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宁良

关键词:婴幼儿, 肺炎, 支原体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 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8月期间的90例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分析对象,90例患儿按年龄分为A、B两组,患儿年龄小于三岁,则为A组(共42 例) ,患儿年龄在4 岁至14 岁之内(包含4 岁和14 岁) ,则为 B 组(共48例),采用回顾分析的方式,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结果 婴幼儿支原体肺炎主要症状以喘息和咳嗽为主,且肺部体征较年长儿显剧,心肌损害、肝功能异常等肺外损害较为常见. 结论 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在临床中的症状表现不具有典型性,且病情重,喘鸣及呼吸困难常见,肺部体征较年长儿显剧,肺外表现多见,针对此疾病的诊断,早期较为不易.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相关文献
  •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 方法 2012年7月至2015年1月收治带状疱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治疗组予西药+针灸治疗为主,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判断疗效. 结果 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5%.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0%.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皮损结痂时间及进展时间都短,疼痛后遗症少. 结论 针灸配西药治疗带状疱疹较纯西药治疗疗效更好,后遗症少.

    作者:张敏;尹红斌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手足口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

    手足口病为全球性传染病,病发原因是肠道病毒入侵. 20世纪末,肠道病毒催生的手足口病盛行于亚太地区,该病造成患者严重的神经源性肺水肿及神经系统疾病,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并且近年来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值得引起社会及临床的高度重视. 然而,目前临床尚未推出有效的疫苗或防治药物. 因此,及时识别病例,科学进行诊疗干预,做好预防和防控工作是重中之重. 本文综合分析目前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现状,并为如何推行防控工作提供若干参考建议.

    作者:潘玉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后牙冠根折保存修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后牙冠根折保存治疗的疗效. 方法 对13例13颗折裂牙结扎、根管治疗后行全冠修复. 结果 对其中13例13颗牙经3个月至3年的随访观察,优良率达84%. 结论 本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高艳艳;李玉兰;王晓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MTA与Vitapex对成年根尖孔未闭合炎性病变的治疗效果比较

    目的 评价三氧化物多聚体( MTA)与Vitapex糊剂对成年根尖孔未闭合炎性病变的治疗效果. 方法 筛选出34例患者共37颗患牙,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给予MTA待其凝固后根充,对照组Vitapex根尖诱导待根尖硬组织形成后根充. 术后定期复查,评价临床效果和X线结果. 结果 实验组中X线片显示12例根尖低密度影完全消失,6例根尖低密度影范围缩小,1例未缩小或增大,平均就诊次数3.2次,周期12.6d. 对照组中X线片显示5 例根尖低密度影完全消失,5例根尖低密度影范围缩小,8例未缩小或增大,平均就诊次数6.4次,周期312.7d. 结论 MTA有效促进成年未闭根尖孔炎性病变愈合,缩短就诊次数,提高患牙的治愈.

    作者:金月;金明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强机构 建示范 探索疾控机构健康管理工作模式

    赤壁市健康管理中心通过加大硬件投入和对外宣传,强化队伍建设,创新服务模式等措施,逐步建立了县级疾控机构开展健康管理的新模式,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旨在通过建强机构、建立示范来推动健康管理工作的区域发展.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本文还提出了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健康管理长远发展的展望.

    作者:漆春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东台市人群梅毒预防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

    20世纪90年年代未以来,全国梅毒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流行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报吿病例数在我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中居前列. 东台市梅毒疫情发展态势与全国基本一致,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05 年的4.40/10 万上升到2014年的22.40/10万. 为评估不同人群梅毒预防知识知晓率,进一步控制梅毒的流行,笔者对不同人群进行了梅毒预防知识知晓率基线调查,现将结果报吿如下.

    作者:申卫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不同药学服务模式对患者用药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药学服务模式对患者用药影响. 方法 对我院2013年运用的普通药学服务模式和2015年运用的新型药学服务模式进行分析,观察两种不同药学服务模式对患者用药的不同影响. 结果 观察组采用新型药学服务模式,药品差错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服药依从性、合理服药时间等方面要均优于普通药学服务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不同药学模式对患者用药的影响不同,新型药学服务模式的效果更为显著,有利于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张志珍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妊娠期贫血患者的血常规检验探讨

    目的 探讨妊娠期贫血患者的血常规检验情况. 方法 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10例妊娠期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期选取128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孕妇血常规检验结果. 结果 110例贫血患者中小细胞性贫血67 例(60.9%),大细胞性贫血43 例(39. 1%). 对照组与小细胞性贫血组相比,MCH、MCV、Hb、MCHC及RDW指标水平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与大细胞性贫血组相比,RBC、MCH、RDW、Hb及MCV指标水平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妊娠期孕妇容易出现贫血症状,应定期开展血常规检验,早期发现贫血情况,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控制.

    作者:马清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中药指纹图谱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鉴定中药质量的新方法,所应用的检测手段主要有色谱法、光谱法及其他方法. 具有系统性、特征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弥补了性状、理化、显微鉴别不足. 以指纹图谱作为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已成为目前国际共识.

    作者:魏晓琳;王建龙;赵海南;王茜;李涛;唐维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藏医放血疗法治疗102例直乃(痛风)病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藏医放血疗法治疗痛风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1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藏医放血疗法治疗,治疗完成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1%,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藏医放血疗法治疗痛风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且治疗价格低廉,安全性高,操作方法简单,容易得到广大痛风患者的接受,值得临床上的广泛推广.

    作者:杨秀英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建构式教学法在耳鼻喉教学中的应用

    耳鼻喉教学是临床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项目,在此过程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耳鼻喉教学的正常开展以及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的保证耳鼻喉教学的实际教学质量,建构式教学法开始得到了较多学者以及研究人员的关注.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分析了构建式教学法在耳鼻喉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以及应用效果.

    作者:徐婧瑶;于红霞;高实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慢性根尖周炎应用一次性根管治疗的效果

    目的 研究分析慢性根尖周炎临床治疗中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手段的应用效果和临床可行性分析. 方法 将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我院口腔门诊收治的108例确诊为慢性根尖周炎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名患者,给予对照组采用多次根管临床治疗方法,即根管准备后填入氢氧化钙糊剂,在复诊无其他症状后给予根管填充,给予观察组实施一次性根管临床治疗方法,即根管准备好后在牙胶尖蘸树脂类侧方给予加压术进行根管充填,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法后一周、一个月内的疼痛发生率情况,同时分析两组患者1 年复诊后的临床治疗有效率. 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一周、一个月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8.52%、12.96%,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一周、一个月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6.67%、11. 11%,观察组与对照组疼痛发生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1 年后复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 88%,两组治疗效果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手段的应用效果与多次根管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接近,可行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于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亭湖区某中学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态度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辖区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现状,为今后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辖区内中学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并就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总体为82.6%,男女生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年级学生知晓率无差别,网络、卫生宣传讲座、报纸书刊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结论 辖区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水平尚可,但仍需加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

    作者:王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间苯三酚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冬季腹泻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间苯三酚治疗小儿秋冬季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 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间苯三酚20mg/次,2次/d,疗程3-5d.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d内大便次数平均每天为(2.0 ±1.1)次,对照组平均每天为(3.7 ±1.8)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 间苯三酚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腹泻、腹痛症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桂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幽门螺杆菌临床检验方法研究

    目的 分析探讨幽门螺杆菌临床检验的方法. 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 年7月收治的80例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检验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B组、C组3组,A组使用快速尿素酶法,B 组使用病理组织切片嗜银染色法,C 组患者分别使用嗜银染色法与快速尿素酶法进行检验,对3组检验结果与准确率进行分析对比不同检验法之间的差异. 结果 临床快速尿素酶法敏感度为91.5%,特异度为84.7%,其临床准确度为90.4%. 嗜银染色法与快速尿素酶法的检验结果,具有相关性,其检出率不同,A组与B组的检验结果相比,有明显差异,( X2 =6.231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检验中,应将嗜银染色法与快速尿素酶法两种方法同时进行检验,可以有效的控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

    作者:王国俭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试纸法和镜检法进行尿液检验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目的 对比试纸法与镜检法这两种尿液检验方法的效果差异. 方法 选择于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到我院接受尿常规检查的160 例患者,取其尿液样本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尿样使用试纸法与镜检法两种方法检测,组间检测结果予以比较. 结果 在假阳性率上,试纸法为4.55%,镜检法为4.35%;在假阴性率上,试纸法为59.09%,镜检法为56.52%. 两种检测方法的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在统计学中无意义. 两种检验方法的准确性相对较高,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白细胞、尿蛋白以及尿隐血这三个方面,P<0.05,差异在统计学中存在意义. 其它的指标差异并不明显,P>0.05,差异在统计学中无意义. 结论 镜检法与试纸法的检测结果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两种方法各具优缺点,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尿检时可以同时应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郝雷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65例下肢手术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及疗效体会

    目的 研究65例下肢手术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及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7 月中收治的65例下肢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对照组采取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活血化瘀汤药的治疗.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预防后的效果差异以及满意程度. 结果 采取措施后,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0%,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8.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文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预防下肢手术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何茂顺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大连金州区母乳喂养调查与分析

    目的 调查大连金州区母乳喂养现状,分析母乳喂养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母乳喂养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方法 选择2014 年7 月至2015 年7月大连金州区卫生服务中心0-6 月龄无疾病、健康婴儿;选取符合标准的产妇258 名,分为混合喂养、母乳喂养、人工喂养三组;计量 t检验,计数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人工喂养组3 月龄和6 月龄婴儿的体重、身长明显低于前两组,前两组无明显差异 P<0.01;人工喂养组婴儿的贫血率较高,另外两组无明显差异P<0 .01. 结论 影响纯母乳喂养率的因素很多,不同喂养方式对3月龄和6月龄婴儿的体重和身长有一定影响.

    作者:姜越颖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和研究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并纳入本院2014 年12 月至2015 年7 月收治的9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方法分组. 单药组患者应用的降压药为缬沙坦,双药组患者应用的降压药为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和副作用的差异性. 结果 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双药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药组(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 DBP、SBP无明显差异(P>0.05);双药组患者治疗后DBP、SBP明显低于单药组(P<0.0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副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确切,降压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向上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拮抗肌群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拮抗肌群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 观察组给予拮抗肌群透刺法治疗;对照组给予阳明经针刺法治疗. 每周5-6 次,4 周1 疗程. 两组患者均采用 Ashoworth张力评分评定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ADL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ugl-Mr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定其肢体运动功能. 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痉挛程度.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痉挛程度分别为(2.61 ±1.36)、(81.11 ±14.88)、(84.05 ±16.1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12 ±1.18)、(69.60 ±17.80)、(74.59 ±16.8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拮抗肌群透刺法和阳明经针刺法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中均有效,但是拮抗肌群透刺法疗效更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冯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