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传刚;丁健华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特点和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5年间收治的29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55.2%(16/29)的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痛、胀或不适,腹部肿块占31.0%(9/29),黑便或呕血占17.2%(5/29).病变部位为胃16例(55.5%),小肠9例(31.0%),结直肠2例(6.9%),十二指肠、食管各1例(3.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D117(+)93.1%,CD34(+)51.7%.2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全胃切除术1例,胃大部分切除术8例,胃部分切除4例,肿瘤切除或扩大切除术5例,小肠肠段切除术9例,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手术切除率100%,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者.23例术后随访1-2年,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其余均存活.结论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检测可提高GIST的诊断率,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作者:秦华东;张东伟;杨维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手术保留脾脏、胰腺,清除No.10、11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保留脾脏、胰腺治疗62例胃上部癌患者的手术情况.结果本组62例患者中50例有淋巴结转移(80.6%),No.10转移率为19.4%(12/62),No.11转移率为22.6%(14/62);每组清扫淋巴结数为3~8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1%.无死亡病例.结论保留脾脏、胰腺,清除No.10、11淋巴结手术操作可行,是胃上部癌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孙卫红;惠希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说明结直肠癌排在西方国家癌症死因的第2位,直肠癌比例在结直肠恶性肿瘤中占近25%,2004年美国直肠癌新发患者数为40 570例.
作者: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邵万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保肛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将316例行根治手术的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齿状线在1 cm以上、5 cm以下)患者按不同的时间段分成前期组和后期组:前期组有89例,为1994年8月至1998年12月收治者;后期组227例,为1999年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此组患者均行规范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同时,按手术方式分为腹会阴联合根治术(APR)组(103例)和保肛手术(SP)组(213例).分别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行APR的患者比例逐年减少(前期组55.1%,后期组23.8%),而行SP的患者从前期的44.9%上升到后期的76.2%(P=0.000).SP和APR两组比较,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性别、不同时期、肿瘤周径和分化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大体分型、Dukes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与后期两组比较,性别、术中输血量、Dukes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组行LAR的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比率为2.7%(1/37例),后期组为1.3%(2/16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且明显减少了术中输血量,并未延长手术时间,也未增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作者:汪建平;吴小剑;宋新明;王磊;黄美近;兰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较为广泛的开展,其手术安全性、可行性、肿瘤根治性及近、远期疗效部分已得到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结果的证实[1,2].基于此,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已经与Heald等提出的直肠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则一起被认为是近20年来结直肠肿瘤手术发展历程中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而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由于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单纯针对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临床研究与腹腔镜结肠手术相比,开展较少.但国内外已有关于腹腔镜直肠癌TME手术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为该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提供了不少临床依据.
作者:郑民华;马君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中国汉族人群RET基因位于exon 2(密码子45)、exon 13(密码子769)、exon11(密码子691)和exon 15(密码子904)的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背景,探讨其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在中国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检测正常对照组(122例)及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组(HD组,94例)G45A(GCG→GCA)、T769G(CTT→CTG)、G691A(GGT→AGT)和C904G(TCC→TC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结果G45A、T769G和G691A在对照组中均存在多态性,但未发现C904G存在基因多态性,均为CC型.G45A在对照组中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 0.17、AG 0.72和GG 0.11,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53和0.47;而G45A在HD组则分别为AA 0.61、AG 0.35和GG0.04,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78和0.22.T769G在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GG0.30、GT 0.52和TT 0.18,G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56和0.44;而T769G在HD组则分别为GG0.49、GT0.36和TT0.15,突变型G和野生型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67和0.33.两组间的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8.64,P<0.001;x2=5.27,P=0.022).G691A在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 0.05、AG 0.16和GG0.79,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13和0.87;而在HD组则分别为AA0.02、AG 0.14和GG 0.84,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09和0.9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2,P=0.267).结论在中国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RET密码子904可能不存在基因多态性,未发现G691A与先天性巨结肠存在相关性,而G45A和T769G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先天性巨结肠相关.
作者:杜寒松;王国斌;张颖;陶凯雄;汤绍涛;牛彦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中的荷包处理,关系到痔上黏膜切除的宽度、深度、完整性和痔体的悬吊、固定、断流作用等,与PPH术的成败与否有着密切关系.荷包的处理具体体现在荷包缝合的高度、深度、进针次数,以及单、双荷包的选择和荷包的收紧、牵拉等诸多环节的处理.
作者:张振勇;张霓;蔡碧波;谢敏;谢坚;甄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茧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综合分析203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我院7例,国内文献报道196例.结果患者男:女为1.2:1,平均年龄33岁.临床表现以急、慢性肠梗阻为主者147例(72.4%),腹部包块53例(26.1%).术前检查包括X线腹部拍片163例,B超85例,CT 68例,钡餐透视32例.术前6例(3.0%)诊断为腹茧症.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纤维包膜切除、肠粘连松解172例(84.7%),同时小肠部分切除34例(16.7%),同时阑尾切除51例(25.1%);单纯阑尾切除21例(10.3%).术后再次并发肠梗阻55例(27.1%),保守治愈37例,再手术18例.192例(94.6%)治愈,死亡11例(5.4%).结论腹茧症术前诊断困难.有肠梗阻表现者宜行手术治疗.复发粘连性肠梗阻是术后主要并发症,慎再次手术.
作者:屠金夫;黄秀芳;朱冠保;廖毅;蒋飞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治疗高位肛瘘较为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117例高位肛瘘患者分别用肛门外瘘管切除缝合加肛管内主管挂线法(切除组,62例)和肛门外瘘管旷置加肛管内主管挂线法(旷置组,55例)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复发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切除组高位单纯肛瘘37例,高位复杂肛瘘25例;旷置组高位单纯肛瘘39例,高位复杂肛瘘16例.切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为15-20(17±2)d,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病例.旷置组患者的治愈时间25-55(35±8)d,6例(10.9%)复发脓肿性肛瘘,其中1例(2.6%)术前诊断为高位单纯性肛瘘,5例(31.3%)为高位复杂性肛瘘.对于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两种方法比较,x2=6.23,P=0.013;两组总体疗效比较,χ2=5.06,P=0.02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肛门外瘘管切除缝合加肛管内主管挂线法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朱镇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腹部拍片、B超、CT等多种影像学检查,8例中术前确诊6例.1例胆石自行排出后行胆囊切除加十二指肠内瘘修补术;3例行一期胆囊切除加十二指肠内瘘修补和肠切开取石术;3例行肠切开取石术;1例因肠穿孔、腹膜炎行坏死肠段切除和腹腔引流术,术后因中毒性休克而死亡,余均痊愈出院.结论本征结合胆道结石史和肠梗阻症状,辅以影像学检查可获得确诊,积极行肠切开取石术较为安全、有效.
作者:邹寿椿;张成武;姜蔚;赵大建;刘金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例1女,33岁.因呕吐不能进食10 d于2004年1月3日入院.2001年曾行胃癌切除术,当时经病理检查诊断为低分化腺癌.
作者:赵建国;彭开勤;张应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低位Ⅰ期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效果及影响复发和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低位Ⅰ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根治性手术138例,均按直肠全系膜切除(TME)手术原则进行;其中93例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45例行保肛手术;肿瘤局部切除术28例.局部复发率根治性手术者为5.1%(7/138),其中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组为6.5%(6/93),保肛术组为2.2%(1/45);局部切除术组为17.9%(5/28).χ2检验显示,肿瘤分化程度(P=0.009)和手术方式(P=0.039)与局部复发相关.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组5年生存率为90.4%,保肛术组为95.5%,局部切除术组为82.6%.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P=0.000)和局部复发(P=0.000)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局部复发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P=0.000).结论低位Ⅰ期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复发率低、预后好.局部切除术的选择应严格把握指征.
作者:赵东兵;毕建军;高纪东;邵永孚;赵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虽然近年来我国直肠癌在全部结直肠癌中的发病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约占全部结直肠癌的三分之二,而且我国的直肠癌患者大部分是低位直肠癌[1].随着外科技术和器械的进步,近年来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几十年来,人们不断尝试和探索低位直肠癌的手术重建方法,特别是吻合方法.自1939年Dixon倡导保肛手术以来,直肠癌的吻合技术就在不断进步和完善.正确认识和评价直肠癌的前切除及其吻合方式对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顾晋;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吻合器,尤其是双吻合器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手术的比例大幅增加,同时由于直肠癌直肠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理念的推广,术后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保肛手术治疗效果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传统经典的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成为患者和医生的首选.
作者:傅传刚;丁健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肛门括约肌路径的手术(Mason手术)在直肠外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8月至2005年8月间120例中下段直肠疾病患者施行Mason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直肠绒毛状腺瘤61例,其中伴癌变者26例;直肠癌25例;直肠黏膜下结节17例;直肠阴道瘘13例;直肠尿道瘘1例;直肠良性狭窄3例.103例直肠肿物中行直肠部分切除术98例,直肠节段切除术5例.术后伤口感染2例(.7%),直肠-皮肤瘘4例(3.3%),肿瘤局部复发3例(2.9%).全组术后无发生肛门失禁者.确诊直肠癌的51例患者术后存活逾5年者达90.2%.结论Mason手术具有手术径路直达、术野表浅和显露良好的优势,适用于可行局部手术治疗的中下段直肠良、恶性疾病.
作者:邱辉忠;林国乐;吴斌;肖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辅助性T细胞(Th)表位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双表位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s)肿瘤疫苗用于胃癌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用CTL表位MAGE-3 41-49和Th表位MAGE-322-36混合多肽冲击DCs,每周刺激脾脏T细胞1次,4周后收集多肽特异性T细胞.流式仪分析T细胞亚群分布,测定CD4+T细胞识别抗原细胞因子分泌及CD8+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效能,观察双表位修饰的DCs肿瘤疫苗治疗胃癌的保护性免疫效应.结果双表位致敏的DCs体外可同时活化CD4+和CD8+T细胞,其中CD4+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小鼠前胃癌细胞株MFC后分泌大量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2],CD8+T细胞强效杀伤MFC.双表位修饰的DCs肿瘤疫苗小鼠体内免疫治疗获得抵抗后继胃癌细胞MFC的免疫保护能力,并显著高于单一表位(CTL或Th)修饰的DCs疫苗.结论Th和CTL双表位修饰的DCs肿瘤疫苗可同时激活CD4+Th1细胞和CD8+CTL抗肿瘤免疫,有效清除胃癌细胞.
作者:李强;张轶;陈雪华;曹伟新;顾琴龙;朱正纲;刘炳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与传统直肠癌切除术对于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行TME手术(TME组)和54例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传统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ME组患者术后性功能减退(7.8%)、勃起障碍(8.6%)及射精障碍(19%)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30.2%、24.3%和40.5%);TME组女性患者术后阴道疼痛(15.6%)亦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43.8%);TME组的1年局部复发率(14.4%)低于传统手术组(32.1%);两组比较,P<0.05.结论TME直肠癌根治手术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直肠癌根治术.
作者:余杰雄;叶勇;陈学中;孔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肛肠病术后镇痛方法众多,曾有人将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肛肠病术后镇痛,取得显效,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肛肠病术后预先镇痛方法[1].现将我们对107例肛肠病术后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国强;蔡丽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62-2002年收治的24例急性结肠假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60岁,均发生于直肠癌术后.24例患者(100%)均表现为进行性腹胀和腹部膨隆.经腹部X线平片、钡剂灌肠透视或纤维结肠镜确诊.盲肠结肠扩张直径6~8 cm者6例(Ⅰ型);9~12cm者11例(Ⅱ型);13 cm以上者7例(Ⅲ型).6例选用非手术治疗,8例予以盲肠造口术,10例进行了结肠部分或全结肠切除术.22例痊愈,死亡2例(8.3%).结论急性结肠假性梗阻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腹部影像学和内镜检查可以确诊;一般经非手术可以治愈,必要时可选用手术治疗.
作者:杨维良;张东伟;张新晨;张浩民;赵志;张建国;裴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方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5-FU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IC50;建立小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YH-16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3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YH-16加5-FU),术后2周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瘤数目、原发灶大小和毒性反应,并检测肝转移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YH-16对结肠癌细胞的ICso是血管内皮细胞的3.38倍,而5-FU对两种细胞的IC50差别不大.高剂量YH-16组、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又低于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均P<0.05).YH-16各剂量组的脾原发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5-FU组和联合治疗组则小于对照组(均P<0.05).YH-16的毒性明显低于5-FU(P<0.05),且两者联合使用其毒性与单用5-F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中、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的MVD计数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明显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YH-16与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周志伟;万德森;王国强;任镜清;卢震海;唐绍贤;叶燕丽;陈功;林素暇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