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隆
针对目前胃肠间质瘤诊断的临床和病理常规工作中普遍存在标本固定不足的问题,应该强调标本固定、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基因突变检测的规范化.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固定不佳标本的免疫组化和c-kit基因检测的常规方法作某些调整,以改善或提高检测效果,这对参与胃肠间质瘤诊断工作的临床医生、病理医生以及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刘泳冬;赵薇薇;陈慧娟;林汉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胞苷(5-aza-CdR)联合伊马替尼对人胃肠间质瘤(GIST)细胞GIST 882生长、运动、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5-aza-CdR、伊马替尼及双药联合作用对GIST882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数;迁徙运动及侵袭实验观察药物干预对细胞运动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情况.结果 5-aza-CdR与伊马替尼对GIST882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此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两药联用的抑制率较单独应用明显增高(P<0.05).药物作用48 h时,5-aza-CdR组(1000 μg/L)的细胞凋亡率为(11.7±1.2)%,伊马替尼组(100 μmol/L)则为(14.6±0.8)%,与对照组(2.8±0.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联合组细胞凋亡率为(19.4±1.1)%,明显高于单药组(与5-aza-CdR组相比,P=0.000;与伊马替尼组相比,P=0.013).5-aza-CdR可使GIST882 G0/G1期比例增加,S期比例降低,伊马替尼组及联合用药组对细胞周期的改变不明显.结论 去甲基化药物有望成为GIST药物治疗中单独或联合用药的新选择.
作者:肖虹;郑绘霞;武丽娜;梁钢;赵玉泽;梁建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复发转移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处理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国际上一些大型临床试验显示,伊马替尼治疗可显著改善复发转移GIST患者的生存期.而手术联合伊马替尼已成为转移GIST的理想治疗方法.然而,两者如何联合应用尚存在争议.伊马替尼可能影响凝血机制,因此,建议术前1周停药.细胞减灭术在复发转移性GIST中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与靶向药物联合应用.而复发转移GIST的临床试验尚需进一步评价.
作者:师英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间叶源性肿瘤,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等小分子靶向药物是除手术外治疗GIST有效治疗方法.然而部分肿瘤对伊马替尼和(或)舒尼替尼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基因突变类型的差异以及继发基因突变是导致耐药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一旦出现肿瘤耐药,应根据耐药种类、耐药原因以及肿瘤具体情况,制订合理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陆巍;陆维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儿,男性,5岁,因间断性便血1个月于2011年6月30日入院.入院查体:直肠指诊(胸膝位):距肛门4 cm处直肠前壁可触及一肿物,大小3.0 cm×2.9 cm,广基底,质硬,表面光滑,活动度较差.指套有血染.盆腔彩超:膀胱后方可见一大小为2.8 cm×2.6 cm的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内可见高阻动脉血流信号.下腹部CT示:直肠下段肠内可见等高密度、边缘光滑的球形肿物影,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见图1;前列腺正常.
作者:姜洋;张凯;李春生;刘铜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小肠血管畸形所致下消化道急性出血腹部少有阳性体征,临床上诊断较难.虽然目前有胶囊内镜及双气囊小肠镜能够对小肠出血作出诊断,但急性出血期亦很困难,治疗也很棘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1月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发现小肠血管畸形急性出血11例,并经腹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宝飞;葛恒发;黄家胜;陶国全;朱墨;于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生存情况及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并具有完整病理及随访资料的216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216例患者术后随访1~83(中位22)个月,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87%和82%.GIST位于胃、小肠和胃肠道外患者例数分别为103、45和41例,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5%和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8例十二指肠GIST和9例直肠GIST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完整切除加药物(伊马替尼)治疗、完整切除未服用药物、未完整切除加药物治疗及未完整切除未服用药物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6、155、22和11例,其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8%、49%和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部位的GIST患者预后明显不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和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刘立成;徐文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Delorme手术在直肠脱垂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6月间4家医院收治的25例行Delorme手术的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6例,年龄46~72(平均52)岁.均顺利完成Delorme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45~150(平均65)min,术中出血20~200(平均58)ml,住院时间5~14(平均8.5)d.术后7d,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裂开出血,珠网膜下腔麻醉下再次止血缝合;术后发生轻微并发症8例次,1例顽固性疼痛,3例尿潴留,4例粪便嵌塞.随访时间2~6(平均3.5)年,期间复发1例.术后仍有粪便失禁、便秘和出血的比例分别为37.5%(6/16)、45.5%(5/11)和15.4%(2/11),Wexner失禁评分明显降低(中位数5.0比9.0,P<0.01).肛门静息压和大压榨压较术前明显增加,初始感觉容积和大耐受容积较术前明显减少(均P<0.01).结论 Delorme手术安全、易操作,术后肛门直肠功能明显改善,可考虑作为直肠脱垂的首选方法.
作者:陈朝文;张庚;闫长虹;王长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如何采取合适的诊疗方式处理发生在低位直肠的病变,包括炎性反应、良性增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始终是困扰临床医师的一个难题.因为这要求在彻底根除病灶的前提下必须要尽大可能保留正常的排粪等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汪明;王少华;曹晖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影像学是评价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疗效的重要手段.RECIST形态学标准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存在一定限度,主要表现为基于传统径线评效不能准确地反映疗效变化.结合肿瘤径线及CT值变化率的Choi评效标准,拓展了影像学在GIST靶向治疗评价疗效的应用价值.新近的研究显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可早期反映GIST靶向治疗疗效,有效者在初始治疗后1周内即可出现ADC值的显著改变.通过基于肿瘤生物学行为影像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为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评效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张晓鹏;唐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作为胃肠外科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之一,胃肠间质瘤发生发展的部分重要机制如其确切的起源、为何R0切除后仍高复发等尚不明了.本文拟结合临床,对胃肠间质瘤的基因组学、肿瘤生物学特性和继发耐药的处理及免疫治疗等有关研究热点作一探讨.
作者:伍晓汀;夏霖;赵小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在食管胃连接部(EGJ)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ESD治疗的患者资料,筛选出2007年11月至2011年6月间经病理证实的EGJ处GIST患者20例,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20例EGJ处GIST均起源于固有肌层,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9~67(平均54.1)岁,病灶直径8~20(平均14.8)mm.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内镜切除手术,其中15例接受了内镜黏膜下挖除术,4例接受了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1例接受了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手术时间15~90(平均47.8)min,术中出血量5~200 ml,病灶的完整切除率为100%.术中穿孔4例,气腹3例,气胸1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恢复.20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了3~36(平均13.2)个月的随访,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 在EGJ处GIST的治疗中,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技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李全林;钟芸诗;周平红;徐美东;张轶群;陈巍峰;马丽黎;秦文政;姚礼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2年4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4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均未接受化、放疗,有14例患者术后予以伊马替尼靶向治疗.64例小肠GIST患者5年生存率为51.2%;61例R0切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27例(44.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手术方式(P=0.001)、肿瘤大小(P=0.018)、周围组织粘连侵犯(P=0.015)、伴发远处转移(P=0.000)、肿瘤坏死出血(P=0.032)、Fletcher分级(P=0.027)及就诊时症状(P=0.012)与小肠GIST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周围组织粘连侵犯(P=0.026)、伴发远处转移(P=0.000)和就诊时症状(P=0.019)是小肠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评估小肠GIST患者的预后,应结合手术方式、肿瘤大小、与周围组织脏器有无粘连侵犯、有无伴发远处转移、有无肿瘤坏死出血、就诊时症状、Fletcher分级以及靶向治疗情况进行多方面考虑.
作者:刘晓洁;王晓娜;张李;梁寒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治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经手术治疗的217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不同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17例患者中男性103例,女性114例,中位年龄55岁.除4例患者因广泛浸润未完整切除外,其余213例均行完整切除,其中35例行腹腔镜手术;48例术后口服伊马替尼.178例(82.0%)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74个月.随访期间有16例(9.0%)发生术后复发和(或)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OR=2.547,95%CI:1.466~4.424)和核分裂像(OR=6.556,95% CI:2.974~14.449)是影响根治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患者中带瘤生存者5例,11例死于GIST,其中小肠GIST 7例,肠道外GIST 4例.Cox回归分析显示,核分裂像(RR=2.654,95% CI:1.094~6.438)与复发和(或)转移(RR=32.988,95% CI:3.879~280.529)是GIST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肿瘤部位与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根治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独立因素,核分裂像与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是影响GIST预后的独立因素.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联合靶向治疗可使GIST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张鹏;郑威强;陶凯雄;帅晓明;韩高雄;王国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对于原发性局限性胃肠间质瘤(GIST),外科手术结合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已成为中高危患者的治疗共识.而对于一些手术切除困难、部位特殊或需要联合脏器切除的原发局限性GIST,术前伊马替尼治疗可以使肿瘤降期而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切除率,甚至保留脏器功能.而对于进展期GIST,靶向药物是治疗的首选,外科手术干预尽管在一些回顾性的病例分析中显示出一定的效果,但仍缺乏前瞻性对照试验的证据支持.如何在两类患者中更好地结合靶向治疗和外科手术已成为GIST综合治疗实施的关键.
作者:何裕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随着对胃肠间质瘤(GIST)认识的提高,临床上诊断为GIST患者的比例逐年升高.早期GIST行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而进展期GIST无论是在单纯手术治疗阶段、单纯伊马替尼靶向治疗阶段还是手术联合伊马替尼治疗阶段,手术后再复发、伊马替尼耐药和靶向药物多重耐药等问题仍然是目前治疗的难点.大量的临床证据显示,合理的治疗策略可以改善进展期GIST患者的预后.进展期GIST绝不能单纯认为是内科或者外科疾病,需要包括肿瘤外科、肿瘤内科、病理科、影像科和介入科等多学科协作组的综合诊疗.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笔者经验,提出进展期GIST的合理诊疗策略,以期达到早期发现、初期预防和恰当管理的目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
作者:叶颖江;高志冬;王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期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0年1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73例成人进展期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73例GIST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53例,疾病稳定14例,疾病进展5例.全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76(中位随访3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5.0个月(95% CI:34.2~55.8个月),1、3、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87.7%、63.6%和39.6%.多因素分析显示,基因突变情况和治疗前体力状态评分是伊马替尼治疗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c-kit外显子11突变患者PFS优于外显子9突变者;治疗前体力状态低评分者优于高评分者(均P<0.01).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期GIST疗效肯定,c-kit外显子9突变和体力状态不良的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效果不佳.
作者:张信华;吴晖;何裕隆;马晋平;陈创奇;徐建波;蔡世荣;韩方海;詹文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治疗后胃壁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3-10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EFR治疗后胃壁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共计14例患者,中位年龄49(32~63)岁.病变位于胃体5例,胃底8例,胃窦与胃体交界1例.病变大小为0.6~3.0 cm.应用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成功率100%(14/14),内镜下修补中位用时12(8~20) min,无中转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病例.4例于治疗后1d出现腹部胀痛或隐痛,体温升高,其中2例经B超提示腹腔有少量积液,给予穿刺引流;4例均继续半卧位,持续胃肠减压和抗感染治疗1~3 d后好转出院.术后14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1~8)个月,2例创面金属夹和尼龙绳残留,给予内镜下异物钳取出,创面愈合好.结论 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EFR治疗后胃壁缺损安全而有效,可以成为临床上消化道缺损内镜下修复的方法之一.
作者:钟芸诗;时强;姚礼庆;周平红;徐美东;马丽黎;陈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男性,52岁.因“排柏油样粪便3d”于2003年5月17日入院.3d前无明显诱因排柏油样粪便,2~3次/d,每次量约200 ml.1d前排粪次数及量明显增加,粪便性状同前;并伴有头晕、乏力、心悸、气短.既往健康.入院查体:呈重度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脐周可扪及一约8.0 cm×6.0 cm×5.0 cm的包块,质韧,表面光滑,活动度大,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作者:赵顺;王雁先;苏萍;李爽;贺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胃镜联合技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GIS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通外科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间接受双镜联合手术治疗的46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病例中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58.5岁;33例行胃镜辅助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13例行腹腔镜辅助胃镜手术.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和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85.5±29.3) min,术中出血量(31.4±12.2) 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1.6±14.9)h,术后住院(5.1±2.9)d.术后肿瘤生物学危险行为评估:极低度危险34例,低度危险12例.无术后并发症出现.随访2~26(中位随访12.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双镜联合技术治疗胃GIST安全可行,具有微创、恢复快的特点,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邱伟箐;汪明;庄捷;沈志勇;薛寒冰;沈镭;戈之铮;沈艳莹;刘强;曹晖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