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平
目的探讨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 IPHC)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至 2001年手术切除的 T3、 T4胃癌 118例.将无腹膜转移的 96例作为预防性研究组,其中 42例行 IPHC, 54例单纯手术作对照,随访观察术后生存情况和 IPHC对腹膜复发的预防作用;将有腹膜转移的 22例作为治疗性研究组,其中 10例行 IPHC, 12例作对照,观察术后生存期.同时对全组 IPHC( 52例)和单纯手术者( 66例)进行总的生存分析比较.结果预防性研究组中, IPHC者术后 1、 2、 4年生存率为 85.7%、 81.0%和 63.9%,优于单纯手术者( 77.3%、 61.0%和 50.8%).Cox模型提示, IPHC是 T3、 T4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后腹膜复发率 10.3%,低于单纯手术者的 34.7%.治疗性研究组中, IPHC者术后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期 10个月)较单纯手术者(中位生存期 5个月)长.全组 IPHC病例总的术后 1、 2、 4年生存率( 76.9%、 69.2%和 55.2%)高于单纯手术的病例( 66.2%、 49.7%和 41.4%).结论 IPHC可提高 T3、 T4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作者:朱正纲;汤睿;燕敏;陈军;杨秋蒙;李琛;姚学新;张俊;尹浩然;林言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急诊腹腔镜检查与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1年 1月至 2003年 6月收治的经急诊腹腔镜诊治的 284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 224例行常规开腹手术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开腹手术组)的诊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腹腔镜组行急诊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 257例;中转手术 27例;平均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确诊时间和手术切口长度均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两组比较, P< 0.05, P< 0.01.结论急诊腹腔镜的检查与治疗对于入院诊断不确定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具有早期诊治、减轻痛苦,缩短住院时间的优点.
作者:吕忠船;马春丽;荆鹏程;胡金晨;郭吉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胃癌在本世纪初是全球头号杀手的癌肿 (the leading cancer killer).虽然其发病率近几十年有所下降,但仍居肺癌之后排第二位.由于胃癌高发区总人口的增长及人口老化,在全球总发病率下降的情况下,其新发病例的绝对数还在增加.我国胃癌发病率仍居所有癌肿的第一位,因胃癌死亡的人数约占全球该病死亡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因此,提高我国胃癌诊治水平,不但是我国从事胃癌防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健康保健课题.
作者:詹文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口服甘露醇进行肠道准备具有方便、准备时间短等优点,但甘露醇使用不当会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
作者:万厚民;李海;李强;赵丽花;刘志芳;王震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男性, 57岁.上腹疼痛伴黑便 7 d于 2003年 6月 4日入院.查体: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腹部平软,上腹可触及 6 cm肿物,边界不清,压痛.血常规:血红蛋白 64 g/L,白细胞 27.7× 109/L,中性粒细胞 0.84.骨髓穿刺:大致正常骨髓象.
作者:张汝鹏;梁寒;李强;王殿昌;郝希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外显率近 100%.
作者:楼征;于恩达;孟荣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994-2003年,我院对31例并发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一期手术患者采用术中肠道灌洗法,并与同期27例采用远端减压法去除结肠内积粪患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永均;施金怡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 18F-2 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技术( PET-CT)诊断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复阅并分析 2003年 6月至 2004年 6月同期行 PET-CT和 CT检查的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 31例的 PET-CT和 CT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评价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本组 31例患者共检查出 43处病变部位.PET-CT用于本组患者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为 97.7%,敏感性为 100%,特异性为 85.7%; CT分别为 77.3%, 61.7%和 78.6%, PET-CT敏感性高于 CT(χ 2=4.161,P=0.041).结论 PET-CT对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敏感性高于 CT,对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检测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建东;于金明;郭洪波;孙晓蓉;刑力刚;黎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术后精神障碍是老年人手术后一种较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约 17.9% [1].
作者:王海斌;王黔;于扬;谢海涛;沈祖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暂时性关腹方法--真空敷料装置的临床应用.方法 用聚丙烯薄膜、手术巾、塑料黏贴膜和引流管等构建真空敷料装置.记录使用此装置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和并发症.结果有 13例患者共使用真空包扎 15次进行暂时性关腹,其中 5次( 33.3%)是因为腹内压增高无法获得无张力的筋膜对合, 4次( 26.7%)是为了再次手术探查, 2次( 13.3%)是因为损伤控制, 4次( 26.7%)是上述多个因素的联合.7例( 53.8%)患者终完成腹壁全层对合关闭, 5例( 38.5%)患者无法直接对合腹壁缺损,后行创面断层皮片植皮; 3例( 23.1%)患者出现腹腔内脓肿,无 1例出现消化道瘘,无内脏脱出.1例( 7.7%)在试图关腹之前死亡,与真空包扎无关.结论真空包扎可使患者获得直接腹壁肌肉筋膜层关闭,并发症发生率低、易于掌握,是一种较好的暂时性关腹方法.
作者:姜金波;戴勇;朱民;寿楠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内镜介入治疗胃肠道癌性梗阻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总结分析在 X线辅助下经内镜介入治疗 32例胃肠道癌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梗阻部位分别为胃出口 8例、十二指肠 7例、直肠 13例、乙状结肠 4例.30例( 93.7%)放置支架成功,术后 1- 3 d梗阻症状均得到缓解或消除.其中 15例胃出口及十二指肠梗阻均为永久性姑息治疗; 15例结直肠梗阻中, 12例为姑息治疗, 3例经内镜治疗解除梗阻后行Ⅰ 期肿瘤切除术.1例直肠癌术后复发伴盆腔广泛转移者治疗失败, 1例乙状结肠癌广泛转移者术中穿孔而急诊行 Hartmann术.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移位;有 1例放置十二指肠支架者,术后 2个月肿瘤浸润支架远端导致梗阻复发,置入第 2根支架后缓解.结论 经内镜介入治疗胃肠道癌性梗阻是一种简单可行、经济有效、并发症少的方法.
作者:徐美东;姚礼庆;钟芸诗;高卫东;周平红;何国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998年由 Longo首次介绍了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 procedure for prolapsed hemorrhoids, PPH),目前已成为外科治疗Ⅲ度或Ⅳ度脱垂痔的佳选择 [1].但是 Longo所描述的 PPH手术有时不能有效处理较大的重度脱垂痔,特别是巨大环状痔.
作者:许宝琨;彭慧;萧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女, 59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部疼痛 3 d于 2005年 6月 4日急诊入院.疼痛呈持续性,逐渐加重,伴发热,有里急后重感,但无黏液脓血便.检查:体温 38.2℃,心率 74次 /分,血压 135/85 mmHg(18/11.3 kPa),腹部稍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右侧腹部压痛明显,以右下腹部为主,并伴有明显的肌紧张和反跳痛,肠鸣音稍弱,直肠指检未及肿块.
作者:刘连新;宋宣;薛东波;姜洪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16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经胃镜检查及活检有 13例,其中仅 6例( 46.2%)确诊.予以远端胃次全切除术 14例,全胃切除术 2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5例患者在术后行辅助 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方案化疗, 1例放疗.8例( 50.0%)获得 5- 20年的随访,其中 6例存活 5年, 1例存活 16年,另 1例存活 20年.结论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应积极行根治或姑息性手术,术后辅以化疗可减少复发.
作者:崔庆;冯延昌;沈超;魏本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全系膜切除术( TME)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将 2002年 6月至 2004年 6月收治的 160例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分腹腔镜组 (68例 )和开腹组 (92例 )进行手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者.腹腔镜组中有 4例( 5.8%)中转开腹.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 164± 52) min和( 141± 31) min( P >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 80± 20) ml和( 120± 40) ml( P< 0.05);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 2.2± 1.2) d和( 3.4± 1.0) d( 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1.7%和 20.6%( P< 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 4.2%和 5.1%( P >0.05).两组在肿块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腹腔镜 TME治疗低位直肠癌能取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根治性效果,并具有出血少、术后肠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张超;吴强;余佩武;王自强;钱锋;吕伟;刘伟;郝迎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迄今,外科手术仍为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由于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或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等微创手术正逐渐成为外科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方式,并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作者:朱正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切脾与不切脾对进展期贲门癌患者根治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进展期贲门癌患者 45例随机分为两组:贲门癌根治术联合脾切除( 24例)和单纯行贲门癌根治术组( 21例).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免疫球蛋白( Ig) A、 IgM、 IgG和 C3、 C4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体液 IgA、 IgM、 IgG、 C3、 C4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切除脾脏对贲门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吕银祥;周建炜;章宏欣;洪堂灿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胰高糖素样肽 2(GLP-2)对小鼠肠道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免疫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70只 ICR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 N组)、缺血再灌注组( C组)和 GLP-2治疗组( T组) (200 μ g/kg皮下注射, 2次 /d).于术后 1、 3、 5 d处死动物,检测肝脏、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菌易位率、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肠道灌洗液免疫球蛋白( Ig) A水平,并测定肠黏膜 Th1/Th2因子的变化.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 C组动物的细菌易位率( 100%)和血浆内毒素水平 [( 0.753± 0.044) EU/m]明显高于 T组,也显著高于 N组 (均 P=0.000).C组 IgA水平在 I/R后 1 d降至低谷, 3、 5 d仍处于低值.T组 IgA水平下降后, 3、 5 d迅速回升至正常范围,显著高于 C组水平.C组 Th1因子( IFN γ、 IL-2)在 I/R后持续升高, Th2因子 (IL-4、 IL-10)先明显下降后逐渐回升.T组 Th1/Th2细胞因子的时间变化曲线和 C组相似,但是 Th1因子的升幅小于 C组, Th2因子的降幅小,并在 5 d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 GLP-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缺血再灌注后的肠黏膜免疫功能,这可能和它维护肠黏膜 Th1/Th2因子平衡有关.
作者:李杭;吴国豪;陈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当今,胃癌手术可分为缩小手术 (用于治疗早期胃癌 )、标准根治术与扩大根治术 (主要用于治疗进展期胃癌 )和非治愈手术 (为晚期胃癌的姑息治疗方法 ),本文重点介绍缩小手术与扩大手术的适应证与术式.为此,应先弄清标准根治术的定义,比其小者谓之缩小手术,比其大者谓之扩大手术.
作者:陈峻青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 Big内皮素 (endothelin,ET)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胃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 ELASA法检测 106例胃癌手术前后患者及 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 Big ET-1水平.并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进行 5- 30个月随访,期间每 3个月复查 1次血浆 Big ET-1直至复发,比较患者手术后与复发前的 Big ET-1水平.结果 106例胃癌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及癌浸润突破浆膜者的血浆 Big ET-1水平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未突破浆膜者(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展期(Ⅱ、Ⅲ、Ⅳ期)胃癌患者的血浆 Big ET-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早期胃癌(Ⅰ期)者( P< 0.01,P< 0.05),早期胃癌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期患者的血浆 Big ET-1水平在胃癌手术后第 1天均显著升高,第 3天下降至术前水平.术后第 10天,在Ⅰ、Ⅱ期患者, Big ET-1水平与术前相比显著下降( P=0.010,P=0.000),Ⅲ、Ⅳ期患者的 Big ET-1水平无显著性变化.在随访期间, 41例Ⅱ期患者中 14例复发,其复发前后 1次的平均 Big ET-1水平与手术后第 10天相比显著升高( P=0.011).结论胃癌根治术前后血浆 Big ET-1水平的变化可作为一个判定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监测胃癌根治术后Ⅱ期患者血浆 Big ET-1水平对于其复发具有预警作用.
作者:滕小军;沈志祥;向进见;沈磊;袁林;郭洁;王晓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