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晋;李明
目的总结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62-2002年收治的24例急性结肠假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60岁,均发生于直肠癌术后.24例患者(100%)均表现为进行性腹胀和腹部膨隆.经腹部X线平片、钡剂灌肠透视或纤维结肠镜确诊.盲肠结肠扩张直径6~8 cm者6例(Ⅰ型);9~12cm者11例(Ⅱ型);13 cm以上者7例(Ⅲ型).6例选用非手术治疗,8例予以盲肠造口术,10例进行了结肠部分或全结肠切除术.22例痊愈,死亡2例(8.3%).结论急性结肠假性梗阻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腹部影像学和内镜检查可以确诊;一般经非手术可以治愈,必要时可选用手术治疗.
作者:杨维良;张东伟;张新晨;张浩民;赵志;张建国;裴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内脏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保留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排尿、性功能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98例患者中61例(62.3%)术后可以正常勃起,56例患者(57.1%)有正常的性功能.57例患者的平均导尿时间为60 h,残余尿量为28ml,大尿意尿量为400ml.保留内脏神经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1.2%.结论保留盆腔内脏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能减少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且并不影响术后生存率,是治疗直肠癌的理想术式.
作者:董新舒;徐海涛;李志高;于志伟;崔滨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与传统直肠癌切除术对于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行TME手术(TME组)和54例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传统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ME组患者术后性功能减退(7.8%)、勃起障碍(8.6%)及射精障碍(19%)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30.2%、24.3%和40.5%);TME组女性患者术后阴道疼痛(15.6%)亦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43.8%);TME组的1年局部复发率(14.4%)低于传统手术组(32.1%);两组比较,P<0.05.结论TME直肠癌根治手术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直肠癌根治术.
作者:余杰雄;叶勇;陈学中;孔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说明结直肠癌排在西方国家癌症死因的第2位,直肠癌比例在结直肠恶性肿瘤中占近25%,2004年美国直肠癌新发患者数为40 570例.
作者: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邵万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肛肠病术后镇痛方法众多,曾有人将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肛肠病术后镇痛,取得显效,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肛肠病术后预先镇痛方法[1].现将我们对107例肛肠病术后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国强;蔡丽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辅助性T细胞(Th)表位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双表位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s)肿瘤疫苗用于胃癌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用CTL表位MAGE-3 41-49和Th表位MAGE-322-36混合多肽冲击DCs,每周刺激脾脏T细胞1次,4周后收集多肽特异性T细胞.流式仪分析T细胞亚群分布,测定CD4+T细胞识别抗原细胞因子分泌及CD8+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效能,观察双表位修饰的DCs肿瘤疫苗治疗胃癌的保护性免疫效应.结果双表位致敏的DCs体外可同时活化CD4+和CD8+T细胞,其中CD4+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小鼠前胃癌细胞株MFC后分泌大量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2],CD8+T细胞强效杀伤MFC.双表位修饰的DCs肿瘤疫苗小鼠体内免疫治疗获得抵抗后继胃癌细胞MFC的免疫保护能力,并显著高于单一表位(CTL或Th)修饰的DCs疫苗.结论Th和CTL双表位修饰的DCs肿瘤疫苗可同时激活CD4+Th1细胞和CD8+CTL抗肿瘤免疫,有效清除胃癌细胞.
作者:李强;张轶;陈雪华;曹伟新;顾琴龙;朱正纲;刘炳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腹部拍片、B超、CT等多种影像学检查,8例中术前确诊6例.1例胆石自行排出后行胆囊切除加十二指肠内瘘修补术;3例行一期胆囊切除加十二指肠内瘘修补和肠切开取石术;3例行肠切开取石术;1例因肠穿孔、腹膜炎行坏死肠段切除和腹腔引流术,术后因中毒性休克而死亡,余均痊愈出院.结论本征结合胆道结石史和肠梗阻症状,辅以影像学检查可获得确诊,积极行肠切开取石术较为安全、有效.
作者:邹寿椿;张成武;姜蔚;赵大建;刘金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保护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9月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施行与未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情况.结果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的39例患者仅2.6%(1例)发生吻合口瘘,但无自觉症状;平均住院时间为12(9-16)d.未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的65例患者中吻合口瘘发生率12.3%(8例),分别予以横结肠造口、Hartmann术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及营养支持与局部冲洗引流治疗后愈合;出现吻合口瘘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2(36-78)d.结论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能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作者:陈贵平;李其肯;李德川;鞠海星;冯海洋;刘勇;曹浩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总结青年人直肠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青年人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误诊率38%.26例Dukes A、B、C期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11例Dukes D期患者中7例行结肠造瘘术,2例术前行化疗后再行姑息性切除,2例因全身衰竭放弃治疗.26例根治性切除患者生存时间超过3、5年者分别为7例及2例;11例Dukes D期患者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青年人直肠癌恶性程度高,手术根治性低,应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何铁汉;许新才;王云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结肠破裂比小肠破裂少见,医源性结肠破裂更为少见,其后果严重,处理棘手,值得注意.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3例医源性结肠破裂,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加宝;林卫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方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5-FU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IC50;建立小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YH-16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3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YH-16加5-FU),术后2周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瘤数目、原发灶大小和毒性反应,并检测肝转移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YH-16对结肠癌细胞的ICso是血管内皮细胞的3.38倍,而5-FU对两种细胞的IC50差别不大.高剂量YH-16组、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又低于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均P<0.05).YH-16各剂量组的脾原发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5-FU组和联合治疗组则小于对照组(均P<0.05).YH-16的毒性明显低于5-FU(P<0.05),且两者联合使用其毒性与单用5-F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中、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的MVD计数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明显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YH-16与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周志伟;万德森;王国强;任镜清;卢震海;唐绍贤;叶燕丽;陈功;林素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较为广泛的开展,其手术安全性、可行性、肿瘤根治性及近、远期疗效部分已得到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结果的证实[1,2].基于此,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已经与Heald等提出的直肠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则一起被认为是近20年来结直肠肿瘤手术发展历程中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而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由于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单纯针对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临床研究与腹腔镜结肠手术相比,开展较少.但国内外已有关于腹腔镜直肠癌TME手术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为该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提供了不少临床依据.
作者:郑民华;马君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手术保留脾脏、胰腺,清除No.10、11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保留脾脏、胰腺治疗62例胃上部癌患者的手术情况.结果本组62例患者中50例有淋巴结转移(80.6%),No.10转移率为19.4%(12/62),No.11转移率为22.6%(14/62);每组清扫淋巴结数为3~8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1%.无死亡病例.结论保留脾脏、胰腺,清除No.10、11淋巴结手术操作可行,是胃上部癌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孙卫红;惠希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对严重腹部创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严重腹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EN组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PN组),每组20例.EN组术后12 h经造瘘管给予营养液;PN组术后按常规,营养支持共7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第8天测定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CD3+、CD4+、CD8+及CD4+/CD8+,并观察感染率的变化.结果7 d后EN组补体C3、IgA、IgG、CD4+及CD4+/CD8+的恢复程度与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组感染率(10.0%)较PN组低.结论严重腹部创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免疫功能,可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
作者:董功航;蔡菊芳;郝俊;钟琪光;李应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概念提出已20多年了,TME的临床效果目前已得到国际的公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把TME理念引入直肠癌根治术,甚至作为直肠癌根治术的金标准.由于其手术路径系沿解剖间隙在切除了盆腔的直肠肿瘤的同时,还切除了隐含大量微小癌灶的直肠系膜,从而使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后获得了低局部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可喜临床疗效.此外,由于TME在实施正确手术解剖路径的同时强调对盆腔神经丛的保护,所以真正掌握了TME精髓的手术者尽管实施的是开腹TME手术,却能获得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好的微创效果,因此有人称TME为外科解剖手术、微创外科手术和功能性根治术.
作者:周总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3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加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2 cm以内,有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前先进行放、化疗.腹部手术施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和部分肛提肌达肛门外括约肌环上缘,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内括约肌)之间再向下分离1~2 cm.肛门手术组在癌灶下缘2 cm之齿状线下方垂直于肛管长轴切开内括约肌全层,然后沿肛门内、外括约肌环间隙向上游离,与腹部手术组会师.将近端结肠或结肠储袋与肛管或肛管-齿状线行端端吻合.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较好.平均随访12个月,29例患者无复发和转移;1例出现复发和转移,另1例癌胚抗原19.9,但未发现转移灶.结论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以达到良好的根治性,并保留较好的肛门功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根治性保肛手术方法.
作者:王振军;梁小波;杨新庆;杨斌;黄莛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作为一种标准术式,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已获得广泛承认.在无辅助放疗情况下,单独应用TME技术就能够使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率减少至5%以下[1,2].
作者:许宝琨;彭慧;萧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自体游离肠管平滑肌片腹膜外结肠造口在Miles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1996年5月至2003年9月间36例肛管直肠癌行自体游离肠管平滑肌片腹膜外结肠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36个月,5例肠造口水肿,1例造口狭窄,未见移植平滑肌片感染坏死及其他并发症.15例行测压检查,造口处静息压平均为(35.5±7.1)mmHg.27例患者有排便感,粪便节制率为75%(27/36).结论自体游离肠管平滑肌片腹膜外结肠造口具有术后并发症少和排便节制功能好的优点.
作者:刘琴远;胡阶林;俞冠东;胡饶;朱共元;张东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茧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综合分析203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我院7例,国内文献报道196例.结果患者男:女为1.2:1,平均年龄33岁.临床表现以急、慢性肠梗阻为主者147例(72.4%),腹部包块53例(26.1%).术前检查包括X线腹部拍片163例,B超85例,CT 68例,钡餐透视32例.术前6例(3.0%)诊断为腹茧症.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纤维包膜切除、肠粘连松解172例(84.7%),同时小肠部分切除34例(16.7%),同时阑尾切除51例(25.1%);单纯阑尾切除21例(10.3%).术后再次并发肠梗阻55例(27.1%),保守治愈37例,再手术18例.192例(94.6%)治愈,死亡11例(5.4%).结论腹茧症术前诊断困难.有肠梗阻表现者宜行手术治疗.复发粘连性肠梗阻是术后主要并发症,慎再次手术.
作者:屠金夫;黄秀芳;朱冠保;廖毅;蒋飞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5年3月间进行的112例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8例成功完成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中转开腹24例.术后全组无死亡.平均手术时间225 min,平均术中出血135 ml,淋巴结切除数平均9枚/例,阳性淋巴结数平均2枚/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8.0%.术后12-72 h均恢复胃肠功能,术后平均住院8.6 d.91.1%获3-28个月随访,未发现Trocar穿刺部位及小切口部位肿瘤转移.结论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胃肠干扰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可以达到安全根治性切除肿瘤的目的,近期效果满意.
作者:程应东;梁平;张朝军;罗云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