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全层切除术后胃壁缺损的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

钟芸诗;时强;姚礼庆;周平红;徐美东;马丽黎;陈涛

关键词:黏膜下肿瘤,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 金属夹, 尼龙绳
摘要:目的 探讨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治疗后胃壁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3-10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EFR治疗后胃壁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共计14例患者,中位年龄49(32~63)岁.病变位于胃体5例,胃底8例,胃窦与胃体交界1例.病变大小为0.6~3.0 cm.应用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成功率100%(14/14),内镜下修补中位用时12(8~20) min,无中转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病例.4例于治疗后1d出现腹部胀痛或隐痛,体温升高,其中2例经B超提示腹腔有少量积液,给予穿刺引流;4例均继续半卧位,持续胃肠减压和抗感染治疗1~3 d后好转出院.术后14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1~8)个月,2例创面金属夹和尼龙绳残留,给予内镜下异物钳取出,创面愈合好.结论 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EFR治疗后胃壁缺损安全而有效,可以成为临床上消化道缺损内镜下修复的方法之一.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小肠胃肠间质瘤64例治疗与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2年4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4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均未接受化、放疗,有14例患者术后予以伊马替尼靶向治疗.64例小肠GIST患者5年生存率为51.2%;61例R0切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27例(44.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手术方式(P=0.001)、肿瘤大小(P=0.018)、周围组织粘连侵犯(P=0.015)、伴发远处转移(P=0.000)、肿瘤坏死出血(P=0.032)、Fletcher分级(P=0.027)及就诊时症状(P=0.012)与小肠GIST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周围组织粘连侵犯(P=0.026)、伴发远处转移(P=0.000)和就诊时症状(P=0.019)是小肠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评估小肠GIST患者的预后,应结合手术方式、肿瘤大小、与周围组织脏器有无粘连侵犯、有无伴发远处转移、有无肿瘤坏死出血、就诊时症状、Fletcher分级以及靶向治疗情况进行多方面考虑.

    作者:刘晓洁;王晓娜;张李;梁寒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小肠壁神经鞘瘤合并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患者,男性,52岁.因“排柏油样粪便3d”于2003年5月17日入院.3d前无明显诱因排柏油样粪便,2~3次/d,每次量约200 ml.1d前排粪次数及量明显增加,粪便性状同前;并伴有头晕、乏力、心悸、气短.既往健康.入院查体:呈重度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脐周可扪及一约8.0 cm×6.0 cm×5.0 cm的包块,质韧,表面光滑,活动度大,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作者:赵顺;王雁先;苏萍;李爽;贺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C-kit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特征与胃肠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c-kit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0年6月至2009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9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基因检测及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99例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DFS)为61.5%;5年总体生存率(OS)为67.4%.其中,77例c-kit外显子11、4例c-kit外显子9和2例PDGFRA外显子18突变患者5年DFS分别为64.3%、14.3%和100%,5年OS分别为70.8%、50.0%和100%.在c-kit外显子11突变的类型中,26例点突变、44例删失突变和7例复制突变患者5年DFS分别为87.1%、44.9%和80.0%,5年OS分别为88.1%、57.0%和100%.各因素之间5年DFS和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示,基因突变并不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492).结论 经手术治疗而未服用伊马替尼的GIST患者,基因突变型预后优于野生型,但基因突变并非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李超亿;梁小波;马俊杰;姜慧员;胡学忠;闫栋;侯生槐;王立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单孔腹腔镜胃胃肠间质瘤手术的初步探讨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尤其超声内镜的应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检出率大幅上升.常规腹腔镜技术治疗胃GIST避免了开腹手术对患者的损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自2009年以来探索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胃GIST的手术,实现了“无瘢痕”手术的梦想,现将初步积累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吴硕东;孔静;苏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进展期胃肠间质瘤的合理诊疗策略

    随着对胃肠间质瘤(GIST)认识的提高,临床上诊断为GIST患者的比例逐年升高.早期GIST行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而进展期GIST无论是在单纯手术治疗阶段、单纯伊马替尼靶向治疗阶段还是手术联合伊马替尼治疗阶段,手术后再复发、伊马替尼耐药和靶向药物多重耐药等问题仍然是目前治疗的难点.大量的临床证据显示,合理的治疗策略可以改善进展期GIST患者的预后.进展期GIST绝不能单纯认为是内科或者外科疾病,需要包括肿瘤外科、肿瘤内科、病理科、影像科和介入科等多学科协作组的综合诊疗.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笔者经验,提出进展期GIST的合理诊疗策略,以期达到早期发现、初期预防和恰当管理的目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

    作者:叶颖江;高志冬;王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胃肠间质瘤合并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胃胃肠间质瘤(GIST)合并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10年6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2例原发性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胃癌者(合并组)26例,无合并胃癌者(无合并组)96例.比较两组患者中胃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对全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与无合并组相比,合并组患者GIST肿瘤大直径更小(P<0.01)、核分裂像更少(P<0.05)、Fletcher分级更低(合并组76.9%为极低-低危者,P<0.01).合并组患者术前诊断率明显低于无合并组(23.1%比97.9%,P<0.01);5年生存率(58.0%)低于无合并组(79.4%) (P=0.027).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大直径(P<0.01)、核分裂像(P<0.01)、Fletcher分级(P<0.01)、是否合并胃癌(P<0.05)与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P<0.05)和是否合并胃癌(P<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胃GIST合并胃癌的患者其GIST的Fletcher分级大多为极低或低侵袭危险度,对预后影响较小,其生存时间主要取决于胃癌.

    作者:刘秀丽;王家镔;黄昌明;郑朝辉;李平;谢建伟;林建贤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重视标本固定以提高胃肠间质瘤的诊断质量

    针对目前胃肠间质瘤诊断的临床和病理常规工作中普遍存在标本固定不足的问题,应该强调标本固定、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基因突变检测的规范化.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固定不佳标本的免疫组化和c-kit基因检测的常规方法作某些调整,以改善或提高检测效果,这对参与胃肠间质瘤诊断工作的临床医生、病理医生以及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刘泳冬;赵薇薇;陈慧娟;林汉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基于预测评分系统的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策略

    目的 探讨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107例高龄结直肠癌患者(75岁以上)的临床资料.应用POSSUM、E-POSSUM评分系统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用ROC曲线及实际例数/预测例数(O/E)比值评估其效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E-POSSUM和POSSUM评分系统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9%~86.6%(平均32.7%)和19.1%~99.1%(平均55.5%),E-POSSUM评分系统优于POSSUM评分系统[ ROC曲线下面积(AUC值):0.862比0.576];O/E:0.771比0.454,更加接近于实际并发症发生率(25.2%,27/107).术前合并糖尿病(P=0.019)和发病部位为直肠(P=0.005)是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吻合口瘘为常见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P=0.026)、术前ASA分级(P=0.025)、术前肠梗阻(P=0.037)及术前肠穿孔(P=0.001)是非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肺部感染是常见的非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术前应用E-POSSUM评分系统可对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对于并发症发生高危患者术前应积极干预高危因素,以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曲军;张鑫;申占龙;萧如凯;高志冬;叶颖江;王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内镜全层切除术后胃壁缺损的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

    目的 探讨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治疗后胃壁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3-10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EFR治疗后胃壁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共计14例患者,中位年龄49(32~63)岁.病变位于胃体5例,胃底8例,胃窦与胃体交界1例.病变大小为0.6~3.0 cm.应用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成功率100%(14/14),内镜下修补中位用时12(8~20) min,无中转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病例.4例于治疗后1d出现腹部胀痛或隐痛,体温升高,其中2例经B超提示腹腔有少量积液,给予穿刺引流;4例均继续半卧位,持续胃肠减压和抗感染治疗1~3 d后好转出院.术后14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1~8)个月,2例创面金属夹和尼龙绳残留,给予内镜下异物钳取出,创面愈合好.结论 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EFR治疗后胃壁缺损安全而有效,可以成为临床上消化道缺损内镜下修复的方法之一.

    作者:钟芸诗;时强;姚礼庆;周平红;徐美东;马丽黎;陈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肠间质瘤分子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及对策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间叶源性肿瘤,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等小分子靶向药物是除手术外治疗GIST有效治疗方法.然而部分肿瘤对伊马替尼和(或)舒尼替尼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基因突变类型的差异以及继发基因突变是导致耐药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一旦出现肿瘤耐药,应根据耐药种类、耐药原因以及肿瘤具体情况,制订合理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陆巍;陆维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多学科合作模式在胃肠间质瘤诊治中的价值与实施

    肿瘤的治疗原则已经由单一的外科治疗演变为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疗.多学科团队协作(MDT)的诊治模式已经在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疾病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成功.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随着分子靶向治疗时代的到来,GIST的诊断治疗也越来越专业化和个体化,MDT模式在GIST的诊断和治疗上尤其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作者:曹晖;汪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1年版)

    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诊断、治疗和研究进步迅速.为了推动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立包括病理科、放射科、外科和肿瘤内科等临床多学科的合作模式,有必要制定专家共识或临床实践指南作为重要参考.

    作者:中国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5-氮杂胞苷联合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的体外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胞苷(5-aza-CdR)联合伊马替尼对人胃肠间质瘤(GIST)细胞GIST 882生长、运动、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5-aza-CdR、伊马替尼及双药联合作用对GIST882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数;迁徙运动及侵袭实验观察药物干预对细胞运动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情况.结果 5-aza-CdR与伊马替尼对GIST882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此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两药联用的抑制率较单独应用明显增高(P<0.05).药物作用48 h时,5-aza-CdR组(1000 μg/L)的细胞凋亡率为(11.7±1.2)%,伊马替尼组(100 μmol/L)则为(14.6±0.8)%,与对照组(2.8±0.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联合组细胞凋亡率为(19.4±1.1)%,明显高于单药组(与5-aza-CdR组相比,P=0.000;与伊马替尼组相比,P=0.013).5-aza-CdR可使GIST882 G0/G1期比例增加,S期比例降低,伊马替尼组及联合用药组对细胞周期的改变不明显.结论 去甲基化药物有望成为GIST药物治疗中单独或联合用药的新选择.

    作者:肖虹;郑绘霞;武丽娜;梁钢;赵玉泽;梁建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2011全球胃肠间质瘤专家峰会纪要

    2011年10月21-23日,在希腊雅典如期召开了2011全球胃肠间质瘤专家峰会(2011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lobal Opinion Leader Summit,GIST GOLS).这是每年一度的全世界GIST领域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今年是GIST GOLS的第8届会议.

    作者:汪明;曹晖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小儿直肠胃肠间质瘤一例

    患儿,男性,5岁,因间断性便血1个月于2011年6月30日入院.入院查体:直肠指诊(胸膝位):距肛门4 cm处直肠前壁可触及一肿物,大小3.0 cm×2.9 cm,广基底,质硬,表面光滑,活动度较差.指套有血染.盆腔彩超:膀胱后方可见一大小为2.8 cm×2.6 cm的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内可见高阻动脉血流信号.下腹部CT示:直肠下段肠内可见等高密度、边缘光滑的球形肿物影,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见图1;前列腺正常.

    作者:姜洋;张凯;李春生;刘铜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如何更好地联合外科手术与靶向药物治疗胃肠间质瘤

    对于原发性局限性胃肠间质瘤(GIST),外科手术结合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已成为中高危患者的治疗共识.而对于一些手术切除困难、部位特殊或需要联合脏器切除的原发局限性GIST,术前伊马替尼治疗可以使肿瘤降期而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切除率,甚至保留脏器功能.而对于进展期GIST,靶向药物是治疗的首选,外科手术干预尽管在一些回顾性的病例分析中显示出一定的效果,但仍缺乏前瞻性对照试验的证据支持.如何在两类患者中更好地结合靶向治疗和外科手术已成为GIST综合治疗实施的关键.

    作者:何裕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小肠血管畸形急性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和腹腔镜治疗

    小肠血管畸形所致下消化道急性出血腹部少有阳性体征,临床上诊断较难.虽然目前有胶囊内镜及双气囊小肠镜能够对小肠出血作出诊断,但急性出血期亦很困难,治疗也很棘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1月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发现小肠血管畸形急性出血11例,并经腹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宝飞;葛恒发;黄家胜;陶国全;朱墨;于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长链非编码RNA调节细胞周期素D1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筛选影响结直肠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RKO和Lovo结直肠癌细胞株梯度照光后行克隆形成实验,应用单击多靶数学模型计算存活分数SF2值并绘制剂量存活曲线;高通量lncRNA/mRNA芯片筛选在RKO与Lovo、以及2Gy照光前后RKO细胞中表达差异2倍以上的lncRNA基因和蛋白编码基因;采用Gene Ontology联合Pathway综合分析阳性表达基因主要作用通路;实时PCR进一步检测验证RKO细胞株照光前后P53、P21、细胞周期素(cyclin)D1表达变化.结果 克隆形成实验显示,Lovo细胞株SF2=0.47,RKO细胞株SF2=0.53,Lovo辐射敏感性显著高于RKO(P<0.05).高通量lncRNA/mRNA芯片筛选得到阳性表达长链非编码RNA基因268条,蛋白编码基因270条;Gene Ontology联合Pathway综合分析显示:细胞周期相关基因所占比重大(38.6%),并有多条lncRNA表达水平与cyclin D1编码基因CCND1组间表达差异显著相关.RKO与Lovo两株细胞P53和P21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KO细胞cyclin D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Lovo细胞(P<0.05);RKO细胞株经2Gy剂量照射前后,P53和P21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yclin D1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 lncRNA可能通过形成转录复合物与CCND1基因结合,调节cyclin D1蛋白表达进而影响结直肠癌细胞辐射敏感性;且lncRNA对cyclin D1表达的调节不依赖于P53-P21-cyclin D1通路.

    作者:于志奇;张畅;劳昕元;王颢;高显华;曹广文;周伟平;傅传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40例直肠胃肠间质瘤的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预后特点.方法 对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和天津市人民医院1979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的40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直肠GIST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8~81(中位数54.5)岁.术后随访1~300(中位52.5)个月,复发和转移18例,其中单纯局部复发7例,单纯远处转移6例,局部复发并远处转移5例.术后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2.5%、60.0%及42.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患者术后生存率与肿瘤大小(P<0.01)、肿瘤Fletcher分级(P<0.01)、核分裂像(P<0.01)及术后远处转移(P<0.05)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5)、核分裂像(P<0.01)和术后远处转移(P<0.01)是直肠GIST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直肠GIST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肿瘤原发灶大小、核分裂像和术后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陈丙学;郝东明;张作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的影像学评价

    影像学是评价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疗效的重要手段.RECIST形态学标准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存在一定限度,主要表现为基于传统径线评效不能准确地反映疗效变化.结合肿瘤径线及CT值变化率的Choi评效标准,拓展了影像学在GIST靶向治疗评价疗效的应用价值.新近的研究显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可早期反映GIST靶向治疗疗效,有效者在初始治疗后1周内即可出现ADC值的显著改变.通过基于肿瘤生物学行为影像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为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评效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张晓鹏;唐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