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辅助下早期远端胃癌根治术七例

张雪峰;李瑾;金红旭;吴国强;王希泽;李永双;宗修锟

关键词:腹腔镜, 胃肿瘤, 根治术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行早期远端胃癌根治的手术方法和手术适应证.方法对 7例早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 19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 150 ml;术后排气时间平均 51 h.均于术后 6- 9 d出院.无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平均 1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迹象.结论腹腔镜辅助下早期远端胃癌根治安全、可行,近期效果满意.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根治术的规范与实施

    虽然强调,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我国胃癌整体治疗水平的重要一环.但在我国以进展期胃癌占主要比例的现状下,胃肠道肿瘤外科医生如何做到规范的实施胃癌根治性手术,是改善胃癌手术疗效和预后的关键.充分切除胃癌原发病灶、合理进行淋巴结清扫和彻底消除肿瘤脱落细胞是胃癌手术过程中强调的基本原则.然而,当前国内外从事胃癌研究的外科学者们对合理的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和标准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争论,现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讨论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的问题.

    作者:陈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后并发肛门狭窄一例

    患者男, 75岁.以反复肛门部不适 30年,加重伴排便时肿物脱出、疼痛半个月于 2004年 6月 7日入院.

    作者:张德枫;赵顺;赵乐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胰高糖素样肽2对肠道缺血再灌注小鼠黏膜免疫变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胰高糖素样肽 2(GLP-2)对小鼠肠道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免疫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70只 ICR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 N组)、缺血再灌注组( C组)和 GLP-2治疗组( T组) (200 μ g/kg皮下注射, 2次 /d).于术后 1、 3、 5 d处死动物,检测肝脏、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菌易位率、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肠道灌洗液免疫球蛋白( Ig) A水平,并测定肠黏膜 Th1/Th2因子的变化.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 C组动物的细菌易位率( 100%)和血浆内毒素水平 [( 0.753± 0.044) EU/m]明显高于 T组,也显著高于 N组 (均 P=0.000).C组 IgA水平在 I/R后 1 d降至低谷, 3、 5 d仍处于低值.T组 IgA水平下降后, 3、 5 d迅速回升至正常范围,显著高于 C组水平.C组 Th1因子( IFN γ、 IL-2)在 I/R后持续升高, Th2因子 (IL-4、 IL-10)先明显下降后逐渐回升.T组 Th1/Th2细胞因子的时间变化曲线和 C组相似,但是 Th1因子的升幅小于 C组, Th2因子的降幅小,并在 5 d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 GLP-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缺血再灌注后的肠黏膜免疫功能,这可能和它维护肠黏膜 Th1/Th2因子平衡有关.

    作者:李杭;吴国豪;陈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胃癌根治术前后患者外周血Big内皮素1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 Big内皮素 (endothelin,ET)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胃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 ELASA法检测 106例胃癌手术前后患者及 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 Big ET-1水平.并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进行 5- 30个月随访,期间每 3个月复查 1次血浆 Big ET-1直至复发,比较患者手术后与复发前的 Big ET-1水平.结果 106例胃癌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及癌浸润突破浆膜者的血浆 Big ET-1水平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未突破浆膜者(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展期(Ⅱ、Ⅲ、Ⅳ期)胃癌患者的血浆 Big ET-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早期胃癌(Ⅰ期)者( P< 0.01,P< 0.05),早期胃癌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期患者的血浆 Big ET-1水平在胃癌手术后第 1天均显著升高,第 3天下降至术前水平.术后第 10天,在Ⅰ、Ⅱ期患者, Big ET-1水平与术前相比显著下降( P=0.010,P=0.000),Ⅲ、Ⅳ期患者的 Big ET-1水平无显著性变化.在随访期间, 41例Ⅱ期患者中 14例复发,其复发前后 1次的平均 Big ET-1水平与手术后第 10天相比显著升高( P=0.011).结论胃癌根治术前后血浆 Big ET-1水平的变化可作为一个判定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监测胃癌根治术后Ⅱ期患者血浆 Big ET-1水平对于其复发具有预警作用.

    作者:滕小军;沈志祥;向进见;沈磊;袁林;郭洁;王晓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原发性胃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性, 57岁.上腹疼痛伴黑便 7 d于 2003年 6月 4日入院.查体: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腹部平软,上腹可触及 6 cm肿物,边界不清,压痛.血常规:血红蛋白 64 g/L,白细胞 27.7× 109/L,中性粒细胞 0.84.骨髓穿刺:大致正常骨髓象.

    作者:张汝鹏;梁寒;李强;王殿昌;郝希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阑尾类癌九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阑尾类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 1994年 1月至 2004年 10月间确诊阑尾类癌的 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2例癌灶大于 2 cm; 7例小于 2 cm,其中 6例小于 1 cm.4例肿瘤位于阑尾头端部,有 3例行阑尾切除术, 1例急诊行回盲部切除.3例肿瘤累及阑尾根部者术后 1-3个月再次行右半结肠切除,手术后无肿瘤残留.2例肿瘤位于阑尾中上段,但未累及根部且直径小于 2 cm,仅行阑尾切除术.随访 0.5~ 2年,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对肿瘤直径小于 2 cm,未累及阑尾根部和远处转移的阑尾类癌患者仅行单纯阑尾切除即可;累及根部或肿瘤直径大于 2 cm者,应行右半结肠切除.

    作者:贾忠;贺冠海;封光华;方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肠道灌洗法在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一期手术患者的应用

    1994-2003年,我院对31例并发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一期手术患者采用术中肠道灌洗法,并与同期27例采用远端减压法去除结肠内积粪患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永均;施金怡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胃癌扩大切除术的现状

    现今,胃癌的手术原则是:缩小与扩大切除并存,提高疗效与保存良好的生活质量并重.

    作者:刘宁;梁寒;郝希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清扫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目的分析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规律,评价该区域淋巴结清扫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根据 1994- 2004年胃癌数据库资料, 按 1999年日本第 13版胃癌规约的淋巴结清扫分类,行 D3或 D3+淋巴结清扫( D3组)共 126例,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从同一数据库中选择同一手术组施行 D2手术的患者 146例( D2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16a2区及 16b1区是 No16淋巴结转移常见部位.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率 T1为 3.8%, T2为 22.3%, T3为 46.8%, T4为 32.1%;腹膜播散阴性者其转移率为 16.3%,腹膜播散阳性者则为 69.5%;浆膜无侵犯者转移率为 16.3%,浆膜侵出阳性者则为 69.5%.D2和 D3组患者手术死亡各 2例,并分别有 4例和 6例出现并发症( P >0.05).D3组 No16淋巴结转移 3枚以下与 4枚以上者与 D2清扫组的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及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胃癌 D3与 D2手术后Ⅰ期、Ⅱ期、Ⅲ a期、Ⅲ b期、Ⅳ期患者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及生存率曲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 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侵犯深度和浆膜侵出程度密切相关.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 No16转移淋巴结在 3枚以内和阴性患者的 5年生存率.

    作者:詹文华;韩方海;何裕隆;李玉明;彭俊生;蔡世荣;马晋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食管贲门癌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后胃狭窄

    目的分析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胃狭窄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 1998年 1月至 2004年 12月收治的 9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出现胃狭窄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内镜检查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 8例,女 1例.年龄 49~ 71岁,中位年龄 62岁.症状主要为术后吞咽困难.狭窄部位以吻合口以下的胃黏膜缺失,纤维瘢痕增生为主要特征,其长度为 1.5~ 5.0 cm,中位长度 2.0 cm;宽 0.1~ 0.5 cm,中位宽度 0.3 cm.有 7例采用单纯食管扩张术均无效, 8例施行经口食管支架置入术,可正常饮食.随访期 5- 60个月,中位时间 12个月.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 11例次(包括 6例次支架脱落, 1例次支架移位, 4例次肉芽生长阻塞),颈部切口化脓感染 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 1例.结论 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胃狭窄应结合临床症状、钡餐和内镜检查进行诊断;治疗首选放置非自扩支架或全覆膜自扩支架.

    作者:杨弘;傅剑华;胡袆;黄伟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口服谷氨酰胺对化疗患者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对胃肠肿瘤术后化疗患者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胃肠道肿瘤手术后准备行化疗的 39例患者分成观察组 (22例 )和对照组 (17例 ),化疗方案为氟尿嘧啶( 5-FU)加四氢叶酸( CF),连续 5 d.观察组化疗同时口服谷氨酰胺颗粒 30 g/d,分 3次服,连续 7d;对照组仅化疗.检测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浆中谷氨酰胺浓度和尿中乳果糖 /甘露醇( L/M)比值.结果观察组化疗后血浆中谷氨酰胺浓度为( 594.44± 81.26)μ mol/L,较对照组的( 535.42± 53.75)μ mol/L明显增高 (P< 0.01);尿中 L/M比值治疗组 (0.0321± 0.0052)较对照组 (0.0453± 0.007)明显降低 (P< 0.01).结论 口服谷氨酰胺颗粒能够提高胃肠肿瘤术后化疗患者血谷氨酰胺浓度,减轻化疗后肠黏膜损伤程度,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作者:姜海平;刘春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轻表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外显率近 100%.

    作者:楼征;于恩达;孟荣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全系膜切除术( TME)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将 2002年 6月至 2004年 6月收治的 160例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分腹腔镜组 (68例 )和开腹组 (92例 )进行手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者.腹腔镜组中有 4例( 5.8%)中转开腹.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 164± 52) min和( 141± 31) min( P >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 80± 20) ml和( 120± 40) ml( P< 0.05);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 2.2± 1.2) d和( 3.4± 1.0) d( 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1.7%和 20.6%( P< 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 4.2%和 5.1%( P >0.05).两组在肿块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腹腔镜 TME治疗低位直肠癌能取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根治性效果,并具有出血少、术后肠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张超;吴强;余佩武;王自强;钱锋;吕伟;刘伟;郝迎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胃肠道恶性肿瘤合并肺结核的治疗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方法总结 17例合并肺结核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 12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其中 11例术前 2周及术后予正规的抗结核治疗后均能安全渡过围手术期; 1例术后第 8天死于呼吸功能衰竭.有 6例完成 6个月的化疗,无结核扩散表现.5例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术前未服用抗结核药物;有 1例在术后第 3个月化疗时出现结核复发.结论 合并肺结核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经过正确的处理,可限期手术并进行进一步治疗.

    作者:肖隆斌;王文卫;吴文辉;龙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腹腔镜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体会

    腹腔镜下治疗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能迅速确定穿孔与否、穿孔部位及大小,又能对溃疡穿孔进行修补,对患者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作者:刁守志;朱安东;陈德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技术-CT检测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 18F-2 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技术( PET-CT)诊断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复阅并分析 2003年 6月至 2004年 6月同期行 PET-CT和 CT检查的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 31例的 PET-CT和 CT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评价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本组 31例患者共检查出 43处病变部位.PET-CT用于本组患者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为 97.7%,敏感性为 100%,特异性为 85.7%; CT分别为 77.3%, 61.7%和 78.6%, PET-CT敏感性高于 CT(χ 2=4.161,P=0.041).结论 PET-CT对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敏感性高于 CT,对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检测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建东;于金明;郭洪波;孙晓蓉;刑力刚;黎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扩大根治术在胃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迄今,外科手术仍为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由于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或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等微创手术正逐渐成为外科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方式,并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作者:朱正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真空敷料装置在暂时性关腹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暂时性关腹方法--真空敷料装置的临床应用.方法 用聚丙烯薄膜、手术巾、塑料黏贴膜和引流管等构建真空敷料装置.记录使用此装置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和并发症.结果有 13例患者共使用真空包扎 15次进行暂时性关腹,其中 5次( 33.3%)是因为腹内压增高无法获得无张力的筋膜对合, 4次( 26.7%)是为了再次手术探查, 2次( 13.3%)是因为损伤控制, 4次( 26.7%)是上述多个因素的联合.7例( 53.8%)患者终完成腹壁全层对合关闭, 5例( 38.5%)患者无法直接对合腹壁缺损,后行创面断层皮片植皮; 3例( 23.1%)患者出现腹腔内脓肿,无 1例出现消化道瘘,无内脏脱出.1例( 7.7%)在试图关腹之前死亡,与真空包扎无关.结论真空包扎可使患者获得直接腹壁肌肉筋膜层关闭,并发症发生率低、易于掌握,是一种较好的暂时性关腹方法.

    作者:姜金波;戴勇;朱民;寿楠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的选择

    随着胃肠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概念的提出和人们认识的加深, GIST作为一种少见疾病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何裕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 IPHC)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至 2001年手术切除的 T3、 T4胃癌 118例.将无腹膜转移的 96例作为预防性研究组,其中 42例行 IPHC, 54例单纯手术作对照,随访观察术后生存情况和 IPHC对腹膜复发的预防作用;将有腹膜转移的 22例作为治疗性研究组,其中 10例行 IPHC, 12例作对照,观察术后生存期.同时对全组 IPHC( 52例)和单纯手术者( 66例)进行总的生存分析比较.结果预防性研究组中, IPHC者术后 1、 2、 4年生存率为 85.7%、 81.0%和 63.9%,优于单纯手术者( 77.3%、 61.0%和 50.8%).Cox模型提示, IPHC是 T3、 T4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后腹膜复发率 10.3%,低于单纯手术者的 34.7%.治疗性研究组中, IPHC者术后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期 10个月)较单纯手术者(中位生存期 5个月)长.全组 IPHC病例总的术后 1、 2、 4年生存率( 76.9%、 69.2%和 55.2%)高于单纯手术的病例( 66.2%、 49.7%和 41.4%).结论 IPHC可提高 T3、 T4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作者:朱正纲;汤睿;燕敏;陈军;杨秋蒙;李琛;姚学新;张俊;尹浩然;林言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