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洲;韩广森;霍明科;卫莉;邹启云;张玉姬;李剑;顾焱晖;曹养辉;张世甲
临床上逐渐开展的内镜下减重手术,具有更小创伤,可逆性及可重复性等优势,与传统减重手术有着相似的减重效果.从手术原理角度,内镜下减重手术可分为限制摄入型手术、吸收不良型手术和内镜下修正胃旁路术.限制摄入型手术包括胃内球囊术、胃引流术、内镜下袖状胃成形术(ESG)和经口胃成形术.胃内球囊术通过球囊减少胃容积引起进食减少及诱发进食后饱胀感,在减重效果上优于药物及生活方式改变等治疗方式,但稍差于袖状胃手术(SG)和胃旁路术(RYGB);胃引流术与标准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相似,其对肥胖合并代谢病的改善情况目前尚待临床试验验证;ESG相对于传统减重手术,无需切除胃组织、无出现体质量反弹、并发症少,但目前尚不能作为独立的减肥手术;经口胃成形术目前临床较少,其远期并发症及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吸收不良型手术包括内镜下十二指肠空肠套管术(EDJBS)和内镜下胃十二指肠空肠旁路袖管术(EGDJBS).EDJBS可能通过与RYGB相似的机制降低血糖,虽然减肥效果明显,但并发症发生率高,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EGDJBS也是模仿RYGB术后的解剖改变,属于混合型手术,理论上其减肥效果应优于上述几种术式,但由于目前有关临床数据极少,其减重的近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临床观察.相对于腔镜下修正RYGB高手术风险及高难度,内镜下修正RYGB更安全、创伤更小,但其远期治疗效果及对糖尿病的改善目前尚不清楚.尽管目前缺乏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关于内镜下减重手术的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尚不明确,但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及临床上的逐渐开展,内镜下减重手术将为肥胖与代谢病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作者:黄上嘉;张俊昌;董志勇;王存川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营养管理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手术(LSG)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T2D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接受LSG的22例肥胖型T2DM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严格接受临床专职营养师全程营养指导,包括术前予以3 347.2~5 020.8 kJ(800~1 200 kcal)/d的低热能糖尿病称重饮食,术前1d予以2 510.4 kJ(600 kcal)低热能流质饮食以促进胃排空;LSG术后胃肠道通气之前禁食,通气后予以1 673.6 ~2 510.4 kJ(400~ 600 kcal)/d清流质饮食,保证>2 000 ml以上每日液体量,术后第2周开始2 928.8 ~3 765.6 kJ(700 ~ 900 kcal)/d(蛋白质至少达到60 g/d)低脂低糖流质饮食,术后1月开始半流质饮食,直至恢复正常饮食.全组患者按期完成术前和术后1周、1月、3月以及6月的临床随访,观察5个时间点患者体质量、腰围、臀围、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和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22例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38.6(18 ~ 66)岁,T2DM病史1月至15年,共患疾病包括高血压12例、脂肪肝14例、冠心病1例、痛风1例和慢性甲状腺炎1例,月经紊乱1例.全组患者均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和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6月患者体质量从(103.9±20.2) kg下降至(80.9±12.6) kg(t=6.294,P=0.000)、腰围从(118.6±13.8) cm下降至(96.4±8.0) cm(t=6.331,P=0.000)、臀围从(116.9± 12.6) cm下降至(104.0±7.7) cm(t=3.854,P=0.000),BMI从(36.2±5.9) kg/m2下降至(27.9±3.5) kg/m2(t 5.630,P=0.000).随访6月,无患者出现体质量过低现象.与术前相比,术后6月患者空腹血糖从(7.4±1.4) mmol/L下降至(6.0±0.9) mmol/L(t=3.172,P=0.003)、餐后2h血糖从(14.1±4.9) mmol/L下降至(7.5±2.2) mmol/L(t=7.026,P=0.000)、空腹胰岛素从(160.0±71.9)mIU/L下降至(43.8±20.8) mIU/L(t=7.259,P=0.000)、餐后2h胰岛素从(437.6±261.4) mIU/L下降至(140.5±104.6) mIU/L(t=5.858,P=0.000)、空腹C肽从(1.1±0.6) μg/L下降至(0.7±0.3) μg/L(t=3.560,P=0.001)、餐后2hC肽从(2.5±0.9)μg/L下降至(1.5±0.7) μg/L(t=3.865,P=0.000),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从(8.0±1.6)%下降至(5.9±0.6)%(t=5.953,P=0.000),且除空腹血糖、餐后2hC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外,其他指标随时间的延长继续均呈下降趋势(均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已有16例患者血糖恢复正常.术后6月甘油三酯和血压也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6月8例(8/12,66.7%)共患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正常水平,4例(4/12,33.3%)较术前改善;11例(11/14,78.6%)共患脂肪肝患者复查B超未提示脂肪肝,3例(3/14,15.4%)脂肪肝较术前改善;1例痛风患者3个月后尿酸恢复正常;1例月经紊乱患者,于术后1月恢复正常月经.结论 通过实行合理的营养管理,有助于LSG术后患者的体质量控制、并使血糖和血脂水平获得更为理想的改善.
作者:唐伟红;陈聿华;潘美珍;陈丽华;张乐乐;王廷峰;章雄;张鹏;郑成竹;余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随着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数量在全球范围内的增长,减重代谢外科学快速发展成为一门亚专科.然而目前减重代谢外科在手术适应证、获益和潜在风险等方面仍存在争议.2015年9月,第2届糖尿病外科峰会(DSS-Ⅱ)发布了关于糖尿病外科治疗的全球联合声明,作为减重代谢外科治疗T2DM的新临床指南.该指南经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印度糖尿病学会(Diabetes India)和英国糖尿病学会(Diabetes UK)这5个全球主流糖尿病学术组织讨论,并由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48位专家组成的投票委员会参与决定,已获得来自全球的30个非外科专业学会和15个外科专业学会的支持.该指南对减重代谢外科学与传统减重外科进行了区分,提出以下6点:(1)减重代谢外科学的目的是“治疗T2DM,控制T2DM并发症的风险”.(2)除多余体质量减少率(%EWL)>50%和血糖恢复正常外,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结局也应划入减重代谢手术临床结局判定标准.(3)对手术患者的选择应考虑体质指数(BMI)、T2DM治疗以及手术长期风险与获益的平衡[包括心血管事件(CVD)].(4)术前准备时应该准确诊断糖尿病以及评估糖尿病并发症,并应该评估胰腺分泌功能储备.(5)减重代谢手术方式多样,包括腹腔镜胃旁路术(LRYGB),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术(LAGB)以及胆胰分流-十二指肠转位术(BPD-DS),对于糖尿病治疗结局的优劣依次为BPD-DS、RYGB、LSG和LAGB.(6)术后应严密监测血糖变化并控制血糖,2年内应该至少每6个月接受1次随访.对于T2DM完全缓解的患者,术后5年以内应该按照术前的频率和方式监测糖尿病并发症.
作者:张鹏;郑成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上消化道出血15年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1997年1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与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就诊的连续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性别、年龄、病因构成、溃疡分级、内镜治疗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等变化趋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997-1998年和2012-2013年上消化道出血检出率分别为10.0%(928/9 287)和4.5%(1 092/24 318)(x2=360.089,P=0.000),1997-1998年和2012-2013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性比例分别为73.3%(680/928)和72.4%(791/1 092,x2=0.179,P=0.672);发病年龄分别为(47.3±16.4)岁和(51.4±18.2)岁(t=9.214,P=0.002).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构成:1997-1998年消化性溃疡以65.2%(605/928)居首位[十二指肠溃疡444例(47.8%),胃溃疡77例(8.3%),吻合口溃疡21例(2.3%),复合型溃疡63例(6.8%)],其次为恶性肿瘤(7.0%,65/928),第3位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6.4%,59/928);2012-2013年消化性溃疡以52.7%(575/1 092)维持首位[十二指肠溃疡348例(31.9%),胃溃疡103例(9.4%),吻合口溃疡30例(2.7%),复合型溃疡94例(8.6%)],但比例下降(x2=32.467,P=0.000),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比例下降幅度大(x2=53.724,P=0.00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15.1%(165/1 092)上升至第2位(x2=38.976,P=0.000),恶性肿瘤下降至第3位(9.2%,101/1 092,x2=3.352,P=0.067).前3位病因的患者中,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出血年龄上升幅度大[(46.2±16.7)岁比(51.9±18.9)岁,t=-5.548,P=0.000],其中十二指肠溃疡贡献大[(43.4±16.9)岁比(48.4±19.4)岁,t=-3.935,P=0.00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49.8±14.1)岁比(48.8±13.9)岁,t=0.458,P=0.648]和恶性肿瘤[(58.4±13.4)岁比(58.9±16.7)岁,t=-0.196,P=0.845]的出血年龄变化均较小.与1997-1998年相比,2012-2013年患者高危再出血消化性溃疡(Forrest分级Ⅰ a、Ⅰb、Ⅱa和Ⅱb)检出率增加(x2=39.958,P=0.000).1997-1998年接受内镜治疗患者54例,内镜止血率为79.6%(43/54);2012-2013年接受内镜治疗患者261例,内镜止血率为96.9%(253/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287,P=0.000).与1997-1998年相比,2012-2013年更多的静脉曲张及非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得到及时的内镜治疗(静脉曲张出血:39.0%比70.3%,x2=51.930,P=0.000;非静脉曲张出血:3.6%比15.6%,x2=62.292,P=0.000),其中消化性溃疡(Forrest分级Ⅰa、Ⅰb、Ⅱa和Ⅱb)的内镜治疗比例也增加[27.4%(26/95)比68.5%(111/162),x2=40.739,P=0.000];内镜治疗止血技术上更多应用了热凝法(0比15.2%,x2=79.518,P=0.000)、止血法(0比55.9%,x2=20.879,P=0.000)和联合法(4.3%比16.4%,x2=5.154,P=0.023),减少注射法的单独应用(87.1%比6.2%,x2=10.420,P=0.001),完全摒弃了单独以喷洒法止血.2012-2013年住院患者再手术率下降[9.3%(86/928)比6.0%(65/1 092),x2=7.970,P=0.005],住院期间病死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997-2013年上消化道出血发病年龄呈上升趋势;消化性溃疡出血比例下降,主要是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减少;高危消化性溃疡再出血检出率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率更高,治疗措施更合理,即时止血效果更好;总体病死率无明显下降.
作者:王锦萍;崔毅;王锦辉;陈白莉;何瑶;陈旻湖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袖状胃切除术(SG)由于操作简单、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及减重和代谢病缓解效果较好,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但是由于这一术式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缺乏更多证据证实其长期效果,其中就包括体质量下降不满意、体质量反弹以及代谢病反复.这些情况的出现,都预示着患者存在接受修正手术的可能.目前认为,SG术后治疗效果欠佳或失败的原因包括以下方面:术后缺乏随访和患者依从性差,术前体质指数> 50 kg/m2,术中引导胃管直径>40Fr,保留过多的胃底或胃窦,袖状胃回缩入胸腔以及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胃囊局部或整体扩张.针对不同的失败原因,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其中,由于保留过多的胃底胃窦、术后胃囊的局部或整体扩张所导致的体质量反弹或代谢病反复等,再行SG可望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杨景哥;杨华;王存川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又称快速康复外科或快通道外科,早由丹麦Henrik Kehlet教授于1997年提出[1].ERAS是指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术前、术中和术后)处理的一系列优化措施[2-16].ERAS带来的益处包括:减少手术创伤及应激,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节约医疗资源,促进医患关系和谐[1-17].此外,ERAS对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可加快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的恢复[11-14].
作者:广东省医师协会加速康复外科医师分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7月至2011年12月间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67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生存情况,并通过自制结直肠癌预后影响因素调查表对入组病例进行资料收集,通过门诊复查、信访和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存调查.结果 670例患者中,622例患者完成调查表格并获完整随访,随访1 ~ 110(平均51.0)月,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74%和55%.Log-rank检验显示,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手术根治性与本组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关(均P< 0.05).Cox模型明确了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按作用大小依次为手术方式(RR=2.553,95%CI:1.710~3.810)、TNM分期(RR =1.735,95%CI:1.433 ~ 2.102)、肿瘤分化程度(RR=0.579,95%CI:0.427~0.784)、年龄(RR=1.697,95%CI:1.301 ~ 2.214)和淋巴结转移(RR=1.366,95%CI:1.029~1.815).结论 手术方式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进行根治性手术,有利于患者的生存获益.
作者:李恒爱;卢建军;谭进富;马晋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治疗体质指数(BMI)< 40 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9月1日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治疗BMI< 40 kg/m2的2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3年的随访结果.结果 全组患者男性10例,女性14例,中位年龄40.8(35 ~ 48)岁.术前体质量(99.9±15.0) kg,BMI(34.4±2.8) kg/m2.2型糖尿病病程中位数为4.3(2~15)年,术前空腹血糖(11.4±1.3)mmol/L,术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8.7±0.8)%.患者术前均经本中心肥胖和糖尿病外科治疗多学科专家联合诊断,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通过多学科联合门诊的筛查和评估,具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绝对禁忌证.所有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6、9、12、24和36月时的空腹血糖分别为(6.4±1.8) mmol/L、(6.1±1.7) mmol/L、(6.0±1.5) mmol/L、(5.9±1.4) mmol/L和(6.0±1.4) mmol/L;HbA1c分别为(6.6±1.1)%、(6.2±1.2)%、(6.1±1.2)%、(6.0±1.3)%和(6.1±1.3)%;体质量分别为(89.4±11.4) kg、(86.3±10.6)kg、(83.1±10.2)kg、(80.6±9.8) kg和(81.3±10.1) kg;BMI分别为(30.8±1.6) kg/m2、(29.8±1.5) kg/m2、(28.7±1.5) kg/m2、(27.8±1.8)kg/m2和(28.1±1.8) kg/m2;多余体质量减少率(%EWL)分别为(36.7±8.7)%、(47.6±12.5)%、(58.8±16.4)%、(67.2±20.3)%和(64.8±21.5)%;2型糖尿病总体缓解率分别为50.0%(12/24)、79.2%(19/24)、70.8%(17/24)、66.7%(16/24)和62.5%(15/24),其中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3.3%(8/24)、50.0%(12/24)、54.2%(13/24)、45.8%(11/24)和50.0%(12/24).术前病程5年以内的10例患者其术后9、12、24月时的总体缓解率分别为10/10、9/10和9/10,显著高于术前病程11 ~ 15年的患者术后9、12、24月总体缓解率分别为2/6、2/6和2/6;Fisher确切概率法,分别为P=0.008、P=0.036和P=0.036.结论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对于BMI< 40 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郭玉霖;徐晓;吴安健;杜锦;董光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shRNA下调谷氨酰胺转运体ASCT2对结肠癌细胞Lovo和SW480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利用Lipofectamine 2000介导ASCT2-shRNA的表达载体转染结肠癌细胞Lovo和SW480,通过反转录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后ASCT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分别应用MTT法和transwell法检测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应用放射示踪法检测结肠癌细胞对谷氨酰胺的摄取情况.结果 shASCT2转染后,Lovo和SW480细胞中ASCT2 mRNA及蛋白水平均显著下调(P<0.01).shASCT2转染后,Lovo和SW480细胞增殖能力(A490)和细胞侵袭能力(透膜细胞数)均较对照组细胞显著减弱(均P<0.01);其中Lovo细胞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透膜细胞数分别为46.3±5.9和197.7±9.1,SW480细胞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透膜细胞数分别为29.7±3.8和139.0±9.5.放射示踪法检测显示,shASCT2转染后,Lovo和SW480细胞对谷氨酰胺的摄取受到显著抑制,其中,对Lovo细胞的抑制率为79.15%,对SW480的抑制率为6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结论 ASCT2在结肠癌中发挥癌基因的作用,其促进结肠癌进展的机制可能与谷氨酰胺代谢有关,有望成为肿瘤代谢治疗的重要靶点.
作者:蔡灿锋;曾兵;曾军;辛海洋;唐超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代谢手术是治疗肥胖及相关合并症的一种胃肠外科手术类型,近年来发展迅速.代谢手术患者术前即存在营养问题,该人群的营养管理是围手术期管理的重点.在围手术期,已有的研究充分应用ERAS理念,针对代谢手术人群的特点开展了相关探讨,初步证实了各项围手术期措施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包括:微量营养素的缺乏与补充,术前减重效果的探究,以及术前空腹及口服碳水化合物等.在术后饮食策略中,现有文献对营养管理的阶段界定及营养管理内容尚未统一,国内有关代谢手术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的报道较少,且现有文献中营养管理实施的具体内容还存在分歧,尚缺乏统一、完善的参考标准,有必要形成规范的营养管理路径,为临床代谢手术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的实施提供相关依据与参考.
作者:张天资;许勤;杨宁琍;汤娟;梁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1-2].减重手术又称代谢减重手术(metabolic and bariatric surgery,MBS)是目前公认的治疗肥胖疗效显著且持久的方法,同时可明显改善肥胖相关合并症,术后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也能得到长期改善.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及减重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有4种:胃旁路术、袖状胃切除术、可调节胃绑带术和胆胰分流-十二指肠转位手术[3].本文仅结合近几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3项前瞻性临床研究[4-7],简述减重手术在治疗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领域的进展,同时探讨此类临床研究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作者:李来元;骆衍新;汪建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减重代谢外科经过不断发展,已获得医学界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国内减重代谢外科手术的数量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减重代谢外科的治疗目的从治疗肥胖,到治疗2型糖尿病(T2DM),进一步发展为治疗肥胖及其伴随的代谢性疾病(包括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为中心的一系列代谢综合征.减重代谢外科手术的术式也在不断进化.目前常见的推荐术式包括腹腔镜胃转位术(LRYGB),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术(LAGB)以及腹腔镜胆胰分流-十二指肠转位术(BPD-DS).4种术式各有利弊,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术者的技术能力及患者的获益与手术风险来选择.随着减重代谢外科的发展,各术式出现变迁并不断完善,开展比例也在变化.近5年来,国内可调节胃绑带术(AGB)应用的比例下降,目前基本不再使用;而胃袖状切除术(SG)开展比例明显上升,从2010年的9%上升至2015年的55%;2010-2013年期间,胃旁路术(RYGB)的比例从57%上升至64%,2013年后虽有波动,但基本维持在45%.自2010年后,国内大部分减重代谢外科手术通过腹腔镜技术实现,3D腹腔镜、单孔腹腔镜技术以及机器人手术也相继在减重代谢外科领域开展应用.本文对国内减重代谢外科现状和变迁进行简述,并展望减重代谢外科新技术,以期加强国内对减重代谢外科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刘金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接受同步放化疗的24例结直肠癌术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IMRT,总剂量44~54 Gy,每周照射5次,持续5周;同步行卡培他滨片单药或XELOX方案化疗.结果 近期疗效评价:完全缓解7例(29.2%),部分缓解6例(25.0%),疾病稳定9例(37.5%),疾病进展2例(8.3%);客观缓解率为54.2% (13/24).除1例患者因放疗期间出现小肠不全梗阻中止治疗外,其余病例均未观察到3~4级血液学及消化道不良反应.全组中位随访18.5月,中位总生存期36月,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0%和62.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0月,1年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0.9%和41.8%.结论 IMRT同步化疗对于结直肠癌术后腹膜后淋巴结转患者耐受性良好,临床缓解率高,生存获益良好.
作者:陈晓亮;朱骥;章真;李桂超;万觉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腹腔镜胃旁路术(LRYGB)结肠后胃空肠吻合相对于结肠前吻合较难操作,但其更符合生理结构,可大程度缩短胃空肠吻合距离,减少胃空肠吻合口张力,促进胃肠蠕动.选择何种吻合方式,需根据术中患者小肠系膜长度、腹腔粘连情况、腹腔脂肪堆积情况以及术者操作习惯等多种情况做出选择.目前LRYGB吻合方式多以结肠前吻合为主,结肠后吻合相对于结肠前吻合其优势在于上拉的空肠不受横结肠压迫,术后便秘以及与腹壁粘连发生率降低,解剖走形更符合生理.Treitz韧带自小胃囊距离缩短,减少了胃空肠吻合口张力,同时可避可免游离过多小肠系膜,保护了小肠血供.
作者:王存川;黄上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继2017年2月在广州举行的“胃肠论道——临床研究论坛”后,由《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和“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共同策划主办的“胃肠论道”系列学术活动(第二站)“加速康复外科论坛”于3月10日在南京成功举办.本期“胃肠论道——加速康复外科论坛”的主题为“知行合一,规范创新”,会议立意新颖,成果显著,促进了胃肠外科加速康复外科领域的学术交流,为胃肠手术加速康复外科规范化诊疗的建立与推广提供了强劲动力,是胃肠外科加速康复外科发展历程中的又一盛事.
作者:赵健;江志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RYGB)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是减重代谢手术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目前普遍使用的标准术式.尽管近年来LSG手术例数快速增长,尤其是在亚太地区的发展更为明显,但LRYGB仍然是减重代谢外科常用的术式,该手术对患者减重及术后血糖的控制效果更佳,持续效果更长.因此,如何熟练掌握LRYGB技术是开展该手术的外科医师必须面对的问题.LRYGB手术可分解为建立合适的胃小囊、消化道重建和关闭系膜孔三步骤,而消化道重建又涵盖了旷置适宜长度的肠管和胃肠吻合等要素,我国手术指南及诸多文献对如何建立标准胃小囊以及旷置肠管长度的选择已有明确要求,而对于胃肠吻合,结肠前或后方案均可行,但国内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结肠前吻合方式.
作者:张频;张弘玮;刘伟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术前同期放化疗(CRT)对胃癌患者颗粒蛋白前体(PGRN)表达及肿瘤组织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行手术治疗的86例胃癌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术前同期CRT加手术治疗为放化疗组(38例),术前单纯放疗加手术治疗为放疗组(48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机体免疫指标(CD3+、CD4+、CD8+)、PGRN表达情况及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活性[S+G2+M期的肿瘤增殖指数(PI)、S期细胞比率(SPF)及肿瘤细胞DNA非整倍体肿瘤DNA指数(DI)]变化情况,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差异及3年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差异.结果 放化疗组治疗总有效率68.4%(26/38),显著高于放疗的41.7%(20/48)(x2=6.102,P=0.014).术前治疗结束后,两组CD3+、CD4+和CD8+等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放化疗组低于放疗组(P<0.05).治疗全部结束后,两组患者PGRN阳性表达颗粒的吸光度值(A)[(0.4±0.2)比(0.6±0.2)]、PGRN阳性表达率[39.5%(15/38)比64.6%(31/48)]和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活性指标PI[(26.6±3.1)%比(28.4±3.1)%]、DI[(1.1±0.4)比(1.2±0.2)]、SPF[(21.5±2.5)%比(25.5±2.5)%]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放化疗组低于放疗组(P<0.05).放化疗组3年总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3.68%和60.53%,均显著高于放疗组的52.08%和37.50%(P< 0.05).结论 术前CRT在改善胃癌患者肿瘤组织的PGRN阳性表达情况及调节其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活性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作者:陈志平;潘群雄;许荣誉;庄奕煌;姚锡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袖状胃切除术(SG)以其操作简单,减重降糖效果好被广泛接受,目前逐渐成为减重的主流术式之一.由于SG没有旷置肠道,需要养成新的生活习惯,SG术后的减重效果低于胃旁路术(RYGB).SG术后复胖或者减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为术后胃囊扩张,包括胃底切割不全、胃窦扩张、胃囊均匀扩张以及术后生活方式不健康,进食过多饮料以及进食高热量食物等.SG术后的复胖处理除了教育改变生活方式以外,还需要多学科评估进行心理干预.在排除患者自身的问题后,可以考虑施行修正手术.
作者:梁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营养不良是个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在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治.近一项全球的综述报告显示,各国医院患者及社区居民营养不良的患病率和发生率均较高,尤其是高龄、消化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营养不良风险更高.营养不良不仅对疾病临床结局造成不良影响,更增加了政府医疗经济成本.口服营养补充(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ONS)是一种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可以加强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含量,提供均衡的营养素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1].
作者: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三针法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方法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普通外科连续收治的拟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并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手术的7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针法横结肠造口组(35例)和传统横结肠造口组(35例).三针法造口:首先自内侧切口皮肤上中1/3交汇处在距皮0.5~1.0 cm处7号丝线缝合一针,自切口外侧进针,内侧出针,连缝针带线穿过横结肠边缘处的系膜无血管区;然后在切口外侧皮肤中上1/3交汇处再缝合一针,内侧进针外侧出针,再由无血管区穿至对侧;后在造口上下两端各将横结肠浆肌层与皮肤缝合一针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造口手术操作时间以及术后相关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三针法造口组造口时间较传统造口明显缩短[(3.2±1.3) min比(15.5±3.4) min,P<0.05],术后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皮炎和造口回缩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造口组[分别为5.7%(2/35)比34.3%(12/35),P=0.007;8.6%(3/35)比31.4%(11/35),P=0.036;0比17.1%(6/35),P=0.025],而造口脱垂和造口旁疝发生率的差异两组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三针法预防性结横结肠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中较传统横结肠造口方法更具操作优势,且可显著减少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
作者:赵玉洲;韩广森;霍明科;卫莉;邹启云;张玉姬;李剑;顾焱晖;曹养辉;张世甲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