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第七届胃癌外科规范化治疗高峰论坛[福州?2015]会议通知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 外科医师, 规范化治疗, 高峰论坛, 福州, 专业委员会, 继续教育, Gastric Cancer, 淋巴结清扫术, 教育委员会, 中国, 协和医院, 医学院校, 医科大学, 医护人员, 协会, 微创外科, 外科领域, 热点问题, 切身感受
摘要:经国家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批准,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主办、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医师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的第七届胃癌外科规范化治疗高峰论坛[福州?2015]定于2015年8月14-1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本次论坛将邀请Han-kwang YANG教授(韩国)、Hyung-Ho Kim教授(韩国)、Suda教授(日本)、季加孚教授等50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亲临大会,共同探讨当前胃癌外科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会议期间,季加孚教授和黄昌明教授将分别进行开腹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现场高清手术演示,切身感受标准胃癌D2根治术和“黄氏三步法”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魅力。此外,本届高峰论坛期间恰逢黄昌明教授主编的英文专著《Laparoscopic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Surgical Technique and Lymphadenectomy》出版上市,届时将举行隆重的新书发布会。我们诚挚地邀请全国各地各级医院、医学院校从事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参加本次盛会,分享喜悦、共谋发展,携手推动我国胃癌外科、尤其是胃癌微创外科事业的发展。参会代表将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Ⅰ类学分5分。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小儿消化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小儿消化外科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3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6例不能经口进食或经口进食无法满足营养需求而采用鼻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1周以上患儿的临床资料。1岁以内患儿给予肠内营养制剂主要成分为短肽或氨基酸的蔼儿舒,1岁以上患儿给予主要成分为短肽的小百肽或能全素。结果56例患儿原发病分别为胰腺炎20例,肝挫裂伤10例,十二指肠穿孔6例,十二指肠隔膜状狭窄9例,环状胰腺6例,肝母细胞瘤5例。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7~37(18.0±9.9) d肠内营养治疗,患儿恢复良好。治疗期间,5例(8.9%)患儿出现腹泻,3例(5.4%)出现恶心、呕吐,2例(3.6%)出现轻微腹胀,5例(8.9%)出现轻微腹痛,经调整营养液浓度、输注速度后症状均逐渐缓解。肠内营养治疗10 d后,患儿营养状况较治疗前改善,体质量、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小儿消化外科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改善患儿的营养状态,促进疾病的恢复。

    作者:李辉;朱化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并发症分析

    目的:观察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3年3月间于北京肿瘤医院接受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的24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可能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造口还纳术后有33例(13.5%)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其中手术切口感染21例(8.6%),肠梗阻8例(3.3%),吻合口瘘或直肠阴道瘘5例(2.0%),肺部感染2例(0.8%,其中1例合并败血症),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2例(0.8%)。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但有5例(2.0%)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治疗,包括肠梗阻3例及直肠阴道瘘和吻合口瘘各1例。术后并发症(OR=10.576,95%CI:2.898~38.597, P=0.000)及手术时间大于90 min(OR=4.862,95%CI:1.758~13.451, P=0.002)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皮下引流(OR=0.063,95%CI:0.007~0.540, P=0.012)是切口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切口感染是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后为常见的并发症。皮下负压引流是降低切口感染率的有效手段﹔对于手术时间超过90 min的患者,推荐行皮下负压引流。

    作者:潘宏达;王林;彭亦凡;顾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是加速康复外科

    围手术期处理是以手术为中心的包含手术前、中、后3个阶段的处理。加速康复外科是采用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的优化措施,以减少手术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应激,实现其快速康复。与传统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相比,加速康复外科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住院率且不影响安全性。加速康复外科的原则、方案和技术将会整合到所有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中。

    作者:李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同程度直肠前突肛门测压特点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直肠前突患者肛门测压特点,为直肠前突的临床处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56例直肠前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排粪造影确认直肠前突程度(轻、中和重度),并对直肠肛门进行测压,对比直肠前突不同程度患者测压结果。结果不同前突程度3组患者初始感觉阀值、初始排粪阀值、强烈排粪阀值、大耐受阀值和小松弛容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模拟排粪直肠力排压、模拟排粪肛管力排剩余压和肛管松弛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前突程度加重,模拟排粪直肠力排压和肛管松弛度增加,模拟排粪肛管力排剩余压降低。结论不同程度直肠前突患者肛门测压特点差别较大,肛管欠松弛是轻度前突患者典型表现,盆底松弛是重度前突患者潜在特征。

    作者:许湘宁;李永浩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直肠癌根治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学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行直肠癌根治术且术后并发腹腔感染患者的病原学资料。结果全组49例腹腔感染患者中,病原学阳性者47例(95.9%),共检出病原菌5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4株,革兰阳性菌14株。腹腔感染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48.3%,28/58)、粪肠球菌(17.2%,10/58)及铜绿假单胞菌(15.5%,9/58)。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而粪肠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结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粪肠球菌是直肠癌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应根据药敏试验及时调整用药。

    作者:贾磊;张菊宝;汪兴菊;马燮峰;陆锦琪;刘宇婷;蔡莹;张玉琦;朱奕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肝炎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炎对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患者外科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行手术治疗的175例CRL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肝炎,分为合并肝炎组(16例)和未合并肝炎组(159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肝功能、手术方式及预后。结果除血小板水平合并肝炎组明显低于未合并肝炎组外(P<0.05),其他肝功能指标(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中行大范围肝转移灶切除术的比例分别为37.5%(6/16)和22.0%(35/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胆漏发生率及术后引流量等围手术期指标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46月和33月,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8月和10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合并肝炎的CRLM患者肝储备功能良好,可以安全地进行大范围肝切除,不会影响生存。

    作者:刘铭;王崑;孙谊;包全;王宏伟;金克敏;邢宝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写名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鱼油对腹腔感染小鼠肠道潘氏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感染后肠道潘氏细胞功能的改变及鱼油的干预作用。方法将5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腹腔感染组施行盲肠结扎穿孔手术﹔鱼油组在盲肠结扎穿孔术后给予鱼油灌胃﹔长链脂肪乳组在盲肠结扎穿孔术后给予大豆油脂肪乳﹔假手术组只进行腹腔麻醉和外科操作,不施行盲肠结扎穿孔﹔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d处死小鼠,观察体质量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采用qRT-PCR检测小鼠末端回肠的溶菌酶、隐窝素4和分泌型磷脂酶A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溶菌酶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腹腔感染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减轻(P<0.01),溶菌酶、隐窝素4和分泌型磷脂酶A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0.78±0.34比1.83±0.11﹔0.99±0.44比2.02±0.33﹔0.92±0.25比1.50±0.27﹔均P<0.05),溶菌酶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0.31±0.06比0.45±0.05﹔P<0.05),小肠绒毛倒伏、断裂明显。与腹腔感染组和长链脂肪乳组比较,鱼油组的溶菌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1.23±0.27比0.78±0.34和0.62±0.23﹔0.38±0.07比0.31±0.06和0.32±0.06﹔均P<0.05),小肠绒毛倒伏和断裂现象减轻。结论腹腔感染状态下,肠道潘氏细胞功能明显受损,鱼油能改善这一损伤。

    作者:田锋;王新颖;高学金;万晓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非糖尿病性高血糖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性高血糖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实施的636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糖尿病患者后,按住院期间血糖情况分为高血糖组(住院期间任意时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大于7.8 mmol/L,161例)和非高血糖组(309例)。结果与非高血糖组相比,高血糖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增加[(186±80) ml比(158±74) ml,P=0.007],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14.0±6.8) d比(11.2±5.5) d,P=0.013]。高血糖组和非高血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8%(40/161)和16.5%(51/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围手术期病死率分别为1.2%(2/161)和0.6%(2/3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高血糖是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R=2.425,95%CI:1.210~4.226,P=0.006)。结论非糖尿病性高血糖会增加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围手术期应加强血糖监测和必要的降糖干预,无论患者是否有糖尿病史。

    作者:曾春平;陈幼萍;杨清水;廖信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围手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结直肠手术临床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入组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间阳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择期结直肠切除手术患者,术中在食管超声多普勒监测下,根据纠正左室射血时间和每搏输出量来进行GDFT。另外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间的58例择期结直肠手术患者作为对照,术中行开放性或限制性液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结局。结果 GDFT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静脉总输液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57±1037) ml比(2846±1444) ml, P>0.05],但胶体液输入量GDFT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35±556) ml比(688±414) ml, P<0.05]。术中GDFT组较对照组患者每搏输出量明显增多,纠正左室射血时间明显延长,心指数明显增高(均P<0.05)。尽管GDFT组术后排气时间[(3.52±0.84) d比(4.48±0.71) d, P<0.05]和半流饮食时间[(5.92±1.18) d比(6.83±0.95) d, P<0.05]明显缩短,但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1.27±6.42) d比(12.04±7.18) d, P>0.05]和并发症发生率[26.5%(11/42)比25.9%(15/58), P>0.05]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手术期GDFT并未明显改善结直肠手术患者的临床结局,GDFT是否应常规应用于结直肠手术仍需进一步验证。

    作者:林强;周活动;黎达锋;叶金峰;洪锦伏;胡业茂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同股薄肌环绕方法对股薄肌移植并括约肌成形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股薄肌环绕法对股薄肌移植并括约肌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畸形成形术后失禁患者的肛门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及天津市人民医院采用股薄肌移植并括约肌成形术治疗的38例先天性肛门畸形成形术后肛门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U形环绕组(股薄肌从肛门后绕肛管近1周缝合到同侧耻骨梳韧带)20例,γ形环绕组(股薄肌从肛门前绕肛管1周缝合到对侧坐骨结节骨膜或耻骨梳韧带上)1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6月、1年和2年的肛门失禁Wexner评分与肛门直肠测压结果,以及术后蹲位排粪困难的发生情况。结果 U形环绕组和γ形环绕组患者术后Wexner评分、肛管静息压、大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和排粪阈值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善(均P=0.000)﹔但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2周、6月、1年和2年两组分别有4例(20.0%)、3例(15.0%)、2例(10.0%)、1例(5.0%)和10例(55.6%)、12例(66.7%)、10例(55.6%)、8例(44.4%)患者出现蹲位排粪困难,U形环绕组的比例较γ形环绕组明显减少(P=0.002),但两组患者蹲位排便困难的比例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变化(P=0.057)。结论股薄肌U形环绕与γ形环绕的股薄肌移植并括约肌成形术均可以改善患者的肛门功能,但U形环绕法能降低患者术后蹲位排粪困难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史刚刚;张作兴;王力;甘建琛;王晖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克罗恩病初次手术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患者需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0―2014年间收治、并能获得研究终点(接受肠切除手术或末次随访距首发症状至少5年)的173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蒙特利尔分型对病变部位和疾病行为进行评价。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初次手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自首发症状出现后5年内,有85例(49.1%)患者接受了肠切除手术。单因素分析显示,诊断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病变累及上消化道、狭窄型和穿透型病变者需要手术治疗的概率较高(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诊断年龄大于40岁(OR=2.34,95%CI:1.05~5.22)和男性患者(OR=2.02,95%CI:1.04~3.92)为需手术治疗的独立高危因素,单纯结肠病变(OR=0.35,95%CI:0.13~0.97)为需手术治疗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高龄及男性患者是手术治疗的高危人群,而病变局限于结肠者需手术治疗的概率较低。

    作者:江一鸣;陈茵婷;练国达;陈祥安;黄开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极限保肛手术---从解剖基础到临床实践

    极低位直肠癌是指肿瘤下缘距齿状线3 cm以内的直肠癌,由于其位于盆腔深处,同时无腹膜覆盖,因此,不仅手术难度大,术后局部复发率可达30%[1]。 Heald等[2]提出的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原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直肠癌手术的局部复发率。而对于极低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仍是许多外科医生的首选术式[3]。但APR术后躯体上的改变以及造口相关并发症都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4]。近年来,随着对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极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率在逐年上升。极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已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该不该”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就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和进展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提出以下几个方面供大家探讨。

    作者:朱晓明;楼征;张卫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粪菌移植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是哺乳动物体内复杂和大的微生态系统。然而现今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使得肠道菌群发生巨大改变,一部分菌群受到冲击而被破坏,甚至发展为难辨梭菌感染。粪菌移植作为一种特殊的器官移植,和可以重建肠道菌群的疗法重新被临床所关注,但这一治疗方法并未成为常规治疗手段,因其操作的特殊性并不被很多临床工作者及患者所接受。如今随着粪菌移植研究的逐渐深入,其在难治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一些与代谢性疾病相关的肠道外疾病中得到使用。现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粪菌移植的起源、适应证、机制、制作过程、现状及未来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粪菌移植这一治疗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借鉴。

    作者:戴婷;唐彤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效果及术后肛门功能观察

    目的:探讨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T1和T2期超低位直肠癌的肿瘤根治效果及术后肛门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山东省枣庄市立第四医院外科收治的102例实施ISR手术的T1和T2期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切除全部内括约肌者33例(完全ISR组),切除部分内括约肌者39例(部分ISR组),保留部分齿状线者30例(保齿ISR组)﹔所有手术均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比较3组患者手术根治情况及术后肛门功能。采用Williams分级标准评估术后肛门功能。结果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肠管长度、远切缘距离、清扫淋巴结数目、切缘阴性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月,部分ISR组和保齿ISR组的肛门功能良好率均为100%,明显优于完全ISR组的75.8%(2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54,P=0.015)。结论 ISR治疗T1和T2期超低位直肠癌安全有效,在保证根治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留部分内括约肌和齿状线,以改善术后肛门功能。

    作者:马磊;丁克;刘广余;张丹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肠镜下被膜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探讨肠镜下被膜自膨式金属支架(CSEMS)置入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间在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肠镜下被膜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治疗的12例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先行保守治疗,待腹膜体征缓解后1周左右行肠镜下CSEMS置入术。在导丝引导下置入CSEMS,确保支架覆盖瘘口上下端及相关狭窄段。术后继续双套管双向灌洗及负压吸引。结果12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瘘的平均诊断时间为术后6.3(2~13) d,CSEMS置入的中位时间为吻合口瘘发生后8(2~55) d,治疗成功率为83.3%(10/12),支架置入后瘘口中位愈合时间为13(10~33) d。无死亡病例,并发症包括支架移位(66.7%,8/12)、肛门疼痛(58.3%,7/12)、排粪失禁(25.0%,3/12)和小肠结肠瘘(8.3%,1/12)。结论在早期诊断、早期留置肛管双套管并配合经盆腔双套管双向灌洗和负压吸引的基础上,于局限性腹膜炎体征缓解1周左右行经肠镜下CSEMS置入术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安全可行,可避免再次肠造口手术。

    作者:池畔;王枭杰;林惠铭;卢星榕;黄颖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肠瘘确定性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肠瘘确定性手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拟行肠瘘确定性手术的1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S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91例患者中有51例(26.7%)发生SSI。单因素分析发现,危险因素指数分级(RIC)大于或等于2、腹部手术切口长度大于15 cm以及腹腔引流管术后拔除时间超过10 d者发生SSI的危险性显著增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RIC及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是发生SSI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为P=0.02和P=0.01)。结论 RIC大于或等于2以及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超过10 d为肠瘘患者行确定性手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

    作者:樊跃平;任建安;吴秀文;顾国胜;王革非;赵坤;赵允召;黎介寿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世界胃肠病组织克罗恩病肛瘘专家共识

    2013年,克罗恩病肛瘘专家共识小组,经过研究委员会成员复习所有相关文献和摘要(截止2014年3月),在初选定的4680篇文献基础上,保留247篇文献用以研究。同时确定了4个关注的方面,即克罗恩病肛瘘分类与评分、诊断、治疗和手术管理。我们翻译的“克罗恩病肛瘘的分类、诊断和多学科治疗的共识意见”是基于当前佳的临床证据制定,并通过20个工作组专家参与讨论以及反复核准,至少获得80%投票者的同意而达成的。采用改良等级标准(推荐等级评估、制定及评价体系)用来说明推荐的强度和证据的质量,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意见。

    作者:李悠然(译);谷云飞;练磊(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本刊2016年各重点期内容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