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kit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特征与胃肠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李超亿;梁小波;马俊杰;姜慧员;胡学忠;闫栋;侯生槐;王立平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 C-kit,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基因突变,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c-kit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0年6月至2009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9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基因检测及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99例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DFS)为61.5%;5年总体生存率(OS)为67.4%.其中,77例c-kit外显子11、4例c-kit外显子9和2例PDGFRA外显子18突变患者5年DFS分别为64.3%、14.3%和100%,5年OS分别为70.8%、50.0%和100%.在c-kit外显子11突变的类型中,26例点突变、44例删失突变和7例复制突变患者5年DFS分别为87.1%、44.9%和80.0%,5年OS分别为88.1%、57.0%和100%.各因素之间5年DFS和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示,基因突变并不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492).结论 经手术治疗而未服用伊马替尼的GIST患者,基因突变型预后优于野生型,但基因突变并非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进展期胃肠间质瘤的合理诊疗策略

    随着对胃肠间质瘤(GIST)认识的提高,临床上诊断为GIST患者的比例逐年升高.早期GIST行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而进展期GIST无论是在单纯手术治疗阶段、单纯伊马替尼靶向治疗阶段还是手术联合伊马替尼治疗阶段,手术后再复发、伊马替尼耐药和靶向药物多重耐药等问题仍然是目前治疗的难点.大量的临床证据显示,合理的治疗策略可以改善进展期GIST患者的预后.进展期GIST绝不能单纯认为是内科或者外科疾病,需要包括肿瘤外科、肿瘤内科、病理科、影像科和介入科等多学科协作组的综合诊疗.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笔者经验,提出进展期GIST的合理诊疗策略,以期达到早期发现、初期预防和恰当管理的目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

    作者:叶颖江;高志冬;王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重视标本固定以提高胃肠间质瘤的诊断质量

    针对目前胃肠间质瘤诊断的临床和病理常规工作中普遍存在标本固定不足的问题,应该强调标本固定、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基因突变检测的规范化.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固定不佳标本的免疫组化和c-kit基因检测的常规方法作某些调整,以改善或提高检测效果,这对参与胃肠间质瘤诊断工作的临床医生、病理医生以及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刘泳冬;赵薇薇;陈慧娟;林汉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多学科合作模式在胃肠间质瘤诊治中的价值与实施

    肿瘤的治疗原则已经由单一的外科治疗演变为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疗.多学科团队协作(MDT)的诊治模式已经在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疾病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成功.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随着分子靶向治疗时代的到来,GIST的诊断治疗也越来越专业化和个体化,MDT模式在GIST的诊断和治疗上尤其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作者:曹晖;汪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小肠血管畸形急性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和腹腔镜治疗

    小肠血管畸形所致下消化道急性出血腹部少有阳性体征,临床上诊断较难.虽然目前有胶囊内镜及双气囊小肠镜能够对小肠出血作出诊断,但急性出血期亦很困难,治疗也很棘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1月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发现小肠血管畸形急性出血11例,并经腹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宝飞;葛恒发;黄家胜;陶国全;朱墨;于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2011全球胃肠间质瘤专家峰会纪要

    2011年10月21-23日,在希腊雅典如期召开了2011全球胃肠间质瘤专家峰会(2011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lobal Opinion Leader Summit,GIST GOLS).这是每年一度的全世界GIST领域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今年是GIST GOLS的第8届会议.

    作者:汪明;曹晖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腹腔镜与胃镜联合技术治疗46例胃胃肠间质瘤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胃镜联合技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GIS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通外科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间接受双镜联合手术治疗的46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病例中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58.5岁;33例行胃镜辅助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13例行腹腔镜辅助胃镜手术.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和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85.5±29.3) min,术中出血量(31.4±12.2) 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1.6±14.9)h,术后住院(5.1±2.9)d.术后肿瘤生物学危险行为评估:极低度危险34例,低度危险12例.无术后并发症出现.随访2~26(中位随访12.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双镜联合技术治疗胃GIST安全可行,具有微创、恢复快的特点,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邱伟箐;汪明;庄捷;沈志勇;薛寒冰;沈镭;戈之铮;沈艳莹;刘强;曹晖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Delorme手术治疗25例直肠脱垂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Delorme手术在直肠脱垂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6月间4家医院收治的25例行Delorme手术的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6例,年龄46~72(平均52)岁.均顺利完成Delorme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45~150(平均65)min,术中出血20~200(平均58)ml,住院时间5~14(平均8.5)d.术后7d,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裂开出血,珠网膜下腔麻醉下再次止血缝合;术后发生轻微并发症8例次,1例顽固性疼痛,3例尿潴留,4例粪便嵌塞.随访时间2~6(平均3.5)年,期间复发1例.术后仍有粪便失禁、便秘和出血的比例分别为37.5%(6/16)、45.5%(5/11)和15.4%(2/11),Wexner失禁评分明显降低(中位数5.0比9.0,P<0.01).肛门静息压和大压榨压较术前明显增加,初始感觉容积和大耐受容积较术前明显减少(均P<0.01).结论 Delorme手术安全、易操作,术后肛门直肠功能明显改善,可考虑作为直肠脱垂的首选方法.

    作者:陈朝文;张庚;闫长虹;王长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小肠壁神经鞘瘤合并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患者,男性,52岁.因“排柏油样粪便3d”于2003年5月17日入院.3d前无明显诱因排柏油样粪便,2~3次/d,每次量约200 ml.1d前排粪次数及量明显增加,粪便性状同前;并伴有头晕、乏力、心悸、气短.既往健康.入院查体:呈重度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脐周可扪及一约8.0 cm×6.0 cm×5.0 cm的包块,质韧,表面光滑,活动度大,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作者:赵顺;王雁先;苏萍;李爽;贺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伊马替尼在进展期胃肠间质瘤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期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0年1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73例成人进展期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73例GIST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53例,疾病稳定14例,疾病进展5例.全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76(中位随访3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5.0个月(95% CI:34.2~55.8个月),1、3、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87.7%、63.6%和39.6%.多因素分析显示,基因突变情况和治疗前体力状态评分是伊马替尼治疗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c-kit外显子11突变患者PFS优于外显子9突变者;治疗前体力状态低评分者优于高评分者(均P<0.01).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期GIST疗效肯定,c-kit外显子9突变和体力状态不良的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效果不佳.

    作者:张信华;吴晖;何裕隆;马晋平;陈创奇;徐建波;蔡世荣;韩方海;詹文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低位直肠前壁黏膜下实质性占位病变

    如何采取合适的诊疗方式处理发生在低位直肠的病变,包括炎性反应、良性增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始终是困扰临床医师的一个难题.因为这要求在彻底根除病灶的前提下必须要尽大可能保留正常的排粪等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汪明;王少华;曹晖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内镜治疗胃胃肠间质瘤的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其衍生技术包括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技术(EFR)、内镜经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和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LECS)等的内镜切除技术可治疗绝大多数的胃GIST.本文就内镜治疗胃GIST的指征、方法和疗效评价进行评述.

    作者:姚礼庆;钟芸诗;何梦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内镜全层切除术后胃壁缺损的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

    目的 探讨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治疗后胃壁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3-10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EFR治疗后胃壁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共计14例患者,中位年龄49(32~63)岁.病变位于胃体5例,胃底8例,胃窦与胃体交界1例.病变大小为0.6~3.0 cm.应用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成功率100%(14/14),内镜下修补中位用时12(8~20) min,无中转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病例.4例于治疗后1d出现腹部胀痛或隐痛,体温升高,其中2例经B超提示腹腔有少量积液,给予穿刺引流;4例均继续半卧位,持续胃肠减压和抗感染治疗1~3 d后好转出院.术后14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1~8)个月,2例创面金属夹和尼龙绳残留,给予内镜下异物钳取出,创面愈合好.结论 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EFR治疗后胃壁缺损安全而有效,可以成为临床上消化道缺损内镜下修复的方法之一.

    作者:钟芸诗;时强;姚礼庆;周平红;徐美东;马丽黎;陈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5-氮杂胞苷联合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的体外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胞苷(5-aza-CdR)联合伊马替尼对人胃肠间质瘤(GIST)细胞GIST 882生长、运动、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5-aza-CdR、伊马替尼及双药联合作用对GIST882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数;迁徙运动及侵袭实验观察药物干预对细胞运动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情况.结果 5-aza-CdR与伊马替尼对GIST882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此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两药联用的抑制率较单独应用明显增高(P<0.05).药物作用48 h时,5-aza-CdR组(1000 μg/L)的细胞凋亡率为(11.7±1.2)%,伊马替尼组(100 μmol/L)则为(14.6±0.8)%,与对照组(2.8±0.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联合组细胞凋亡率为(19.4±1.1)%,明显高于单药组(与5-aza-CdR组相比,P=0.000;与伊马替尼组相比,P=0.013).5-aza-CdR可使GIST882 G0/G1期比例增加,S期比例降低,伊马替尼组及联合用药组对细胞周期的改变不明显.结论 去甲基化药物有望成为GIST药物治疗中单独或联合用药的新选择.

    作者:肖虹;郑绘霞;武丽娜;梁钢;赵玉泽;梁建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217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治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经手术治疗的217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不同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17例患者中男性103例,女性114例,中位年龄55岁.除4例患者因广泛浸润未完整切除外,其余213例均行完整切除,其中35例行腹腔镜手术;48例术后口服伊马替尼.178例(82.0%)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74个月.随访期间有16例(9.0%)发生术后复发和(或)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OR=2.547,95%CI:1.466~4.424)和核分裂像(OR=6.556,95% CI:2.974~14.449)是影响根治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患者中带瘤生存者5例,11例死于GIST,其中小肠GIST 7例,肠道外GIST 4例.Cox回归分析显示,核分裂像(RR=2.654,95% CI:1.094~6.438)与复发和(或)转移(RR=32.988,95% CI:3.879~280.529)是GIST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肿瘤部位与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根治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独立因素,核分裂像与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是影响GIST预后的独立因素.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联合靶向治疗可使GIST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张鹏;郑威强;陶凯雄;帅晓明;韩高雄;王国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胃肠间质瘤合并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胃胃肠间质瘤(GIST)合并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10年6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2例原发性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胃癌者(合并组)26例,无合并胃癌者(无合并组)96例.比较两组患者中胃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对全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与无合并组相比,合并组患者GIST肿瘤大直径更小(P<0.01)、核分裂像更少(P<0.05)、Fletcher分级更低(合并组76.9%为极低-低危者,P<0.01).合并组患者术前诊断率明显低于无合并组(23.1%比97.9%,P<0.01);5年生存率(58.0%)低于无合并组(79.4%) (P=0.027).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大直径(P<0.01)、核分裂像(P<0.01)、Fletcher分级(P<0.01)、是否合并胃癌(P<0.05)与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P<0.05)和是否合并胃癌(P<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胃GIST合并胃癌的患者其GIST的Fletcher分级大多为极低或低侵袭危险度,对预后影响较小,其生存时间主要取决于胃癌.

    作者:刘秀丽;王家镔;黄昌明;郑朝辉;李平;谢建伟;林建贤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单孔腹腔镜胃胃肠间质瘤手术的初步探讨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尤其超声内镜的应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检出率大幅上升.常规腹腔镜技术治疗胃GIST避免了开腹手术对患者的损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自2009年以来探索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胃GIST的手术,实现了“无瘢痕”手术的梦想,现将初步积累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吴硕东;孔静;苏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小肠胃肠间质瘤64例治疗与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2年4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4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均未接受化、放疗,有14例患者术后予以伊马替尼靶向治疗.64例小肠GIST患者5年生存率为51.2%;61例R0切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27例(44.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手术方式(P=0.001)、肿瘤大小(P=0.018)、周围组织粘连侵犯(P=0.015)、伴发远处转移(P=0.000)、肿瘤坏死出血(P=0.032)、Fletcher分级(P=0.027)及就诊时症状(P=0.012)与小肠GIST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周围组织粘连侵犯(P=0.026)、伴发远处转移(P=0.000)和就诊时症状(P=0.019)是小肠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评估小肠GIST患者的预后,应结合手术方式、肿瘤大小、与周围组织脏器有无粘连侵犯、有无伴发远处转移、有无肿瘤坏死出血、就诊时症状、Fletcher分级以及靶向治疗情况进行多方面考虑.

    作者:刘晓洁;王晓娜;张李;梁寒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肠间质瘤肝转移的治疗选择

    肝脏是胃肠间质瘤(GIST)常见的转移部位,即使行肝切除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虽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使得许多GIST肝转移患者有了手术切除的可能并显著提高了生存率,但仍无法完全替代手术治疗.因此,GIST肝转移的患者如何才能获得佳的治疗,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郝纯毅;钱红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肠间质瘤在靶向治疗时代面临的挑战

    虽然靶向药物治疗延长了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生存期,但在治疗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与争议:(1)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时间仍有争议;(2)c-kit外显子9突变、野生型患者辅助治疗是否获益亦尚未确定;(3)转移性GIST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手术的合理结合能否改善预后,仍缺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4)舒尼替尼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中的患者教育与密切监测、东西方GIST人群种族与体质量的差异对给药方式的影响以及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耐药后的治疗选择等均面临挑战;(5)kit下游基因是否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以及多个靶点药物的联合应用仍存在较多困难.本文通过剖析这些问题,以期达成共识并寻求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沈琳;李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26例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组织形态与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类似的间叶源性肿瘤.胃是其好发部位,占GIST的60%左右,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胃GIST的首选方法.手术方式包括开腹手术、胃镜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26例胃GIST,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26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37 ~78(平均58.0)岁.所有病例术前均常规行电子胃镜、超声胃镜和腹部CT检查,初步明确病变性质和病变部位.肿瘤大小1.0~6.0 cm,其中6例大于5 cm.肿瘤部位:胃窦部3例,贲门部3例,胃体前壁12例,胃体后壁8例.生长方式:胃壁外侧14例,胃内黏膜下6例,跨壁生长6例.

    作者:盛卫忠;刘寒;钟芸诗;吴海福;楼文晖;姚礼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