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黄河浪;张熙赟;张熙燕;吕志华
目的 制备卡纳琳-紫杉醇混悬剂并研究其腹腔化疗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卡纳琳-紫杉醇的饱和吸附率,制备混悬剂.将3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卡纳琳-紫杉醇混悬液及单纯紫杉醇溶液,给药后7d内的不同时间点取各组大鼠血液、肠系膜淋巴结及腹腔洗液样本,采用高效液相-二级质谱联用法对紫杉醇浓度进行分析.结果 每1ml卡纳琳可饱和吸附7 mg紫杉醇.实验组血浆药物曲线下面积(AUC)为对照组的0.63倍;淋巴结药物AUC为对照组的0.73倍;腹水药物AUC为对照组的1.25倍.实验组血浆药物代谢半衰期(t1/2)为对照组的1.61倍;腹水药物t1/2为对照组的0.88倍;淋巴结药物t1/2为对照组的1.10倍.结论 卡纳琳对紫杉醇吸附作用良好.以卡纳琳-紫杉醇混悬剂行腹腔化疗具有血药浓度低、腹腔药物浓度高、安全性高的特点,但淋巴靶向性及淋巴组织滞留作用不明显,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蔡元坤;张兴源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小麦纤维素对肛门良性病变手术后排粪情况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21例肛门良性病变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试验组口服小麦纤维素颗粒2周,对照组不采用任何泻药;比较两组术后排粪症状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7d,试验组较对照组排粪通畅度积分下降率为62.1%,粪便性状积分下降率为74.3%,排粪间隔积分下降率为80.2%,排粪疼痛积分下降率为7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4 d,试验组上述症状积分下降率分别为58.3%、88.5%、82.8%和8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无一例患者出现腹痛、腹泻及药物依赖性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小麦纤维素可有效预防肛门良性疾病术后粪便干燥、排粪不畅、肛门疼痛等排粪障碍.
作者:雷超;王业皇;张苏闽;江平;焦学信;黄和艮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0-2009年间景德镇市第一、第二、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资料完整、年龄在30~75岁之间的1506例结直肠癌患者(病例组,男936例,女570例),以及同期在上述3间医院接受住院治疗、年龄30~75岁且资料完整的3354例非慢性、非肿瘤性、非消化道疾病患者(对照组,男1766例,女1588例).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对代谢综合征及其各单一病种(中心型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与结直肠癌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按性别进一步分层分析.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8例(3.2%)和59例(1.8%)终诊断为代谢综合征.与非代谢综合征相比,代谢性综合征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增高了1.64倍(95% CI:1.14~2.49,P<0.05);对于男性,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增高了1.92倍(95% CI:1.27~3.78,P<0.05);而对于女性,代谢综合征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并无关联(P>0.05).男性患者代谢综合征单一病种数量越多,出现结直肠癌的风险越高(P<0.01);而女性患者则未呈现此种趋势(P>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与结直肠癌的关联性存在于男性而非女性中.
作者:李莉;黄河浪;张熙赟;张熙燕;吕志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术中小肠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联合小肠镜进行诊断和治疗的69例小肠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9例患者术中腹腔镜检查发现病变48例(69%),未发现病变的21例患者联合术中小肠镜检查后病变均获明确.所有手术均于腹腔镜下顺利完成,其中完全腹腔镜下肠切除吻合术11例,腹腔镜辅助小肠部分切除术58例.术后未出现吻合口瘘、术后出血、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于术后7~9 d痊愈出院.术后病理证实:血管畸形10例,胃肠间质瘤20例,小肠腺癌5例,小肠神经纤维瘤2例,憩室5例,小肠黏膜溃疡8例,肠结核3例,小肠术后储袋出血1例,小肠息肉6例,克罗恩病5例,Meckel憩室2例,肾癌小肠转移癌1例,肺癌小肠转移癌1例.经3个月至4年的随访,未见再次出血;2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因局部复发伴肝转移而死亡;1例腺癌患者因局部复发伴胰头、十二指肠、肠系膜血管浸润死亡;2例转移癌患者因腹腔复发及肝转移死亡.结论 腹腔镜联合术中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高、定位准确、创伤小、恢复快.
作者:张朝军;杨桦;王雷;王立明;肖卫东;蔡玉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对于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如何选择恰当的外科治疗时机和一种合理而有效手术方法,日益引起外科医生们的普遍重视.现将我们经手术治疗的34例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收集2004年2月至2010年7月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3例)、天津市人民医院(7例)和天津市蓟县中医院(4例)共34例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15~56(平均43)岁,5例患者有家族史,病程18个月至16年.34例患者均经内科规范化治疗8周以上,均有激素治疗史,部分患者(12例)应用环孢素A控制病情;本组患者经内科治疗病情均无缓解或短期缓解后反复发作,其中7例并发中毒性巨结肠,遂施行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王晓雷;刘彤;俞林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腹部大手术后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探讨术后疲劳综合征中枢水平发生机制.方法 将84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疲劳评估组(包括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和实验组(分为术后1、3、5、7和14 d恢复组及各组对应的对照组).术后对大鼠进行疲劳评估,并在相应时间点取出大脑海马、中脑、下丘脑,检测脑组织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含量及外周血游离色氨酸和支链氨基酸浓度.结果 3个脑区5-HT变化趋势类似,在术后3d内明显升高,术后第5天降至低,至术后第14天逐渐恢复至平稳状态,实验组间比较及实验组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和下丘脑NE和DA水平总体变化不明显,中脑NE和DA均在术后1d明显升高(P<0.05).外周血中游离色氨酸和游离色氨酸/支链氨基酸比值在术后早期升高后,至第5天降至低,后期游离色氨酸仍低于对照组水平,而游离色氨酸/支链氨基酸比值和支链氨基酸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实验组间比较及实验组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中游离色氨酸和游离色氨酸/支链氨基酸比值及中枢5-HT水平的波动可能与腹部大手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
作者:董千铜;周锋;余震;淡善军;王强;章晓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联合直肠代阴道成形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联合直肠代阴道成形术患者(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开腹乙状结肠代阴道手术的16例患者(开腹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病例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排气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均P<0.05).开腹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5%(4/16),而腹腔镜组无一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1年,腹腔镜组患者性生活满意率为77.3%( 17/22),明显高于开腹组的40.0%(6/15,P<0.05).结论 腹腔镜下乙状结肠联合直肠代阴道成形术除了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更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性生活质量.
作者:尹春华;刘丝荪;李太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情况与肿瘤消退在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11月间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71例局部进展期(T3~4NxM0)中低位直肠癌(肿瘤位于腹膜反折以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切除术后标本进行病理检查,了解淋巴结状态和原发肿瘤之间的关系.结果 71例患者全部按计划完成术前放化疗,12例获得病理完全缓解,其中1例未行手术,予以随访观察.70例接受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后病理示,39例原发肿瘤降至T0~2期,其中淋巴结转移5例(12.8%);31例原发肿瘤仍处于T3-4期,其中淋巴结转移10例(3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 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肿瘤消退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减少具有一致性.
作者:陈纲;崔伟;李世拥;于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混合型便秘患者接受金陵术(结肠次全切除、升结肠-直肠侧侧吻合术)治疗后出口梗阻病变的形态学及功能学改善程度.方法 前瞻性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行金陵术治疗的混合型便秘患者50例,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行排粪造影检查,并采用Longo出口梗阻评分、Wexner便秘严重度评分及Wexner粪便失禁评分评估便秘症状.结果 金陵术后6个月,50例患者直肠前突、黏膜脱垂、黏膜内套叠、内脏下垂、会阴下降及盆底痉挛的发生率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直肠前突程度由术前的(22.0±1.8) mm下降至(2.4±0.4) mm,直肠内套叠程度由术前的(1.9±0.4)cm下降至(0.4±0.5)cm(P<0.01).Longo出口梗阻评分由术前的(17.6±3.8)分下降至(5.3±2.0)分,Wexner便秘严重度评分南(19.5±4.8)分下降至(5.5±2.4)分(均P<0.01).结论 金陵术能有效纠正混合型便秘的出口梗阻病变的形态及功能紊乱,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作者:胡雄辉;姜军;冯啸波;丁威威;朱维铭;李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是否可以作为胃癌患者的预后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2006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77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NLR大小分为低NLR组(NLR小于或等于3.79,652例)和高NLR组(NLR大于3.79,1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进一步按TNM分期和手术方式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低NLR组和高NLR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4.0%和12.2%(P<0.01).TNM Ⅰ、Ⅱ、ⅢA、ⅢB及Ⅳ期病例中,低NLR组和高NLR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8%和33.3%、55.4%和32.0%、30.2%和11.1%、15.5%和8.3%、10.7%和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行D1、D2、D3、D4根治性手术及姑息性手术病例中,低NLR组和高NLR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和33.3%、51.3%和20.4%、42.4%和10.5%、14.3%和2.0%、8.3%和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NLR可以作为胃癌患者的预后因素,术前NLR大于3.79提示胃癌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马晋平;王智;林建伟;吴恺明;陈剑辉;陈创奇;蔡世荣;何裕隆;詹文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金陵术治疗混合型顽固性便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00年2月至2011年6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共收治顽固性便秘患者614例,对其中符合混合型便秘诊断及手术指征的554例患者施行创新设计的金陵术治疗.通过收集术前临床基本情况、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胃肠生活质量评分、Wexner便秘评分和满意度3项指标来进行术后长期随访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全组未出现手术相关性死亡.围手术期出现排粪频次增多,24.5%的患者有短时排尿困难,其他并发症包括小肠梗阻(9.6%)、吻合口出血(8.1%)、吻合口瘘(3.1%)、性功能障碍(3.1%)和切口感染(3.1%),均经对症处理或保守治疗恢复.截至2011年8月,术后3、6、12和24个月的随访率分别为100%、88.8%、75.1%和56.3%.胃肠生活质量术前评分为(78.1±9.4)分,术后3个月暂时升高至(92.0±9.5)分,但随后分别在术后6个月[(48.4±14.1)分]、12个月[(21.0±4.3)分]和24个月[(20.0±3.4)分]的随访中显示持续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Wexner便秘评分由术前的(19.9±4.3)分降至术后3个月时的(8.4±2.1)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便秘评分的下降一直维持到术后24个月.患者对排粪频次的满意率,在术后3、6、12和24个月时,分别为78.1%、91.1%、94.2%和94.6%.结论 金陵术为混合型顽固性便秘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安全而有效的术式选择.
作者:姜军;冯啸波;丁威威;刘建磊;胡雄辉;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直肠癌是常见的胃肠道肿瘤,手术是直肠癌的首选治疗方式.在直肠癌的各种术式中,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而各种保肛手术的比例不断上升.虽然对于各种保肛手术的开展存在较大争议,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但是,低位前切除术( lowanterior resection,LAR),尤其是超低位前切除术和经括约肌切除术,超过90%的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功能障碍,即所谓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2].LARS是一种以便急、便频和气便失禁等为主的一系列症状组成的综合征,在少部分患者也可能表现为便秘或排粪困难等症状.虽然在术后1~2年内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会有所改善,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因为无法耐受这种失常的排粪功能而不得不谋求永久性的腹壁造瘘.现在,关于LARS的确切机制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众多的研究者提出了许多理论和相关因素,本文将综述LARS的研究进展.
作者:葛欣;王锡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DS)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第二炮兵总医院采用STARR治疗112例直肠前突和(或)直肠内套叠相关性ODS女性病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围手术期及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18例(16.1%),包括肛门失禁(4.5%)、吻合口出血(2.7%)、吻合口部分裂开(0.9%)、肛裂(2.7%)、急性尿潴留(1.8%)、血栓性外痔(1.8%)、直肠阴道隔血肿(0.9%)、粪便嵌塞(0.9%),其中2例患者(1.8%)因并发症需再次手术干预.术后中位随访24个月,远期发生并发症6例(5.4%),包括:肛门失禁(1.8%)、排粪急迫感(0.9%)、吻合口周围炎致慢性疼痛(1.8%)、直肠憩室致慢性疼痛(0.9%),其中3例患者(2.7%)需手术治疗.结论 STARR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相对安全的术式.
作者:张斌;丁健华;张萌;尹淑慧;冯滢滢;赵勇;朱军;赵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排粪梗阻综合征(obstructive defecation syndrome,ODS)是以排粪困难、不完全排空感、手指插入阴道或肛门帮助排粪、频繁灌肠和滥用泻药为特征;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和内套叠是其常见的解剖学因素.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肛肠科采用腹部直肠悬吊固定和肛提肌折叠术治疗直肠套叠伴ODS患者1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陈丙学;成凯;除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出口梗阻型便秘可能的发病机制,为PPH手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寻找理论依据.方法 19例诊断为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患者为病例组,同时选择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以及对照组均接受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肛门直肠动力学检测.结果各组肛管功能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病例组术后15 d低感知阈值、大耐受阈值、直肠排粪阈值均明显低于术前及对照组(P<0.05).术后90 d低感知阈值、大耐受阈值、直肠排粪阈值显著回升.精神评价方面,HAMA及HAMD总分术后均呈现先降后升的改变.结论 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学障碍和精神心理障碍,PPH手术治疗可改善上述情况.
作者:秦震声;张燕生;徐果;朱德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在直肠肿瘤的治疗中,免气腹腹腔镜辅助手术在保留了腔镜手术优点的同时,避免了CO2气腹对全身的影响,降低了手术与麻醉的风险[1].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2007年以来利用前腹壁提升器,在悬吊腹腔镜辅助下成功完成了15例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鹏;吴浩荣;邢春根;王浩炜;谷春伟;陈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前,根据结肠动力学特点将慢性功能性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1-6].便秘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排粪造影、动态MRI和结肠传输试验.一、排粪造影技术在便秘诊断中的应用1.排粪造影术(defecography):该技术可了解肛管及直肠的形态[7-9].1952年,Wallden[10]通过直肠、小肠和阴道造影检查发现直肠生殖膈加深,内容物压迫直肠造成排粪障碍.1968年,Broden等[11]将电影摄像技术运用于直肠脱垂,使之进一步发展并命名为排粪造影.直到Mahieu等[12](1984年)和Ekberg等[13](1985年)相继发表文章进行系统报道,该技术才得以更为广泛地应用和发展.目前,排粪造影技术已成为诊断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基本和主要的方法[6,14-16].
作者:刘宝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对1例主诉为“排粪次数增多1月余,发现直肠和腹腔肿物、血小板减少3周”的病例进行讨论.该患者入院诊断为:直肠癌(T4N1~2M1a~b);腹腔肿物,转移瘤?乙肝后肝硬化(Child-A),脾大,脾功能亢进,低血小板血症;贫血.本次就诊的目的为脾脏切除.术中见胃体前壁近大弯有直径约9 cm带蒂肿物,腹膜及大网膜有多个转移瘤,病理示:胃间质瘤.经多学科讨论认为:该患者胃肠道间质瘤合并腹腔转移、直肠癌,同时有肝硬化,直肠癌切除有一定风险,考虑到两种疾病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治疗重点应是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遂切除脾脏,同时切除胃肠间质瘤及肝圆韧带转移瘤.术后20 d予直肠癌放射治疗,方案为VMAT(95% PTV,50 Gy/2 Gy/25 f).术后25 d开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1次/d.放疗结束1月后,行奥沙利铂160 mg静脉化疗.
作者:余涛;黄美雄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内的化脓性感染,占肛肠疾病的8%~25%[1].高位肛周脓肿为肛提肌以上间隙的脓肿,治疗棘手.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国中医肛肠专科医疗中心应用双套管引流脓肿,疗效理想,介绍如下.临床资料 48例患者均为本中心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住院患者,符合肛周脓肿诊断及分类标准[2].排除有手术禁忌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男性21例,女性3例;年龄(43.9±10.8)岁,病程(8.3±6.6)d.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4例;年龄(33.7±9.9)岁;平均病程(6.2±3.1)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章蓓;金黑鹰;张庆伟;樊志敏;丁义江;王小峰;何勇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患者男性,55岁,近3个月来时常出现脐部右侧不适,胀痛,偶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无发热,无腹泻、便秘,食欲差;近1个月排稀粪,无便血、黑便,体质量下降10 kg.于2010年11月15日人院治疗.查体:脐部偏右压之不适,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血液生化检查均正常.结肠镜检查示:升结肠腔内见3.0 cm×3.0 cm病变,表面光滑,顶端色青,触之囊性.增强CT示:升结肠局部肠壁内见2.5 cm×2.0 cm囊性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增强后无强化,见图1.术前诊断为结肠囊肿.遂于11月20日行手术探查.术中触诊全程结肠未见异常,考虑此囊肿质地软,并局限于黏膜下层,肠外触查难以发现,逐行术中结肠镜定位,距肛门约65 cm处升结肠发现病变;见图2.该处结肠肠壁外观并无异常,切开肠壁,见囊肿位于黏膜下层,将其连同部分肠壁梭形切除.囊肿大小3.0 cm×3.0 cm×2.5 cm,剖开内有乳白色囊液,见图3.术后病理:肠黏膜腺体及上皮细胞均未见异型性,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局部肌消失,考虑结肠囊肿.术后7d顺利出院,3个月后随访,恢复良好.
作者:姜洪磊;金俊哲;刘星;梁健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