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位直肠胃肠间质瘤误诊为直肠黏膜下感染一例

何勇山;金黑鹰;章蓓;耿建祥;高玲

关键词:直肠黏膜下, 胃肠间质瘤, 误诊, 条索状硬结, 黏膜下肿块, 直肠肛管, 肛门, 肛瘘内口, 病理活检, 表面光滑, 截石位, 部肿块, 专科, 指诊, 外观, 慢性, 检查, 患者, 肠镜
摘要:患者男,62岁,因“肛门部肿块胀痛2个月加重半个月”于2011年4月15日入院.专科检查:肛门外观未见异常;指诊:截石位3点处肛旁2 cm触及—指向肛管的条索状硬结,肛内可触及黏膜下肿块,表面光滑质韧,未及全貌.肠镜示:距肛缘3 cm处见一肿物,表面黏膜正常,未见肛瘘内口,见图1;病理活检:直肠肛管黏膜示中度急、慢性炎.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长链非编码RNA调节细胞周期素D1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筛选影响结直肠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RKO和Lovo结直肠癌细胞株梯度照光后行克隆形成实验,应用单击多靶数学模型计算存活分数SF2值并绘制剂量存活曲线;高通量lncRNA/mRNA芯片筛选在RKO与Lovo、以及2Gy照光前后RKO细胞中表达差异2倍以上的lncRNA基因和蛋白编码基因;采用Gene Ontology联合Pathway综合分析阳性表达基因主要作用通路;实时PCR进一步检测验证RKO细胞株照光前后P53、P21、细胞周期素(cyclin)D1表达变化.结果 克隆形成实验显示,Lovo细胞株SF2=0.47,RKO细胞株SF2=0.53,Lovo辐射敏感性显著高于RKO(P<0.05).高通量lncRNA/mRNA芯片筛选得到阳性表达长链非编码RNA基因268条,蛋白编码基因270条;Gene Ontology联合Pathway综合分析显示:细胞周期相关基因所占比重大(38.6%),并有多条lncRNA表达水平与cyclin D1编码基因CCND1组间表达差异显著相关.RKO与Lovo两株细胞P53和P21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KO细胞cyclin D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Lovo细胞(P<0.05);RKO细胞株经2Gy剂量照射前后,P53和P21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yclin D1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 lncRNA可能通过形成转录复合物与CCND1基因结合,调节cyclin D1蛋白表达进而影响结直肠癌细胞辐射敏感性;且lncRNA对cyclin D1表达的调节不依赖于P53-P21-cyclin D1通路.

    作者:于志奇;张畅;劳昕元;王颢;高显华;曹广文;周伟平;傅传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低位直肠前壁黏膜下实质性占位病变

    如何采取合适的诊疗方式处理发生在低位直肠的病变,包括炎性反应、良性增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始终是困扰临床医师的一个难题.因为这要求在彻底根除病灶的前提下必须要尽大可能保留正常的排粪等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汪明;王少华;曹晖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26例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组织形态与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类似的间叶源性肿瘤.胃是其好发部位,占GIST的60%左右,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胃GIST的首选方法.手术方式包括开腹手术、胃镜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26例胃GIST,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26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37 ~78(平均58.0)岁.所有病例术前均常规行电子胃镜、超声胃镜和腹部CT检查,初步明确病变性质和病变部位.肿瘤大小1.0~6.0 cm,其中6例大于5 cm.肿瘤部位:胃窦部3例,贲门部3例,胃体前壁12例,胃体后壁8例.生长方式:胃壁外侧14例,胃内黏膜下6例,跨壁生长6例.

    作者:盛卫忠;刘寒;钟芸诗;吴海福;楼文晖;姚礼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腺病毒介导的Bcl-XL shRNA对结肠癌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性

    目的 研究腺病毒介导的BcI-XL shRNA对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性.方法 将已有的Bcl-xl腺病毒进行扩增纯化,并通过反转录反应分析该腺病毒在mRNA水平对Bcl-XL的表达调控.通过MTT检测及克隆形成实验,了解该腺病毒对结直肠癌细胞株(Lovo细胞株)的体外杀伤作用.结果 Ad/Bcl-XL shRNA作用于Lovo细胞株导致Bcl-XL mRNA表达水平下降.与对照腺病毒Ad/GFP相比,Ad/Bcl-XL shRNA显著抑制Lovo细胞的增长(P<0.05),且该抑制效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显著抑制Lovo细胞的克隆形成(P<0.05),且该抑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而Ad/Bcl-XL shRNA对正常人成纤维细胞(NHFB)无明显杀伤作用.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Bcl-XL shRNA对Lovo细胞株具有杀伤作用,可能存在潜在的结肠癌治疗价值.

    作者:朱玉萍;李德川;冯海洋;刘勇;钱俊;陈寅波;高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小肠壁神经鞘瘤合并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患者,男性,52岁.因“排柏油样粪便3d”于2003年5月17日入院.3d前无明显诱因排柏油样粪便,2~3次/d,每次量约200 ml.1d前排粪次数及量明显增加,粪便性状同前;并伴有头晕、乏力、心悸、气短.既往健康.入院查体:呈重度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脐周可扪及一约8.0 cm×6.0 cm×5.0 cm的包块,质韧,表面光滑,活动度大,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作者:赵顺;王雁先;苏萍;李爽;贺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内镜下切除技术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价值

    目的 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在食管胃连接部(EGJ)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ESD治疗的患者资料,筛选出2007年11月至2011年6月间经病理证实的EGJ处GIST患者20例,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20例EGJ处GIST均起源于固有肌层,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9~67(平均54.1)岁,病灶直径8~20(平均14.8)mm.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内镜切除手术,其中15例接受了内镜黏膜下挖除术,4例接受了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1例接受了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手术时间15~90(平均47.8)min,术中出血量5~200 ml,病灶的完整切除率为100%.术中穿孔4例,气腹3例,气胸1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恢复.20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了3~36(平均13.2)个月的随访,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 在EGJ处GIST的治疗中,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技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李全林;钟芸诗;周平红;徐美东;张轶群;陈巍峰;马丽黎;秦文政;姚礼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肠间质瘤肝转移的治疗选择

    肝脏是胃肠间质瘤(GIST)常见的转移部位,即使行肝切除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虽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使得许多GIST肝转移患者有了手术切除的可能并显著提高了生存率,但仍无法完全替代手术治疗.因此,GIST肝转移的患者如何才能获得佳的治疗,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郝纯毅;钱红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Delorme手术治疗25例直肠脱垂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Delorme手术在直肠脱垂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6月间4家医院收治的25例行Delorme手术的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6例,年龄46~72(平均52)岁.均顺利完成Delorme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45~150(平均65)min,术中出血20~200(平均58)ml,住院时间5~14(平均8.5)d.术后7d,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裂开出血,珠网膜下腔麻醉下再次止血缝合;术后发生轻微并发症8例次,1例顽固性疼痛,3例尿潴留,4例粪便嵌塞.随访时间2~6(平均3.5)年,期间复发1例.术后仍有粪便失禁、便秘和出血的比例分别为37.5%(6/16)、45.5%(5/11)和15.4%(2/11),Wexner失禁评分明显降低(中位数5.0比9.0,P<0.01).肛门静息压和大压榨压较术前明显增加,初始感觉容积和大耐受容积较术前明显减少(均P<0.01).结论 Delorme手术安全、易操作,术后肛门直肠功能明显改善,可考虑作为直肠脱垂的首选方法.

    作者:陈朝文;张庚;闫长虹;王长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单孔腹腔镜胃胃肠间质瘤手术的初步探讨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尤其超声内镜的应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检出率大幅上升.常规腹腔镜技术治疗胃GIST避免了开腹手术对患者的损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自2009年以来探索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胃GIST的手术,实现了“无瘢痕”手术的梦想,现将初步积累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吴硕东;孔静;苏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进展期胃肠间质瘤的合理诊疗策略

    随着对胃肠间质瘤(GIST)认识的提高,临床上诊断为GIST患者的比例逐年升高.早期GIST行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而进展期GIST无论是在单纯手术治疗阶段、单纯伊马替尼靶向治疗阶段还是手术联合伊马替尼治疗阶段,手术后再复发、伊马替尼耐药和靶向药物多重耐药等问题仍然是目前治疗的难点.大量的临床证据显示,合理的治疗策略可以改善进展期GIST患者的预后.进展期GIST绝不能单纯认为是内科或者外科疾病,需要包括肿瘤外科、肿瘤内科、病理科、影像科和介入科等多学科协作组的综合诊疗.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笔者经验,提出进展期GIST的合理诊疗策略,以期达到早期发现、初期预防和恰当管理的目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

    作者:叶颖江;高志冬;王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216例胃肠间质瘤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生存情况及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并具有完整病理及随访资料的216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216例患者术后随访1~83(中位22)个月,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87%和82%.GIST位于胃、小肠和胃肠道外患者例数分别为103、45和41例,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5%和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8例十二指肠GIST和9例直肠GIST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完整切除加药物(伊马替尼)治疗、完整切除未服用药物、未完整切除加药物治疗及未完整切除未服用药物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6、155、22和11例,其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8%、49%和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部位的GIST患者预后明显不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和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刘立成;徐文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肠间质瘤在靶向治疗时代面临的挑战

    虽然靶向药物治疗延长了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生存期,但在治疗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与争议:(1)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时间仍有争议;(2)c-kit外显子9突变、野生型患者辅助治疗是否获益亦尚未确定;(3)转移性GIST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手术的合理结合能否改善预后,仍缺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4)舒尼替尼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中的患者教育与密切监测、东西方GIST人群种族与体质量的差异对给药方式的影响以及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耐药后的治疗选择等均面临挑战;(5)kit下游基因是否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以及多个靶点药物的联合应用仍存在较多困难.本文通过剖析这些问题,以期达成共识并寻求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沈琳;李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肠间质瘤分子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及对策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间叶源性肿瘤,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等小分子靶向药物是除手术外治疗GIST有效治疗方法.然而部分肿瘤对伊马替尼和(或)舒尼替尼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基因突变类型的差异以及继发基因突变是导致耐药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一旦出现肿瘤耐药,应根据耐药种类、耐药原因以及肿瘤具体情况,制订合理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陆巍;陆维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小肠胃肠间质瘤64例治疗与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2年4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4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均未接受化、放疗,有14例患者术后予以伊马替尼靶向治疗.64例小肠GIST患者5年生存率为51.2%;61例R0切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27例(44.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手术方式(P=0.001)、肿瘤大小(P=0.018)、周围组织粘连侵犯(P=0.015)、伴发远处转移(P=0.000)、肿瘤坏死出血(P=0.032)、Fletcher分级(P=0.027)及就诊时症状(P=0.012)与小肠GIST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周围组织粘连侵犯(P=0.026)、伴发远处转移(P=0.000)和就诊时症状(P=0.019)是小肠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评估小肠GIST患者的预后,应结合手术方式、肿瘤大小、与周围组织脏器有无粘连侵犯、有无伴发远处转移、有无肿瘤坏死出血、就诊时症状、Fletcher分级以及靶向治疗情况进行多方面考虑.

    作者:刘晓洁;王晓娜;张李;梁寒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的影像学评价

    影像学是评价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疗效的重要手段.RECIST形态学标准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存在一定限度,主要表现为基于传统径线评效不能准确地反映疗效变化.结合肿瘤径线及CT值变化率的Choi评效标准,拓展了影像学在GIST靶向治疗评价疗效的应用价值.新近的研究显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可早期反映GIST靶向治疗疗效,有效者在初始治疗后1周内即可出现ADC值的显著改变.通过基于肿瘤生物学行为影像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为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评效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张晓鹏;唐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1年版)

    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诊断、治疗和研究进步迅速.为了推动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立包括病理科、放射科、外科和肿瘤内科等临床多学科的合作模式,有必要制定专家共识或临床实践指南作为重要参考.

    作者:中国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5-氮杂胞苷联合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的体外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胞苷(5-aza-CdR)联合伊马替尼对人胃肠间质瘤(GIST)细胞GIST 882生长、运动、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5-aza-CdR、伊马替尼及双药联合作用对GIST882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数;迁徙运动及侵袭实验观察药物干预对细胞运动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情况.结果 5-aza-CdR与伊马替尼对GIST882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此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两药联用的抑制率较单独应用明显增高(P<0.05).药物作用48 h时,5-aza-CdR组(1000 μg/L)的细胞凋亡率为(11.7±1.2)%,伊马替尼组(100 μmol/L)则为(14.6±0.8)%,与对照组(2.8±0.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联合组细胞凋亡率为(19.4±1.1)%,明显高于单药组(与5-aza-CdR组相比,P=0.000;与伊马替尼组相比,P=0.013).5-aza-CdR可使GIST882 G0/G1期比例增加,S期比例降低,伊马替尼组及联合用药组对细胞周期的改变不明显.结论 去甲基化药物有望成为GIST药物治疗中单独或联合用药的新选择.

    作者:肖虹;郑绘霞;武丽娜;梁钢;赵玉泽;梁建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如何更好地联合外科手术与靶向药物治疗胃肠间质瘤

    对于原发性局限性胃肠间质瘤(GIST),外科手术结合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已成为中高危患者的治疗共识.而对于一些手术切除困难、部位特殊或需要联合脏器切除的原发局限性GIST,术前伊马替尼治疗可以使肿瘤降期而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切除率,甚至保留脏器功能.而对于进展期GIST,靶向药物是治疗的首选,外科手术干预尽管在一些回顾性的病例分析中显示出一定的效果,但仍缺乏前瞻性对照试验的证据支持.如何在两类患者中更好地结合靶向治疗和外科手术已成为GIST综合治疗实施的关键.

    作者:何裕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多学科合作模式在胃肠间质瘤诊治中的价值与实施

    肿瘤的治疗原则已经由单一的外科治疗演变为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疗.多学科团队协作(MDT)的诊治模式已经在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疾病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成功.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随着分子靶向治疗时代的到来,GIST的诊断治疗也越来越专业化和个体化,MDT模式在GIST的诊断和治疗上尤其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作者:曹晖;汪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2011全球胃肠间质瘤专家峰会纪要

    2011年10月21-23日,在希腊雅典如期召开了2011全球胃肠间质瘤专家峰会(2011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lobal Opinion Leader Summit,GIST GOLS).这是每年一度的全世界GIST领域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今年是GIST GOLS的第8届会议.

    作者:汪明;曹晖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