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邵万金

关键词: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高位经括约肌肛瘘, 疗效
摘要: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是一种有效地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保留括约肌手术,并发症少,对肛门功能影响小. 本文总结 LIFT术治疗高位经括约肌肛瘘的成功率、并发症以及对肛门功能的影响, 探讨LIFT手术治疗高位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疗效和存在的问题.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糖预负荷对胃癌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其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胃癌手术患者术前口服液态碳水化合物对术后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并探讨IR指数(HOMA-IR)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3年1-9月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拟行胃癌根治术的35例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18例,术前2 h口服10%葡萄糖溶液)和对照组(17例,术前常规禁食、禁饮),两组关腹前均切取约300 mg的腹直肌与皮下脂肪组织. 分别手术前3 h和术后1 d计算两组患者的HOMA-IR,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于术前3 h、术后1 d和术后3 d检测血清TNF-α浓度, Western Blot法检测组织TNF-α表达水平;并分析HOMA-IR与TNF-α的相关性. 结果 试验组术前3 h和术后1 d的HOMA-IR指数变化不明显(P=0.090),术后1 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试验组术毕血清TNF-α浓度较术前3h显著增高,但术后1d即明显下降,术后3d降至术前3h水平;对照组术毕TNF-α浓度也较术前3h明显增高,术后1d升至高峰,至术后3d仍高于术前3h水平. 试验组术毕肌肉组织中TNF-α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而脂肪组织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7). 相关性分析显示,HOMA-IR在术后1 d时与TNF-α呈显著性正相关(r=0.832,P=0.000). 结论 术前2 h口服液态碳水化合物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TNF-α水平,其在术后IR的改善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俊勇;程黎阳;谢正勇;李泽航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一种新型视频辅助肛瘘治疗技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初步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的微创视频辅助肛瘘治疗技术 (VAAFT) 治疗复杂性肛瘘的初步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普通外科2015年5-7月期间采用VAAFT手术治疗11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VAAFT是在内镜下对瘘管进行处理,无需瘘管切开或切除. 结果 1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VAAFT手术,其中有10例患者内口的处理采用缝合方法,1例使用Endo-GIA关闭.手术时间为(42.0±12.4) min,住院时间为(4.1±1.5) d.1例术后第3天排粪后肛门出血,再次手术见内口缝合处直肠黏膜撕裂,创面电凝止血后顺利出院. 随访1.0~3.2月,8例患者一期愈合,治愈率72.7%(8/11),无术后排粪失禁. 另3例患者中,1例已行5次肛瘘手术者出现肛周感染,予以引流术;2例外口未愈;继续观察随访中. 结论 VAAFT手术是一种治疗复杂性肛瘘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作者:刘海龙;肖毅华;张勇;潘志辉;彭健;唐文贤;李阿建;周路路;尹路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球囊持续扩张治疗高位一穴肛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球囊持续扩张技术治疗高位一穴肛的临床疗效 .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2月至2014年8月间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市中心医院及首都儿科研究所行球囊持续扩张技术治疗的21例高位一穴肛患儿的临床资料. 手术前采用球囊持续扩张共同管,每天向球囊内注水,使囊内压力保持在30~50 mmHg,直到共同管的直径达到3 cm后,再行阴道和尿道成形术. 结果 21例患儿均利用扩张增粗的共同管组织成功行尿道及阴道成形. 共同管的扩张时间(26.8±3.1) d,共同管扩大直径至(2.8±0.2) cm,未见泌尿生殖器的感染及共同管壁的溃疡. 病理检查示经过球囊扩张的共同管组织复层鳞状上皮增厚,基底层上皮细胞增生活跃,黏膜下层毛细血管增生. 1例患儿术后6 d远端尿道裂开,术后6个月再次手术成功. 全组随访0.5~11.0年,效果满意,无死亡发生.17例术前伴有Ⅳ级尿失禁的患儿术后9例达到Ⅰ级,8例达到Ⅱ级.1例患儿术后9年尿道直径变大,行尿道紧缩成形术,尿淋漓消失.所有患儿术后均未行阴道扩张治疗.结论 球囊持续扩张技术可以有效地诱导共同管壁生长发育, 可以为高位一穴肛患儿的尿道和阴道同时行一期成形术提供足够的组织,为治疗高位一穴肛提供了新途径.

    作者:刘向阳;陈磊;李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饮食与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的、 反复发作的肠道疾病, 是携带易感基因的个体在环境因素的刺激下所发生的自身免疫异常.除了卫生条件和抗生素滥用等,高糖高脂的西式饮食被认为是亚洲地区克罗恩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可通过抗原表达和对肠道菌群的作用来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将从克罗恩病发病和疾病活动度两方面来概述饮食成分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同时结合现有证据给予克罗恩患者饮食建议.

    作者:李冠炜;任建安;黎介寿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十二指肠残端Brunner腺腺瘤伴胰腺异位一例

    患者 男,52岁,因反复右上腹持续性隐痛、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且改变体位不缓解10月余而于2014年5月31日入院.患者曾于2002年因胃穿孔采取毕罗Ⅱ式手术方式行胃大部切除术. 入院查体示:右上腹轻压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B超示:壶腹区低回声团块,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胆总管及胰管扩张. 腹部CT示:十二指肠降段包绕胰头处肠壁增厚,内见不规则肿块影且与胰头边界不清,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见图1a;胆总管扩张,胰管轻度扩张,提示十二指肠降部占位,炎性反应待排,见图1b.MRI示:十二指肠降段见一大小为3.1 cm×3.7 cm的团块状软组织信号影,增强后明显强化,见图1c;肝内胆管及胆总管上段扩张,见图1d.遂于6月1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探查见胆囊约9 cm×4 cm大小,轻度水肿,张力不高,胆总管直径约1.5 cm,十二指肠残端可见一大小约5 cm×6 cm×2 cm盘状肿块,表面高低不平,见图2. 分离胰头与肠系膜上动静脉,完整切除胰腺钩突部;于屈氏韧带远端20 cm处切断空肠,近端闭合,完整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组织,按Child法重建消化道. 术后病理示:十二指肠残端肠腺腺瘤伴胰腺异位,见图3. 患者恢复良好,于术后23 d带腹腔引流管出院,术后29 d拔管. 随访至2015年5月,无复发.

    作者:王均庆;朱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痔套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

    痔是肛门常见病与多发病.痔的治疗方式有多种,各有其优缺点. 简单、微创、费用低廉而又效果良好的手术方式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痔胶圈套扎治疗是应用橡胶圈进行弹性结扎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器械将小型胶圈套住内痔的上极区域, 利用胶圈持续的弹性束扎力阻断内痔的血供,诱发炎性反应,使局部组织纤维化,瘢痕形成,以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痔套扎治疗专家组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163例残胃癌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63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全组残胃癌发病距首次手术时间间隔9~46(平均27.5)年. 163例患者中,有112例(68.7%)临床表现为腹隐痛不适,其余表现有呕血和排黑粪(47例,28.8%)、恶心呕吐(38例,23.3%)、吞咽梗阻感(17例,10.4%)和体质量下降(12例,7.4%). 中和低分化腺癌占77.9%(127/163);Borrmann Ⅲ型占69.8%(114/163);TNM Ⅲ~Ⅳ期占88.9%(145/163).手术治疗106例,其中75例(70.8%)行根治性手术,31例(29.3%)行姑息性手术,其中77.4%(82/106)的患者采用Billroth Ⅱ式进行消化道重建. 全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76.1%、43.4%和25.8%. 接受根治性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34.6月,接受姑息性切除者中位生存时间16.4月; 而未行手术切除的57例患者均于诊断后3~8月内死亡. 结论 对于胃切除术后10年以上者应定期胃镜检查;根治性手术在残胃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肖亦斌;陈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64例85岁以上超高龄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85岁以上超高龄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2003年2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并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64例85岁以上超高龄结直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择期手术58例(90.6%),急诊手术6例(9.4%);平均手术时间156.8 min,平均获取淋巴结12.4枚,手术中位出血量55 ml. 共19例(29.7%)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5例患者因呼吸衰竭、肺部感染或心衰死亡,均为开腹手术者.超高龄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年龄、有无合并肿瘤梗阻、 基础疾病类型及手术方式有关 (均P<0.05). 结论 充分进行术前评估、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和微创手术是减少85岁以上超高龄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对策.

    作者:刁德昌;卢新泉;万进;王伟;邹瞭南;李洪明;郑燕生;何耀彬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与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治疗痔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ST)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治疗痔的临床疗效.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2-2014年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Ⅲ~Ⅳ度脱垂性内痔和混合痔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ST组(49例)与PPH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术后疼痛、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 术后第1~3天比较,TST组疼痛感明显低于PPH组 (P<0.01), 第4~5天两组患者的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ST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均少于PPH组,术后第1天尿潴留评分、初次排粪急促感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比例均明显低于PPH组 (均P<0.05). TST 组有效率为 100%(49/49),PPH 组为 97.9%(47/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ST治疗Ⅲ~Ⅳ度脱垂性内痔和混合痔疗效满意, 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鞠大闯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基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智慧医疗多功能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isorders,PFD)常表现为一组疾病症候群,涉及泌尿、妇科、结直肠和心理科等,因此多学科联合诊治成为发展趋势[1]. 目前,PFD临床诊治信息多离散分布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 但HIS系统无法很好地完成临床数据的个性化管理和专科研究, 难以进行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聚合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4].本研究组于2011年着手建立基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智慧医疗多功能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4SR074666),目前建成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系统,通过远程云服务器收集数据,使医生能在共享平台中完整掌握患者的历次就诊和随访情况,借助信息化手段获得大样本循证依据,为科研、教学和远程诊疗等提供大数据支持, 以实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治的个体化和多专业一体化.本文对该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应用作如下介绍.

    作者:金洵;丁曙晴;丁义江;周惠芬;成材;陈曦;丁成成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治疗经肛管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疗效. 方法 沈阳市肛肠医院在传统LIFT术的基础上,在肛瘘外口切口处与括约肌间沟切口之间行对口引流, 即进行胶圈引流以及喇叭口型切口设计, 使聚集于括约肌间沟的感染坏死组织引流通畅.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62例经改良LIFT治疗的经肛管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时间为22~54 min;住院时间为7~18 d. 术后均未感觉明显疼痛;1例患者于1周后局部感染,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治愈;另1例于术后8周复发肛管括约肌间肛瘘,复发率为1.6%,经过肛瘘切除术治愈. 62例患者中60例治愈,治愈率为96.8%. 随访4~18月,全组患者均未出现肛门失禁, 控粪能力良好. 结论 改良LIFT治疗经肛管括约肌型肛瘘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潘春来;黄大年;袁和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第十届全国结直肠肛门外科新技术新进展研讨会暨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癌规范化治疗巡讲(长沙站)以及第二届全国青年结直肠肛门外科手术视频大奖赛会议纪要

    第十届全国结直肠肛门外科新技术新进展研讨会暨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癌规范化治疗巡讲(长沙站)以及第二届全国青年结直肠肛门外科手术视频大奖赛于2015年11月6-8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长沙)召开. 此次大会由湖南省医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肛肠外科专家委员会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联合举办,湖南省人民医院结直肠外科承办. 来自国内外的结直肠肛门外科同行500余人济济一堂,共襄盛举.

    作者:肖志刚;周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本刊对文稿中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的要求

    当P<0.05或P<0.01时,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应说对比组之间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χ2=4.68,F=6.79 等);在用不等式表示P值的情况下,一般情况下选用P>0.05、P<0.05和P<0.01三种表达方式即可满足需要,无须再细分为P<0.001或P<0.0001. 当涉及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腹胀和便秘的再手术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出现腹胀和便秘的再手术原因及手术方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出现腹胀和(或)便秘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通外科行再次手术治疗的3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其再手术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再手术方式及其疗效进行总结. 结果 再手术的原因可分为病理异常和解剖异常, 前者包括无神经节细胞段残留(19例)和移行段残留(3例);后者包括远端结肠扩张(5例)、Soave肌鞘狭窄(2例,其中1例合并病理异常)、肛门狭窄(2例)、下拖肠管回缩狭窄(2例)和闸门综合征(3例). 其中1例患儿既有病理异常又有解剖异常. 所有患儿再手术前均经半年以上的保守治疗,腹胀和便秘无缓解.再手术方式包括经腹经肛门经直肠肌鞘结肠拖出术(Soave手术)(26例)、经肛门Soave手术(3例)、腹腔镜辅助Soave手术(1例)、Ikeda手术(2例)、膈膜和瘢痕夹除或切除(2例)和肛门成形术(1例).5例再次根治手术前行肠造瘘术.3例(8.6%)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直肠膀胱瘘1例,手术后治愈;吻合口瘘2例,行小肠造瘘. 33例患儿平均随访59月,其中1例患儿术后3~4 d自主排粪1次,无腹胀、呕吐;余32例患儿术后腹胀和便秘缓解,其中5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污裤. 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腹胀和便秘的原因主要包括病理异常和解剖异常, 经腹经肛门Soave手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彭春辉;陈亚军;张廷冲;庞文博;王增萌;吴东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投稿网址的声明

    为维护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权益以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声誉,防止非法网站假冒我方网站诱导作者投稿、并通过骗取相关费用非法获利,现将中华医学系列杂志稿件管理系统网址公布如下,请广大作者加以甄别.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肛瘘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后切口管理

    肛瘘是外科常见疾病,一旦出现,很难自愈,手术是其主要的治愈方式.由于肛瘘的形态和分类等不同,手术方式及术后切口管理方式也不应相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切口管理方式,既可以使肛瘘有效愈合、又可以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进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现就治疗肛瘘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切口管理方式综合评价如下.

    作者:陈朝文;彭勃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咳嗽70例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相关性咳嗽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间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科连续收治并接受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的70例GERD相关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患者手术前后食管反流相关症状(反流、烧心、咳嗽、咳痰、咽部异物感和声音嘶哑)评分,计算各症状的评分缓解率[(术前症状评分-术后症状评分)/术前症状评分×100%],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对手术治疗的满意程度. 结果 患者术后食管反流相关症状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均P<0.01),上述各症状的评分缓解率分别为反流(79.4±23.2)%,烧心(82.0±21.5)%,咳嗽(72.2±28.5)%,咳痰(62.6±28.9)%,咽部异物感(76.1±31.5)%,声音嘶哑(70.8±39.3)%. 全组无死亡病例,且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但出现气腹相关的胸部或颈部皮下气肿5例(7.1%)、术后早期和晚期不同程度吞咽困难17例(24.3%),术后排气增多6例(8.6%),腹胀2例(2.9%),经治疗后均可缓解.全组患者手术满意率(满意和非常满意)为75.7%(53/70).结论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GERD相关性咳嗽安全有效且具有较高的患者满意度.

    作者:胡志伟;吴继敏;梁伟涛;燕超;汪忠镐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写名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血小板计数对Ⅱ期和Ⅲ期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对Ⅱ期和Ⅲ期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1年10月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加辅助化疗的286例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 通过ROC曲线分析辅助化疗前基线血小板计数和化疗期间低血小板计数与辅助化疗后复发及死亡的关系. 结果 ROC曲线显示,基线血小板计数可有效预测辅助化疗后复发情况,曲线下面积(AUC)为0.588(P=0.034),其佳截点值为276×109/L. 基线血小板计数大于和小于或等于276×109/L者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和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Cox多因素回归模型证实,基线血小板计数大于276×109/L是结直肠癌辅助化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65,95% CI:1.108~3.141,P=0.019). 结论 化疗前血小板计数可有效预测Ⅱ期和Ⅲ期结直肠癌患者辅助化疗后的复发情况, 血小板计数大于276× 109/L者预后更差.

    作者:魏宜胜;梁志华;洪楚原;罗迪腾;蔡子智;关华杰;曾子成;杨子云;罗盼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白介素6和白介素8在胃癌和胃溃疡患者血清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白介素6(IL-6)和IL-8在胃癌和胃溃疡患者血清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40例胃癌、40例胃溃疡患者及4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3组研究对象血清IL-6和IL-8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IL-6和IL-8表达情况. 结果 无论是血清中还是组织中, 胃癌患者IL-6和IL-8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胃溃疡患者及健康对照者 (P<0.05),胃溃疡患者IL-6和IL-8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 胃癌患者术后IL-6和IL-8表达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胃溃疡患者和健康对照者(P<0.05).结论 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及血清中的IL-6和IL-8均呈高表达;IL-6和IL-8可参与了胃黏膜的恶性转化过程.

    作者:姚造极;江勇;黄艳晶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