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合并肝功能障碍胃肠手术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王新颖

关键词:肝功能障碍, 胃肠手术, 营养不良, 营养代谢, 营养支持
摘要: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功能障碍都会导致多种营养素代谢紊乱,进而引发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会影响肝功能的恢复.临床上胃肠手术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尤合并肝功能障碍的胃肠手术患者其营养代谢明显异常.改善合并肝功能障碍胃肠手术患者的营养状态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改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合并肝功能障碍胃肠手术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作一阐述,为其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参考.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在老年患者应用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109例老年(70岁以上)进展期胃癌患者(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开腹胃癌根治术的124例老年患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102.5±34.3) ml比(181.7±73.8) ml,P<0.05],术后肠功能恢复更快[(2.8±0.6)d比(4.0±1.2)d,P<0.05],术后住院时间更短[(10.7±7.5)d比(14.2±6.5)d,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0.1%(11/109)比21.0%(26/124),P<0.05],但手术时间较长[(231.2±51.4) min比(208.5±53.6) min,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枚数相当(31.4±14.2比32.6±11.7,P>0.05).腹腔镜组术后短期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4.5%和5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似的根治效果,且微创优势显著.

    作者:胡军红;杨德生;郑立;李诗杰;王晨宇;任学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腹腔镜结肠脾曲癌根治术36例的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

    目前,关于直肠癌、乙状结肠癌、横结肠中段癌和右半结肠癌(包括结肠肝曲癌)的腹腔镜手术操作规范,如戳孔位置、分离入路、操作步骤和技巧、淋巴结清扫范围以及肠吻合方式等都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结肠脾曲癌(splenic flexure cancer,SFC)的腹腔镜手术操作尚缺乏规范,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争议[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对36例SFC患者进行了腹腔镜根治术,现对其手术操作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等进行分析总结.

    作者:刘铜军;申震;张凯;谢忠士;于威;姜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的安全性与可行性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检索Embase、PubMed、Journals@Ovid、Springerlink、Google Scholar、万方和中国知网2012年10月之前比较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和术后禁食的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对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5项随机对照研究和4项非随机对照研究共计778例病例纳入研究,其中早期经口进食组381例,术后禁食组397例.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R=0.88,95%CI:0.68~1.16)和耐受程度(RR=1.01,95%CI:0.96~1.0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早期经口进食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MD=-0.86,95%CI:-1.20~-0.51)和住院时间(MD=-2.40,95%CI:-3.33~-1.47)较禁食组明显缩短.结论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安全、可行,而且可以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并并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邱强;曹家庆;王琦;辛林;黄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微生物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基因突变、环境以及炎症有关,近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可能在结直肠癌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常见的与结直肠癌发病相关的细菌包括牛链球菌、幽门螺杆菌、大肠杆菌、拟杆菌属和梭杆菌属等;病毒包括多瘤病毒、EB病毒、人巨细胞病毒以及人类乳头状病毒等.这些微生物在结直肠癌发病中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与结直肠癌发病相关的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和宏蛋白质组是未来这方面研究的方向.

    作者:姚增武;周岩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复方银杏叶萃取物胶囊对61例痔手术后的疗效观察

    痔是直肠肛门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手段.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为肛门疼痛不适、出血或水肿[1].手术操作轻柔、术中应用超声刀、术后口服血管活性药物和坐浴等可不同程度地避免出现并发症[2-4].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通过对施行痔手术的患者予以复方银杏叶萃取物胶囊口服,观察其在减轻痔手术后疼痛、出血和水肿等症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蔡泽荣;何小文;何晓生;马腾辉;彭慧;吴小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方式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胃癌术后合理的早期营养支持方式.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胃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完全肠外营养组(TPN)、完全肠内营养组(TEN)及部分肠内加肠外营养组(EN加PN),每组40例.比较3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耐受性、术后7d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在营养支持过程中,EN加PN组耐受性(97.5%,39/40)明显高于TPN组(82.5%,33/40)和TEN组(80.0%,32/40)(P<0.05).术后7d,3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等营养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N加PN组和TEN组CD3、CD4、CD4/CD8等免疫指标明显高于TPN组(均P<0.05).EN加PN组和TEN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TPN组[5.13%(2/39)和6.25%(2/32)比12.12%(4/33),P<0.05],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快于TPN组[(49.5±22.1)h和(48.2±17.6)h比(68.2±16.7)h,P<0.05].结论 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安全可行,EN加PN为佳的早期营养支持方式.

    作者:刘昭晖;苏国强;张思宇;张景斌;黄小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氨基酸型营养素药理学机制及作用

    氨基酸型营养素不仅参与合成机体蛋白质,还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和代谢.氨基酸型营养素包括:谷氨酰胺,能改善肠屏障功能,减轻炎性反应,促进免疫功能恢复,但不同疾病的临床应用仍无一致结论;精氨酸,两种代谢方式相互竞争,对不同疾病具体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亮氨酸,主要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对代谢的影响尚存争议;蛋氨酸和半胱氨酸,能促进伤口愈合,对脂质代谢的益处正受重视.本综述回顾上述氨基酸型营养素对机体作用的有益生理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并简单介绍不同营养素间及营养素同机体的相互影响.

    作者:田锋;王新颖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经食管床与经胸骨后上提路径行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经食管床与经胸骨后两种上提路径行管状胃食管颈部吻合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间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拟行食管癌切除术的167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食管床路径组(85例)和胸骨后路径组(82例).分别于术后1、3、6、9及12月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结果 除吻合口狭窄发生率食管床路径组低于胸骨后路径组外(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49例患者完成了术后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食管床路径组术后吞咽梗阻和吞咽干呕两项症状明显优于胸骨后路径组,但反酸和烧心两项症状则相对更严重(均P<0.05).两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食管床路径和经胸骨后路径行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用于食管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均可获得较好的术后生活质量.前者术后吞咽功能优于后者,但反流症状却更为显著,因此,两种吻合方式各有利弊,应根据临床经验及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方忠民;蓝斌;朱天翔;李锐雄;王沐廷;杨彦龙;陈恕;马陈声;邱旭龙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处理——基于并发症防治的液体管理与营养支持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为复杂的手术之一.适用该术式的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黄疸、肝功能异常、糖尿病或营养不良等,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尤以胰漏、胆瘘和胃肠功能障碍多见.对围手术期患者进行液体管理和营养支持治疗,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彭俊生;陈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骶前大出血的解剖学基础及预防治疗措施

    在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及盆腔巨大肿物的切除术中,骶前大出血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常因其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以及止血困难等因素困扰着外科医师.目前,很多外科医师由于相关解剖知识匮乏,临床经验不足,止血方法选用不当,常致不能有效进行止血.本文就骶前大出血的基础研究、预防及治疗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供临床医师参考借鉴.

    作者:王锡山;关旭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肠梗阻导管在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左半结肠癌伴完全性肠梗阻时,进行一期根治性切除吻合由于风险大和并发症多,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即使术中行肠道灌洗后切除吻合,其手术时间长,易污染,梗阻近端肠管水肿明显,术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仍很高.近年来,肠梗阻导管和肠道金属支架的应用,为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的一期切除吻合创造了一定的条件[1].福建省立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对收治的25例左半结肠癌伴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给予肠梗阻导管治疗后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林昊;林达佳;黄良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合并肝功能障碍胃肠手术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功能障碍都会导致多种营养素代谢紊乱,进而引发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会影响肝功能的恢复.临床上胃肠手术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尤合并肝功能障碍的胃肠手术患者其营养代谢明显异常.改善合并肝功能障碍胃肠手术患者的营养状态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改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合并肝功能障碍胃肠手术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作一阐述,为其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王新颖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三种术前营养评价方法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预测价值比较

    目的 比较欧洲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微型营养评价法(MNA)和主观全面评价法(SGA)3种术前营养评估方法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和肿瘤外科收治的235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其中食管癌31例,胃癌82例,结直肠癌122例.分别采用NRS 2002、MNA和SGA 3种营养评价方法进行术前营养评估,分别比较这3种方法筛选出的存在营养不良(营养风险)患者与营养正常(无营养风险)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按照SGA评分,235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重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和无营养不良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5%(17/42)、25.3%(22/87)和14.2%(15/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MNA评分,术前营养不良、潜在营养不良者和营养正常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2.9%(23/70)、24.7%(18/73)和14.1%(1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NRS 2002评分,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6%(27/98)和19.7%(27/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证实,SGA评分和MNA评分均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1).SGA评分预测术后并发症的敏感性较MNA评分为高(90.7%比79.6%),特异性相当(49.7%比50.8%).结论 SGA评分和MNA评分均能有效预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但相较之下,SGA的预测敏感性更高.术前制定营养支持方案时应重点参考SGA评估结果.

    作者:韩东;贺军;黄秋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S100A6对胃癌细胞侵袭转移的调控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S 100A6过表达对胃癌细胞侵袭转移的调控机制.方法 收集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经病理确诊的166例胃癌标本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肝转移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标本中S 100A6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通过ChIP-Chip方法检测胃癌细胞株KATO3中S100A6可能调控的下游因子;将S100A6基因转染入胃癌细胞株AGS,通过细胞侵袭实验、RT Q-PCR方法分别检测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中细胞的侵袭能力和侵袭转移相关因子CDK5和FLJ12438的mRNA表达.结果 S100A6蛋白在癌旁组织细胞质中偶有低表达;而在胃癌、肝及淋巴结转移灶组织的肿瘤细胞质和(或)细胞核中均有高表达,且在侵袭边缘的肿瘤细胞的细胞核中表达较高,其高表达率为分别为67.5%(112/166)、92.9%(26/28)和100%(30/30).S100A6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S100A6可能作用于26个细胞侵袭转移有关基因的启动子部位.S100A6转染组的过膜细胞数为31.3±5.5,多于阴性对照组的7.7±1.5和空白对照组的9.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K5 mRNA在转染组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而FLJ 1243 mRNA在转染组中的表达水平与另外两组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100A6可能通过调控下游侵袭相关因子如CDK5的表达,进而影响胃癌细胞的侵袭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

    作者:李军;王晓红;李子禹;步召德;武爱文;张连海;吴晓江;宗祥龙;季加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伴营养风险胃癌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伴营养风险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2年5-10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60例伴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以安素作为肠内营养制剂,术前连续服用10 d,对照组进食等热量等氮的匀浆膳.检测患者入院时、术前1d和术后3d营养相关指标及肝肾功能指标,并记录恶心、呕吐等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基线水平一致(均P>0.05).术后3d,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者血清白蛋白[(33.9±5.6) g/L比(31.0±5.3) g/L,P<0.05]和血红蛋白水平[(103.4±7.7) g/L比(96.6±10.5) g/L,P<0.01]均明显升高;而体质量指数、淋巴细胞计数、血糖浓度、血钾、血钠及肝、肾功能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各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症状,各有1例出现呕吐症状,试验组患者未出现肠内营养相关的严重不良临床事件.结论 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伴营养风险胃癌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是临床纠正营养风险的合理选择.

    作者:陈博;周勇;杨平;覃先蓬;李宁宁;何丹;冯金燕;鄢传经;伍晓汀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肠内营养制剂在直肠癌根治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直肠癌手术前使用肠内无渣整蛋白营养制剂替代传统机械肠道准备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行Dixon手术的直肠癌患者,采用完全随机1∶1配对方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术前连续3d口服无渣整蛋白肠内营养制剂,不行机械肠道准备;对照组术前口服泻药行机械肠道准备.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一般情况、肠道清洁程度、术后并发症及营养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肠道清洁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53±0.91)d比(3.03±0.68)d,P<0.05]和半流饮食时间[(3.95±0.83)d比(4.52±1.14)d,P<0.05]明显缩短.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5/30)比20.0%(6/30),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但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者白蛋白[(36.2±2.5) g/L比(33.5±2.6) g/L,P<0.01]和前白蛋白[(325.4±28.2) mg/L比(302.5±34.2) mg/L,P<0.01]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直肠癌患者术前服用肠内营养制剂以代替术前机械肠道准备,其清肠效果并不劣于传统方法,亦不增加手术风险,并能有效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

    作者:陈剑辉;叶锦宁;宋武;何裕隆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胃癌切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实施中应注重的细节

    肠内营养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为患者的营养支持提供合理的营养途径.由于其廉价、简便、不良反应小等优点,目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肠内营养具有诸多优势,尤其对于术后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然而,肠内营养支持同样具有局限性,在具体的实施中也要格外注意应用细节.本文以胃癌患者为例,探讨分析了肠内营养支持中应注意的一些重要细节.

    作者:薛英威;李春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腹腔镜结肠癌术后早期口服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整蛋白肠内营养粉(TP)与含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混悬液(TPF-FOS)用于腹腔镜结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入组拟行腹腔镜结肠癌手术的7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入TP组或TPF-FOS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口服肠内营养,并逐渐增加浓度和剂量.测定术前及术后第1和第7天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记录术后排气和排粪时间,以及发热、感染、腹泻、腹胀等发生情况.结果 63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TP组33例,TPF-FOS组30例;两组均无因为无法耐受口服肠内营养而退出研究者.与TP组相比,TPF-FOS组术后7d内排成形粪便的患者比例显著增高[76.7%(23/30)比27.3%(9/33),P<0.01];术后4~7 d腹胀发生率显著降低{5.8% [7/(30×4)]比15.2%[20/(33×4)],P<0.05}.两组间术后营养指标、感染应激指标、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腹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PF-FOS肠内营养混悬液和TP肠内营养粉均可安全用于结肠癌术后早期口服肠内营养;TPF-FOS可能更有助于术后胃肠动力的恢复.

    作者:赵明利;薛琪;李雅男;王亚楠;陈韬;赵丽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术后早期经口进食对结直肠癌术后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后12h内经口进食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临床结局及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入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5-12月间拟行限期根治性手术的7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进食组(术后12 h内开始进食)和传统进食组(术后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每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及体液免疫指标.结果 62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早期进食组32例,传统进食组30例.早期进食组较传统进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2±1)d比(4±2)d,P<0.01]、排粪时间[(3.8±1.6)d比(6.4±2.5)d,P<0.01]、半流饮食时间[(4±2)d比(8.2±2.2)d,P<0.0l]和术后住院时间[(6±1)d比(11.7±3.8)d,P<0.01]均明显缩短.术后两组患者各项体液免疫指标均明显下降,之后逐渐回升,但早期进食组恢复速度快于传统饮食组,至术后第3天,早期进食组较传统进食组患者球蛋白[(24.1±2.4) g/L比(22.1±3.3) g/L,P<0.05]、免疫球蛋白G[(10.8±2.4) g/L比(8.7±2.1) g/L,P<0.01)和补体C4[(0.24±0.09) g/L比(0.17±0.05) g/L,P<0.05]水平明显增高.结论 术后12h内经口进食应用于限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安全有效,有助于加快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并促进术后体液免疫功能的恢复.

    作者:杨东杰;何伟玲;王亮;徐建波;彭建军;吴晖;宋武;张常华;何裕隆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蛋白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在结直肠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蛋白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CIP2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2例结直肠癌组织芯片中CIP2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CIP2A高表达与肿瘤TNM分期、组织分型、腹膜种植及肝转移有关(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CEA、结直肠癌家族史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CIP2A高表达组1、3、5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1%、71.4%、59.2%和44.4%,明显低于低表达组的98.2%、85.7%、80.3%和74.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CIP2A高表达并非是影响结直肠癌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99,HR=1.982,95%CI:0.879~4.469).结论 CIP2A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CIP2A可能成为潜在的结直肠癌转移和预后分子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作者:彭星宇;陈伟;周凯;符建平;傅平;曾庆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