同程度神经功能受损.结果 术中无脊髓、神经及大血管损伤;术后随访1~3年,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脊柱畸形被矫正,无病灶复发.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内固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安全,疗效可靠、恢复快,卧床时间短,护理简单等优点.

    作者:吴利民;黄东永;张燕青;崔凤金;黄仕光;肖景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膨化聚四氟乙烯平片在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平片在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我科2003年10月~2006年10月收治的125例腹股沟疝患者采用平片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无切口感染,除2例残留疝囊处血肿外无其他不良并发症,随访2个月~36月无复发.结论 平片应用于腹股沟疝的修补,具有易掌握,疗效好,费用低,值得广泛开展应用.

    作者:陈仕学;廖少明;江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延长针刺式空肠造口置管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中应用

    目的 探讨延长针刺式空肠造口置管肠内营养在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6例;两组病例均于术中放置针刺式空肠造口管,A组延长空肠造口管留置时间至6个化疗疗程结束,每个化疗疗程经空肠造口管给予肠内营养液瑞能,每天1500 ml,共7天,B组则于化疗前拔除空肠造口管,每个化疗疗程给予等热量普通饮食;观察A组延长空肠造口管留置及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两组化疗期间呕吐发生率及平均每日摄入量,比较两组化疗前后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血清白介素-2、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比例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延长空肠造口管留置及肠内营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化疗期间A组呕吐发生率显著少于B组,平均每日摄入量显著多于B组;A组化疗前后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IL-2、NK细胞活性、CD3+、CD4+、CD8+比例变化显著少于B组(P<0.001).结论 进展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期间延长针刺式空肠造口置管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并具有减轻化疗呕吐,提高患者摄入量等优点,可以减少化疗药物对患者营养及免疫状况的影响,提高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的耐受性及治疗效果.

    作者:朱达坚;戎祯祥;陈小伍;剧永乐;陆光生;伍锦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29例诊疗体会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86年1月至2006年1月29例M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MVT 29例患者中有21例为急性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出率81.0%;腹部CT/MR的检出率为100%.非手术治疗包括抗凝、溶栓及对症等,治愈率81.3%;手术治疗13例,包括肠切除和切除肠系膜静脉血栓,手术并发症23.1%(3/13例),其中顽固性腹水2例,进食后腹痛1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复发6例,系出院后自行停用抗凝药物.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MR扫描对MVT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抗凝治疗和手术是MVT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江一鸣;黄开红;王凌云;朱兆华;陈其奎;闵军;区庆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直肠癌根治术骶前静脉大出血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骶前大出血的原因及纱布填塞压迫法治疗骶前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2006年9月的直肠癌患者术中发生的5例骶前静脉大出血的原因及纱布填塞法压迫止血治疗的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1例因用手指分离至骶尾部时撕破骶前筋膜致骶前静脉破裂出血,2例为未进入正常解剖层次盲目钝性分离骶前筋膜而引起出血,2例因术中骶前静脉出血处理不当致大出血,均使用纱布填塞压迫法后很快止血成功,顺利完成手术.术后72小时去除纱布,无再次继发性出血发生,患者恢复好,随访无不良反应.结论 直肠癌根治术中未能掌握正确的解剖层次或操作方法失当是骶前静脉丛大出血主要原因,纱布填塞压迫止血是处理骶前静脉破裂大出血可靠的方法.

    作者:张磊;陈亚进;张红卫;商昌珍;陈积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P-gp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多药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P-糖蛋白(P-gp)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多药耐药的关系.方法 本组自2004年3月至2006年4月采用MTT法检测52例乳腺癌标本对四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PCR扩增P-gp基因中常发生突变的250个碱基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将其核苷酸序列与野生型P-gp基因进行比较.结果 52例乳腺癌组织中8例对四种抗癌药物均敏感,无P-gp基因突变;19例对一种抗癌药物耐受,其中仅一例P-gp基因发生点突变;16例对两种抗癌药物耐受,其中两例发生P-gp基因点突变;7例和2例分别对三种抗癌药物耐受和四种抗癌药物耐受,它们的P-gp基因都发生了点突变.P-gp基因突变位点分别为891gly位(GGC→GAC)asp和1145位his(CAC→TAC)tyr.结论 P-gp基因突变介导乳腺癌多药耐药,P-gp基因产物891位gly(GGC→GAC)asp和1145位his(CAC→TAC)tyr的突变与乳腺癌多药耐药密切相关.

    作者:何劲松;王先明;苏逄锡;袁建辉;郭良峰;陈伟财;王敏;吴恢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改良Alvarado评分系统在小儿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Alvarado评分系统在小儿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改良Alvarado评分系统评估我院自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经手术证实并治疗14岁以下小儿阑尾炎患者共208例,对评分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评分分值与病理分级成正相关(r=0.510,P<0.01).结论 提示改良Alvarado评分系统在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与确定外科手术治疗上有一定价值.

    作者:沈娜君;吴一冲;邓小耿;甄宇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腹腔镜下阑尾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比较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32例急性阑尾炎行LA(LA组)和同期55例作传统开腹手术(OA)治疗(OA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LA组病例术后愈合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在术后止痛药使用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伤口感染率和住院时间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LA治疗急性阑尾炎是安全、可行的,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有明显优势.

    作者:谢志荣;蒋邦好;梁伟雄;洪云;冯鉴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ERCP与PTC辅助介入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治疗

    目的 探讨ERCP与PTC辅助介入方法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1年3月至2006年11月进行的肝移植45例中,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16例,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或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辅助介入治疗.结果 经ERCP及PTC行胆道球囊扩张术、内支架植入术及内、外引流术分别治疗肝移植后单纯胆瘘1例、单纯胆道狭窄11例、胆道狭窄合并肝动脉狭窄2例及胆管狭窄并胆泥形成2例.所有病例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结论 ERCP及PTC辅助介入方法对于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治疗具有创伤少,安全有效,可重复性等优点,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较佳治疗方法.

    作者:阮巍山;彭侠彪;陈影洁;刘倩怡;张秋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定量RT-PCR检测结肠癌患者门静脉血CK20 mRNA的表达

    目的 检测结肠癌患者门静脉血中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31例病理学确诊的结肠癌患者门静脉血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结肠癌患者中CK20 m RNA阳性率为25.81%,而对照组阳性率为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随着临床分期的具体化,患者门静脉血中CK20 mRNA表达率随之提高,但各分期间阳性率相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Dukes'C期与D期患者中>10拷贝/ml者高于A期与B期患者.结论 术中检测结肠癌患者门静脉血CK20 mRNA表达水平,对判断肝脏微转移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作者:黄志恒;刘民生;徐敏;王成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