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85岁以上超高龄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2003年2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并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64例85岁以上超高龄结直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择期手术58例(90.6%),急诊手术6例(9.4%);平均手术时间156.8 min,平均获取淋巴结12.4枚,手术中位出血量55 ml. 共19例(29.7%)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5例患者因呼吸衰竭、肺部感染或心衰死亡,均为开腹手术者.超高龄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年龄、有无合并肿瘤梗阻、 基础疾病类型及手术方式有关 (均P<0.05). 结论 充分进行术前评估、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和微创手术是减少85岁以上超高龄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对策.
作者:刁德昌;卢新泉;万进;王伟;邹瞭南;李洪明;郑燕生;何耀彬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在单纯肛瘘(包括经括约肌肛瘘和括约肌间肛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北京市肛肠医院肛肠外科2014年1-10月期间治疗的52例肛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直肠腔内超声诊断结果、患者自愿选择手术方式的原则,分组进行LIFT和肛瘘切开挂线术配对研究,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指数、尿潴留发生率、伤口愈合时间以及治愈率、复发率和肛门失禁评分的差异. 结果 全组52例患者中,经括约肌肛瘘28例,予以LIFT和肛瘘切开挂线术各14例;括约肌间肛瘘24例,予以LIFT和肛瘘切开挂线术各12例. 肛瘘切开挂线术的手术时间在两种单纯性肛瘘患者中较LIFT短 [(23.9± 5.0) min比(46.3±7.7) min,P<0.05];但LIFT术后疼痛评分、伤口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肛门失禁评分均优于肛瘘切开挂线术[(1.6±0.6) 分比(6.1±1.3)分,(7.9±2.0) d比(30.0±5.1) d,(10.3± 3.1) d比(20.7±7.1) d,(1.1±0.4) 分比(4.9±1.1)分;均P<0.05];LIFT和肛瘘切开挂线术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1±4.7) ml比(23.3±4.7) ml,P>0.05]. 括约肌间肛瘘LIFT的治愈率为83.3%(10/12), 而肛瘘切开挂线术的治愈率为100%(12/12); 经括约肌肛瘘LIFT的治愈率为78.6%(11/14),而肛瘘切开挂线术的治愈率为92.9%(13/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括约肌间肛瘘和经括约肌肛瘘的手术治疗中,可推广LIFT术式.
作者:田颖;张忠涛;安少雄;贾山;刘连成;于洪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治疗经肛管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疗效. 方法 沈阳市肛肠医院在传统LIFT术的基础上,在肛瘘外口切口处与括约肌间沟切口之间行对口引流, 即进行胶圈引流以及喇叭口型切口设计, 使聚集于括约肌间沟的感染坏死组织引流通畅.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62例经改良LIFT治疗的经肛管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时间为22~54 min;住院时间为7~18 d. 术后均未感觉明显疼痛;1例患者于1周后局部感染,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治愈;另1例于术后8周复发肛管括约肌间肛瘘,复发率为1.6%,经过肛瘘切除术治愈. 62例患者中60例治愈,治愈率为96.8%. 随访4~18月,全组患者均未出现肛门失禁, 控粪能力良好. 结论 改良LIFT治疗经肛管括约肌型肛瘘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潘春来;黄大年;袁和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球囊持续扩张技术治疗高位一穴肛的临床疗效 .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2月至2014年8月间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市中心医院及首都儿科研究所行球囊持续扩张技术治疗的21例高位一穴肛患儿的临床资料. 手术前采用球囊持续扩张共同管,每天向球囊内注水,使囊内压力保持在30~50 mmHg,直到共同管的直径达到3 cm后,再行阴道和尿道成形术. 结果 21例患儿均利用扩张增粗的共同管组织成功行尿道及阴道成形. 共同管的扩张时间(26.8±3.1) d,共同管扩大直径至(2.8±0.2) cm,未见泌尿生殖器的感染及共同管壁的溃疡. 病理检查示经过球囊扩张的共同管组织复层鳞状上皮增厚,基底层上皮细胞增生活跃,黏膜下层毛细血管增生. 1例患儿术后6 d远端尿道裂开,术后6个月再次手术成功. 全组随访0.5~11.0年,效果满意,无死亡发生.17例术前伴有Ⅳ级尿失禁的患儿术后9例达到Ⅰ级,8例达到Ⅱ级.1例患儿术后9年尿道直径变大,行尿道紧缩成形术,尿淋漓消失.所有患儿术后均未行阴道扩张治疗.结论 球囊持续扩张技术可以有效地诱导共同管壁生长发育, 可以为高位一穴肛患儿的尿道和阴道同时行一期成形术提供足够的组织,为治疗高位一穴肛提供了新途径.
作者:刘向阳;陈磊;李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63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全组残胃癌发病距首次手术时间间隔9~46(平均27.5)年. 163例患者中,有112例(68.7%)临床表现为腹隐痛不适,其余表现有呕血和排黑粪(47例,28.8%)、恶心呕吐(38例,23.3%)、吞咽梗阻感(17例,10.4%)和体质量下降(12例,7.4%). 中和低分化腺癌占77.9%(127/163);Borrmann Ⅲ型占69.8%(114/163);TNM Ⅲ~Ⅳ期占88.9%(145/163).手术治疗106例,其中75例(70.8%)行根治性手术,31例(29.3%)行姑息性手术,其中77.4%(82/106)的患者采用Billroth Ⅱ式进行消化道重建. 全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76.1%、43.4%和25.8%. 接受根治性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34.6月,接受姑息性切除者中位生存时间16.4月; 而未行手术切除的57例患者均于诊断后3~8月内死亡. 结论 对于胃切除术后10年以上者应定期胃镜检查;根治性手术在残胃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肖亦斌;陈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的、 反复发作的肠道疾病, 是携带易感基因的个体在环境因素的刺激下所发生的自身免疫异常.除了卫生条件和抗生素滥用等,高糖高脂的西式饮食被认为是亚洲地区克罗恩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可通过抗原表达和对肠道菌群的作用来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将从克罗恩病发病和疾病活动度两方面来概述饮食成分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同时结合现有证据给予克罗恩患者饮食建议.
作者:李冠炜;任建安;黎介寿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患者 男,52岁,因反复右上腹持续性隐痛、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且改变体位不缓解10月余而于2014年5月31日入院.患者曾于2002年因胃穿孔采取毕罗Ⅱ式手术方式行胃大部切除术. 入院查体示:右上腹轻压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B超示:壶腹区低回声团块,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胆总管及胰管扩张. 腹部CT示:十二指肠降段包绕胰头处肠壁增厚,内见不规则肿块影且与胰头边界不清,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见图1a;胆总管扩张,胰管轻度扩张,提示十二指肠降部占位,炎性反应待排,见图1b.MRI示:十二指肠降段见一大小为3.1 cm×3.7 cm的团块状软组织信号影,增强后明显强化,见图1c;肝内胆管及胆总管上段扩张,见图1d.遂于6月1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探查见胆囊约9 cm×4 cm大小,轻度水肿,张力不高,胆总管直径约1.5 cm,十二指肠残端可见一大小约5 cm×6 cm×2 cm盘状肿块,表面高低不平,见图2. 分离胰头与肠系膜上动静脉,完整切除胰腺钩突部;于屈氏韧带远端20 cm处切断空肠,近端闭合,完整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组织,按Child法重建消化道. 术后病理示:十二指肠残端肠腺腺瘤伴胰腺异位,见图3. 患者恢复良好,于术后23 d带腹腔引流管出院,术后29 d拔管. 随访至2015年5月,无复发.
作者:王均庆;朱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由全体作者共同讨论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改动,确需改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 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并注明通信作者的电子邮箱. 作者应具备的条件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终同意该文发表者. 以上3条须同时具备. 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 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 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外籍作者亲笔签名同意在该刊发表的函件.集体署名的文章于题名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电子邮箱. 通信作者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 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拖线疗法是基于中医捻疗法和挂线疗法并结合现代微创理念所创立治疗肛瘘的方法. 该疗法无需完全切开瘘管表面的正常皮肤、肌肉和管道, 因此组织损伤小、愈后形态好,能有效保护肛周组织的生理功能. 本文详述拖线疗法治疗肛瘘的操作要点和作用机制,并对拖线疗法在其他肛门疾病的应用拓展及改良方法进行客观评述.
作者:王琛;姚一博;董青军;梁宏涛;郭修田;曹永清;陆金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出现腹胀和便秘的再手术原因及手术方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出现腹胀和(或)便秘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通外科行再次手术治疗的3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其再手术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再手术方式及其疗效进行总结. 结果 再手术的原因可分为病理异常和解剖异常, 前者包括无神经节细胞段残留(19例)和移行段残留(3例);后者包括远端结肠扩张(5例)、Soave肌鞘狭窄(2例,其中1例合并病理异常)、肛门狭窄(2例)、下拖肠管回缩狭窄(2例)和闸门综合征(3例). 其中1例患儿既有病理异常又有解剖异常. 所有患儿再手术前均经半年以上的保守治疗,腹胀和便秘无缓解.再手术方式包括经腹经肛门经直肠肌鞘结肠拖出术(Soave手术)(26例)、经肛门Soave手术(3例)、腹腔镜辅助Soave手术(1例)、Ikeda手术(2例)、膈膜和瘢痕夹除或切除(2例)和肛门成形术(1例).5例再次根治手术前行肠造瘘术.3例(8.6%)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直肠膀胱瘘1例,手术后治愈;吻合口瘘2例,行小肠造瘘. 33例患儿平均随访59月,其中1例患儿术后3~4 d自主排粪1次,无腹胀、呕吐;余32例患儿术后腹胀和便秘缓解,其中5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污裤. 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腹胀和便秘的原因主要包括病理异常和解剖异常, 经腹经肛门Soave手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彭春辉;陈亚军;张廷冲;庞文博;王增萌;吴东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复杂性肛瘘的诊治一直是临床上的严峻挑战. 不明智的切口和过分的探查,将导致继发的分支、窦道和穿孔形成,使一个简单的瘘变成一个外科难题,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肛瘘术前的精确诊断,包括内口、原发瘘管、分支瘘管和脓肿的识别和定位,是对肛瘘分型和治疗的基本要求. 在肛瘘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对肛瘘的分型定位、内口显示、瘘管数量和走行及其与括约肌之间关系的判断,MRI已经是不可或缺的确证性影像学检查.
作者:周智洋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的微创视频辅助肛瘘治疗技术 (VAAFT) 治疗复杂性肛瘘的初步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普通外科2015年5-7月期间采用VAAFT手术治疗11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VAAFT是在内镜下对瘘管进行处理,无需瘘管切开或切除. 结果 1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VAAFT手术,其中有10例患者内口的处理采用缝合方法,1例使用Endo-GIA关闭.手术时间为(42.0±12.4) min,住院时间为(4.1±1.5) d.1例术后第3天排粪后肛门出血,再次手术见内口缝合处直肠黏膜撕裂,创面电凝止血后顺利出院. 随访1.0~3.2月,8例患者一期愈合,治愈率72.7%(8/11),无术后排粪失禁. 另3例患者中,1例已行5次肛瘘手术者出现肛周感染,予以引流术;2例外口未愈;继续观察随访中. 结论 VAAFT手术是一种治疗复杂性肛瘘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作者:刘海龙;肖毅华;张勇;潘志辉;彭健;唐文贤;李阿建;周路路;尹路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远端胃切除术与全胃切除术对远端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和长期生存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5年4月间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收治的1140例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48例,远端胃切除术992例(毕Ⅰ式207例,毕Ⅱ式785例). 以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浸润深度为匹配变量,对行全胃切除和远端胃切除术病例进行gmatch完全配对,成功配对71对,其中远端胃切除组142例,全胃切除组7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3年总体生存率. 结果 与全胃切除组相比, 远端胃切除组平均手术时间缩短(198.8 min比236.0 min, P=0.001),术中失血量减少(197.1 ml比252.8 ml, P=0.033),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7.8 d比8.5 d, P=0.036),但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减少(24.0枚/例比27.3枚/例, P=0.022).两组患者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所有病例均获3年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0(2~66)月,远端胃切除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显著高于全胃切除组(74.4%比58.7%, P=0.013). 结论 远端胃切除术应用于远侧胃癌,其手术安全性与全胃切除术相当,但可改善术后远期生存. 推荐将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作为远侧胃癌患者的首选术式.
作者:刘震;黄斌;靳雁;丰帆;孙力;郭曼;连肖;张洪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改良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ST) 吻合器即大视窗组织选择性直肠黏膜切除吻合术(TST-Mega)治疗Ⅲ度以上痔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自2015年3-5月期间行TST-Mega术治疗的33例Ⅲ度以上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耗时(13.6± 5.3) min,无术中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术中平均出血量3~7 ml.观察手术标本,切除范围可深达直肠全层,多数可见肠壁肌层和肠壁外脂肪;切除病灶体积为(12.2±2.7) ml. 术中有7例患者出现明显腹部牵扯感, 其中5例于手术结束后2h消失,2例于术后第2天明显缓解;出现尿潴留者4例,给予留置尿管.术后住院时间为3~5d.术后1月内随访,无复发病例. 术后1月及3月临床疗效评估均痊愈. 结论 TST-Mega术治疗Ⅲ度以上痔安全、高效、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苏丹;任东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当P<0.05或P<0.01时,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应说对比组之间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χ2=4.68,F=6.79 等);在用不等式表示P值的情况下,一般情况下选用P>0.05、P<0.05和P<0.01三种表达方式即可满足需要,无须再细分为P<0.001或P<0.0001. 当涉及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为维护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权益以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声誉,防止非法网站假冒我方网站诱导作者投稿、并通过骗取相关费用非法获利,现将中华医学系列杂志稿件管理系统网址公布如下,请广大作者加以甄别.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相关性咳嗽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间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科连续收治并接受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的70例GERD相关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患者手术前后食管反流相关症状(反流、烧心、咳嗽、咳痰、咽部异物感和声音嘶哑)评分,计算各症状的评分缓解率[(术前症状评分-术后症状评分)/术前症状评分×100%],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对手术治疗的满意程度. 结果 患者术后食管反流相关症状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均P<0.01),上述各症状的评分缓解率分别为反流(79.4±23.2)%,烧心(82.0±21.5)%,咳嗽(72.2±28.5)%,咳痰(62.6±28.9)%,咽部异物感(76.1±31.5)%,声音嘶哑(70.8±39.3)%. 全组无死亡病例,且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但出现气腹相关的胸部或颈部皮下气肿5例(7.1%)、术后早期和晚期不同程度吞咽困难17例(24.3%),术后排气增多6例(8.6%),腹胀2例(2.9%),经治疗后均可缓解.全组患者手术满意率(满意和非常满意)为75.7%(53/70).结论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GERD相关性咳嗽安全有效且具有较高的患者满意度.
作者:胡志伟;吴继敏;梁伟涛;燕超;汪忠镐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与Milligan-Morgan术(MMH)对脱垂性痔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及维普(VIP)等数据库自1998年1月至2015年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PPH和MMH治疗脱垂性痔的随机对照研究. 同时手工检索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国肛肠病杂志》、《结直肠肛门外科》3种期刊,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 严格按标准筛选后,评估文献质量并提取数据资料,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6个RCT研究的1411例患者,其中行PPH 702例,行MMH 709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MMH相比,PPH手术时间(WMD=-12.34,95% CI:-17.87~-6.80,P=0.000)、住院时间(WMD=-1.48,95% CI:-1.81~-1.14,P=0.000)及恢复正常活动时间(WMD=-14.11,95% CI:-24.51~-3.70,P=0.008)均较短,PPH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1周及第1次排粪时疼痛更轻,使用止痛药量更少(均P<0.01),术后2周肛门伤口愈合比例更高(RR=0.19,95% CI:0.07~0.51,P=0.001).PPH组发生术后肛门狭窄(RR=0.39,95% CI:0.15~0.99,P=0.050)和肛门失禁(RR=0.62,95% CI:0.38~1.01,P=0.050)的比例均较低,但术后1年以上复发脱垂的比例较高(RR=2.54,95% CI:1.21~5.31,P=0.010),术后出血、出血后止血及发生尿潴留的比例以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PPH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较MMH组高(OR=2.36,95% CI:1.36~4.07,P=0.002). 结论 PPH在术后短期治疗方面更具优势,但远期复发脱垂比例较高.
作者:贺平;陈宏亮 刊期: 2015年第12期
100多年来人们对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的认识不断深入, 从发现该反射在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到其发生发育、反射通路、神经调控、生理功能等各方面都有了较深入的探索. 目前已经认识到它在许多其它疾病中也都有较为特异的表现. 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已成为直肠肛管压力检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就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尹淑慧;赵克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