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梁寒;郝希山
目的观察抑制保罗样激酶基因 (polo like kinase1,plk1)表达对胃癌细胞-- MKN45凋亡的诱导,探讨 plk1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及生存力的作用.方法化学合成小片断干扰 RNA( siRNA)阻断 MKN45细胞 plk1基因的表达;实时定量 PCR及 Western blot检测干扰前后 plk1 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免疫荧光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MKN45细胞微管改变 ,流式细胞仪检测 MKN45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 Western blot检测 pro-caspase3水平的变化.结果经靶向 plk1的 siRNA作用后, plk1 siRNA mRNA及蛋白质表达明显下降; MKN45细胞纺锤体结构变得模糊,失去完整性;较多 MKN45细胞呈现 G2期细胞 DNA含量 (P< 0.05); MKN45细胞在 48、 72 h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 (P< 0.05);伴随 pro-caspase3水平在 72 h出现下降.结论抑制 plk1基因表达可导致 MKN45细胞凋亡,凋亡机制可能通过 caspase3途径; plk1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及存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兰斌;刘炳亚;陈雪华;瞿颖;张晓青;蔡劬;朱正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术后精神障碍是老年人手术后一种较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约 17.9% [1].
作者:王海斌;王黔;于扬;谢海涛;沈祖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男性, 57岁.上腹疼痛伴黑便 7 d于 2003年 6月 4日入院.查体: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腹部平软,上腹可触及 6 cm肿物,边界不清,压痛.血常规:血红蛋白 64 g/L,白细胞 27.7× 109/L,中性粒细胞 0.84.骨髓穿刺:大致正常骨髓象.
作者:张汝鹏;梁寒;李强;王殿昌;郝希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迄今,外科手术仍为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由于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或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等微创手术正逐渐成为外科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方式,并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作者:朱正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现今,胃癌的手术原则是:缩小与扩大切除并存,提高疗效与保存良好的生活质量并重.
作者:刘宁;梁寒;郝希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行早期远端胃癌根治的手术方法和手术适应证.方法对 7例早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 19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 150 ml;术后排气时间平均 51 h.均于术后 6- 9 d出院.无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平均 1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迹象.结论腹腔镜辅助下早期远端胃癌根治安全、可行,近期效果满意.
作者:张雪峰;李瑾;金红旭;吴国强;王希泽;李永双;宗修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外显率近 100%.
作者:楼征;于恩达;孟荣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16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经胃镜检查及活检有 13例,其中仅 6例( 46.2%)确诊.予以远端胃次全切除术 14例,全胃切除术 2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5例患者在术后行辅助 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方案化疗, 1例放疗.8例( 50.0%)获得 5- 20年的随访,其中 6例存活 5年, 1例存活 16年,另 1例存活 20年.结论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应积极行根治或姑息性手术,术后辅以化疗可减少复发.
作者:崔庆;冯延昌;沈超;魏本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男, 75岁.以反复肛门部不适 30年,加重伴排便时肿物脱出、疼痛半个月于 2004年 6月 7日入院.
作者:张德枫;赵顺;赵乐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胃癌患者全胃切除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胃癌数据库中 1994年 8月至 2004年 8月 60岁以上的 131例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影响老年胃癌患者全胃切除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前有并存疾病、血红蛋白低于 80 g/L、白蛋白低于 35 g/L、体重指数( BMI)低于 18.5 kg/m2、术中失血量大于或等于 1000 ml、手术时间 5 h以上和联合脏器切除(脾 /胰体尾切除)是老年胃癌患者全胃切除的危险因素,发生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 1.57、 1.74、 2.97、 4.23、 2.21、 2.28和 3.80,发生并发症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 1.50、 1.90、 2.38、 2.12、 2.45、 1.66和 3.41.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时应综合考虑上述危险因素,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赵刚;詹文华;彭俊生;何裕隆;马晋平;严燕国;董文广;蔡世荣;汪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保留迷走神经的食管、贲门癌切除并胃底重建术后胃功能的变化,以探讨其应用前景.方法对 68例无外侵的早、中期食管和贲门癌患者施行根治性切除,术中保留迷走神经加胃底重建(观察组);随机选择 68例未保留迷走神经、未加胃底重建的常规手术者作对照组.术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自觉症状和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及上消化道压力、 24 h胃 pH值及基础胃酸分泌量、胃排空时间、血清胃泌素含量检测结果.结果 (1)临床症状:在厌食、嗳气、反流、烧心、恶心、腹泻、餐后饱胀感方面,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 0.01).(2)24 h胃 pH 值、基础胃酸分泌量、空腹血清胃泌素和胸腔胃排空检测结果:观察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1个月与术前比较,均 P >0.05;术后 1年与术前比较,也均 P >0.05.(3)上消化道压力:观察组吻合口上方食管静息压增加,术后 1个月和 1年时与术前比较, P< 0.01;而对照组则没有增加,术后 1个月和 1年时与术前比较, P >0.05;观察组吻合口上方食管体部收缩压高于对照组,术后 1个月和 1年时与对照组比较, P< 0.05.(4)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萎缩性胃炎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 P< 0.01).结论 对于早期无周围外侵的食管贲门癌患者保留迷走神经的食管、贲门癌切除并胃底重建术能防止术后胃的消化功能紊乱.
作者:王国范;张百江;杨文锋;王绍平;申洪明;于素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994-2003年,我院对31例并发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一期手术患者采用术中肠道灌洗法,并与同期27例采用远端减压法去除结肠内积粪患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永均;施金怡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暂时性关腹方法--真空敷料装置的临床应用.方法 用聚丙烯薄膜、手术巾、塑料黏贴膜和引流管等构建真空敷料装置.记录使用此装置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和并发症.结果有 13例患者共使用真空包扎 15次进行暂时性关腹,其中 5次( 33.3%)是因为腹内压增高无法获得无张力的筋膜对合, 4次( 26.7%)是为了再次手术探查, 2次( 13.3%)是因为损伤控制, 4次( 26.7%)是上述多个因素的联合.7例( 53.8%)患者终完成腹壁全层对合关闭, 5例( 38.5%)患者无法直接对合腹壁缺损,后行创面断层皮片植皮; 3例( 23.1%)患者出现腹腔内脓肿,无 1例出现消化道瘘,无内脏脱出.1例( 7.7%)在试图关腹之前死亡,与真空包扎无关.结论真空包扎可使患者获得直接腹壁肌肉筋膜层关闭,并发症发生率低、易于掌握,是一种较好的暂时性关腹方法.
作者:姜金波;戴勇;朱民;寿楠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口服甘露醇进行肠道准备具有方便、准备时间短等优点,但甘露醇使用不当会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
作者:万厚民;李海;李强;赵丽花;刘志芳;王震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切脾与不切脾对进展期贲门癌患者根治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进展期贲门癌患者 45例随机分为两组:贲门癌根治术联合脾切除( 24例)和单纯行贲门癌根治术组( 21例).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免疫球蛋白( Ig) A、 IgM、 IgG和 C3、 C4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体液 IgA、 IgM、 IgG、 C3、 C4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切除脾脏对贲门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吕银祥;周建炜;章宏欣;洪堂灿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 18F-2 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技术( PET-CT)诊断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复阅并分析 2003年 6月至 2004年 6月同期行 PET-CT和 CT检查的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 31例的 PET-CT和 CT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评价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本组 31例患者共检查出 43处病变部位.PET-CT用于本组患者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为 97.7%,敏感性为 100%,特异性为 85.7%; CT分别为 77.3%, 61.7%和 78.6%, PET-CT敏感性高于 CT(χ 2=4.161,P=0.041).结论 PET-CT对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敏感性高于 CT,对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检测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建东;于金明;郭洪波;孙晓蓉;刑力刚;黎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胃狭窄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 1998年 1月至 2004年 12月收治的 9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出现胃狭窄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内镜检查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 8例,女 1例.年龄 49~ 71岁,中位年龄 62岁.症状主要为术后吞咽困难.狭窄部位以吻合口以下的胃黏膜缺失,纤维瘢痕增生为主要特征,其长度为 1.5~ 5.0 cm,中位长度 2.0 cm;宽 0.1~ 0.5 cm,中位宽度 0.3 cm.有 7例采用单纯食管扩张术均无效, 8例施行经口食管支架置入术,可正常饮食.随访期 5- 60个月,中位时间 12个月.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 11例次(包括 6例次支架脱落, 1例次支架移位, 4例次肉芽生长阻塞),颈部切口化脓感染 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 1例.结论 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胃狭窄应结合临床症状、钡餐和内镜检查进行诊断;治疗首选放置非自扩支架或全覆膜自扩支架.
作者:杨弘;傅剑华;胡袆;黄伟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998年由 Longo首次介绍了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 procedure for prolapsed hemorrhoids, PPH),目前已成为外科治疗Ⅲ度或Ⅳ度脱垂痔的佳选择 [1].但是 Longo所描述的 PPH手术有时不能有效处理较大的重度脱垂痔,特别是巨大环状痔.
作者:许宝琨;彭慧;萧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 1985年 5月至 2005年 5月收治的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 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 7例,女性 3例.年龄 14~ 40岁.10例均有便秘史,均经钡灌肠检查确诊, 5例肛门直肠测压均未引出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无神经节细胞段在乙状结肠远端和直肠 2例,直肠 7例,未明 1例.手术方法:乙状结肠造口 1例, Ikeda法 6例, Rehbein法 2例,改良 Swenson法 1例.根治手术后排便功能:优 7例,良 1例,差 1例.结论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便秘史、钡灌肠检查和 /或肛门直肠测压.拖出型手术是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应个性化.
作者:丁曙晴;陈永田;丁义江;刘飞;叶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虽然强调,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我国胃癌整体治疗水平的重要一环.但在我国以进展期胃癌占主要比例的现状下,胃肠道肿瘤外科医生如何做到规范的实施胃癌根治性手术,是改善胃癌手术疗效和预后的关键.充分切除胃癌原发病灶、合理进行淋巴结清扫和彻底消除肿瘤脱落细胞是胃癌手术过程中强调的基本原则.然而,当前国内外从事胃癌研究的外科学者们对合理的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和标准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争论,现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讨论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的问题.
作者:陈凛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