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友生;杨丁;高树庚;薛奇;赫捷
穿孔性结肠憩室炎常需手术切除,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一些队列研究表明,腹腔镜灌洗治疗穿孔性憩室炎可能较切除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为了比较腹腔镜灌洗与一起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于2010年2月至2014年6月间在瑞典和挪威的21家中心开展了随机临床试验。纳入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1)可疑穿孔性憩室炎;(2)需要急诊手术治疗;(3)CT检查提示存在腹腔游离气体。将符合条件的199例患者随机分至腹腔镜置管灌洗引流术治疗组(灌洗组)和结肠切除组(切除组),比较两组术后90 d内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评分>Ⅲa)的发生率、术后90 d病死率、再手术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终,灌洗组和切除组分别有101例和96例患者纳入意向性分析。结果显示,灌洗组和切除组术后90 d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30.7%和26.0%(差值为4.7%,95%CI:-7.9%~1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两组术后90 d内病死率分别为13.9%和11.5%(差值为2.4%,95%CI:-7.2%~11.9%),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7)。对于无粪性腹膜炎的患者,灌洗组的再手术率明显高于切除组[20.3%(15/74)比5.7%(4/70),差值为14.6%,95%CI:3.5%~25.6%,P=0.01]。灌洗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切除组[(72±26) min比(149±54) min, P<0.001];但两组术后住院时长和生活质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内脏反位与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方式。方法报告四川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2月9日收治的1例经腹腔镜手术确诊的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病例;并应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中文数据库以及Google Scholar及PubMed英文数据库以“阑尾炎/全内脏反位、阑尾炎/肠旋转不良、阑尾炎/左下腹痛和左侧阑尾”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内脏反位与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术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排除重复及资料不全的病例文献后,共收集到157例左侧阑尾炎患者,加上本组诊治的1例共计158例。其中内脏反位型左侧阑尾炎120例,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38例。腹部疼痛固定部位:内脏反位型左侧阑尾炎以左下腹为主,占72.5%(87/120),右下腹仅占15.0%(18/120);而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左下腹、左上腹和右下腹疼痛者分别占39.5%(15/38)、23.7%(9/38)和18.4%(7/38)。 CT对肠旋转不良的发现率为81.8%(18/22),5例钡餐造影均发现肠旋转不良。内脏反位型左侧阑尾炎术前确断率为78.3%(94/120),而有76.3%(29/38)的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患者为术中确诊。内脏反位和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发展为阑尾周围脓肿及穿孔的比例分别为15.8%(19/120)和47.4%(18/38),内脏反位型左侧阑尾炎的左下腹麦氏点切口的数量显著多于肠旋转不良型组(P=0.000),肠旋转不良型左侧阑尾炎的周围严重粘连及阑尾穿孔的数量高于内脏反位(P=0.000和 P=0.001)。结论内脏反位型左侧阑尾炎的主要疼痛固定部位在左下腹;而肠旋转不良型则不确定且其术前诊断低,CT检查可提高其诊断率。内脏反位型左侧阑尾炎手术可选左下腹麦氏点,而肠旋转不良型则宜选剖腹探查切口。
作者:罗云;王崇树;吕其君;欧梦川;龚继川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下段食管癌Ivor-Lewis术管状胃宽度与术后早期胃排空障碍(DGE)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单一手术组行Ivor-Lewis术的282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管状胃制作宽度分为宽管状胃组(管状胃宽度>5.0 cm,93例)、中等管状胃组(管状胃宽度3.0~5.0 cm,70例)和窄管状胃组(管状胃宽度<3.0 cm,119例),其中窄管状胃组患者的管状胃完全纳入食管床,并行管状胃-心包固定。所有患者都未做幽门成型或切开术。分别于术后1周和4周行上消化道造影造影检查,明确吻合口情况及有无DGE。结果3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宽管状胃组、窄管状胃组患者各出现1例吻合口瘘;3组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相近(均P >0.05)。窄管状胃组平均胃液引流量为(98±57) ml/d,明显少于宽管状胃组[(157±62) ml/d, P=0.000]和中等管状胃组[(123±68) ml/d, P=0.008]。术后1周DGE总发生率为10.6%(30/282),其中宽管状胃组为17.2%(16/93),中等管状胃组为14.3%(10/70),均高于窄管状胃组3.4%(4/119)的发生率(P=0.001, P=0.006)。经保守治疗后,术后4周各组DGE患者无明显差异。全组住院期间及术后1月后复查无死亡病例。结论在Ivor-Lewis术中采用较窄管状胃代食管,并将其行管状胃-心包固定于食管床内,可显著降低食管癌术后早期患者DGE的发生。
作者:甄福喜;施赛磊;薛磊;刘锦源;骆金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根据手术入路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不同,食管癌的手术治疗可以分为多种手术方式。左胸入路和右胸入路在我国目前均广泛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不同入路及其相应能够达到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和程度对预后可能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依据食管癌的发病部位、术前检查及准确的临床分期选择个体化的合适的手术入路至关重要。总结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显示,右侧入路较左侧入路清扫胸腹二野淋巴结更彻底,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较右胸二野淋巴结清扫更完全,并终可能会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但大部分为回顾性研究,仍有待于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的开展来佐证。本文结合大量文献报道,从左、右胸入路治疗食管癌对淋巴结清扫结果及预后的影响,不同部位和分期食管癌个体化手术治疗入路如何选择,以及右胸入路二野与三野淋巴结清扫人群如何确定三方面来探讨食管癌手术入路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选择问题。
作者:杨丁;毛友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食管系膜悬吊法应用于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对上纵隔淋巴结清扫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胸腹腔镜食管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的16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0例采用传统方法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传统清扫组),84例采用上段“食管系膜悬吊”技术将胸上段食管连同上纵隔区域淋巴结“整块”清除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系膜悬吊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病理分期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系膜悬吊组术中胸腔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清扫组[(85±5) ml比(140±7) ml,P=0.000],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数目亦明显多于传统清扫组,其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3(2~4)枚比2(1~3)枚(P=0.013)和3(2~6)枚比2(1~3)枚(P=0.007)。两组患者各组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区域转移率高的是贲门旁淋巴结[分别为22.6%(19/84)和22.5%(18/80)],其次为右喉返神旁淋巴结[分别为17.9%(15/84)和15.0%(12/80)]和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分别为16.7%(14/84)和12.5%(10/80)]。两组患者术后肺炎、喉返神经麻痹、吻合口瘘等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上纵隔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是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好发部位;食管系膜悬吊技术应用于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可以提高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清扫质量。
作者:张振阳;宋前程;林江波;康明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理念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胸外科应用集束化干预理念(即通过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治疗疾病)治疗44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集束化治疗组),并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常规保守治疗的68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为对照(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和营养指标。结果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及吻合口瘘分级比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住院期间,全组共11例患者死亡,其中集束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分别为6.8%(3/44)和11.8%(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8, P=0.390)。41例集束化治疗组患者与60例常规治疗组比较,中度以上发热持续时间[(4.1±2.4) d比(8.3±4.4) d,t=6.171,P=0.001]、抗生素使用时间[(8.2±3.8) d比(12.8±5.2) d,t=5.134, P=0.001]、瘘口愈合时间[(21.5±12.7) d比(32.2±15.8) d, t=3.610,P=0.001]均明显缩短,住院总费用亦明显减少[(6.3±1.2)万元比(7.4±1.9)万元,t=3.564,P=0.001]。在出现吻合口瘘时,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在瘘口愈合时,集束化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患者的血红蛋白[(110.6±10.5) g/L 比(103.8±11.1) g/L,t=3.090,P=0.002]、血清白蛋白[(39.2±5.2) g/L比(36.3±5.9) g/L,t=2.543,P=0.013]和前白蛋白水平[(129.3±61.9) g/L比(94.1±66.4) g/L,t=2.688,P=0.008]均明显升高。结论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中,应用集束化干预理念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和营养状况。
作者:田文泽;胡忠吾;嵇建;徐达夫;尤振兵;郭伟;徐克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弧形切割闭合器联合改良反穿刺技术在Ⅱ型食管胃结合部癌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普通外科采用弧形切割闭合器联合改良反穿刺技术,进行食管空肠吻合的连续86例Ⅱ型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完全经腹手术11例,经腹切开膈肌进胸手术26例,胸腹联合49例。手术时间为(108.2±13.5) min,抵钉座放置时间为(5.2±1.6) min,食管空肠吻合耗时(11.9±2.3) min,术中出血量为(82.5±17.6) ml。术后发生显性吻合口瘘2例,胰漏1例,肠梗阻1例,所有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吻合口狭窄、胸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食管切缘距肿瘤平均(5.3±0.7) cm,残端均无癌残留,平均出院时间(8.9±1.6) d。出院后随访(2.2±0.6)年,3年无病生存率为57%,无吻合口复发。结论应用弧形切割闭合器联合改良反穿刺技术可以保障食管下端的安全切缘,并同时简化食管空肠吻合的难度,有望成为胃食管结合部癌手术的一种更加简洁的吻合方式。
作者:赵玉洲;韩广森;刘晨宇;马鹏飞;张俊立;任莹坤;李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评估结肠镜检查在肛瘘患者中排查克罗恩病的适用群体。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收入院的302例肛瘘患者在治疗前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鉴别克罗恩病患者和一般肛瘘患者的相关指标,并建立预测诊断克罗恩病的回归数学模型。结果302例患者内镜检查确诊克罗恩病16例(克罗恩病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克罗恩病组与非克罗恩病组在26项临床和检查及检验结果中有11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包括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MI)、腹痛症状、是否存在全身非特异症状、影像学显示多发瘘管、肛瘘复杂性分类、周围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以及白蛋白浓度。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40岁(OR=14.464,95%CI:1.143~183.053, P=0.039)、BMI<24.0 kg/m2(OR=8.220,95%CI:1.005~67.200,P=0.049)、有腹痛症状(OR=13.148,95%CI:1.110~155.774, P=0.041)、复杂性肛瘘(OR=7.056,95%CI:1.166~42.688,P=0.033)以及血小板计数升高(OR=1.012,95%CI:1.004~1.019,P =0.003)均是结肠镜检查发现克罗恩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上述指标建立的回归数学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21,有较好的检验效能;当模型建立的阈值为0.856时,敏感性为81.3%,特异性为86.7%。结论年龄、体质指数、腹痛症状、肛瘘类型及血小板等指标可用于筛选肛瘘患者中的克罗恩病高风险人群,建议对高危患者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作者:陈曦;何晓生;邹一丰;兰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背景:结直肠癌的预后与诊断时的分期和治疗有关,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肿瘤增强的淋巴细胞反应可能也是一个重要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纳入北以色列236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肿瘤内浸润T淋巴细胞(TIL)、肿瘤周围克罗恩样淋巴反应(CLR)、微卫星不稳定(MSI)以及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多变量模型结直肠癌特异及全因病死率的危险比(HR)及95%置信区间(CI),且该模型经年龄、性别、种族、分级、分期及MSI校正。所有的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结果: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每高倍镜视野≥2个的患者结直肠癌特异生存及总生存率均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类似地,对比无反应者,有显著克罗恩淋巴样反应的结直肠癌特异生存及总生存率也明显提高(均P<0.001)。将已知的预后因素较正后,结直肠癌肿瘤淋巴细胞浸润多(HR:0.76,95% CI:0.64~0.89, P<0.001)和明显的克罗恩样淋巴反应(HR =0.71,95% CI:0.64~0.80, P <0.001)与全因病死率下降明显相关,而MSI状态则与其无关。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共患心血管疾病的65岁以上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北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而年龄≥65岁的结直肠癌患者共计381例,均为经病理明确诊断为结直肠腺癌并首次手术者。根据是否共患心血管疾病分为共患心血管疾病组(258例)和无心血管疾病组(12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9%(72/258)比29.3%(36/1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按照外科手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两组并发症发生的级别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共患心血管疾病组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7.4%(19/258)比0.8%(1/123),χ2=6.678,P =0.010];而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和腹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和肾脏并发症等)发生率共患心血管疾病组低于无心血管疾病组[2.7%(7/258)比8.1%(10/123),χ2=5.733,P =0.017]。不同心血管疾病类型以及不同级别的心血管风险指数和ASA评级,均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关(均P>0.05)。结论共患心血管疾病的65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是安全的,但应对这类患者加强在围手术期心血管系统的监控,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作者:安琦;余涛;曹祥龙;杨华;赵刚;吴国举;贾文焯;肖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胃癌具有高度异质性,目前广泛应用的组织病理学分型已逐渐难以适应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随着基因芯片、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对于胃癌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研究者从基因突变、染色体不稳定、转录组改变和表观遗传学改变等方面阐释胃癌发生发展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胃癌进行亚型分类。Tan分型、Lei分型以及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分型和亚洲癌症研究组织(ACRG)分型是目前较为完善的分型系统。其中TCGA分型和ACRG分型具有较大的样本量和丰富的检测数据,能够更为准确且全面地描述胃癌的基因特征,但两者具有较大差异,无法互相取代。目前仍无明确且公认的胃癌分子分型。对于中国的胃癌患者来说,样本来源于亚洲人群的ACRG分型相较于TCGA分型获得了更好的临床转归关联结果,更具临床意义。胃癌分子分型为早期诊断、疗效预测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筛选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分子分型在临床中的应用还很有限。实现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以提高胃癌的诊疗水平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作者:周梦龙;李桂超;章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和模式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由于食管癌外科手术的复杂性和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极大限制了ERAS在其领域的临床应用和推广。近年来,随着胸腹腔镜微创技术的日益成熟,组织器官保护理念的重视、管状胃技术的提高、吻合技术的突破和一些突破传统认识新理念的提出和应用,ERAS在食管癌外科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总结了食管癌ERAS治疗中所用到的一些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措施,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地食管癌ERAS治疗临床路径。术前准备和评估阶段,我们倡导术前宣教、术前营养评估,不提倡常规肠道准备,要避免麻醉前用药,主张超前镇痛;术中处理阶段,需优化麻醉方案、适当控制液体输入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及避免术中低温;术后处理阶段,应采用非阿片类镇痛药、充分镇痛,主张减少引流管放置及提前拔除引流管,提前拔除尿管及胃肠减压管,并尽早经口进食及活动。未来的关键在于对这一治疗模式不断完善并进行系统培训和推广,以期在更多医疗中心推广应用,同时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不断充实和完善,从而形成普遍的专家共识。
作者:李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术中腹腔动脉干灌注化疗用于进展期胃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数据库中,根据行D2胃癌根治术并达R0切除、TNM分期为Ⅱ~Ⅲ期、术后完成辅助化疗半年(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XELOX或FOLFOX方案)以及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等纳入标准,筛选出12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腹腔动脉干灌注化疗(替加氟1000 mg和顺铂60 mg)分为灌注化疗组(65例)和对照组(61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化疗不良反应、手术相关各项指标以及远期生存和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具有可比性(均P>0.05)。术后Ⅲ~Ⅳ级化疗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化疗组与对照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67.9±14.8) h比(68.9±15.0) h,t=-0.380,P=0.705]、术后1周腹腔引流量[(66.1±17.1) ml比(61.9±18.2) ml, t=1.478,P=0.142]、近期并发症发生率[55.4%(36/65)比49.2%(30/61),χ2=0.256,P=0.613]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16.9%(11/65)比14.8%(9/61),χ2=0.111,P=0.73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灌注化疗组术后3年生存率及3年无复发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58.4%比37.7%,χ2=5.382, P=0.020;58.4%比34.4%,χ2=6.636,P=0.010)。结论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行腹腔动脉干灌注化疗安全、可行,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提高生存率。
作者:尤小兰;钱海鑫;秦磊;王元杰;李文琦;连彦军;赵小军;徐宁;黄传江;程之逸;刘贵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患者男性,78岁。因“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半月加重2 d”于2015年10月23日前往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就诊。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间断性胀痛不适,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畏寒、发热,无心慌、胸闷、憋气,偶有稀粪,未行特殊治疗。2d前突发腹痛加重,呈持续性胀痛,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右肺上叶周围型肺癌伴纵膈淋巴结肿大,肺癌脑转移瘤,屈氏韧带处肠套叠;即行胃肠减压、输液等保守治疗未见明显缓解。患者既往肺癌病史2年,未行手术及放化疗治疗;曾因肺癌脑转移行伽马刀及生物治疗;20年前因“消化道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其他特殊病史。入院查体示:神志清,一般情况差,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及少量哮鸣音。心率76次/min,律齐。腹部膨隆,可见部分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肌紧张,全腹压痛伴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亢进。直肠指诊:未及明显异常,退指指套无血染。外院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上叶前段可见大直径约2.4 cm ×2.3 cm周围型肺癌,并纵隔淋巴结增大,见图1a。颅脑CT符合脑转移瘤治疗后表现,见图1b。腹部CT示十二指肠扩张明显,见图1c;屈氏韧带处肠管可见同心圆征,见图1d。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复查上腹部增强CT示:左上腹部肠管形态欠规则,呈同心圆样改变,管腔明显狭窄,见图1e-f。
作者:杨涛;王静;于兴泉;李玉明;李河圣;朱君;吴峰阶;孙庆磊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比较食管癌胸腹腔镜联合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胸五科行胸腹腔镜联合手术者337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腔镜组),并以同期行传统开放常规右胸三切口手术的319例食管癌患者作为对照(开放组)。结果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与开放组比较,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更少,心肺并发症及切口感染和声音嘶哑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再入重症监护室的概率也更低(均P <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与传统右胸三切口手术相比,食管癌胸腹联合腔镜手术能降低患者部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近期疗效相当。
作者:赵宏波;郝安林;王建正 刊期: 2016年第09期
Kanaya等[1]于2002年报道了全腹腔镜下残胃十二指肠的三角(delta-shaped)吻合技术,应用直线型切割闭合器完成残胃和十二指肠后壁功能性端端吻合,解决了全腹腔镜下部分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毕Ⅰ式吻合消化道重建的问题。然而,这种方法使用过程中需要至少5枚价格昂贵的直线型切割闭合器,不适宜广泛推广。沈阳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胃肠及疝外科治疗专业组经过反复研究,发明了一种新的胃十二指肠切除吻合方法:三枪法胃十二指肠切除吻合同步完成术。该方法仅需3枚直线切割闭合器即可完成胃十二指肠的切除及吻合[2]。三枪法胃十二指肠切除吻合技术上较困难,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该方法略做改动,变成了四枪法胃十二指肠吻合术,2015年6—10月间已有9例应用于临床,近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会勇;马锐;郭一君;张雪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食管癌是我国消化道高发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其治疗模式仍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手术入路主要分为左胸入路和右胸入路。经左胸入路治疗食管癌在我国开展早,目前在我国北方地区仍应用较多,但是对于上纵隔淋巴结的清扫存在不足,影响预后。右胸入路可行完整的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术,包括左、右侧气管食管沟和喉返神经旁的淋巴结。本文通过分析对比既往国内外文献报道的食管癌经左、右胸入路外科治疗后淋巴结清扫的结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对目前食管癌入路选择的争议和共识问题进行评述,形成以下共识和标准:对于可切除胸段食管癌,目前推荐右胸入路行食管癌切除加胸腹二野或三野淋巴结清扫为主要治疗入路和模式,但因得出以上结论的研究均为回顾分析研究,目前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级别处于Ⅲ级水平,推荐强度为中等,尚需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分组的研究结果来佐证。对于上纵隔无淋巴结肿大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手术入路的选择,也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者:毛友生;杨丁;高树庚;薛奇;赫捷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