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散发性结直肠癌22q13区域杂合缺失的精细定位分析

郑海涛;唐华美;彭志海;周崇治;贺林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染色体, 基因, 肿瘤抑制, 杂合子丢失
摘要:目的在染色体高频杂合缺失区22q13精细定位,以筛查可能与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方法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反应.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扫描以及杂合缺失分析.其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8个位点平均杂合缺失率为35.6%.发现两个高频缺失区域:一个在D22S1171和D22S274之间,约2.7厘摩(cM);另一个在D22S1160和D22S1149位点之间,约1.8 cM.D22S1171位点与肿瘤发生部位显著相关(P=0.020);D22S114位点与肝转移显著相关(P=0.008);D22S1160位点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6);其余位点与临床病理因素无显著相关性(P>0.05).筛选发现ARHGAP8基因和PPARA基因可能是肿瘤抑制基因.结论散发性结直肠癌22 q13区域存在两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分别约2.7 cM及1.8 cM.ARHGAP8基因和PPARA基因可能是22 q13区域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120例直肠疾病患者经肛门括约肌路径手术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经肛门括约肌路径的手术(Mason手术)在直肠外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8月至2005年8月间120例中下段直肠疾病患者施行Mason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直肠绒毛状腺瘤61例,其中伴癌变者26例;直肠癌25例;直肠黏膜下结节17例;直肠阴道瘘13例;直肠尿道瘘1例;直肠良性狭窄3例.103例直肠肿物中行直肠部分切除术98例,直肠节段切除术5例.术后伤口感染2例(.7%),直肠-皮肤瘘4例(3.3%),肿瘤局部复发3例(2.9%).全组术后无发生肛门失禁者.确诊直肠癌的51例患者术后存活逾5年者达90.2%.结论Mason手术具有手术径路直达、术野表浅和显露良好的优势,适用于可行局部手术治疗的中下段直肠良、恶性疾病.

    作者:邱辉忠;林国乐;吴斌;肖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自体结肠平滑肌片在腹膜外结肠造口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体游离肠管平滑肌片腹膜外结肠造口在Miles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1996年5月至2003年9月间36例肛管直肠癌行自体游离肠管平滑肌片腹膜外结肠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36个月,5例肠造口水肿,1例造口狭窄,未见移植平滑肌片感染坏死及其他并发症.15例行测压检查,造口处静息压平均为(35.5±7.1)mmHg.27例患者有排便感,粪便节制率为75%(27/36).结论自体游离肠管平滑肌片腹膜外结肠造口具有术后并发症少和排便节制功能好的优点.

    作者:刘琴远;胡阶林;俞冠东;胡饶;朱共元;张东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联合氟尿嘧啶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方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5-FU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IC50;建立小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YH-16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3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YH-16加5-FU),术后2周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瘤数目、原发灶大小和毒性反应,并检测肝转移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YH-16对结肠癌细胞的ICso是血管内皮细胞的3.38倍,而5-FU对两种细胞的IC50差别不大.高剂量YH-16组、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又低于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均P<0.05).YH-16各剂量组的脾原发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5-FU组和联合治疗组则小于对照组(均P<0.05).YH-16的毒性明显低于5-FU(P<0.05),且两者联合使用其毒性与单用5-F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中、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的MVD计数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明显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YH-16与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周志伟;万德森;王国强;任镜清;卢震海;唐绍贤;叶燕丽;陈功;林素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位肛瘘疗效的比较

    目的探讨治疗高位肛瘘较为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117例高位肛瘘患者分别用肛门外瘘管切除缝合加肛管内主管挂线法(切除组,62例)和肛门外瘘管旷置加肛管内主管挂线法(旷置组,55例)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复发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切除组高位单纯肛瘘37例,高位复杂肛瘘25例;旷置组高位单纯肛瘘39例,高位复杂肛瘘16例.切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为15-20(17±2)d,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病例.旷置组患者的治愈时间25-55(35±8)d,6例(10.9%)复发脓肿性肛瘘,其中1例(2.6%)术前诊断为高位单纯性肛瘘,5例(31.3%)为高位复杂性肛瘘.对于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两种方法比较,x2=6.23,P=0.013;两组总体疗效比较,χ2=5.06,P=0.02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肛门外瘘管切除缝合加肛管内主管挂线法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朱镇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腹部拍片、B超、CT等多种影像学检查,8例中术前确诊6例.1例胆石自行排出后行胆囊切除加十二指肠内瘘修补术;3例行一期胆囊切除加十二指肠内瘘修补和肠切开取石术;3例行肠切开取石术;1例因肠穿孔、腹膜炎行坏死肠段切除和腹腔引流术,术后因中毒性休克而死亡,余均痊愈出院.结论本征结合胆道结石史和肠梗阻症状,辅以影像学检查可获得确诊,积极行肠切开取石术较为安全、有效.

    作者:邹寿椿;张成武;姜蔚;赵大建;刘金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转移相关基因nm23和P53及S100A4在晚期胃癌中的表达及与侵袭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蛋白(nm23和P53及S100A4)在晚期胃癌转移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nm23、P53和S100A4在74例胃癌患者的癌、癌旁、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肝脏、胰腺、卵巢等)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同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中P53和S100A4表达明显升高(P<0.01),而nm23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同癌组织相比,淋巴结中nm23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远处转移组织S100A4表达明显升高(P<0.01).3者的阳性表达与胃癌的部分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癌组织中nm23+/P53+、P53+/S100A4+和nm23+/S100A4+的基因表型比例分别为48例(64.9%)、50例(67.6%)和39例(52.7%),其中P53+/S100A4+、nm23+/S100A4+和nm23+/P53+/S100A4+均与胃癌的高转移潜能相关.结论nm23和S100A4在肿瘤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检测nm23、P53和S100A4的表达可用于评定胃癌的转移潜能.

    作者:于观贞;王杰军;陈颖;倪灿荣;朱明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RET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先天性巨结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建立中国汉族人群RET基因位于exon 2(密码子45)、exon 13(密码子769)、exon11(密码子691)和exon 15(密码子904)的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背景,探讨其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在中国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检测正常对照组(122例)及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组(HD组,94例)G45A(GCG→GCA)、T769G(CTT→CTG)、G691A(GGT→AGT)和C904G(TCC→TC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结果G45A、T769G和G691A在对照组中均存在多态性,但未发现C904G存在基因多态性,均为CC型.G45A在对照组中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 0.17、AG 0.72和GG 0.11,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53和0.47;而G45A在HD组则分别为AA 0.61、AG 0.35和GG0.04,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78和0.22.T769G在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GG0.30、GT 0.52和TT 0.18,G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56和0.44;而T769G在HD组则分别为GG0.49、GT0.36和TT0.15,突变型G和野生型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67和0.33.两组间的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8.64,P<0.001;x2=5.27,P=0.022).G691A在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 0.05、AG 0.16和GG0.79,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13和0.87;而在HD组则分别为AA0.02、AG 0.14和GG 0.84,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09和0.9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2,P=0.267).结论在中国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RET密码子904可能不存在基因多态性,未发现G691A与先天性巨结肠存在相关性,而G45A和T769G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先天性巨结肠相关.

    作者:杜寒松;王国斌;张颖;陶凯雄;汤绍涛;牛彦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体外标记的研究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SLN)体外亚甲蓝定位活检方法的可行性,研究前哨淋巴结组织学状况能否用于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将32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标本纵行剪开,在癌肿四周注射亚甲蓝,2-5 min后沿着蓝染的淋巴管追踪寻找首先蓝染的前哨淋巴结,将其切下后单独进行病理切片,检测有无癌转移,并与系膜淋巴结病理结果予以比较.结果有30例标本成功显示57枚SLN,平均每例标本显示1.9枚SLN.在SLN阳性的13例患者中,5例非SLN呈阳性,8例非SLN呈阴性;在17例SLN为阴性的标本中,15例非SLN呈阴性,仅2例非SLN呈阳性.统计本组患者SLN标记成功率为93.8%(30/32),准确率为93.3%(28/30),假阴性率为11.8%(2/17),特异性为100%(13/13).结论结直肠癌标本前哨淋巴结体外亚甲蓝标记法可行,其组织学状况可较准确反映区域淋巴结群的癌转移情况.

    作者:陈道瑾;周逢强;甘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直肠癌根治术全直肠系膜切除存在的若干问题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概念提出已20多年了,TME的临床效果目前已得到国际的公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把TME理念引入直肠癌根治术,甚至作为直肠癌根治术的金标准.由于其手术路径系沿解剖间隙在切除了盆腔的直肠肿瘤的同时,还切除了隐含大量微小癌灶的直肠系膜,从而使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后获得了低局部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可喜临床疗效.此外,由于TME在实施正确手术解剖路径的同时强调对盆腔神经丛的保护,所以真正掌握了TME精髓的手术者尽管实施的是开腹TME手术,却能获得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好的微创效果,因此有人称TME为外科解剖手术、微创外科手术和功能性根治术.

    作者:周总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直肠癌前切除超低位吻合术

    虽然近年来我国直肠癌在全部结直肠癌中的发病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约占全部结直肠癌的三分之二,而且我国的直肠癌患者大部分是低位直肠癌[1].随着外科技术和器械的进步,近年来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几十年来,人们不断尝试和探索低位直肠癌的手术重建方法,特别是吻合方法.自1939年Dixon倡导保肛手术以来,直肠癌的吻合技术就在不断进步和完善.正确认识和评价直肠癌的前切除及其吻合方式对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顾晋;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短肠综合征并谵妄一例

    患者男性,64岁.因腹胀伴停止排气排便4 d于2004年2月4日入院.患者1年前患脑梗死,恢复良好.3个月前左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活动差.

    作者:王宏业;周正忠;杨秀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直肠癌的术前分期诊断

    准确的术前分期(local staging)是直肠癌综合治疗的关键,也是临床开展多中心合作、积累符合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临床资料的重要条件.

    作者:叶盛威;顾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时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保肛率的变化及其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保肛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将316例行根治手术的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齿状线在1 cm以上、5 cm以下)患者按不同的时间段分成前期组和后期组:前期组有89例,为1994年8月至1998年12月收治者;后期组227例,为1999年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此组患者均行规范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同时,按手术方式分为腹会阴联合根治术(APR)组(103例)和保肛手术(SP)组(213例).分别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行APR的患者比例逐年减少(前期组55.1%,后期组23.8%),而行SP的患者从前期的44.9%上升到后期的76.2%(P=0.000).SP和APR两组比较,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性别、不同时期、肿瘤周径和分化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大体分型、Dukes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与后期两组比较,性别、术中输血量、Dukes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组行LAR的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比率为2.7%(1/37例),后期组为1.3%(2/16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且明显减少了术中输血量,并未延长手术时间,也未增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作者:汪建平;吴小剑;宋新明;王磊;黄美近;兰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芬太尼透皮贴剂在肛肠病术后镇痛的应用

    肛肠病术后镇痛方法众多,曾有人将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肛肠病术后镇痛,取得显效,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肛肠病术后预先镇痛方法[1].现将我们对107例肛肠病术后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国强;蔡丽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散发性结直肠癌22q13区域杂合缺失的精细定位分析

    目的在染色体高频杂合缺失区22q13精细定位,以筛查可能与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方法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反应.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扫描以及杂合缺失分析.其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8个位点平均杂合缺失率为35.6%.发现两个高频缺失区域:一个在D22S1171和D22S274之间,约2.7厘摩(cM);另一个在D22S1160和D22S1149位点之间,约1.8 cM.D22S1171位点与肿瘤发生部位显著相关(P=0.020);D22S114位点与肝转移显著相关(P=0.008);D22S1160位点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6);其余位点与临床病理因素无显著相关性(P>0.05).筛选发现ARHGAP8基因和PPARA基因可能是肿瘤抑制基因.结论散发性结直肠癌22 q13区域存在两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分别约2.7 cM及1.8 cM.ARHGAP8基因和PPARA基因可能是22 q13区域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作者:郑海涛;唐华美;彭志海;周崇治;贺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胃癌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二例

    患者例1女,33岁.因呕吐不能进食10 d于2004年1月3日入院.2001年曾行胃癌切除术,当时经病理检查诊断为低分化腺癌.

    作者:赵建国;彭开勤;张应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肠结核合并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肠结核合并肠梗阻的诊断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05年5月期间治疗的33例肠结核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伴呕吐;大便性状改变13例;低热、盗汗8例.18例(55%)患者以肠梗阻症状出现而误诊;1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术前已确诊;18例抗结核保守治疗.全组患者经治疗后肠梗阻症状均消失而痊愈出院.结论肠结核合并肠梗阻易误诊,治疗以抗结核为主,必要时予以手术.

    作者:付应峰;李恒;兰明银;江斌;狄茂军;周猛;余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24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62-2002年收治的24例急性结肠假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60岁,均发生于直肠癌术后.24例患者(100%)均表现为进行性腹胀和腹部膨隆.经腹部X线平片、钡剂灌肠透视或纤维结肠镜确诊.盲肠结肠扩张直径6~8 cm者6例(Ⅰ型);9~12cm者11例(Ⅱ型);13 cm以上者7例(Ⅲ型).6例选用非手术治疗,8例予以盲肠造口术,10例进行了结肠部分或全结肠切除术.22例痊愈,死亡2例(8.3%).结论急性结肠假性梗阻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腹部影像学和内镜检查可以确诊;一般经非手术可以治愈,必要时可选用手术治疗.

    作者:杨维良;张东伟;张新晨;张浩民;赵志;张建国;裴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结肠J储袋和结肠成形术应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吻合器,尤其是双吻合器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手术的比例大幅增加,同时由于直肠癌直肠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理念的推广,术后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保肛手术治疗效果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传统经典的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成为患者和医生的首选.

    作者:傅传刚;丁健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腹茧症203例综合分析

    目的探讨腹茧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综合分析203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我院7例,国内文献报道196例.结果患者男:女为1.2:1,平均年龄33岁.临床表现以急、慢性肠梗阻为主者147例(72.4%),腹部包块53例(26.1%).术前检查包括X线腹部拍片163例,B超85例,CT 68例,钡餐透视32例.术前6例(3.0%)诊断为腹茧症.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纤维包膜切除、肠粘连松解172例(84.7%),同时小肠部分切除34例(16.7%),同时阑尾切除51例(25.1%);单纯阑尾切除21例(10.3%).术后再次并发肠梗阻55例(27.1%),保守治愈37例,再手术18例.192例(94.6%)治愈,死亡11例(5.4%).结论腹茧症术前诊断困难.有肠梗阻表现者宜行手术治疗.复发粘连性肠梗阻是术后主要并发症,慎再次手术.

    作者:屠金夫;黄秀芳;朱冠保;廖毅;蒋飞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