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肠癌根治术全直肠系膜切除存在的若干问题

周总光

关键词: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癌根治术, 微创外科手术, 术后功能恢复, 功能性根治术, 直肠肿瘤, 微小癌灶, 外科解剖, 手术路径, 手术解剖, 生活质量, 盆腔, 临床效果, 临床疗效, 解剖间隙, 手术者, 生存率, 神经丛, 进展期, 金标准
摘要: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概念提出已20多年了,TME的临床效果目前已得到国际的公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把TME理念引入直肠癌根治术,甚至作为直肠癌根治术的金标准.由于其手术路径系沿解剖间隙在切除了盆腔的直肠肿瘤的同时,还切除了隐含大量微小癌灶的直肠系膜,从而使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后获得了低局部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可喜临床疗效.此外,由于TME在实施正确手术解剖路径的同时强调对盆腔神经丛的保护,所以真正掌握了TME精髓的手术者尽管实施的是开腹TME手术,却能获得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好的微创效果,因此有人称TME为外科解剖手术、微创外科手术和功能性根治术.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美国直肠癌治疗临床指南(2005年修订)

    说明结直肠癌排在西方国家癌症死因的第2位,直肠癌比例在结直肠恶性肿瘤中占近25%,2004年美国直肠癌新发患者数为40 570例.

    作者: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邵万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保护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保护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9月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施行与未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情况.结果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的39例患者仅2.6%(1例)发生吻合口瘘,但无自觉症状;平均住院时间为12(9-16)d.未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的65例患者中吻合口瘘发生率12.3%(8例),分别予以横结肠造口、Hartmann术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及营养支持与局部冲洗引流治疗后愈合;出现吻合口瘘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2(36-78)d.结论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能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作者:陈贵平;李其肯;李德川;鞠海星;冯海洋;刘勇;曹浩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联合氟尿嘧啶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方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5-FU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IC50;建立小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YH-16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3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YH-16加5-FU),术后2周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瘤数目、原发灶大小和毒性反应,并检测肝转移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YH-16对结肠癌细胞的ICso是血管内皮细胞的3.38倍,而5-FU对两种细胞的IC50差别不大.高剂量YH-16组、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又低于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均P<0.05).YH-16各剂量组的脾原发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5-FU组和联合治疗组则小于对照组(均P<0.05).YH-16的毒性明显低于5-FU(P<0.05),且两者联合使用其毒性与单用5-F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中、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的MVD计数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明显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YH-16与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周志伟;万德森;王国强;任镜清;卢震海;唐绍贤;叶燕丽;陈功;林素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直肠癌根治术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3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加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2 cm以内,有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前先进行放、化疗.腹部手术施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和部分肛提肌达肛门外括约肌环上缘,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内括约肌)之间再向下分离1~2 cm.肛门手术组在癌灶下缘2 cm之齿状线下方垂直于肛管长轴切开内括约肌全层,然后沿肛门内、外括约肌环间隙向上游离,与腹部手术组会师.将近端结肠或结肠储袋与肛管或肛管-齿状线行端端吻合.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较好.平均随访12个月,29例患者无复发和转移;1例出现复发和转移,另1例癌胚抗原19.9,但未发现转移灶.结论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以达到良好的根治性,并保留较好的肛门功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根治性保肛手术方法.

    作者:王振军;梁小波;杨新庆;杨斌;黄莛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120例直肠疾病患者经肛门括约肌路径手术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经肛门括约肌路径的手术(Mason手术)在直肠外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8月至2005年8月间120例中下段直肠疾病患者施行Mason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直肠绒毛状腺瘤61例,其中伴癌变者26例;直肠癌25例;直肠黏膜下结节17例;直肠阴道瘘13例;直肠尿道瘘1例;直肠良性狭窄3例.103例直肠肿物中行直肠部分切除术98例,直肠节段切除术5例.术后伤口感染2例(.7%),直肠-皮肤瘘4例(3.3%),肿瘤局部复发3例(2.9%).全组术后无发生肛门失禁者.确诊直肠癌的51例患者术后存活逾5年者达90.2%.结论Mason手术具有手术径路直达、术野表浅和显露良好的优势,适用于可行局部手术治疗的中下段直肠良、恶性疾病.

    作者:邱辉忠;林国乐;吴斌;肖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直肠癌扩大根治术的盆腔内脏神经保护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内脏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保留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排尿、性功能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98例患者中61例(62.3%)术后可以正常勃起,56例患者(57.1%)有正常的性功能.57例患者的平均导尿时间为60 h,残余尿量为28ml,大尿意尿量为400ml.保留内脏神经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1.2%.结论保留盆腔内脏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能减少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且并不影响术后生存率,是治疗直肠癌的理想术式.

    作者:董新舒;徐海涛;李志高;于志伟;崔滨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结肠J储袋和结肠成形术应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吻合器,尤其是双吻合器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手术的比例大幅增加,同时由于直肠癌直肠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理念的推广,术后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保肛手术治疗效果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传统经典的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成为患者和医生的首选.

    作者:傅传刚;丁健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时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保肛率的变化及其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保肛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将316例行根治手术的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齿状线在1 cm以上、5 cm以下)患者按不同的时间段分成前期组和后期组:前期组有89例,为1994年8月至1998年12月收治者;后期组227例,为1999年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此组患者均行规范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同时,按手术方式分为腹会阴联合根治术(APR)组(103例)和保肛手术(SP)组(213例).分别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行APR的患者比例逐年减少(前期组55.1%,后期组23.8%),而行SP的患者从前期的44.9%上升到后期的76.2%(P=0.000).SP和APR两组比较,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性别、不同时期、肿瘤周径和分化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大体分型、Dukes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与后期两组比较,性别、术中输血量、Dukes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组行LAR的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比率为2.7%(1/37例),后期组为1.3%(2/16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且明显减少了术中输血量,并未延长手术时间,也未增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作者:汪建平;吴小剑;宋新明;王磊;黄美近;兰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腹部拍片、B超、CT等多种影像学检查,8例中术前确诊6例.1例胆石自行排出后行胆囊切除加十二指肠内瘘修补术;3例行一期胆囊切除加十二指肠内瘘修补和肠切开取石术;3例行肠切开取石术;1例因肠穿孔、腹膜炎行坏死肠段切除和腹腔引流术,术后因中毒性休克而死亡,余均痊愈出院.结论本征结合胆道结石史和肠梗阻症状,辅以影像学检查可获得确诊,积极行肠切开取石术较为安全、有效.

    作者:邹寿椿;张成武;姜蔚;赵大建;刘金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下段直肠癌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与直肠系膜转移的关系

    目的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中下段直肠癌的表达及与直肠系膜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前瞻性研究56例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MMP-2的表达.结果75%(42/56)的中下段直肠癌MMP-2表达阳性;T2、T3期直肠癌MMP-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6%和88.9%,明显高于T1期直肠癌的33.3%(P=0.013).Ming分型中,浸润型直肠癌MMP-2表达阳性率为91.2%,明显高于膨胀型直肠癌的40.0%(P=0.001).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为64.3%(36/56).系膜转移阳性的36例中有31例(86.1%)MMP-2表达阳性,而系膜转移阴性的20例中仅11例(55.0%)MMP-2表达阳性(P=0.01).结论中下段直肠癌MMP-2表达与浸润深度和Ming分型密切相关.MMP-2可能参与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的发生.

    作者:万进;吴泽宇;林华欢;骆新兰;张威;杜嘉林;姚远;王志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低位Ⅰ期直肠癌患者的外科治疗与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低位Ⅰ期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效果及影响复发和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低位Ⅰ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根治性手术138例,均按直肠全系膜切除(TME)手术原则进行;其中93例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45例行保肛手术;肿瘤局部切除术28例.局部复发率根治性手术者为5.1%(7/138),其中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组为6.5%(6/93),保肛术组为2.2%(1/45);局部切除术组为17.9%(5/28).χ2检验显示,肿瘤分化程度(P=0.009)和手术方式(P=0.039)与局部复发相关.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组5年生存率为90.4%,保肛术组为95.5%,局部切除术组为82.6%.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P=0.000)和局部复发(P=0.000)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局部复发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P=0.000).结论低位Ⅰ期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复发率低、预后好.局部切除术的选择应严格把握指征.

    作者:赵东兵;毕建军;高纪东;邵永孚;赵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直肠癌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与传统直肠癌切除术对于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行TME手术(TME组)和54例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传统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ME组患者术后性功能减退(7.8%)、勃起障碍(8.6%)及射精障碍(19%)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30.2%、24.3%和40.5%);TME组女性患者术后阴道疼痛(15.6%)亦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43.8%);TME组的1年局部复发率(14.4%)低于传统手术组(32.1%);两组比较,P<0.05.结论TME直肠癌根治手术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直肠癌根治术.

    作者:余杰雄;叶勇;陈学中;孔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胃癌同时性肝转移的临床病理分析和外科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影响胃癌同时性肝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胃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04年2月间收治的44例胃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无转移的576例胃癌病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影响同时性肝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对胃癌肝转移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和探查性手术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腹水、盆结节、腹膜侵犯、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周围脏器受累以及肿瘤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都与胃癌肝转移有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腹膜侵犯(P=0.003)、浆膜浸润(P=0.000)、淋巴结转移(P=0.081)是影响胃癌肝转移重要的因素.本组胃癌肝转移患者行根治性切除16例(36.4%),姑息性切除15例(34.1),探察性手术13例(29.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5、11.0和6.2个月;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肝转移是胃癌的晚期事件;根治性切除胃癌原发病灶和肝转移灶,仍然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李玉明;詹文华;韩方海;何裕隆;彭俊生;蔡世荣;马晋平;赵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芬太尼透皮贴剂在肛肠病术后镇痛的应用

    肛肠病术后镇痛方法众多,曾有人将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肛肠病术后镇痛,取得显效,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肛肠病术后预先镇痛方法[1].现将我们对107例肛肠病术后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国强;蔡丽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严重腹部创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对严重腹部创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严重腹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EN组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PN组),每组20例.EN组术后12 h经造瘘管给予营养液;PN组术后按常规,营养支持共7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第8天测定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CD3+、CD4+、CD8+及CD4+/CD8+,并观察感染率的变化.结果7 d后EN组补体C3、IgA、IgG、CD4+及CD4+/CD8+的恢复程度与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组感染率(10.0%)较PN组低.结论严重腹部创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免疫功能,可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

    作者:董功航;蔡菊芳;郝俊;钟琪光;李应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自体结肠平滑肌片在腹膜外结肠造口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体游离肠管平滑肌片腹膜外结肠造口在Miles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1996年5月至2003年9月间36例肛管直肠癌行自体游离肠管平滑肌片腹膜外结肠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36个月,5例肠造口水肿,1例造口狭窄,未见移植平滑肌片感染坏死及其他并发症.15例行测压检查,造口处静息压平均为(35.5±7.1)mmHg.27例患者有排便感,粪便节制率为75%(27/36).结论自体游离肠管平滑肌片腹膜外结肠造口具有术后并发症少和排便节制功能好的优点.

    作者:刘琴远;胡阶林;俞冠东;胡饶;朱共元;张东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直肠癌的术前分期诊断

    准确的术前分期(local staging)是直肠癌综合治疗的关键,也是临床开展多中心合作、积累符合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临床资料的重要条件.

    作者:叶盛威;顾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较为广泛的开展,其手术安全性、可行性、肿瘤根治性及近、远期疗效部分已得到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结果的证实[1,2].基于此,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已经与Heald等提出的直肠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则一起被认为是近20年来结直肠肿瘤手术发展历程中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而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由于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单纯针对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临床研究与腹腔镜结肠手术相比,开展较少.但国内外已有关于腹腔镜直肠癌TME手术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为该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提供了不少临床依据.

    作者:郑民华;马君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医源性结肠破裂三例

    结肠破裂比小肠破裂少见,医源性结肠破裂更为少见,其后果严重,处理棘手,值得注意.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3例医源性结肠破裂,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加宝;林卫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位肛瘘疗效的比较

    目的探讨治疗高位肛瘘较为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117例高位肛瘘患者分别用肛门外瘘管切除缝合加肛管内主管挂线法(切除组,62例)和肛门外瘘管旷置加肛管内主管挂线法(旷置组,55例)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复发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切除组高位单纯肛瘘37例,高位复杂肛瘘25例;旷置组高位单纯肛瘘39例,高位复杂肛瘘16例.切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为15-20(17±2)d,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病例.旷置组患者的治愈时间25-55(35±8)d,6例(10.9%)复发脓肿性肛瘘,其中1例(2.6%)术前诊断为高位单纯性肛瘘,5例(31.3%)为高位复杂性肛瘘.对于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两种方法比较,x2=6.23,P=0.013;两组总体疗效比较,χ2=5.06,P=0.02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肛门外瘘管切除缝合加肛管内主管挂线法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朱镇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