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梁寒;刘宁;张汝鹏;崔青皓
目的 探讨阑尾类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经手术治疗的27例阑尾类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患者术前均误诊,但术后均经病理确诊阑尾类癌.18例肿瘤直径小于1 cm者及2例肿瘤直径1~2 cm且肿瘤局限于浆膜内、不伴淋巴结转移者,采用单纯阑尾切除术,均生存5年以上;4例肿瘤直径1~2 cm且位于基底部伴淋巴结转移,采用回盲部切除,其中3例存活超过5年,1例术后28个月死于肝转移;3例肿瘤直径大于2 cm,且位于基底部伴淋巴结转移者,其中2例采用右半结肠切除,辅以术后化疗,1例存活,1例5年内死于肝转移;1例伴肝转移,采用姑息性回盲部切除加肝转移灶酒精注射,3年内死亡.结论 阑尾类癌应根据肿瘤大小、部位、浸润深度及有无转移确定切除范围.
作者:刘西山;吕翔隆;贾树范;刘茂荣;陈鸿强;智续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前认为,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研究这些基因,不仅能提高我们对胃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确定性,并为临床上进一步提高基因或靶向治疗等手段的疗效提供理论基础.与其他消化道肿瘤的发生一样,多次基因突变结果的累积,导致癌基因的过度表达、抑癌基因的失活、DNA错配修复功能缺失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分子基础.在胃肠道肿瘤中常见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及DNA错配修复基因见表1,胃癌中常见的基因突变见表2.
作者:秦新裕;刘凤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LigasureTM血管闭合系统在胃癌D2根治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观察在胃癌D2根治手术中使用LigasureTM血管闭合系统和传统结扎方法止血效果和便捷程度以及手术的安全性.结果 2005年1-10月间行胃癌D2根治手术的62例患者使用传统丝线结扎结合电刀止血,2005年11月至2006年7月间的62例手术患者应用LigasureTM结合电刀止血.总体手术时间LigasureTM组(187.3 min)明显短于传统结扎组(210.5 min),P<0.05;而在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gasureTM血管闭合系统安全可靠,与传统结扎方法相比可提高胃癌D2根治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值得在胃癌手术中推广应用.
作者:吴晓江;张连海;宗祥龙;武爱文;步召德;李子禹;季加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BCG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IHC染色)检测ABCG2在45例手术切除胃癌组织和30例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和实时定量PCR检测3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及胃切缘正常胃黏膜ABCG2的mRNA表达.结果 ABCG2在胃癌原发灶组织中有较高程度的表达,其阳性率为62.2%;而30例正常胃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7%;两者比较P<0.05.ABCG2在低分化腺癌中的表达高于中-高分化腺癌(P<0.05);胃癌组织中ABCG2 mRNA水平的表达明显高于胃正常黏膜(P<0.05),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结论 ABCG2在胃癌组织中过度表达,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可以作为胃癌肿瘤干细胞研究的重要分子.
作者:王宁;陈凛;卫勃;赵向阳;鲁文静;沈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系统评价胃癌根治术中D1与D2两种不同范围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检索近20年来有关胃癌根治术不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评估文献质量并提取数据资料,应用荟萃分析专用软件包RevMan(4.2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初始相关文献394篇,经质量评估后其中4篇文献符合本研究要求,共1316例患者被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D1术式,标准D2术式可有效改善患者远期生存[RR 1.35,95%CI(1.12~1.62);NNT=9];若同时纳入联合脾脏或胰体尾脾切除的病例,D2术式只对已突破浆膜(T3)的胃癌患者有意义[RR 1.80,95%CI(1.03~3.15);NNT=13];D2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R 1.72,95%CI(1.46~2.03);NNT=6]及死亡率[RR 2.12,95%CI(1.39~3.25);NNT=21]高于D1术式.结论 与D1术式相比,标准的D2根治术可显著提高胃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而同时联合胰体尾和(或)脾脏切除的D2根治术只能改善T3期胃癌患者的预后;D2根治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D1根治术.
作者:汪学非;孙益红;梁德基;王聪;方勇;刘天舒;秦新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率在T2~T3期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238例接受胃癌D2根治术治疗且清扫的淋巴结总数大于或等于15枚的T2~T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研究淋巴结转移率及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是否与检出的淋巴结总数具有相关性和淋巴结转移率等病理因素对胃癌预后的影响,判定淋巴结转移率预测T2~T3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死亡与否的准确性,并与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的预测结果比较.结果 淋巴结转移率与检出的淋巴结总数无相关性,而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与检出的淋巴结总数则具有相关性.单因素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率是T2~T3期胃癌患者预后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率预测T2~T3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死亡与否的ROC曲线下面积与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清扫的淋巴结总数大于或等于15枚时,T2~T3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低与清扫的淋巴结总数不相关;淋巴结转移率是T2~T3期胃癌患者预后主要独立性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率预测T2~T3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死亡与否的准确性与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的预测能力相同.
作者:冯润华;朱正纲;燕敏;陈军;项明;尹浩然;林言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近年来,胃癌好发部位渐由胃窦部移至胃底贲门部,且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总体疗效未获明显改善[1].在胃癌外科治疗方面,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达成共识,一些崭新的技术及治疗理念正不断接受外科临床实践的检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如何提高老年人胃癌患者的疗效日渐受到关注.
作者:所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胃癌扩大根治切除术自应用至今已有数10年历史,上世纪60-70年代曾盛行一时,但其后数年总结的病例资料中欠缺肯定的支持数据,于是又一度受质疑.近年来,由于进展期胃癌的比例大、手术技巧与仪器设备先进性提高、并发症率降低等原因,胃癌扩大根治切除术又渐受关注.
作者:袁锡裕;何裕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S100A4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细胞内定位及其表达情况及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分离10对新鲜胃癌组织及配对的正常胃黏膜的核蛋白及浆蛋白,用蛋白印迹法检测S100A4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1例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和20例转移性淋巴结中S100A4蛋白的表达.结果 S100A4蛋白在胃癌组织细胞核的表达阳性率为24.4%(32/131),细胞浆表达阳性率为38.2%(50/131).在32例S100A4核表达阳性的胃癌病例中,30例(93.8%)有淋巴结转移.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S100A4细胞核表达阳性率(29.1%)显著高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的S100A4细胞核表达的阳性率(7.1%)(P=0.016).结论 在胃癌组织中发现细胞核表达S100A4,并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仲西瑶;张连海;贾淑芹;石涛;杜红;胡颖;张桂国;陆爱萍;李吉友;季加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近年来,直肠癌的综合治疗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radiochemotherapy,RCT)的应用,配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已经使直肠癌患者手术后的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综合治疗对直肠癌手术后的远期生存率的影响临床上并无定论,仅有少数作者认为,直肠癌术前辅助放化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1,2].因此,当前对直肠癌的治疗,特别是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术前辅助放化疗结合TME手术已经成为治疗的标准模式,被写进各种直肠癌的治疗指南[3,4].随着直肠癌术前辅助治疗和TME的应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后的并发症、特别是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作者:顾晋;杜长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儿童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7年9月至2006年6月诊治的7例儿童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以反复呕吐为主要症状.X线钡餐检查均可见十二指肠第3段钡剂通过障碍.4例行非手术治疗,3例治愈,1例症状明显减轻,随访6个月至3年均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3例行手术治疗,均治愈.结论 儿童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有其自身特点,治疗应首选非手术疗法,对非手术治疗无效者选择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世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 1)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对胃癌细胞形态及体外侵袭、移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层黏连蛋白黏附法,由胃癌MKN-45细胞株(MO)中筛选获得高侵袭转移亚株(MH).以脂质体介导将Tiam 1 ASODN转染至MH细胞中,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Tiam 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细胞骨架蛋白染色、扫描电镜技术及Boyden小室法分别观察转染与未转染MH细胞在形态学及体外侵袭、移行能力方面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应用0.43μmol/LTiam 1 ASODN转染可特异性抑制胃癌MH细胞中Tiam l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Tiam 1ASODN转染MH细胞较未转染MH细胞的体外侵袭、移行能力显著下降(P<0.05或P<0.01),同时转染MH细胞较未转染MH细胞膜表面突起及伪足变稀疏或缩短、细胞骨架结构紊乱程度降低、斑点状肌动蛋白小体减少.结论 特异性ASODN转染可有效抑制Tiam 1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并削弱其体外侵袭、移行能力,这可能是通过调整胃癌细胞骨架结构重组、降低其变形、游走能力而实现的.
作者:朱金明;余佩武;吴淼;李翠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醋酸奥曲肽对恶性肿瘤致肠梗阻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总结1996年8月至2004年6月间收治的51例恶性肿瘤并发不全肠梗阻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常规治疗组19例,予以禁食、胃肠减压、灌肠、肛管排气、营养支持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治疗.醋酸奥曲肽联合常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32例,予以醋酸奥曲肽0.1 mg,皮下注射,1次/8 h;合并上述常规治疗.对比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胃肠减压量、胃管是否拔除以及不同梗阻部位对醋酸奥曲肽疗效的影响等指标.联合治疗组症状缓解20例(63.1%),常规治疗组仅4例(2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胃肠减压量(398±152)ml/d,常规治疗组(834±306)ml/d,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醋酸奥曲肽对恶性肿瘤合并肠梗阻的患者,可明显缓解肠梗阻,减少胃肠减压量.
作者:李健;金懋林;沈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我国每年胃癌发病率约为60/10万,病死率约为30/10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第1位.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胃癌患者多数在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早期胃癌所占比例不足10%[1].近些年来,对进展期胃癌治疗的重点不断强调根治性手术的规范化及相关辅助治疗的合理性.因此,本文就目前国内外有关进展期胃癌治疗现状的重点问题做一论述.
作者:陈凛;李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青年人胃癌区别于老年性胃癌的临床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对策.方法 对79例45岁以下(青年组)和120例65岁以上(老年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与老年组比较,青年组患者早期无特异症状、病程较短(165 d vs 400 d,P=0.029)、并以胃下部癌多见(49.4%vs 41.7%,P=0.038);病理分期两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总的中位生存时间,青年、老年组分别为1006 d和530 d(P=0.108);根治术后,青年、老年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97 d和919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结论 青年人胃癌具有症状无特异性、恶性度高、发展迅速等特性,但通过恰当的治疗,效果与老年患者无异.
作者:李威;孙晓卫;徐大志;关远祥;詹友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B7家族的新成员B7-H3 mRNA和B7-H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38例胃癌患者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组织B7-H3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B7-H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B7-H3 mRNA在胃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组织中均有表达,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邻近正常组织.B7-H3 mRNA的表达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组织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和浸润深度无关(P>0.05).B7-H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39.5%,其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也无关(P>0.05).B7-H3蛋白表达随肿瘤临床分期的递增而降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病理分级各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39).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7-H3阳性表达组无病生存期明显优于B7-H3阴性表达组(P=0.009),B7-H3阳性表达组总生存期亦明显优于B7-H3阴性表达组(P=0.010).结论 B7-H3表达与胃癌预后有关,可以作为反映患者免疫状态和预后的一个新的指标,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赵洁敏;吴昌平;王荣朝;许军;朱江;魏江;罗光华;石亮荣;谈敏;谈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诊断早期胃癌黏膜下淋巴管浸润状况的价值.方法 4420例接受剖腹胃癌D2根治术的早期胃癌,常规方法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黏膜下淋巴管浸润状况,并与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状况作比较.结果 全组早期胃癌患者中,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诊断黏膜下淋巴管浸润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4.5%、82.0%、78.9%、27.4%和93.5%;其中2426例局限于黏膜内者分别为14.5%、98.0%、95.8%、15.8%和97.8%;而1994例侵及黏膜下层者则分别为60.3%、57.8%、58.3%、28.1%和84.2%.黏膜下淋巴管浸润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显著相关(P<0.01);但与早期胃癌的预后无关(P>0.05).黏膜下淋巴管浸润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84.4%和87.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998 d和7237 d,平均生存期分别为6163.9 d和6042.6 d(P=0.2495).结论 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准确度过低,不适合于诊断早期胃癌黏膜下淋巴管浸润状况.
作者:杨秋蒙;朱正纲;川村泰一;坂东悦郎;米村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 女,17岁.因反复上腹部隐痛不适3年于2005年7月22日入院.患者1岁左右即出现口唇、口腔黏膜黑斑且颜色逐渐加深.3年前曾因上腹部隐痛不适行胃镜检查:胃及十二指肠多发性息肉.家族中共有4代8人有唇、手、足底黑斑和小肠息肉病史,其中已有4人死于绞窄性肠梗阻.查体:一般情况好,口唇、口腔黏膜、手指末端、足底见散在黑斑,大小0.2~1.2 cm.腹软,上腹部深压痛,全腹未触及明显包块,肠鸣音存在,肛检未见异常.胃镜检查:胃体、胃角、胃窦多枚0.5~0.8 cm广基息肉,十二指肠球部见两枚3.0cm大小息肉,肠腔轻度狭窄.
作者:尹勇;李兆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伴肝转移的Ⅳ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2004年间102例伴肝转移的Ⅳ期胃癌病例的手术方式,评价不同术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肝转移H1的胃癌病例行姑息切除后半年、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9%、44%和6%,与改道手术、开腹探查术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肝转移H2的胃癌病例姑息切除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6%、13%和6%,与改道手术、开腹探查术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肝转移H3的胃癌病例行姑息切除半年、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5%、13%和0,与改道手术、开腹探查术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有或无腹膜转移的病例,其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132).结论 肝转移H1的胃癌患者,无论伴与不伴腹膜转移,均应尽量行姑息性切除手术.肝转移H2、H3的Ⅳ期胃癌患者行切除性手术无益于预后.
作者:刘彩刚;路平;鲁阳;王舒宝;陈峻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腹膜转移复发所致的死亡是进展期胃癌的主要死因[1].因此,提高浆膜浸润性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效果不仅应合理清扫区域淋巴结,还应深入探讨胃癌腹膜转移的机制,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作者:胡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