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振国
目的 观察氟尿嘧啶(5-FU)致肠黏膜损伤修复过程中肠上皮干细胞的动态变化.方法 成年C57BL/6J小鼠50只,其中40只给予连续5 d腹腔注射5-FU(30 mg·kg<'-1>·d<'-1>),另10只腹腔注射等量PBS作为空白对照.于处理后1、3、5和7 d剖杀取出中段小肠,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肠黏膜细胞中Rhdamine 123(Rho)染色阴性细胞比例变化情况:免疫组化分析MUSashi-1(msi-1)表达阳性细胞数量及其百分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5-FU作用后小鼠肠黏膜萎缩,间质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Rho染色阴性细胞比例显著增高,以处理后1 d高,随后逐渐下降(P<0.01);msi-1表达阳性细胞数量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i-1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P<0.01)且与Rho染色阴性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P<0.01,r=0.7551.结论 Rho染色阴性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肠上皮干细胞,msi-1表达阳性的肠上皮干细胞可能起着修复5-FU致肠黏膜损伤的作用.
作者:吴承堂;罗育其;闻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膜后十二指肠破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腹膜后十二指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入院后3 h内确诊6例,24~72 h内确诊4例,72 h后确诊3例.3例行十二指肠裂口修补,2例行十二指肠造瘘,2例行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1例行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1例行改良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1例行十二指肠两断端关闭、胃空肠吻合,1例行十二指肠远端关闭、近端与空肠端侧吻合,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6例(46.2%)出现切口感染、十二指肠瘘、消化道出血、胰瘘或腹腔感染等并发症,2例(15.4%)患者死亡,分别死于多器官系统衰竭和感染中毒性休克.结论 早期诊断与正确的术式选择是成功救治腹膜后十二指肠破裂的关键.
作者:俞世安;张家敏;毛根军;吴荣进;许龙堂;厉学民;郑樟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建立袖带胃减容加残胃捆扎手术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减重效果及残胃扩张情况.方法 20只SD大鼠接受袖带胃减容加残胃捆扎手术(实验组),另20只SD大鼠接受袖带胃减容手术(实验对照组),10只SD大鼠接受剖腹探查手术(空白对照组);在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16周内每隔2周测量体质量.结果 实验组15只sD大鼠存活,实验对照组13只SD大鼠存活,空白对照组10只SD大鼠均存活.空白对照组术后体重增长明显:实验对照组术后2周体重恢复至术前水平;实验组在术后4周恢复至术前水平,其体质量增长明显较前两组慢(P<0.01).与实验组相比,实验对照组术后胃扩张明显.结论 袖带胃减容加残胃捆扎手术限制了术后胃的扩张,减重效果好,且安全可行.
作者:蔡景理;郑成竹;徐鲁白;陈丹磊;李心翔;王继生;周斌;吴金声;李际辉;印慨;柯重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胃泌素(GAS)mRNA及其蛋自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指数(AI)和凋亡调控基因Fas/FasL、天冬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s)的关系.方法 采用巢式RT-PCR方法 检测79例结直肠癌组织中GAS的mRNA表达,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直肠癌组织中GAS、Fas/FasL、caspase-3、caspase-8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GAS mRNA与其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GAS=0.99,P<0.01).高、中分化结直肠癌组织中GAS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低分化者(χ2(高与低)=10.47、10.23,均P<0.01;χ2(中与低)=6.68、4.95,均P<0.05);GAS mRNA及其蛋白在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黏液印戒细胞癌及未分化癌(χ2(乳与黏印)=4.80、6.22,χ2(乳与未)=5.44、8.43,χ2(管与黏印)=4.40、4.38,χ2(管与未=4.92、6.43,均P<0.05);Dukes A、B期的GAS mRNA及其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C、D期(χ2=4.84、4.45,均P<0.05).GAS高、中表达组的细胞AI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高与低)=6.71,q(中与低):4.60,均P<0.01);FasL阳性表达率在GAS低、中、高表达3组间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9.35,P<0.01),其中FasL在GAS高、中表达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χ2(高与低)=6.24,χ2(中与低)=4.74,均P<0.05).结论 GAS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调控可能与Fas/FasL的表达失衡及其功能和信号系统的紊乱有关.GAS的检测可作为临床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评估指标之一.
作者:茆家定;吴佩;杨应林;武健;胡济群;黄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对24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PGS的18例(7.3%)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例PGS均发生于术后4~10 d,经保守治疗PGS平均缓解时间为25.4 d,无再次手术者.本组患者PGS的发生与手术技术的改进(χ2=3.90,P<0.05)和腹部并发症(χ2=3.92,P<0.05)关系密切.结论 提高手术技巧、减少腹部并发症可以减少PGS的发生;采用保守治疗一般均可治愈,再次手术应谨慎.
作者:倪晓凌;楼文晖;靳大勇;秦新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 男,66岁.因发现大便带血3个月于2007年3月1日入院.否认家族肿瘤史.检查:直肠指诊(胸膝位)发现距肛门7 cm处可触及菜花状肿物下缘,上缘未及,推之活动可,指套染血.肠镜检查示:距肛门7 cm处可见直肠壁菜花样肿物,2.5 cm×2.5 cm.直肠黏膜活检提示:直肠腺癌并肠血吸虫病.拟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前晚6时许突感恶心,随即呕出暗红色液体及紫黑色块状物,量约500 ml.予以药物止血等对症处理.次日清晨行胃镜检杳,见胃底贲门小弯侧有一直径为3.0 cm的溃疡;病理榆查提示为胃底贲门腺癌.
作者:张启林;吴强;戴瑜珍;潘陶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结直肠外科快速康复模式(FT)对加速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作用.方法 将83例直肠癌择期手术病例随机分为2组,围手术期管理分别接受快速康复模式(即简化肠道准备、手术前夜允许进普通饮食、术后不待肛门排气即拔除胃管并恢复饮食、术后强制早期活动、不常规放置引流管及早期拔除尿管等;FT组,44例)和传统模式(对照组,39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30 d内手术并发症和再人院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术式、合并症、肿瘤TNM分期等变量的构成比及年龄、手术时间、失血量等计量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T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7±2.6)d,较对照组的(8.9±2.8)d显著缩短(P<0.01);其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再入院率两组比较P=0.326.FT组未见升高.结论 结直肠外科快速康复模式用于择期直肠癌围手术期临床管理,可加速患者的康复.
作者:刘展;汪晓东;李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P27KIP1及P57KIP2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2例胃癌组织及41例正常胃黏膜中P27KIP1及P57KIP2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P27KIP1、P57KIP2的表达率分别为31.9%和38.9%,低于正常胃黏膜的63.4%和73.2%(P<0.01);P27KIP1和P57KIP2在胃癌中的低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胃癌中P27KIP1与P57KIP2的表达呈正相关(r=0.338.P<0.05).结论 P27KIP1、P57KKIP1的表达缺失可作为判断胃癌病情的指标.
作者:东星;于万军;周卫东;祝伟;张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监测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及其在GIST转移复发及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61例原发GIST患者、18例转移复发患者和28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VEGF含量.结果 原发GIST患者术前血浆VEGF水平[(145.31±45.58)ng/L]和转移复发患者血浆VEGF水平[(145.72±52.73)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9.86±18.30)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原发及转移复发GIST患者间血浆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患者手术后及复发转移患者手术联合格列卫治疗后.血浆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为(101.81±27.63)ng/L和(112.45±38.5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IST患者和GIST转移复发患者血浆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监测血浆VEGF的水平有助于评价GIST治疗效果和预测GIST的转移复发.
作者:刘景磊;秦净;侯英勇;沈坤堂;王聪;束平;汪学非;孙益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5-氨基乙酰丙酸(5-ALA)介导的光动力学治疗对裸鼠人胃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探索5-ALA介导的光动力学(PDT)治疗胃癌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MGC-803人胃癌细胞制备裸鼠人胃癌移植瘤模型;整体荧光成像系统下观察动物瘤体发出的荧光信号:测量荷瘤对照组、单纯激光组、单纯5-ALA组和5-ALA介导的PDT治疗组治疗后第1、3、7、14、21天的裸鼠肿瘤大小并计算肿瘤体积;末次测量后切除肿瘤行病理检查和透射电镜观察,TUNEL法检测组织细胞凋亡.结果 常规方法 培养MGC-803人胃癌细胞并接种裸鼠,可以成功制备出裸鼠人胃癌移植瘤的模型;荷瘤裸鼠肿瘤组织在特定波长的荧光激发下可发出特有的红色荧光.荷瘤对照组、单纯激光组、单纯5-ALA组和5-ALA介导的PDT治疗组治疗后第1、3、7、14、21天4组间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3.086,P=0.000),PDT治疗组明显小于其他3组:病理检查提示,PDT治疗后肿瘤细胞大片凝同性坏死;透射电镜观察提示,PDT治疗组肿瘤组织存在大量死亡细胞及部分凋亡细胞;TUNEL法检测发现.PDT治疗组的肿瘤组织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其他3组(χ2=18.237,P=0.000).结论 5-ALA介导的PDT对于裸鼠人胃癌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而单纯给予5-ALA或激光辐射对肿瘤无明显抑制作用;肿瘤细胞的坏死及凋亡是5-ALA介导的PDT产生细胞毒作用的重要机制.
作者:周广军;黄宗海;俞金龙;厉周;丁涟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病变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UC模型组(模型组)及SLC抗体干预治疗UC模型组(干预组),观察、比较不同组别结肠黏膜炎性和淋巴细胞归巢状况以及结肠组织细胞因子(IL-2和IL-6)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的SLC表达.结果 3组大鼠的结肠黏膜炎性反应评分和结肠组织细胞因子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模型组和干预组的结肠黏膜下存在淋巴细胞异常归巢现象;模型组和干预组SLCmRNA的表达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0.846+0.047和0.768±0.135比0.312±0.112,P<0.01),但模型组与干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C与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结肠黏膜炎性反应密切相关,阻断SLC是减轻结肠黏膜炎性反应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葛步军;陈锡美;杨长青;吴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当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存压力的增大、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各种肛门良性疾病的发病率和就诊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肛门周围需要外科治疗的疾病主要包括痔、肛裂、肛瘘和肛周脓肿等.随着对肛门解剖、病理认识的提高和手术技巧、方法的改进以及各种新型医疗器械设备的开发和利用,使肛门良性疾病的外科治疗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下面对几种肛门良性疾病的外科治疗进展做一评述.
作者:田振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复发的危险因素与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直肠间质瘤病例资料,对复发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χ2检验,对比复发与初治时的手术切除率和复发率.结果 肿瘤大径超过或等于3 cm(χ2=4.874,P=0.027)和高侵袭危险度(χ2=6.659,P=0.010)的患者术后复发率显著升高.复发肿瘤的切除率为64.3%(9/14),显著低于初治手术切除率的95.8%(23/24)(χ2=6.618,P=0.010).复发患者术后再次复发率与初治患者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9.P>0.05).结论 直肠间质瘤的肿瘤大小和侵袭危险度与患者术后复发率密切相关.复发肿瘤手术切除率显著低于初治手术切除率,但术后再次复发率与初治手术的复发率相近.
作者:钟宇新;周志祥;裴炜;王黎明;吴凡;邵永孚;赵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的胃癌患者空肠黏膜结构变化与肠内营养(EN)耐受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行根治性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30例,65岁以上的16例为高龄组,14例40岁以下者为低龄组.术中取全层空肠黏膜标本行光镜、电镜检查,测量空肠黏膜的厚度、绒毛的高度、宽度,观察空肠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术后行早期EN治疗.观察患者EN相关并发症如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倾倒综合征等情况.结果 高龄组患者术后早期EN时腹胀、腹泻发生比例明显高于低龄组(P<0.01),且空肠绒毛短而宽,空肠黏膜薄(P<0.05);电镜结果 显示,低龄组患者空肠上皮细胞微绒毛排列整齐、致密,长短一致;而高龄组微绒毛排列不整齐、稀疏,长短不一.低龄组空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结构正常,高龄组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甚至出现空泡化的结构改变.高龄组EN治疗发生腹胀腹泻患者与低龄组比较,其空肠黏膜薄,空肠绒毛短而粗(P<0.05).结论 高龄患者空肠黏膜呈萎缩性改变可导致术后EN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比例增加.致EN耐受性差;EN腹胀腹泻的发生可能与空肠黏膜萎缩及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等改变有关.
作者:揭志刚;廖信芳;谢小平;刘逸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前肿瘤的临床治疗指标通常采用肿瘤细胞消除的多少,即瘤体缩小的程度,但这种衡量指标不适于数目极少的肿瘤十细胞.相对于数目占绝大多数却不能繁衍的其他肿瘤细胞而言,肿瘤干细胞被认为是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原因,因此将抗肿瘤药物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方案,会极大改变目前肿瘤治疗策略,为彻底根治肿瘤带来希望.
作者:王辉;汪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08 G/A基因功能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生成及发展的关系.方法 研究病例为德国曼海姆医院普通外科2000年10月至2003年3月间收治的157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结直肠癌的患者(病例组),对照组为117例查体的健康人,病例与对照人群均为欧洲高加索人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 检测结直肠癌组及正常对照组的TNF-α-308G/A基因型.结果 病例组患者TNF-α-308 G/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663;等位基因χ2=0.404,P=0.525).Ⅲ、Ⅳ期病理分期患者A等位基因(22.6%)和A/A基因型(8.1%)的比例明显大于Ⅰ、Ⅱ期(12.9%和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048,OR=7.368,95%CI=0.839-64.743;等位基因:χ2=4.720.P=0.03,OR=1.962,95% CI=1.061~3.628).结论 TNF-α-308 G/A基因功能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生成无关,TNF-α-308 A/A基因型或A等位基因与结直肠癌的进展相关.
作者:吴国洋;王效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成人慢性小肠套叠临床少见,由于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我院2004至2007年共收治慢性小肠套叠患者20例,其中6例因有腹部手术史或感明显腹胀而不适宜腹腔镜探查,故对另外的14例患者进行了腹腔镜诊治,现总结如下.
作者:雷尚通;李国新;余江;黄祥成;邓海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腹膜后肿瘤由于解剖部位特殊和肿瘤的血供特点,术中大出血较为常见.我院于2007年9月在手术切除一巨大盆腔复发性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时,出现了术中大出血,现将处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周烨;师英强;傅红;张世林;赵广法;杜春燕;黄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结肠造口在肛周坏死性筋膜炎外科处理中的意义.方法 4例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中,2例行乙状结肠造口;2例行肛周扩创引流术及抗炎、对症治疗.结果 行乙状结肠造口的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行肛周扩创引流术的2例中,1例术后第3天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入院后第5天死亡;1例术后感染症状仍不能快速控制,患者全身情况继续恶化并放弃治疗.结论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在肛周感染无法迅速阻断时,实施结肠造口术有效.
作者:杨海波;杜明国;宣正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