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黄庆兴;董剑宏
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其中,腹腔镜应用于结肠癌手术通过多个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确定了其价值,COST及COLOR等研究证实了腹腔CME与开腹手术在肿瘤学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鉴于此,美国NCCN指南将腹腔镜结肠癌手术作为手术选择之一,推荐可在有条件的中心开展。腹腔镜技术在结肠癌领域取得成功之后,全球的结直肠外科医生将目标瞄向了难度更大的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希望腹腔镜技术在直肠癌领域也能取得成功。但探索的道路却充满了曲折,本文旨在回顾以往的有关直肠癌TME术的RCT研究,以期能够引起同行们的思考,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一手术。
作者:冯兴宇;李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原发性小肠肿瘤作为罕见的消化道肿瘤,因其早期症状不典型,病理类型复杂(包括腺癌、类癌、恶性淋巴瘤和恶性间质瘤等),致使其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缺乏规范化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终导致该类患者预后较差。而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在X线、CT、MRI、血管造影、超声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等原有常规的检查方法的基础上,出现了包括电子小肠镜、胶囊内镜、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等在内的一系列检查手段,进而提升了对该疾病的诊断的准确率。在治疗方面,手术仍然是根治小肠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具体的手术方式需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进行判定;腹腔镜小肠肿瘤切除手术仍处于初级阶段。另外,相关研究还发现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内分泌治疗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特定类型的小肠肿瘤的预后。本文就原发性小肠肿瘤在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志勋;关旭;陈瑛罡;王锡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所谓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这种素养往往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目前严峻的医疗环境下,医疗纠纷不断增多,涉及外科的纠纷尤甚,被纠缠其中的不乏手术技术、业务水平高超的外科医师。因此,外科医师应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并将其上升为自觉的法律意识,形成依法行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除医疗技术水平的精益求精之外,法律素养不可或缺。
作者:李惠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ω-3(二十碳五烯酸)和ω-6(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前列腺素(PG)E2和PGE3对胃癌新生血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细胞增殖实验、侵袭实验和体外胃癌新生血管实验检测ω-3和ω-6对人胎儿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侵袭以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所有实验均设置未添加ω-3或ω-6的组别作为对照组。结果当ω-6浓度从1μmol/L增加到10μmol/L,HUVEC增殖能力增加,侵袭细胞数从(28.2±3.0)个增加到(32.8±2.1)个,高于对照组(21.2±3.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当ω-3浓度从1μmol/L增加到10μmol/L,HUVEC细胞增殖能力则受到抑制,侵袭细胞数从(15.8±2.0)个下降到(11.0±2.1)个,低于对照组(22.1±3.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对照组新生血管标准量(43721±4654)相比,ω-6对新生血管具有促进作用(1μmol/L组:63238±4795;10μmol/L组:78166±6123),而ω-3对新生血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μmol/L组:30129±3102;10μmol/L组:20012±15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当ω-6中间代谢产物PGE2的浓度从1μg/ml增加到10μg/ml,HUVEC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均显著增加(均P<0.05);而当ω-3中间代谢产物PGE3的浓度从1μg/ml增加到10μg/ml时,HUVEC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则均明显受抑(均P<0.05)。用罗非昔布(rofecoxib)抑制COX-2表达后,PGE2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该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在表达COX-2的培养系统中,加入ω-6能促进胃癌新生血管生成(P<0.01),加入ω-3则明显抑制胃癌新生血管生成(P<0.01);而在不表达COX-2的培养系统中,加入ω-6对胃癌新生血管无明显作用,加入ω-3能抑制胃癌新生血管(P<0.05)。结论ω-6PUFA可以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而促进肿瘤的新血管生成,COX-2和PGE2在其中扮演重要作用;而ω-3 PUFA可以通过积累中间代谢产物PGE3,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从而抑制肿瘤新血管生成,这可为预防和抑制胃癌的转移提供新方向。
作者:马家驰;马云涛;郭天康;陈泉;李一平;苏河;陈晓昌;赵晓丹;郭庆金;亓建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二十载风雨砥砺,二十卷春花秋实。2017年,《中华胃肠外科杂志》昂首走进了第20卷。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望杂志栉风沐雨的历程:1998年,《中国胃肠外科杂志》创刊;2001年,成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2003年,由季刊更改为双月刊;2005年,被美国MEDLINE数据库收录;2008年,被“中国科技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收录,同年杂志官网上线;2010年,由双月刊更改为月刊并启用远程稿件管理系统;2013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2014—2016连续3年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年的发展,《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已从一株小树苗茁壮成长为我国医学期刊丛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此时,除了衷心地感谢历届编委团队对杂志的帮助与呵护、广大读者作者对杂志的支持与厚爱外,我们更多思考的是还能多做些什么、如何做得更好,以回馈社会的厚爱,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侵犯(PNI)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37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标本。病理标本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将肿瘤细胞侵犯神经鞘任意一层或肿瘤细胞沿神经生长包绕超过神经周径1/3定为PNI阳性。采用字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PNI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对PNI阳性与阴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全组372例结直肠癌患者共133例(35.8%)存在PNI阳性。其中PNI阳性患者中男性63例,女性70例;年龄>60岁者76例,≤60岁者57例;肿瘤位于回盲部6例,升结肠33例,横结肠7例,降结肠8例,乙状结肠22例,直肠57例;肿瘤直径>4 cm者83例,≤4 cm者50例;中高分化者48例,低分化者85例;肿瘤浸润深度T1期者2例,T2期者7例,T3期者93例,T4期者31例;淋巴结转移N0期者56例,N1期者41例,N2期者36例;肿瘤分期Ⅰ期者2例,Ⅱ期者40例,Ⅲ期者75例,Ⅳ期者16例。PNI阳性与肿瘤位置(字2=11.20,P =0.048)、肿瘤大小(字2=21.80,P =0.000)、分化程度(字2=60.90,P =0.000)、浸润深度(字2=19.00,P=0.000)、淋巴结转移(字2=19.70,P=0.000)及肿瘤分期(字2=70.80, P=0.000)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脉管侵犯情况无关(均P>0.05)。全组中位随访时间48(8~62)月,PNI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52.6%,明显低于PNI阴性患者的78.3%(P=0.000)。进一步对Ⅱ期和Ⅲ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显示,Ⅱ期和Ⅲ期PNI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2.3%和43.5%,均明显低于Ⅱ期和Ⅲ期PNI阴性患者的91.7%和7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 PNI阳性可能提示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不良。Ⅱ期和Ⅲ期结直肠癌患者PNI状态的检测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冬;魏颖;王曦迪;王庚;陈瑛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补充性肠外营养(supplemental parenteral nutrition,SPN)是指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不足时,部分能量和蛋白质需求由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来补充的混合营养支持治疗方式[1]。合理的SPN能满足患者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调整氮平衡状态,促进蛋白质合成,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2]。但目前有关SPN的给予时机、剂量以及途径等问题,国内外研究结果尚不统一,不同国家或学会对于SPN支持治疗的推荐意见也不尽相同[3-5]。因此,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组织专家,根据目前国际上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及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专家经验,形成《成人补充性肠外营养中国专家共识》,为国内临床营养实践中SPN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参考意见。
作者: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总结枣核导致成人肠穿孔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7例枣核异物导致肠穿孔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因枣核导致穿孔的患者有17例,在同期引发肠穿孔的食源性异物中占比达58.6%(17/29),70.6%(12/17)患者为60岁以上老年人;十二指肠和乙状结肠穿孔各1例(5.9%),小肠穿孔15例(88.2%),其中末段回肠穿孔9例(52.9%);腹部CT检查12例(70.6%),发现消化道异物10例(58.8%)。本组17例患者中,内镜治疗1例(5.9%),开腹手术7例(41.1%),腹腔镜手术9例(52.9%)。术后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肺部感染、伤口感染和脑梗死各1例(5.9%),其中1例患者因术后3d突发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结论枣核是消化道异物致肠穿孔的重要原因之一,好发于老年人群,容易误诊;穿孔部位以小肠为主,尤其是末段回肠,螺旋CT对枣核致肠穿孔诊断具重要价值;腹腔镜手术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黄琦;刘黎明;刘中砚;孙建军;经巍;李新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对于无法根治的肿瘤晚期患者,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外科干预,外科医师在肿瘤姑息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仍然是肿瘤姑息治疗的主力军。但在现有的医学教育制度当中,外科医师的培训内容较少涉及肿瘤姑息治疗的内容。事实上,在肿瘤的姑息治疗中,外科医师肩负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疼痛、维护患者尊严及缓解晚期患者诸多症状的重任。外科医师应重视与晚期肿瘤患者的沟通,充分发挥临床多学科团队的作用,采用合理的外科干预方法。对外科医师姑息治疗的教育,还应包含医学人文的关怀,了解纯粹的外科技术以外的医学人文、伦理、尊严和宗教等的诸多社会因素对肿瘤患者康复的影响。
作者:顾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和预后等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本文报道1例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高危空肠间质瘤术后发生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2000年1月至2016年8月发表的关于GIST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报道,对检索得12篇个案报道、共17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本院收治1例为高危险度分级小肠间质瘤患者,行小肠部分切除术后因个人经济原因患者未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术后1年因“发现左侧颈部肿物”再次入院,诊断考虑为GIST颈部转移,行颈部肿物切除,术后予以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后,随访13月未见进一步转移。文献报道GIST淋巴结转移17例病例中,11例原发灶为胃GIST,4例为小肠GIST,2例为食管GIST;仅3例为术后出现淋巴结转移复发;且淋巴结转移多发生在原发器官周围(83.4%,14/17),仅有3例出现外周淋巴结转移。结论 GIST出现淋巴结转移极为罕见,其中小肠GIST出现淋巴结转移,以及出现周围淋巴结转移更为罕见。
作者:马驰;郝少龙;刘新承;宁进尧;吴国长;姜立新;郑海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初步制定危重患者急性胃肠损伤分级数字化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双通路胃肠音监测系统对2015年4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连续收治的60例危重患者(排除既往有慢性消化道疾病史或胃肠道手术者)的胃肠音进行采集和分析,同时采用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标准进行评估,胃肠音与AGI分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之后将显著相关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排在前3的主成分进行归一化后通过反向传播神经网络进行BP神经网络训练,构建神经网络模型,从而建立危重患者急性胃肠损伤分级的初步预测模型。结果共采集到60例患者1132次胃肠音和333次AGI分级的数据。其中胃部测得的胃肠音波数量(P =0.0005)、胃肠音波时间百分比(P=0.0004)、胃肠音波大时间(P=0.0088)、胃肠音波平均频率(P=0.0101)及胃肠音波大频率(P=0.0025)与AGI分级呈负相关;而肠部测得的胃肠音各指标均AGI分级无显著相关性(均P >0.05)。将这5个与AGI分级相关性较强的胃肠音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后,筛选出3个主成分进入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包含9个隐含中间层的AGI初步神经网络模型,模型拟合度为0.98164。应用该模型预测患者的AGI分级准确率为70.83%。结论根据胃肠音指标构建的AGI分级初步预测模型,可为医护人员进行危重患者AGI分级的初步预测判断提供参考。
作者:王艳;王建荣;柳伟伟;张光亮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建立胃癌腹膜转移评估模型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收治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排除18例出现非腹膜转移的远处部位转移患者后,终71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方法分析影响胃癌腹膜转移的相关因素,将多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作为指标,通过R软件的“rms”包构建列线图(nomogram),构建胃癌腹膜转移的危险评估模型,并得到各项指标的评分。将每个患者的各项指标对应的分数相加,得到模型的总分;总分越高,对应的胃癌腹膜转移风险越高。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风险评估所建模型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准确性,用Delong. Delong. Clarke-Pearson检验比较AUC的差异,当ROC曲线下面积(AUC)大时,对应的风险阈值使模型具有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710例患者中,腹膜转移者47例(6.6%),其中男性30例(30/506,5.9%),女性17例(17/204,8.3%);≥60岁者31例(31/429,7.2%);肿瘤≥3 cm者38例(38/461,8.2%)。Lauren分型为肠型者2例(2/245,0.8%),混合型者8例(8/208,3.8%),弥漫型者11例(11/142,7.7%),其余不详;糖类抗原(CA)19-9≥37 kU/L者13例(13/61,21.3%);CA125≥35 kU/L者11例(11/36,30.6%);CA72-4≥10 kU/L者11例(11/39,28.2%);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NLR)≥2.37者26例(26/231,11.3%)。多因素分析显示,Lauren分型(HR =8.95,95%CI:1.32~60.59, P=0.025)、CA125(HR=17.45,95%CI:5.54~54.89,P=0.001)、CA72-4(HR=20.06,95%CI:5.05~79.68,P=0.001)、NLR(HR=4.16,95%CI:1.17~14.75,P=0.032)是胃癌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列线图分析建立的腹膜转移风险评估模型总分为241分,包括弥漫型或混合型(54分)、CA125≥35 kU/L (66分)、CA72-4≥10 kU/L (100分)和 NLR≥2.37(21分),其腹膜转移风险>90%。列线图模型的AUC为0.912,高于Lauren分型、CA125、CA72-4和NLR等单个预测因素模型(Lauren分型AUC:0.678,CA125 AUC:0.720,CA72-4 AUC:0.792及NLR AUC:0.613,与列线图模型的AUC比较均P <0.05)。随着TNM分期进展,胃癌患者列线图总分逐渐增高,其中腹膜转移患者的总分高于其他分期患者(F =49.1,P =0.000)。取列线图模型的佳阈值140分时,其预测腹膜转移的敏感性为0.79,特异性为0.87。在列线图分值≥140分和<140分的患者中,腹膜转移患者比例分别为58%和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1,P =0.000)。结论由Lauren分型、CA125、CA72-4和NLR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胃癌患者腹膜转移风险,为胃癌术前更准确的分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作者:赵骏杰;周荣健;张启;束平;李豪杰;汪学非;沈振斌;刘凤林;陈伟东;秦净;孙益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网塞行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疝外科收治的220例单侧原发性成人腹股沟疝男性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为网塞补片组和疝修补装置组,各110例。网塞补片组采用改良的北京天助畅运善释轻量型疝修补装置,疝修补装置组则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的疝修补装置。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及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网塞补片组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疝修补装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95.2±967.4)元比(9013.7±1043.6)元,P <0.01]。随访24个月,随访率为98.6%(217/220);网塞补片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3/109)和3.7%(4/109),疝修补装置组分别为4.6%(5/108)和1.8%(2/1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无复发、迟发感染、性功能障碍、睾丸萎缩或不育,患者整体舒适度良好。结论改良的网塞行腹膜前间隙修补术能够达到与疝修补装置相同的疗效,且价格低廉,易于向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陈新创;唐黎明;孙一峰;马玉亮;王国华;蒋国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在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患者诊疗中的实施效果。方法纳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炎症性肠病治疗中心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间入院诊治的119例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患者为临床路径组(按临床路径进行诊治,该临床路径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中心自身诊疗经验制订),并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间住院治疗的路径实施前入院诊治的108例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患者为非临床路径组(由收治医师制定诊治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率、肠造口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非计划6月内再入院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临床路径组与非临床路径组患者手术率[73.9%(88/119)比77.8%(84/108)]、肠造口率[15.9%(14/88)比25.0%(21/84)]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9%(21/88)比27.4%(23/8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临床路径组较非临床路径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10.9 d比13.2 d, P =0.000),平均住院费用减少(78325元比85310元, P=0.031),再住院率降低[3.4%(4/119)比11.1%(12/108), P=0.035]。结论遵照临床路径进行诊治能够有效降低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的非计划再住院率,并缩短手术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作者:郭振;曹磊;龚剑峰;李毅;顾立立;朱维铭;黎介寿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OTSC吻合夹在消化道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采用OTSC金属夹系统治疗的12例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均在充分引流脓液,控制瘘口周围感染后,采用1枚OTSC吻合夹夹闭瘘口。结果全组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0.1±12.6)岁。均成功实施OTSC治疗,技术成功率达到100%,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发生出血及梗阻等并发症。根据引流液内无消化液、未再出现腹腔感染或者消化道造影无造影剂外溢、CT 检查无腹腔脓肿等综合评估,12例中有11例(91.7%)获临床治愈;平均随诊3月时间,未见消化道瘘复发。另1例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胃瘘患者使用OTSC吻合夹关闭瘘口后1周复发,经手术治愈。结论 OTSC吻合夹是消化道瘘的有效治疗手段,在瘘口周围脓腔充分引流、感染控制后实施OTSC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革非;汪志明;吴秀文;刁艳青;赵允召;任建安;黎介寿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八版癌症分期系统将于2018年1月1日在全球启用,其中结直肠癌分期系统重要更新在于,增加了基于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非解剖学”预后和预测因素,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预后评估体系。AJCC第八版结直肠癌分期系统对获得Ⅰ~Ⅱ级证据支持的8个预后和(或)预测因素进行了推荐,包括血清CEA水平、肿瘤退缩评分、环周切缘、淋巴管血管侵犯、神经周围侵犯、微卫星不稳定、KRAS/NRAS基因突变及BRAF基因突变。在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的背景下,“解剖学”分期和“非解剖学”分类体系的联合使用,将有利于对结直肠癌进一步分期和分类诊治,有助于个体化评估结直肠癌患者预后风险并预测治疗疗效,推动结直肠癌临床实践从传统“群体化”诊治到精准“个体化”医疗的转变。
作者:姚宏伟;吴鸿伟;刘荫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学说的引进及抗幽门螺杆菌药物的应用,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呈现下降趋势[1]。实践证明,有效地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并联合应用抑酸药物会加速溃疡的愈合并减少其复发,使因十二指肠溃疡而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明显减少[1]。但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以及胃穿孔、出血、幽门梗阻等病症,仍然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宁波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于2016年1月采用完全腹腔镜下十二指肠溃疡旷置术(Bancroft术)治疗了2例患者,分别为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和十二指肠溃疡伴幽门梗阻,经随访观察疗效良好。
作者:杨斌;施益九;严志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无腹部辅助切口的腹腔镜下改良Parks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10月间在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接受无腹部辅助切口的腹腔镜下改良Parks手术的44例超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肛缘2.5~5.0 c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5/44),其中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狭窄2例,炎性肠梗阻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12~73(平均20)月,期间局部复发2例(4.5%),肝转移1例(2.3%)。与术前1周相比,术后1月患者的控粪能力明显下降(P <0.01);至术后6月时,患者排粪控制可恢复至术前1周水平(P >0.05)。结论无腹部辅助切口的腹腔镜下改良Parks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符合肿瘤根治和肛门功能并重的治疗理念。
作者:黄勇波;张成雷;洪新凯;王和鑫;谢虹桥;陈土明;吴超群;罗毅;何梓源;邓小细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结直肠癌是全身性疾病,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结直肠外科医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的诊疗效果。多学科团队的诊疗模式有利于培养外科医师的循证医学能力,提升本专科素质,了解其他专科的知识,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从而全面提高结直肠外科医师综合素质。
作者:秦新裕;许剑民;冯青阳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