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种术前营养评价方法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预测价值比较

韩东;贺军;黄秋林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 术前营养评估, 营养风险筛查2002, 微型营养评价法, 主观全面评价法, 术后并发症
摘要:目的 比较欧洲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微型营养评价法(MNA)和主观全面评价法(SGA)3种术前营养评估方法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和肿瘤外科收治的235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其中食管癌31例,胃癌82例,结直肠癌122例.分别采用NRS 2002、MNA和SGA 3种营养评价方法进行术前营养评估,分别比较这3种方法筛选出的存在营养不良(营养风险)患者与营养正常(无营养风险)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按照SGA评分,235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重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和无营养不良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5%(17/42)、25.3%(22/87)和14.2%(15/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MNA评分,术前营养不良、潜在营养不良者和营养正常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2.9%(23/70)、24.7%(18/73)和14.1%(1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NRS 2002评分,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6%(27/98)和19.7%(27/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证实,SGA评分和MNA评分均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1).SGA评分预测术后并发症的敏感性较MNA评分为高(90.7%比79.6%),特异性相当(49.7%比50.8%).结论 SGA评分和MNA评分均能有效预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但相较之下,SGA的预测敏感性更高.术前制定营养支持方案时应重点参考SGA评估结果.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结肠脾曲癌根治术36例的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

    目前,关于直肠癌、乙状结肠癌、横结肠中段癌和右半结肠癌(包括结肠肝曲癌)的腹腔镜手术操作规范,如戳孔位置、分离入路、操作步骤和技巧、淋巴结清扫范围以及肠吻合方式等都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结肠脾曲癌(splenic flexure cancer,SFC)的腹腔镜手术操作尚缺乏规范,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争议[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对36例SFC患者进行了腹腔镜根治术,现对其手术操作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等进行分析总结.

    作者:刘铜军;申震;张凯;谢忠士;于威;姜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复方银杏叶萃取物胶囊对61例痔手术后的疗效观察

    痔是直肠肛门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手段.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为肛门疼痛不适、出血或水肿[1].手术操作轻柔、术中应用超声刀、术后口服血管活性药物和坐浴等可不同程度地避免出现并发症[2-4].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通过对施行痔手术的患者予以复方银杏叶萃取物胶囊口服,观察其在减轻痔手术后疼痛、出血和水肿等症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蔡泽荣;何小文;何晓生;马腾辉;彭慧;吴小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肠梗阻导管在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左半结肠癌伴完全性肠梗阻时,进行一期根治性切除吻合由于风险大和并发症多,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即使术中行肠道灌洗后切除吻合,其手术时间长,易污染,梗阻近端肠管水肿明显,术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仍很高.近年来,肠梗阻导管和肠道金属支架的应用,为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的一期切除吻合创造了一定的条件[1].福建省立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对收治的25例左半结肠癌伴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给予肠梗阻导管治疗后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林昊;林达佳;黄良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处理——基于并发症防治的液体管理与营养支持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为复杂的手术之一.适用该术式的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黄疸、肝功能异常、糖尿病或营养不良等,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尤以胰漏、胆瘘和胃肠功能障碍多见.对围手术期患者进行液体管理和营养支持治疗,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彭俊生;陈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肠内营养制剂在直肠癌根治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直肠癌手术前使用肠内无渣整蛋白营养制剂替代传统机械肠道准备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行Dixon手术的直肠癌患者,采用完全随机1∶1配对方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术前连续3d口服无渣整蛋白肠内营养制剂,不行机械肠道准备;对照组术前口服泻药行机械肠道准备.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一般情况、肠道清洁程度、术后并发症及营养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肠道清洁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53±0.91)d比(3.03±0.68)d,P<0.05]和半流饮食时间[(3.95±0.83)d比(4.52±1.14)d,P<0.05]明显缩短.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5/30)比20.0%(6/30),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但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者白蛋白[(36.2±2.5) g/L比(33.5±2.6) g/L,P<0.01]和前白蛋白[(325.4±28.2) mg/L比(302.5±34.2) mg/L,P<0.01]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直肠癌患者术前服用肠内营养制剂以代替术前机械肠道准备,其清肠效果并不劣于传统方法,亦不增加手术风险,并能有效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

    作者:陈剑辉;叶锦宁;宋武;何裕隆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手术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中有关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Jadad质量评价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营养指标、肠功能恢复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卫生经济学指标等结局资料,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1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共计1087例病例纳入分析,其中术后24 h内予以肠内营养者541例(早期营养组),术后予以常规营养支持或单纯静脉输液者546例(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营养组患者术后血浆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WMD=2.87,95%CI:1.03~4.71;WMD=0.04,95%CI:0.02~0.05),术后肠通气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WMD=4.10,95%CI:-5.38~-2.8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RR=0.64,95%CI:0.44~0.93).结论 胃肠道手术后予以早期肠内营养,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舒晓亮;康凯;钟静霞;姬舒荣;王铭河;张勇胜;唐大寒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胃癌切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实施中应注重的细节

    肠内营养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为患者的营养支持提供合理的营养途径.由于其廉价、简便、不良反应小等优点,目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肠内营养具有诸多优势,尤其对于术后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然而,肠内营养支持同样具有局限性,在具体的实施中也要格外注意应用细节.本文以胃癌患者为例,探讨分析了肠内营养支持中应注意的一些重要细节.

    作者:薛英威;李春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免疫营养在胃肠道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免疫营养是指在标准营养配方基础上添加某些具有特殊作用的营养素,利用其药理学作用达到治疗和调节机体代谢与免疫功能的目的.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特殊营养素主要有谷氨酰胺、精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核苷酸等,它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机制发挥不同的支持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使临床营养理念得以拓展和提升,深化了营养支持的作用,提高了营养支持疗效.近年来,免疫营养同样广泛应用于胃肠道肿瘤患者.

    作者:吴国豪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三种术前营养评价方法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预测价值比较

    目的 比较欧洲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微型营养评价法(MNA)和主观全面评价法(SGA)3种术前营养评估方法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和肿瘤外科收治的235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其中食管癌31例,胃癌82例,结直肠癌122例.分别采用NRS 2002、MNA和SGA 3种营养评价方法进行术前营养评估,分别比较这3种方法筛选出的存在营养不良(营养风险)患者与营养正常(无营养风险)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按照SGA评分,235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重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和无营养不良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5%(17/42)、25.3%(22/87)和14.2%(15/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MNA评分,术前营养不良、潜在营养不良者和营养正常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2.9%(23/70)、24.7%(18/73)和14.1%(1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NRS 2002评分,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6%(27/98)和19.7%(27/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证实,SGA评分和MNA评分均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1).SGA评分预测术后并发症的敏感性较MNA评分为高(90.7%比79.6%),特异性相当(49.7%比50.8%).结论 SGA评分和MNA评分均能有效预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但相较之下,SGA的预测敏感性更高.术前制定营养支持方案时应重点参考SGA评估结果.

    作者:韩东;贺军;黄秋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腹腔镜结肠癌术后早期口服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整蛋白肠内营养粉(TP)与含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混悬液(TPF-FOS)用于腹腔镜结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入组拟行腹腔镜结肠癌手术的7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入TP组或TPF-FOS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口服肠内营养,并逐渐增加浓度和剂量.测定术前及术后第1和第7天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记录术后排气和排粪时间,以及发热、感染、腹泻、腹胀等发生情况.结果 63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TP组33例,TPF-FOS组30例;两组均无因为无法耐受口服肠内营养而退出研究者.与TP组相比,TPF-FOS组术后7d内排成形粪便的患者比例显著增高[76.7%(23/30)比27.3%(9/33),P<0.01];术后4~7 d腹胀发生率显著降低{5.8% [7/(30×4)]比15.2%[20/(33×4)],P<0.05}.两组间术后营养指标、感染应激指标、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腹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PF-FOS肠内营养混悬液和TP肠内营养粉均可安全用于结肠癌术后早期口服肠内营养;TPF-FOS可能更有助于术后胃肠动力的恢复.

    作者:赵明利;薛琪;李雅男;王亚楠;陈韬;赵丽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肠梗阻导管在小肠排列术中的应用

    反复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的治疗难点之一.由于肠梗阻导管具有一定的韧性、可使肠管自然排列、避免肠管呈锐角折叠、有足够的长度支撑全部小肠以及患者耐受性好等优点,近年来已较广泛地应用于肠梗阻的治疗,对提高肠梗阻的保守治疗成功率起到重要的作用[1-2].宁波市第九医院普通外科从2010年7月至2013年3月,应用肠梗阻导管对9例反复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了小肠排列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张玉柱;夏洪兵;丁冠军;武凌;郑国庆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间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1 56例胃腺癌组织标本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4家族成员CD44s、CD44v5和CD44v6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CD44s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0.0%(78/156)和40.3%(63/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4v5和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9.3%(77/156)和63.4%(99/15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7.6%(12/156)和0(均P<0.05).3种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两两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在胃癌组织中,CD44s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CD44v5的表达仅与胃癌浸润深度相关;CD44v6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Lauren分型相关.CD44s、CD44v5及CD44v6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5.8%和52.5% (P<0.05)、38.9%和49.3% (P>0.05)及26.2%和75.4% (P<0.05),仅CD44v6表达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RR=1.931,95%CI:1.183~3.152).结论 CD44参与胃癌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过程,CD44可能成为胃癌预后预测指标之一.

    作者:谢建伟;黄昌明;郑朝辉;李平;王家镔;林建贤;陆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的安全性与可行性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检索Embase、PubMed、Journals@Ovid、Springerlink、Google Scholar、万方和中国知网2012年10月之前比较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和术后禁食的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对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5项随机对照研究和4项非随机对照研究共计778例病例纳入研究,其中早期经口进食组381例,术后禁食组397例.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R=0.88,95%CI:0.68~1.16)和耐受程度(RR=1.01,95%CI:0.96~1.0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早期经口进食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MD=-0.86,95%CI:-1.20~-0.51)和住院时间(MD=-2.40,95%CI:-3.33~-1.47)较禁食组明显缩短.结论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口进食安全、可行,而且可以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并并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邱强;曹家庆;王琦;辛林;黄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在老年患者应用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109例老年(70岁以上)进展期胃癌患者(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开腹胃癌根治术的124例老年患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102.5±34.3) ml比(181.7±73.8) ml,P<0.05],术后肠功能恢复更快[(2.8±0.6)d比(4.0±1.2)d,P<0.05],术后住院时间更短[(10.7±7.5)d比(14.2±6.5)d,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0.1%(11/109)比21.0%(26/124),P<0.05],但手术时间较长[(231.2±51.4) min比(208.5±53.6) min,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枚数相当(31.4±14.2比32.6±11.7,P>0.05).腹腔镜组术后短期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4.5%和5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似的根治效果,且微创优势显著.

    作者:胡军红;杨德生;郑立;李诗杰;王晨宇;任学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骶前大出血的解剖学基础及预防治疗措施

    在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及盆腔巨大肿物的切除术中,骶前大出血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常因其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以及止血困难等因素困扰着外科医师.目前,很多外科医师由于相关解剖知识匮乏,临床经验不足,止血方法选用不当,常致不能有效进行止血.本文就骶前大出血的基础研究、预防及治疗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供临床医师参考借鉴.

    作者:王锡山;关旭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氨基酸型营养素药理学机制及作用

    氨基酸型营养素不仅参与合成机体蛋白质,还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和代谢.氨基酸型营养素包括:谷氨酰胺,能改善肠屏障功能,减轻炎性反应,促进免疫功能恢复,但不同疾病的临床应用仍无一致结论;精氨酸,两种代谢方式相互竞争,对不同疾病具体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亮氨酸,主要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对代谢的影响尚存争议;蛋氨酸和半胱氨酸,能促进伤口愈合,对脂质代谢的益处正受重视.本综述回顾上述氨基酸型营养素对机体作用的有益生理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并简单介绍不同营养素间及营养素同机体的相互影响.

    作者:田锋;王新颖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微生物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基因突变、环境以及炎症有关,近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可能在结直肠癌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常见的与结直肠癌发病相关的细菌包括牛链球菌、幽门螺杆菌、大肠杆菌、拟杆菌属和梭杆菌属等;病毒包括多瘤病毒、EB病毒、人巨细胞病毒以及人类乳头状病毒等.这些微生物在结直肠癌发病中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与结直肠癌发病相关的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和宏蛋白质组是未来这方面研究的方向.

    作者:姚增武;周岩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术后早期经口进食对结直肠癌术后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后12h内经口进食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临床结局及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入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5-12月间拟行限期根治性手术的7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进食组(术后12 h内开始进食)和传统进食组(术后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每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及体液免疫指标.结果 62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早期进食组32例,传统进食组30例.早期进食组较传统进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2±1)d比(4±2)d,P<0.01]、排粪时间[(3.8±1.6)d比(6.4±2.5)d,P<0.01]、半流饮食时间[(4±2)d比(8.2±2.2)d,P<0.0l]和术后住院时间[(6±1)d比(11.7±3.8)d,P<0.01]均明显缩短.术后两组患者各项体液免疫指标均明显下降,之后逐渐回升,但早期进食组恢复速度快于传统饮食组,至术后第3天,早期进食组较传统进食组患者球蛋白[(24.1±2.4) g/L比(22.1±3.3) g/L,P<0.05]、免疫球蛋白G[(10.8±2.4) g/L比(8.7±2.1) g/L,P<0.01)和补体C4[(0.24±0.09) g/L比(0.17±0.05) g/L,P<0.05]水平明显增高.结论 术后12h内经口进食应用于限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安全有效,有助于加快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并促进术后体液免疫功能的恢复.

    作者:杨东杰;何伟玲;王亮;徐建波;彭建军;吴晖;宋武;张常华;何裕隆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胃肠道手法吻合与器械吻合的比较及其合理性与规范化应用

    吻合器的发明和使用令许多复杂手术变得相对简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胃肠外科胃肠道重建,如结肠-直肠吻合、食管-胃吻合及食管-空肠吻合等,相应地,器械吻合已广泛应用甚至逐渐替代了手法吻合.有研究通过对比胃肠道手法吻合和器械吻合的吻合口情况后认为,两种吻合方式的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器械吻合致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较高[1].本文通过比较两种吻合方式的效果,主要讨论如何合理、规范地使用吻合器械并与外科医师细致的手法操作相结合,从而更高质量地完成手术.

    作者:曹宏;田晓丰;孙月芳;王春田;王兆永;朱甲明;房学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经食管床与经胸骨后上提路径行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经食管床与经胸骨后两种上提路径行管状胃食管颈部吻合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间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拟行食管癌切除术的167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食管床路径组(85例)和胸骨后路径组(82例).分别于术后1、3、6、9及12月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结果 除吻合口狭窄发生率食管床路径组低于胸骨后路径组外(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49例患者完成了术后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食管床路径组术后吞咽梗阻和吞咽干呕两项症状明显优于胸骨后路径组,但反酸和烧心两项症状则相对更严重(均P<0.05).两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食管床路径和经胸骨后路径行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用于食管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均可获得较好的术后生活质量.前者术后吞咽功能优于后者,但反流症状却更为显著,因此,两种吻合方式各有利弊,应根据临床经验及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方忠民;蓝斌;朱天翔;李锐雄;王沐廷;杨彦龙;陈恕;马陈声;邱旭龙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