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肠癌扩大根治术的盆腔内脏神经保护

董新舒;徐海涛;李志高;于志伟;崔滨滨

关键词:直肠肿瘤, 保留神经, 根治术
摘要:目的探讨保留盆腔内脏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保留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排尿、性功能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98例患者中61例(62.3%)术后可以正常勃起,56例患者(57.1%)有正常的性功能.57例患者的平均导尿时间为60 h,残余尿量为28ml,大尿意尿量为400ml.保留内脏神经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1.2%.结论保留盆腔内脏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能减少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且并不影响术后生存率,是治疗直肠癌的理想术式.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门脉高压断流术后消化道重建治疗消化道出血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离断术)加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是治疗各种类型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手术方法之一[1].但术后容易复发.我们于2002年1月至2004年3月采用食管残胃间空肠双S吻合的术式治疗10例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近期效果满意.

    作者:黄建明;高林;蒋小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美国直肠癌治疗临床指南(2005年修订)

    说明结直肠癌排在西方国家癌症死因的第2位,直肠癌比例在结直肠恶性肿瘤中占近25%,2004年美国直肠癌新发患者数为40 570例.

    作者: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邵万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保护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保护性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9月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施行与未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情况.结果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的39例患者仅2.6%(1例)发生吻合口瘘,但无自觉症状;平均住院时间为12(9-16)d.未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的65例患者中吻合口瘘发生率12.3%(8例),分别予以横结肠造口、Hartmann术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及营养支持与局部冲洗引流治疗后愈合;出现吻合口瘘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2(36-78)d.结论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施行保护性回肠造口能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作者:陈贵平;李其肯;李德川;鞠海星;冯海洋;刘勇;曹浩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胃癌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二例

    患者例1女,33岁.因呕吐不能进食10 d于2004年1月3日入院.2001年曾行胃癌切除术,当时经病理检查诊断为低分化腺癌.

    作者:赵建国;彭开勤;张应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未被认识的盆腔平面

    作为一种标准术式,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已获得广泛承认.在无辅助放疗情况下,单独应用TME技术就能够使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率减少至5%以下[1,2].

    作者:许宝琨;彭慧;萧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低位Ⅰ期直肠癌患者的外科治疗与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低位Ⅰ期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效果及影响复发和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低位Ⅰ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根治性手术138例,均按直肠全系膜切除(TME)手术原则进行;其中93例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45例行保肛手术;肿瘤局部切除术28例.局部复发率根治性手术者为5.1%(7/138),其中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组为6.5%(6/93),保肛术组为2.2%(1/45);局部切除术组为17.9%(5/28).χ2检验显示,肿瘤分化程度(P=0.009)和手术方式(P=0.039)与局部复发相关.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组5年生存率为90.4%,保肛术组为95.5%,局部切除术组为82.6%.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P=0.000)和局部复发(P=0.000)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局部复发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P=0.000).结论低位Ⅰ期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复发率低、预后好.局部切除术的选择应严格把握指征.

    作者:赵东兵;毕建军;高纪东;邵永孚;赵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直肠癌根治术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3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加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2 cm以内,有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前先进行放、化疗.腹部手术施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和部分肛提肌达肛门外括约肌环上缘,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内括约肌)之间再向下分离1~2 cm.肛门手术组在癌灶下缘2 cm之齿状线下方垂直于肛管长轴切开内括约肌全层,然后沿肛门内、外括约肌环间隙向上游离,与腹部手术组会师.将近端结肠或结肠储袋与肛管或肛管-齿状线行端端吻合.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较好.平均随访12个月,29例患者无复发和转移;1例出现复发和转移,另1例癌胚抗原19.9,但未发现转移灶.结论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以达到良好的根治性,并保留较好的肛门功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根治性保肛手术方法.

    作者:王振军;梁小波;杨新庆;杨斌;黄莛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较为广泛的开展,其手术安全性、可行性、肿瘤根治性及近、远期疗效部分已得到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结果的证实[1,2].基于此,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已经与Heald等提出的直肠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则一起被认为是近20年来结直肠肿瘤手术发展历程中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而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由于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单纯针对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临床研究与腹腔镜结肠手术相比,开展较少.但国内外已有关于腹腔镜直肠癌TME手术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为该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提供了不少临床依据.

    作者:郑民华;马君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医源性结肠破裂三例

    结肠破裂比小肠破裂少见,医源性结肠破裂更为少见,其后果严重,处理棘手,值得注意.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3例医源性结肠破裂,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加宝;林卫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直肠癌的术前分期诊断

    准确的术前分期(local staging)是直肠癌综合治疗的关键,也是临床开展多中心合作、积累符合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临床资料的重要条件.

    作者:叶盛威;顾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时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保肛率的变化及其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保肛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将316例行根治手术的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齿状线在1 cm以上、5 cm以下)患者按不同的时间段分成前期组和后期组:前期组有89例,为1994年8月至1998年12月收治者;后期组227例,为1999年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此组患者均行规范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同时,按手术方式分为腹会阴联合根治术(APR)组(103例)和保肛手术(SP)组(213例).分别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行APR的患者比例逐年减少(前期组55.1%,后期组23.8%),而行SP的患者从前期的44.9%上升到后期的76.2%(P=0.000).SP和APR两组比较,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性别、不同时期、肿瘤周径和分化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大体分型、Dukes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与后期两组比较,性别、术中输血量、Dukes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组行LAR的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比率为2.7%(1/37例),后期组为1.3%(2/16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且明显减少了术中输血量,并未延长手术时间,也未增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作者:汪建平;吴小剑;宋新明;王磊;黄美近;兰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直肠癌根治术全直肠系膜切除存在的若干问题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概念提出已20多年了,TME的临床效果目前已得到国际的公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把TME理念引入直肠癌根治术,甚至作为直肠癌根治术的金标准.由于其手术路径系沿解剖间隙在切除了盆腔的直肠肿瘤的同时,还切除了隐含大量微小癌灶的直肠系膜,从而使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后获得了低局部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可喜临床疗效.此外,由于TME在实施正确手术解剖路径的同时强调对盆腔神经丛的保护,所以真正掌握了TME精髓的手术者尽管实施的是开腹TME手术,却能获得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好的微创效果,因此有人称TME为外科解剖手术、微创外科手术和功能性根治术.

    作者:周总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散发性结直肠癌22q13区域杂合缺失的精细定位分析

    目的在染色体高频杂合缺失区22q13精细定位,以筛查可能与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方法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反应.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扫描以及杂合缺失分析.其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8个位点平均杂合缺失率为35.6%.发现两个高频缺失区域:一个在D22S1171和D22S274之间,约2.7厘摩(cM);另一个在D22S1160和D22S1149位点之间,约1.8 cM.D22S1171位点与肿瘤发生部位显著相关(P=0.020);D22S114位点与肝转移显著相关(P=0.008);D22S1160位点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6);其余位点与临床病理因素无显著相关性(P>0.05).筛选发现ARHGAP8基因和PPARA基因可能是肿瘤抑制基因.结论散发性结直肠癌22 q13区域存在两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分别约2.7 cM及1.8 cM.ARHGAP8基因和PPARA基因可能是22 q13区域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作者:郑海涛;唐华美;彭志海;周崇治;贺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自体结肠平滑肌片在腹膜外结肠造口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体游离肠管平滑肌片腹膜外结肠造口在Miles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1996年5月至2003年9月间36例肛管直肠癌行自体游离肠管平滑肌片腹膜外结肠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36个月,5例肠造口水肿,1例造口狭窄,未见移植平滑肌片感染坏死及其他并发症.15例行测压检查,造口处静息压平均为(35.5±7.1)mmHg.27例患者有排便感,粪便节制率为75%(27/36).结论自体游离肠管平滑肌片腹膜外结肠造口具有术后并发症少和排便节制功能好的优点.

    作者:刘琴远;胡阶林;俞冠东;胡饶;朱共元;张东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24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62-2002年收治的24例急性结肠假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60岁,均发生于直肠癌术后.24例患者(100%)均表现为进行性腹胀和腹部膨隆.经腹部X线平片、钡剂灌肠透视或纤维结肠镜确诊.盲肠结肠扩张直径6~8 cm者6例(Ⅰ型);9~12cm者11例(Ⅱ型);13 cm以上者7例(Ⅲ型).6例选用非手术治疗,8例予以盲肠造口术,10例进行了结肠部分或全结肠切除术.22例痊愈,死亡2例(8.3%).结论急性结肠假性梗阻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腹部影像学和内镜检查可以确诊;一般经非手术可以治愈,必要时可选用手术治疗.

    作者:杨维良;张东伟;张新晨;张浩民;赵志;张建国;裴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胃肠道间质肿瘤29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特点和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5年间收治的29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55.2%(16/29)的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痛、胀或不适,腹部肿块占31.0%(9/29),黑便或呕血占17.2%(5/29).病变部位为胃16例(55.5%),小肠9例(31.0%),结直肠2例(6.9%),十二指肠、食管各1例(3.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D117(+)93.1%,CD34(+)51.7%.2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全胃切除术1例,胃大部分切除术8例,胃部分切除4例,肿瘤切除或扩大切除术5例,小肠肠段切除术9例,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手术切除率100%,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者.23例术后随访1-2年,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其余均存活.结论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检测可提高GIST的诊断率,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作者:秦华东;张东伟;杨维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腹部拍片、B超、CT等多种影像学检查,8例中术前确诊6例.1例胆石自行排出后行胆囊切除加十二指肠内瘘修补术;3例行一期胆囊切除加十二指肠内瘘修补和肠切开取石术;3例行肠切开取石术;1例因肠穿孔、腹膜炎行坏死肠段切除和腹腔引流术,术后因中毒性休克而死亡,余均痊愈出院.结论本征结合胆道结石史和肠梗阻症状,辅以影像学检查可获得确诊,积极行肠切开取石术较为安全、有效.

    作者:邹寿椿;张成武;姜蔚;赵大建;刘金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重视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中的荷包处理

    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中的荷包处理,关系到痔上黏膜切除的宽度、深度、完整性和痔体的悬吊、固定、断流作用等,与PPH术的成败与否有着密切关系.荷包的处理具体体现在荷包缝合的高度、深度、进针次数,以及单、双荷包的选择和荷包的收紧、牵拉等诸多环节的处理.

    作者:张振勇;张霓;蔡碧波;谢敏;谢坚;甄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直肠癌扩大根治术的盆腔内脏神经保护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内脏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保留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排尿、性功能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98例患者中61例(62.3%)术后可以正常勃起,56例患者(57.1%)有正常的性功能.57例患者的平均导尿时间为60 h,残余尿量为28ml,大尿意尿量为400ml.保留内脏神经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1.2%.结论保留盆腔内脏神经的直肠癌扩大根治术能减少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且并不影响术后生存率,是治疗直肠癌的理想术式.

    作者:董新舒;徐海涛;李志高;于志伟;崔滨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120例直肠疾病患者经肛门括约肌路径手术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经肛门括约肌路径的手术(Mason手术)在直肠外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8月至2005年8月间120例中下段直肠疾病患者施行Mason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直肠绒毛状腺瘤61例,其中伴癌变者26例;直肠癌25例;直肠黏膜下结节17例;直肠阴道瘘13例;直肠尿道瘘1例;直肠良性狭窄3例.103例直肠肿物中行直肠部分切除术98例,直肠节段切除术5例.术后伤口感染2例(.7%),直肠-皮肤瘘4例(3.3%),肿瘤局部复发3例(2.9%).全组术后无发生肛门失禁者.确诊直肠癌的51例患者术后存活逾5年者达90.2%.结论Mason手术具有手术径路直达、术野表浅和显露良好的优势,适用于可行局部手术治疗的中下段直肠良、恶性疾病.

    作者:邱辉忠;林国乐;吴斌;肖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