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术后两年,肺转移一年

刘丹;李健;邢宝才;郝纯毅;陈克能;杨跃;李子禹;唐磊;林冬梅;沈琳

关键词:
摘要: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0岁,主诉“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术后2年,肺转移1年”。患者2011年11月体检发现癌胚抗原检测值升高至41.98μg/L,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超声内镜示:距离肛门12~14 cm肿物,侵及浆膜层,肠周多个低回声结节,考虑转移。活组织检查示:直肠中-低分化腺癌。胸CT示:右肺可见小结节,性质待定。盆腔MRI示:腹膜反折以上可见肿物,浆膜面毛糙,肠周可见多发淋巴结转移(>7枚)。PET-CT示:直乙交界处肿物,伴高代谢;肝S8肿物3.5 cm×3.2 cm,伴高代谢;肝左叶低密度灶边界显示不清。肝MRI示:左肝及右侧肝均可见转移灶,共2枚,大径3.5 cm。基因检测:KRAS 外显子2、外显子3及BRAF V600E均为野生型。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结直肠肛门外科医师的培训和准入及认证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我国结直肠肛门外科相较于欧美国家,专科化起步较晚,而且至今尚无一个规范化培训体系和专家准入制度。本文介绍了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结直肠肛门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旨在为我国结直肠肛门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笔者认为,建立我国结直肠肛门外科医师的培训、准入及认证体系已势在必行。首先,需制定全国统一的结直肠外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认定标准,由行业协(学)会据此标准认定结直肠肛门外科培训基地;其次,培训对象必须是从正规医学院校毕业且完成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者;第三,设置科学的培训课程,以结直肠外科专业的临床实践能力培训为主,培训年限可设为2~4年;第四,重视对结直肠肛门外科专科医师的考核和评估,将其作为从事结直肠外科专科工作的重要条件。

    作者:汪建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基于数字化胃肠音监测的危重患者急性胃肠损伤分级预测模型的建立

    目的:初步制定危重患者急性胃肠损伤分级数字化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双通路胃肠音监测系统对2015年4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连续收治的60例危重患者(排除既往有慢性消化道疾病史或胃肠道手术者)的胃肠音进行采集和分析,同时采用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标准进行评估,胃肠音与AGI分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之后将显著相关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排在前3的主成分进行归一化后通过反向传播神经网络进行BP神经网络训练,构建神经网络模型,从而建立危重患者急性胃肠损伤分级的初步预测模型。结果共采集到60例患者1132次胃肠音和333次AGI分级的数据。其中胃部测得的胃肠音波数量(P =0.0005)、胃肠音波时间百分比(P=0.0004)、胃肠音波大时间(P=0.0088)、胃肠音波平均频率(P=0.0101)及胃肠音波大频率(P=0.0025)与AGI分级呈负相关;而肠部测得的胃肠音各指标均AGI分级无显著相关性(均P >0.05)。将这5个与AGI分级相关性较强的胃肠音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后,筛选出3个主成分进入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包含9个隐含中间层的AGI初步神经网络模型,模型拟合度为0.98164。应用该模型预测患者的AGI分级准确率为70.83%。结论根据胃肠音指标构建的AGI分级初步预测模型,可为医护人员进行危重患者AGI分级的初步预测判断提供参考。

    作者:王艳;王建荣;柳伟伟;张光亮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2017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结直肠癌指南更新解读

    2017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 NCCN )结直肠癌指南更新了数点内容,其中4个方面的内容是有可能改变临床实践的:(1)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建议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作为“癌症二级预防”措施。(2)可切除肝/肺转移瘤的新辅助化疗方案中删除靶向药物。这也许是由于西妥昔单抗和贝伐珠单抗在该领域的阳性研究数据的缺乏所致,但对于NCCN的这次更新,应该谨慎对待,要从技术难度和预后信息两个角度权衡治疗策略,对于预后不好的可切除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新辅助治疗中也不应该排除靶向药物。(3)RAS野生型mCRC的一线靶向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抗仅限于左侧结肠癌患者。原发瘤部位是 mCRC 靶向治疗的疗效预测标志物, EGFR单抗在右侧mCRC中的获益很小,但在左侧mCRC, EGFR单抗的获益则显著大于单纯化疗或血管内皮生存因子受体(VEGF)靶向治疗。(4)首次推荐错配修复缺陷(dMMR)/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的mCRC在标准治疗失败后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免疫治疗。具有dMMR/MSI-H表型的mCRC,由于MMR基因突变,产生大量新抗原而成为高免疫源性肿瘤,从而对免疫治疗变得敏感。

    作者:陈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临床路径在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诊疗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在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患者诊疗中的实施效果。方法纳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炎症性肠病治疗中心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间入院诊治的119例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患者为临床路径组(按临床路径进行诊治,该临床路径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中心自身诊疗经验制订),并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间住院治疗的路径实施前入院诊治的108例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患者为非临床路径组(由收治医师制定诊治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率、肠造口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非计划6月内再入院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临床路径组与非临床路径组患者手术率[73.9%(88/119)比77.8%(84/108)]、肠造口率[15.9%(14/88)比25.0%(21/84)]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9%(21/88)比27.4%(23/8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临床路径组较非临床路径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10.9 d比13.2 d, P =0.000),平均住院费用减少(78325元比85310元, P=0.031),再住院率降低[3.4%(4/119)比11.1%(12/108), P=0.035]。结论遵照临床路径进行诊治能够有效降低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的非计划再住院率,并缩短手术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作者:郭振;曹磊;龚剑峰;李毅;顾立立;朱维铭;黎介寿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应用改良网塞行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网塞行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疝外科收治的220例单侧原发性成人腹股沟疝男性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为网塞补片组和疝修补装置组,各110例。网塞补片组采用改良的北京天助畅运善释轻量型疝修补装置,疝修补装置组则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的疝修补装置。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及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网塞补片组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疝修补装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95.2±967.4)元比(9013.7±1043.6)元,P <0.01]。随访24个月,随访率为98.6%(217/220);网塞补片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3/109)和3.7%(4/109),疝修补装置组分别为4.6%(5/108)和1.8%(2/1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无复发、迟发感染、性功能障碍、睾丸萎缩或不育,患者整体舒适度良好。结论改良的网塞行腹膜前间隙修补术能够达到与疝修补装置相同的疗效,且价格低廉,易于向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陈新创;唐黎明;孙一峰;马玉亮;王国华;蒋国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空肠胃肠间质瘤术后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一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和预后等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本文报道1例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高危空肠间质瘤术后发生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2000年1月至2016年8月发表的关于GIST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报道,对检索得12篇个案报道、共17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本院收治1例为高危险度分级小肠间质瘤患者,行小肠部分切除术后因个人经济原因患者未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术后1年因“发现左侧颈部肿物”再次入院,诊断考虑为GIST颈部转移,行颈部肿物切除,术后予以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后,随访13月未见进一步转移。文献报道GIST淋巴结转移17例病例中,11例原发灶为胃GIST,4例为小肠GIST,2例为食管GIST;仅3例为术后出现淋巴结转移复发;且淋巴结转移多发生在原发器官周围(83.4%,14/17),仅有3例出现外周淋巴结转移。结论 GIST出现淋巴结转移极为罕见,其中小肠GIST出现淋巴结转移,以及出现周围淋巴结转移更为罕见。

    作者:马驰;郝少龙;刘新承;宁进尧;吴国长;姜立新;郑海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多不饱和脂肪酸ω-3和ω-6影响胃癌新生血管的机制

    目的:探讨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ω-3(二十碳五烯酸)和ω-6(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前列腺素(PG)E2和PGE3对胃癌新生血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细胞增殖实验、侵袭实验和体外胃癌新生血管实验检测ω-3和ω-6对人胎儿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侵袭以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所有实验均设置未添加ω-3或ω-6的组别作为对照组。结果当ω-6浓度从1μmol/L增加到10μmol/L,HUVEC增殖能力增加,侵袭细胞数从(28.2±3.0)个增加到(32.8±2.1)个,高于对照组(21.2±3.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当ω-3浓度从1μmol/L增加到10μmol/L,HUVEC细胞增殖能力则受到抑制,侵袭细胞数从(15.8±2.0)个下降到(11.0±2.1)个,低于对照组(22.1±3.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对照组新生血管标准量(43721±4654)相比,ω-6对新生血管具有促进作用(1μmol/L组:63238±4795;10μmol/L组:78166±6123),而ω-3对新生血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μmol/L组:30129±3102;10μmol/L组:20012±15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当ω-6中间代谢产物PGE2的浓度从1μg/ml增加到10μg/ml,HUVEC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均显著增加(均P<0.05);而当ω-3中间代谢产物PGE3的浓度从1μg/ml增加到10μg/ml时,HUVEC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则均明显受抑(均P<0.05)。用罗非昔布(rofecoxib)抑制COX-2表达后,PGE2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该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在表达COX-2的培养系统中,加入ω-6能促进胃癌新生血管生成(P<0.01),加入ω-3则明显抑制胃癌新生血管生成(P<0.01);而在不表达COX-2的培养系统中,加入ω-6对胃癌新生血管无明显作用,加入ω-3能抑制胃癌新生血管(P<0.05)。结论ω-6PUFA可以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而促进肿瘤的新血管生成,COX-2和PGE2在其中扮演重要作用;而ω-3 PUFA可以通过积累中间代谢产物PGE3,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从而抑制肿瘤新血管生成,这可为预防和抑制胃癌的转移提供新方向。

    作者:马家驰;马云涛;郭天康;陈泉;李一平;苏河;陈晓昌;赵晓丹;郭庆金;亓建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动脉优先入路法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动脉优先入路法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10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实施动脉优先入路法腹腔镜辅助完整系膜切除术(CME)的22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核心理念是将右半结肠癌D3清扫的内侧界扩展到肠系膜上动脉(SMA)中线。具体手术方法为先沿SMA中线前方切开腹膜,裸化SMA右侧并整块清扫No.203、No.213和No.223淋巴结;然后裸化肠系膜上静脉(SMV),根部结扎、切断右半结肠血管,进入并拓展右结肠系膜后间隙,完整游离右半结肠及其系膜。将SMV中线左侧淋巴结编号为No.D3a,单独送检。结果22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39~83(中位65)岁,体质指数18.3~37.7(中位24) kg/m2。肿瘤位于回盲部7例,升结肠15例;术前临床分期Ⅰ期3例,Ⅱ期13例,Ⅲ期6例。全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45~240(中位180) min,术中出血量10~300(中位40) ml,1例患者因损伤回结肠动脉根部导致术中出血300 ml,应用腹腔镜下用6-0血管缝线缝合血管壁成功止血。淋巴结清扫数目13~55(中位26)枚/例,NO.D3a淋巴结清扫0~8(中位4)枚,淋巴结转移1例(1枚)。术后病理分期Ⅰ期2例,Ⅱ期7例,Ⅲ期3例,与术前临床分期符合率75.4%。术后病理分化:低分化腺癌2例,中分化腺癌17例,高分化腺癌1例,黏液腺癌2例。术后患者排气时间26~122(中位36) h,住院时间5~20(中位7) d,术后腹腔引流量为150~2800(中位750) 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1%(2/22),无术后30 d内再住院患者及死亡患者。结论动脉优先入路法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符合CME原则,且安全可行。

    作者:刁德昌;卢新泉;何耀彬;李洪明;王伟;邹瞭南;谭萍;熊文俊;万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菌群移植治疗肠道疾病406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菌群移植治疗肠道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于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间接受菌群移植治疗的4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便秘276例,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RCDI)61例,溃疡性结肠炎44例,肠易激综合征15例,克罗恩病10例。供体采用一致非亲属健康成年供体,要求为18~50岁非孕期健康成年人,具有健康生活方式及良好饮食习惯,3个月内无服用抗生素、益生菌及其他微生态制剂史。菌群移植治疗途径包括胃镜下放置鼻肠管后接受6 d的经鼻肠管(入空肠)注射粪菌液移植治疗(319例)、连续6 d空腹接受口服粪菌胶囊治疗(46例)以及通过结肠镜一次性将600 ml处理后的粪菌液输入患者结肠至末端回肠(41例)3种方法。结果接受菌群移植治疗的406例患者临床治愈率和改善率依次为:RCDI分别为85.2%(52/61)和95.1%(58/61),便秘40.2%(111/276)和67.4%(186/276),溃疡性结肠炎34.1%(15/44)和68.2%(30/44),肠易激综合征46.7%(7/15)和73.3%(11/15),克罗恩病30.0%(3/10)和60.0%(6/10);RCDI疗效显著优于其他疾病(P <0.01)。不同移植途径的临床治愈率和改善率分别为鼻肠管移植43.3%(138/319)和58.6%(187/319),结肠镜移植41.5%(17/41)和61.0%(25/41),口服胶囊37.0%(17/46)和63.0%(29/46),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P=0.829)。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鼻肠管移植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呼吸不适(27.3%,87/319)和排气增多(51.7%,165/319);结肠镜移植以腹泻为主(36.6%,15/41);口服胶囊则以排气增多(50.0%,23/46)和恶心(34.8%,16/46)为主;症状均于鼻肠管拔除、或治疗结束、或住院观察1~3d内消失。结论菌群移植技术治疗多种肠道疾病有效,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但具体机制应进一步探讨。

    作者:李宁;田宏亮;马春联;丁超;葛晓龙;顾立立;张薛磊;杨波;花月;朱轶凡;周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脾脏托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在中上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脾门淋巴结属于中上部胃癌第2站淋巴结,既往对于进展期胃癌病例,为达到胃癌D2根治术的要求,术中往往联合脾脏切除以彻底清扫脾门淋巴结。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的认识及外科解剖技术的进步,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应用[1]。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近3年共施行脾脏托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术22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沈阳;程元光;文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多学科团队提高结直肠外科医师综合素质

    结直肠癌是全身性疾病,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结直肠外科医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的诊疗效果。多学科团队的诊疗模式有利于培养外科医师的循证医学能力,提升本专科素质,了解其他专科的知识,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从而全面提高结直肠外科医师综合素质。

    作者:秦新裕;许剑民;冯青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无腹部辅助切口腹腔镜改良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无腹部辅助切口的腹腔镜下改良Parks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10月间在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接受无腹部辅助切口的腹腔镜下改良Parks手术的44例超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肛缘2.5~5.0 c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5/44),其中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狭窄2例,炎性肠梗阻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12~73(平均20)月,期间局部复发2例(4.5%),肝转移1例(2.3%)。与术前1周相比,术后1月患者的控粪能力明显下降(P <0.01);至术后6月时,患者排粪控制可恢复至术前1周水平(P >0.05)。结论无腹部辅助切口的腹腔镜下改良Parks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符合肿瘤根治和肛门功能并重的治疗理念。

    作者:黄勇波;张成雷;洪新凯;王和鑫;谢虹桥;陈土明;吴超群;罗毅;何梓源;邓小细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外科医师在恶性肿瘤姑息治疗中的作用

    对于无法根治的肿瘤晚期患者,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外科干预,外科医师在肿瘤姑息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仍然是肿瘤姑息治疗的主力军。但在现有的医学教育制度当中,外科医师的培训内容较少涉及肿瘤姑息治疗的内容。事实上,在肿瘤的姑息治疗中,外科医师肩负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疼痛、维护患者尊严及缓解晚期患者诸多症状的重任。外科医师应重视与晚期肿瘤患者的沟通,充分发挥临床多学科团队的作用,采用合理的外科干预方法。对外科医师姑息治疗的教育,还应包含医学人文的关怀,了解纯粹的外科技术以外的医学人文、伦理、尊严和宗教等的诸多社会因素对肿瘤患者康复的影响。

    作者:顾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争议--基于JAMA两项随机对照研究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其中,腹腔镜应用于结肠癌手术通过多个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确定了其价值,COST及COLOR等研究证实了腹腔CME与开腹手术在肿瘤学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鉴于此,美国NCCN指南将腹腔镜结肠癌手术作为手术选择之一,推荐可在有条件的中心开展。腹腔镜技术在结肠癌领域取得成功之后,全球的结直肠外科医生将目标瞄向了难度更大的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希望腹腔镜技术在直肠癌领域也能取得成功。但探索的道路却充满了曲折,本文旨在回顾以往的有关直肠癌TME术的RCT研究,以期能够引起同行们的思考,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一手术。

    作者:冯兴宇;李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三角吻合技术在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远端胃癌根治术中采用全腹腔镜下三角吻合术(Delta-shaped)进行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消化外科同一手术团队对34例胃癌患者在施行远端胃癌根治术中采用全腹腔镜下三角吻合术(三角吻合组)进行消化道重建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同一手术团队采用腹腔镜辅助下毕Ⅰ式吻合术(BillrothⅠ,毕Ⅰ式吻合组)在施行远端胃癌根治术中进行消化道重建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分期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角吻合组对前15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毕Ⅰ式吻合组[(254.7±35.4) min比(177.8±33.0) min, t =11.190,P=0.000];但在15例之后,其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为(142.1±14.6) min,与毕Ⅰ式吻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109, P=0.001)。三角吻合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毕Ⅰ式吻合组[(87.1±36.7) ml比(194.0±55.1) ml, t =-10.268, P=0.000];切口长度短于毕Ⅰ式吻合术组[(4.1±0.4) cm比(6.1±1.0) cm, t =-10.331, P=0.000]。三角吻合组与毕Ⅰ式吻合组比较,术后排气时间[(2.8±0.6) d比(3.3±0.5) d, t =-3.755,P=0.000]、进流食时间[(7.4±1.5) d比(8.1±1.7) d, t =-4.135, P=0.000]、下地活动时间[(4.0±1.6) d比(6.8±1.4) d, t =-7.197, P=0.000]和住院时间[(12.6±1.9) d比(13.6±2.0) d, t =-20.149, 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角吻合组均提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三角吻合组为5.9%(2/34,分别为吻合口瘘和切口感染),毕Ⅰ式吻合组为6.0%(5/83,除吻合口瘘和切口感染外,还有吻合口狭窄和倾倒综合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总蛋白和白蛋白差值以及术前与术后6个月总蛋白、白蛋白值及体质量下降平均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对于两组体质指数>25 kg/m2的患者,三角吻合组与毕Ⅰ式吻合组比较,术中出血量[(94.1±36.7) ml比(203.0±55.1) ml, t =-10.268, P =0.000]、术后镇痛剂用量[(1.9±1.1)支比(3.3±2.0)支, t =-2.188, P=0.032]、术后排气时间[(2.9±0.7) d比(3.2±0.9) d, t =-3.755, P=0.009]、住院时间[(10.5±1.2) d比(11.7±1.5) d, t=-2.026, P=0.004]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4例比13.6%(3/22),χ2=4.066, P=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明显。结论在施行远端胃癌根治的手术中,全腹腔镜下三角吻合术安全、可行;尤其适宜肥胖的患者。

    作者:高波;黄庆兴;董剑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术后两年,肺转移一年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0岁,主诉“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术后2年,肺转移1年”。患者2011年11月体检发现癌胚抗原检测值升高至41.98μg/L,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超声内镜示:距离肛门12~14 cm肿物,侵及浆膜层,肠周多个低回声结节,考虑转移。活组织检查示:直肠中-低分化腺癌。胸CT示:右肺可见小结节,性质待定。盆腔MRI示:腹膜反折以上可见肿物,浆膜面毛糙,肠周可见多发淋巴结转移(>7枚)。PET-CT示:直乙交界处肿物,伴高代谢;肝S8肿物3.5 cm×3.2 cm,伴高代谢;肝左叶低密度灶边界显示不清。肝MRI示:左肝及右侧肝均可见转移灶,共2枚,大径3.5 cm。基因检测:KRAS 外显子2、外显子3及BRAF V600E均为野生型。

    作者:刘丹;李健;邢宝才;郝纯毅;陈克能;杨跃;李子禹;唐磊;林冬梅;沈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漫谈外科医师的法律素养--注意义务、知情同意、并发症及手术记录

    所谓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这种素养往往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目前严峻的医疗环境下,医疗纠纷不断增多,涉及外科的纠纷尤甚,被纠缠其中的不乏手术技术、业务水平高超的外科医师。因此,外科医师应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并将其上升为自觉的法律意识,形成依法行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除医疗技术水平的精益求精之外,法律素养不可或缺。

    作者:李惠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诊疗进展

    原发性小肠肿瘤作为罕见的消化道肿瘤,因其早期症状不典型,病理类型复杂(包括腺癌、类癌、恶性淋巴瘤和恶性间质瘤等),致使其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缺乏规范化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终导致该类患者预后较差。而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在X线、CT、MRI、血管造影、超声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等原有常规的检查方法的基础上,出现了包括电子小肠镜、胶囊内镜、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等在内的一系列检查手段,进而提升了对该疾病的诊断的准确率。在治疗方面,手术仍然是根治小肠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具体的手术方式需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进行判定;腹腔镜小肠肿瘤切除手术仍处于初级阶段。另外,相关研究还发现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内分泌治疗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特定类型的小肠肿瘤的预后。本文就原发性小肠肿瘤在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志勋;关旭;陈瑛罡;王锡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国短肠综合征诊疗共识(2016年版,南京)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 SBS)的治疗包括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改善症状与促进肠道适应的药物治疗、增加肠道有效吸收面积和针对SBS并发症的手术治疗、以及出现严重肠外营养支持(parenteral nutrition, PN)并发症时的小肠移植。面对个体差异巨大的SBS患者,临床医师对于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往往存在很多困惑。为了使每个SBS患者得到规范的诊断与治疗,2015年11月27日在南京成立了中国短肠综合征治疗协作组,依据国内外SBS治疗进展,由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短肠综合征治疗中心撰写中国短肠综合征诊疗共识,经中国短肠综合征治疗协作组全体成员共同审阅、讨论、修改。同时建议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增加儿童SBS诊疗相关部分,供广大临床医师决策时参考。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